目 录


五教章见闻抄中卷

  一。问。缘起因门六义法(文)此章来意如何。
  二。问。以何道理以三性。不为因门义乎。
  三。问。缘起因门六义法者。法界缘起能生因之上所具六义法云事欤。通始终二教欤。
  四。问章云。然是谢灭。非由缘力此文意如何。
  五。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之能即所即分别事。
  六。问。同体门中。上诸义相即相。如何。
  七。问。相即入。重重无尽(文)当门是相即门也。如何约相入义。论重重义乎。
  八。问。初发心菩萨等者。何经耶。
  九。问。一念即深广○何况等者。是行布圆融间。约何辨之耶。
  十。问。今章云。问。如同体一门中等然今问意。但一时前后云义问。答中或微细门释。或余义即同即异等云三重义势文段难见如何。
  十一。问。今章云。既摄自一切复摄余一一门中无尽一切。此文意如何。
  十二。问。地论云。以信地菩萨。乃至。与不思议佛法为一缘起等者。此文意如何。
  十三。问。此等叹因中德等(文)此文意如何。
  十四。问。今章云。问上言果分离缘不可说相等问答意如何。
  十五。问。三乘一念成佛者。其义如何。
  十六。问。今章云一切众生悉同时同时作佛后后以辨。新断惑此文意如何。
  十七。问。因陀罗翻名名义法解等之事。
  十八。问。因陀罗义通相即欤事。
  十九。问。若尔者。相入者。更约体义无之欤。
  二十。问。今章云。此等并是实义非变化成文心如何。
  二十一。问。佛力法力甚深义者。本来所具。约德相难云不思议如何。
  二十二。问。微细相容者。微细在三种。能含所含难知等之事。
  二十三。问。今微细相容者。又上一多相容如何异耶。
  二十四。问。今微细门。上同时具足门。如何异耶。
  二十五。问。今章云。此经云。菩萨于一念中从兜率天○流通舍利法住久近等指何经文乎。
  二十六。问。今此微细门者。同异二门中。何耶。
  二十七。问。当门隐显义者。同异即入四义中。何耶。
  二十八。问。隐显门意。一多相望说之欤。又于一法上论之欤。如何。
  二十九。问。设三乘教心。初地已上菩萨。分身化往。此方入正受。他方从三昧起义。何遮之耶。若尔者。何以之为奇特乎。
  三十。问。当门建立若以异体相即为本。今章入正受等文证相入之一义。如何。
  三十一。问。今章之十方世界中。念念示现成正觉等文。信等初住八相义。如何不同乎。
  三十二。问。现前授记。不现前授记者。即是隐显相即之玄门正义显。
  三十三。问。今章秘密隐显者。秘密言通隐显欤。以隐一义名秘密欤。
  三十四。问。现前授记不现前授记菩萨。即何位可云耶。
  三十五。问。曰彼声闻等。为实成故。与授记。为不成佛授记耶。
  三十六。问。当门立名。其相如何。
  三十七。问。过现未之三世。各摄三世等事。
  三十八。问。以时即入等门为能摄。约法自余玄门以为所摄之义。有之耶。
  三十九问。今章云。此经云。于一微尘中普现三世一切佛刹等此经文。更不成九世十世义。但说三世。岂非同三乘乎。
  四十。问此门是所因宗法中何耶。
  四十一。问。上诸门中。所论即入等义云。即我等所见之事。上于所谈之义。若尔者。如何上诸门异耶。
  四十二。问。今章云。随托别事以显别法此文意如何。
  四十三。问。今经说五位法门时。各别放光明处皆是不同也。所表可别乎。
  四十四。问。今章云。皆悉同时会融成一法界等此所归法界。上总标法界缘起欤。
  四十五。问。今章云。普眼境界。谛观察余时此文意如何。
  四十六。问。今章云。然此十门○无不皆尽尔者。一一门皆十玄门义也。如何初同时具足不同耶。
  四十七。问。今章云。广如经·论·疏·抄·孔目及问答等(文)○今所云疏抄等。宗家至相间何制作乎。
  四十八。问。今章云。为说菩萨道等三一乘共因果。何三乘菩萨。云一乘云无尽佛法乎。
  四十九。问。今章云。又此经云。于一世界中闻说一乘音○无量乘此文所引本意如何。
  五十。问。当科六相圆融者。是宗因。宗法中何耶。
  五十一。问。论云除事者。谓隐界入等两师解释者意为同为异耶。
  五十二。问。如瑜伽论一处不相离色者。彼此互涉入。不相障碍实是事事无碍也。今何除之耶。
  五十三。问。此义尚岂非假说耶。
  五十四。问。六相者。其相如何。
  五十五。问。于总相论何不同耶。
  五十六。问。同相者。于所起末位。当位分齐。成力义齐义取不望总相云事难辨。其故今章同相释。同成一总故释。此释岂不望总耶。
  五十七。问。今章六相圆融者。六相皆圆融云事欤。
  五十八。问。体空有义。用力无力义。是宗因宗法中何耶。
  五十九。问。今章云。因即普贤解行○十佛境界此文意如何。
  六十。问。若椽等诸缘。各出少力○并舍成故事。
  六十一。问。既舍即是椽者。余材瓦等事。
  六十二。问。是故一切缘起法不成即已。成即相即等事。
  六十三。又总即一舍○坏即各住自法事。
  六十四乃为颂曰。一即具多名总相等事。
  六十五。问。今章云。问何者是总相答舍是者。此文意如何。
  六十六问。今章云。今此同相。约椽等诸缘。虽体各别成力义齐故名同相也(文)此文意如何。

因六义已下

  一。问。缘起因门六义法(文)此章来意如何答。师云。二义。一义云。前章约人。广虽明迷悟染净等差别。未约法位论缘起实德故。为成法位缘起故。今章来也。一义云。前章广说三性相。委虽明缘起所生果法。未论此缘起之能生同也。是故此所生为能生因法。必六义具足。因义成也云义显为此章来也(为言)。
  二。问。以何道理。以三性不为因门义乎答。遍计无法故非因义。圆成亦常住法故非因义。依他是约缘起果门故。非因门义。是故前章。因门义即无之。是以至今章。明缘起能生因也。
  三。问。缘起因门六义法者。法界缘起能生因门之上所具六义法云事欤。通始终二教欤答。师云。可通三教也。始教限种子。终教通种现。圆教总取万法。为因门六义也。题号因门六义之言。通三教故。一章之文段等。皆以三教可消之也。若尔者。释相。建立。名数。开合。融摄等者。皆可通三教也。其故。至第六约教科。一章六义配属五教之时。以六义属始终圆三教。此文意是以今章云。以一切因皆有六义言释。指事约始教。于一切种子上具六义。集成记约终教。一切六因十因乃至二十因皆具六义释。义苑约圆教。一切我法上为能生因之边。皆具六义释也。折薪约三教。通一切因皆具六义之旨释成也师云。前三说皆得一边道理。折薪意通三教欤。叶所教之趣也。一章总意。一教一教以。彼文相消。义理无所残也。于一章能诠。含三教义理云事。诸师释义中。未闻其别。我祖不共建立也。以此趣能能留意。可消文言也。
  四。问。章云。然是谢灭。非由缘力(文)此文意如何答。二义。师一义云。此上文空有力义释毕。今释不待缘义也。此种子刹那生灭义依。能为诸法能生因故。种子上刹那灭义用。因力胜故。此刹那谢灭能生因外。更缘力合力生果之义不见。然是谢灭非由缘力故云不待缘也释见。古来灭法不待缘义得意。是所诠由种子刹那灭故。不待缘力独生果也一义云。灭法不待缘义也。殊胜。

第三诸法相即已下

  五。师云。一为能即。一切为所即。一即一切云也。若一切为能即。一所即一切即一云也。若具云者。可具四句。第一第二句如上。若一与一相望相即。一即一云。是即第三句也。若多与多相望论相即一切即一切云也。是即第四句。若如此一念智上四句具足。同时观相即。是为第五名也。已上此五句。是解境上所安立相即也。如此解了上。义理。以能成所成义。能能练磨。自然终同第六句行境也。虽然。解境位或前后四句。或同时第五句不同。泯绝未同果海。解相未息故也。上诸句泯绝同果海。是云第六句行境也寻云。同诸法相即义。正观行之位。正智易成之样如何答一多相即通诸法。生佛相望。以能成义。相即义练磨。则凡身开显佛身义速疾。众生身中之佛身。为佛身中众生说法等道理。皆是此意。但是约相入义释欤(已上师主了简如此)。
  六。问。自体门中。上诸义相即相。如何答。准上十钱法可得意也。上所依体中。教义外更因以理事等九个相对互夺。十个教义别更不见异体理事等差别。是故名教义理事。名教义解行故。十对皆教义。同体之教义谈。先是云同体也。次明相即义者。第一教义相对中十句云者。一教义。即是本数。何以故。缘成故。二第一教义即理事教义。何以故。若无第一教义者。即无理事教义故。三第一教义即解行教义。何以故。若无第一教义者。即无第三解行教义故也。乃至十第一教义即逆顺体用教义。何以故。若无第一教义者。无第十逆顺体用教义故。作是第一内十句云也。如此准可作之也。今章。若约同体门中即自具足摄一切法释此意欤。即自具足言十个教义诸教义法于相即义明云事也。是故不可同体义也。
  七。问。相即相入。重重无尽当门是相即门也。如何约相入义论重重义耶答。当门约即义。动法体无二故。相入重重义显也。寻云。于相即门直论重重义耶答。不尔。重重义。必就相入论之也。师云。今重重无尽义。是第一门中十句中。重重无尽义明故。皆悉在初门中释也。同体中向上第二门已后及向下数十门。并别体中。重重无尽义未明之。准思之。
  八。问。初发心菩萨等者。何经耶。贤首品文也寻云。正见经文云。彼一念功德。如何改初发心菩萨耶答。改云初发心菩萨事。直向经文之时。上广说信位功德毕故。说彼一念功德。即指信位云彼也。然今但彼一念功德云。上不说信德故。其义难见。是故今章文终释始云如。信终心即发心始故。改云初发心菩提也(为言)。
  九。问。一念即深广○何况等者。是约行布说之欤。约圆融辨之欤答。师云。文相以约行布萨尔祖师实意约圆融实义释之也寻云。若尔者。既云何况。岂于圆融可论明昧不同耶答。师云。何况者。是举胜说劣之言也。然者。于圆融义。义可论明昧不同欤。初门无尽第二门无尽非故也。师云。今章云。由此缘起已下。是举法显人。人即如法正智开显故。人法无碍义也。此上唯约法位明诸位相即计。未约行人得法分齐也。次云如上同时具足等者。举上同时门总成始终相即同时无碍别义也。次说人法无碍也。如何初位摄诸位耶位耶。依凭亦如何云疑。为遮此伏难故。在于一地等文引释之也。又知一即等者。十住品文也。次十信终心作佛得果者。上贤首品文结归也。
  十。问。今章云。问。如同体一门中等。然今问意。但一时欤。前后欤云义问。答中或微细门释。或余义即同即异等云。三重义势。文段难见。如何答。清凉及刊定意。于无尽有三。一顿现无尽今章属微细摄释故。是横无尽义显显约坚非论重重义也。望此义同时云也。二互现无尽。今章属因陀罗摄云。如是今属因陀罗义门。次第亦论前后。竖论重重无尽义也。约上义者同时。约次义者前后义三出生无尽。今章主心不立此义者前后义三出生无尽。今章主心不立此义。其故二种无尽摄义满足故也。问。当今问答意趣未辨之。如何。答。此问意。当门中无尽者。抑是何道理乎。答。一时现云者。微细门中无尽。若前后云者。因陀罗中无尽。离此两门无尽当门无尽义相。更难辩如何问也。答此问时。实如所破。一时属微细。前后属示现之条勿论也。然今相即中无尽者。不见此义相。此一时前后义。其余即同即异即多即少等谈义相以。当门中无尽可得意也。今章余义即同即异等释此心欤难云。若尔者。今相即门中。如何兼释相入重重等义相。是何道理耶答。为遮此伏难故。今章云。仍随举一为首余即为伴等释也。此释意义门别故。权实恒殊理遍通故。全体无二释如。论义门别者。以相即义。为当门所诠。然法体无二故。动者一尘下十玄融通。是故一尘释相下。余门玄义自显也云此文意也解。起信论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标。开真生二门别义之时。别义真如门中还又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释如。此大总相者。是亦一心法界也。是所诠于义门谈差别动法体无二故。诠一义之处。即总一心还显也。又生灭门中。随缘之义外。兼明不变义。理遍通故。全体无二故也。今一章十玄义相。皆以如是准可得意也。
  十一。问。今章云。即摄自一切。复摄余一一门中无尽一切。此文意如何答。此文于同体中。第一中无尽谈时。向上第二已后九门。及向下十门中。一切无尽摄尽也问。何以故。征释意如何答。初门中。余一一门中无尽摄云。既初发心中一位。一切位中无尽摄云故。浅位发心因。深位果海摄如何。征释也。就此征释在二答。第一答约法圆融。答之也。今章文云。圆融法界云。得一即得一切故耳云至文是也。第二答约因果义释之也。今章文云。因果俱齐无前后别已下文是也。师谈云。不可言说诸劫者。十大数中数量最极也。是第十不可说不可说转云数当也。今经长行中。总广出十大数。显法不可说义。至偈颂中者。但以第十不可说不可说转极数。成不可说义也。寻云。数量边际。即是法性穷极也。释意数量论分量处。直是同法性者如何。今章数量边际劫犹可尽释之。法体不可说不可尽释乎。答。数量边际。犹是不可说义无称性义是故不可尽说释法体。是一一尘毛等。皆是称性故。不可尽说释也。但于一边难者。
  十二。问。地论云。以信地菩萨乃至与不思议佛法为一缘起等者。此文意如何答。此文是加所为明下论文引也。加者三业加也。诸佛出世。加金刚藏菩萨摩顶。依身业胜用威势成也。以口业加辨说自在也。以智慧加智德增也。有释可寻之。师云。境界者。俗谛诸法也。正法者。真谛法也。初地菩萨百佛国入。二地菩萨千佛国入等。如此不同也然今一方意。因果同体故。此经文皆云等留心可思之。
  十三。问。此等叹因中德等(文)此文意如何答。师云。今经初心即极文付。古德有三释。一因中说果。二解同佛增。三约理平等云三义在之。今者中举一义问之也。此因中说果谛付。震旦有奇特不思议。慈恩大师弟子。新罗顺庆法师云人。于华严便成正觉文作因中说果。忽大地破裂入地狱至今顺庆地狱云不绝在世谛佛者多。最上利根故。提婆独得谤佛罪今末世谛佛者多彼顺庆法师独得此罪知是权者化应欤。是传记(大宋首问僧)载之。师讲说如此。今上因中说果问答。以因果不二义释之也。三乘意因果不同故。出世无漏以尚为所寄舍法。是因果差别谈故也。今不尔因果如水波。岂是有二谛耶答。今章大纲也。师主重。今若不得者。即不成因云释讲云。三乘中既释果俱有义之时。而现在时可有因用释。因若果不俱。因义亦不成许也。是时自类相生前后因果以为所遮也。况一乘圆极教宗。因果无二故因外岂可有果耶云此文意也。
  十四。问。今章云。问。上言果分离缘不可说相等。问答意如何。答。师云。此问意等觉已还因位法门云因分。妙觉位法门以为果分可得意。十信是浅位法门。如何此位说妙觉佛果法门耶。若于究竟佛果法。许可说之义者如何上妙觉究竟法门十佛境界。离缘不可说相定耶问也。今此问答意。凡今经信位终心作佛者。于此成佛。可在可说不可说二义。若约缘形对之果论之。所得信位终心作佛。是可说因分齐。不及果海义。是故终心成佛非离缘不可说得果故无失。然此信位成佛证智。直冥果海之位。离机教隔言诠故非因果形对法门。是故望此义。上果海云离缘不可说事。更不成相违也(为言)今章。依此义故。今次下文云。由此因体依果成故者。是约缘形对之边。重经十信终心作佛辨也释也。次但因位满者胜进即没于果海中也。为是证境界故不可说耳释意此一乘普眼信智。冥证果海之位。遥越无思之域。依之上云离缘不可说也。答此文心也寻云。若信位终心之作佛者。如何今文遥释三生义乎答。今信位成道。三生成佛义。更不可论渐顿异也。今第三生佛果云。即信位终心成道也。是故十信内于可论三生成道义也。依此道理故。答中信位成佛牒释时。广释三生成道义也。虽尔。此三生相者。不可越信位成化。是以至相大师释中云。十信地见闻终心成解行。十信终心向十解。胜进得究竟证此文分明出十信内三生成道义。闻见问。今章云。上言一念即作佛者指上何文耶答。上经文云一念即深广无边际文指也。
  十五。问。三乘一念成佛者。其义如何答。等觉无间道位。于诸法不自在障断。解脱道位。妙觉智中。无漏智所变三祇摄在一刹那。三乘心不望理。约如幻门。于缘起法中明一念成佛义事在之。但约最后一念也。今章约理说一念成佛义释也寻云。若约最后一念者。设虽小乘心。岂不说一念成佛义耶答。不尔也。
  十六。问。今章云。一切众生悉同时同时作佛。后后能辨。新断惑若尔者。此文意如何答。师云。若全佛见时。以佛门为能摄有力有体之时。众生是无力无体故。佛门一断一切断。一成一切成之时。众生同断惑成佛也。若全众生见时。以众生门为能摄有力有体之时。佛是无力无体故从众生未断惑之义。佛带未断之相也。是故众生。于后后世中。新新断惑成佛时。于佛门上。亦新新可有断惑可成佛之义也。释尊实成之时。一断一切断。一成一切成者。我等其时实为断惑成佛也。是佛智见之中业用。约法性实德。然我等智见一惑未断也。是故更是迷倒凡夫也。全佛之位断惑成佛义。即此意也。全众生之时。准之可得意也。若约众生机见时。生佛俱皆是属妄分故。佛智已断。约众生门佛全未断之义也。只望众生。未断惑之凡夫。望佛智众生断惑云如。望佛智体者。实断惑成佛。望众生智见时。佛尚属未断惑之义也。此义以体空有用力无力等义。准可思之也。今后后能辨新断惑等文。约全众生门之时。诸众生。于后后一断一切断。一成一切成。三世如来。于后后断惑成佛也(为言)今章及与一切众生皆同时同时等解释。是约全众生门明断惑成佛义也(为言)。

四者因陀罗微细境界门已下

  十七。师云。因陀罗此帝翻珠翻也。若约法名立者。可云互现无尽也。今从譬立名事。初至玄门论之故。今章云。但从喻异前也。微细者。以重重义立名也。境界者。非所缘境。即是分齐境。其故。今经初地经文。承仕之愿说时。一切相真实相。义相。无量相三种相明。宗家释此夫实义相文云。世界分齐也释。知是可分齐境也寻云。下文云。如理智中如量境也释。若尔者。约所缘境见如何答。师云。是所缘境也。既举能缘智云境故。所缘境条勿论也。上境界者。不云人佛故但云境。知分齐境。其上经文正刹倒刹等异相说。论中科之一切相次经中。此一切相如因陀罗网说。论中科之真实义相。次经中此广上异类相说。论中科之无量相也。是令上二相名无量相也寻云。今因陀罗者。不依重重边。约差别义。论因陀罗欤。如何答。师云。今真实义相因陀罗云是依差别义说之。而宗家梵网疏中华严梵网经二经不同释时。华严重重无尽义说因陀罗。梵网经差别义以因陀罗说不同释此释正今经文不同。退可案之也。
  十八。问。因陀罗义。通相即欤答。师云。不尔。同体异体中相入义以。重重因陀罗义论也寻云。今章云体相者。相即所因体空有义以云体相欤答。师云。今章任故辨义说不待次义也。即入法门一体上义别也。是故。辨相入之处。相即等义门来。是云体相欤。
  十九。问。若尔者。相入者。更约体义无之欤答。师云。不尔。以有力体为能摄。以无力体为所摄故。约体论义在之。有力无力云由。是约用故。用有力无力云。若又如此得心。上体相云。相入体相谈事。不遮之欤寻云。若约相入义者。一多相容等义。如何异耶答。师云。清凉释云。十玄虽广。不超同异即入四义也判。十玄不同一义一义边边义取也。今不见相入边。取重重义也(为言)寻云。章云。隐映互现岂非隐显之门耶答。隐约所摄。映属能摄也。隐映之上互现。重重义取也。若取隐映之一义。不见重重等余义。是即下隐显门摄寻云。今章经云。于一微尘中等证文。义证欤。文证欤答。师云。义证也。清凉直引文证也。寻云。当章今经于一微尘中等经文引毕云。若据此文。重重无尽(文)若尔者。此文意。更非义证。直文证也见答。师云。是不结文证也。直是文证非也。正文证新译经十定品中。金山光影喻。七金山等门日光影。重重无尽义说。是即正文证也。今义证中初三偈者。初偈是正觉世间。次偈是国土世间。后偈即众生世间也。
  二十。问。今章云。此等并是实义。非变化成。(文)此文意如何答。如此无尽重重等义。法性界之德相。更是无而忽有义非也。是故今实义。净名等约业用不同现不思议也依之。今章云。如理智中如量境也释。或云理中量量中一分释此意。此智境界。更是无而忽有义不可许也。
  二十一。问。佛力法力甚深义者。元来本无处。勿然现我法有。论即入等义者。业用奇特境界故。以之可云至极甚深之义。若法德之处。本来所具法在之。此德相功德机见令见之位有不思议云事。更是非奇特之境界也。有物人与易。无物人与难云如。如何答。师云。三乘教心。业用不思议德相位无谈事。是彼业用所依德相本不知故也。岂以无法与人耶。知是无而忽有法者。情谓之境界。更唯智境界。非也寻云。一乘教心总非许神力不思议义耶答。德相中诸法。一机处令解。显不思议神力云事。在之。是加佛力见德相诸法。业用不思议云欤。喻我等肉眼。即依日光加力。如见四万由旬日轮。准思之。

五者微细相容安立门已下

  二十二。师云。微细相容者。于微细在三种。一能含微细者。一尘微细云也。二所含微细者。此一尘中。诸刹尘皆微细。尚一尘内不遍足也。一尘中诸刹不同微细云非也。能含微细一尘尚广博。所含诸刹尘等。能含一尘处遍也。是故云微细欤。三如此能含所含微细。最极微细非灭智所及。是故难知云微细也。
  二十三。问。今微细相容者。又上一多相容。如何异耶答。上一多相容具有四句。一一入一切。二一切入一。三一切入一切。四一入一也。此门更取入一义。今尘门取微细义故也。是故第二句一切入一一句取也。不取余三句欤。前一多义。必四句共取之。但取入一义计也。
  二十四。问。今微细门。上同时具足门。如何异耶答。上同时具足者。立义十义。及解释十玄等。皆同时具足故。是诸门总也。今当门建立。立义十门于。且论同时义也。是故此门即该具。上同时门通即入。今是相入中于。论四句中第二一切入一限一句故。两门不同。置不可论之也。
  二十五。问。今章云。此经云。菩萨于一念中从兜率天降神母胎乃至流通舍利法住久近等。今此文者。是指何经文乎答。两处在此文。一十回品之中。微细处说。文全同今所引也。二离世间品。母胎十相说文。互全同今文。任意可取之也。但微细处说经文说相。顺当门建立欤。
  二十六。问。今此微细门者。同异二门中何耶答。宗家纲目中。约同体相入。有微细门云义在之。玄记中以异体相入义。摄同体相入之义。故有微细门也。旨归中约异体相入义。论微细门也。指事举此三义。问答抄引之。可见之。

第六秘密隐显俱成门已下

  二十七。问。当门隐显义者。同异即入四义中何耶答。一义云。可通同异即入四义欤。其故妙三云。至相十玄云。犹如十钱。一即十时。一即显。二三至十即名为隐此释意先约相即一义见。加之旨归中云。异体相是释故。同约相即论之为本。同异中以异体即。可为正也。虽尔。以同体相即论隐显以相入门谈显。不可有相违欤。探玄记中在三释。彼第一释。以相入释隐显也。疏一上释。第一释意。以异体相即论隐显义也。是两师不同欤。后二释两师又一同也。所诠通同异即入四义事。诸释自符合也。探玄记一本云。由一摄多时为显。令一入多为隐。多摄一入亦尔。又就用相入为显。令就体相即为隐。即显入隐亦然。又异门即入为显。令同体为隐。同显异隐亦尔。疏一上云。异体相即具隐显门。又就用相入为显。令就体相即为隐。即显入隐亦尔。又异门即入为显。令同体即入为隐。同显异隐亦尔已上两师后两释文无不同也。
  二十八。问。隐显门意。一多相望说之欤。又于一法上论之欤。如何答。师云。若约一多论之者。乱上即入义故。于一法上可论之欤。是以刊定师释云。但一法上而有隐显(文)此意欤寻云。于一法上。论隐显之义如何答。若一为能即时是隐。他是显义也。此一隐他显位。即同时他为能即。是隐一为所即。是显义也。如此相对时。于一上论隐显义故。取一上隐显义。为当门隐显也他上所论隐显。是一上为成有隐显故。于他且释隐显也。意取一之上隐显之义也诸释中。一他相望释隐显义意。取一法上隐显之义欤。留意可见之。已上师主讲说也。
  二十九。问。设三乘教心。初地已上菩萨。分身化往。此方入正受。他方从三昧起义。何遮之耶。若尔者。何必以之为奇特乎答。今宗意即不尔。一约处。一处诸土圆融。此处即他所也。是故业用神力所作非。二若约佛者。十佛不分异。互非一佛故。一佛本多佛也。亦是暂时业用之义非。三约身。四约时等。如此义更非三乘教说也。于此等四义。皆以能成之义。可作隐显之义也。
  三十。问。当门建立。若以异体相即为本。今章入正受等文证似相入之一义。如何答。师云。今入正受等者。三昧出入之人也。是相入之人非也。
  三十一。问。今章云。十方世界中。念念示现成正觉等文。起信等初住八相义。如何不同耶。答。师云。起信论所说初住八相。诸位圆融义非。属暂时定力功故。同时具足等义无之。是以今经云。十方世界中。念念○成正觉等说。谈诸位相即义故也寻云。妙乐大师。起信华严经论中说初住成正觉义判。若尔者彼师意此经论全一同可得心也答。设彼师意也。实义变化经论之不同不辨非。只正觉言等故。如此释欤。又他宗人师解释。不可致苦劳也。师云。惊彼师释。广寻经论说。初住正觉义。此经论限也(为言)。
  三十二。问。现前授记。不现前授记者。即是隐显相即之玄门正义欤答。师云。又如佛为诸菩萨○等者。是现前不现前之相同隐显义故。引余教通相之义。玄门隐显相即义释计也。是故。今章又如佛为已下文例显也。
  三十三。问。今章秘密隐显者。秘密言通隐显欤。以隐一义名秘密欤。答。师云。今题所表秘密言。通隐显义也。是隐显同时相即义。非秘密一乘深义者难成也。即是甚深秘密义也。次或隐即秘密。显即显著释。或不现前秘密○第一钱中十钱名为显了。第二钱望第一钱中十即为秘密释事。非甚深秘密义也。是隐没义名秘密也。尔者秘密言通可有二释。随今章在二意。初释正受及起定同时秘密成矣或秘密言通隐显条勿论也。次隐即秘密义。如上所引(已上师主正义也)一义云。今随所表秘密言。不通隐显义也。隐一义取可名秘密也。若尔者。今题名秘密隐显俱成门可训也。是故今章第一钱为显了。第二钱为秘密云解释。正当门所为释也。是故秘密隐三字。令为一义。显义相对。题得名训。隐即秘密义不违也。
  三十四。问。现前授记。不现前授记菩萨。是何位可云耶答。现前授记者。总以初地已上菩萨为本也。不现前授记者。总指地前也。然法华三周现前授记者。是十信以前也。就之。法华论中。自问答明之。其问意。诸菩萨迳初僧祇劫至地。始现前授记。何故法华三周声闻。从地前浅位。更不经劫数。直现前受记耶问答此义。法华三周现前授记故。非可入初地等。于一乘法。为欲令生决定心故。位不入初地以上。依三平等义现前授记也。实义寄位显之时。初地以上现前授记。地前不现前也(为言)抄三(上)云。方便令发心者。彼论次前有。
  三十五。问曰。彼声闻等。为实成故。与授记为不成佛授记乎答。实成佛。菩萨何故于无量劫。修习无量种种功德问。若不成佛者云何与之虚妄授记答曰。彼声闻授记者。得决定心。非诸声闻成就法性故。如来依三平等。说一乘法故。以如来法身与彼声闻法身平等无异故与授记。非即具修功德行故。是故菩萨功德具足。诸声闻人未具足○(文全是论文欤已下师草)问。先此问意如何答。今依常腾注。委科释之。是即辨现前授记之虚实故。与此问答也。先问中有二。初定义。次若实成佛下。设难也。定义者。常腾注云。佛授身子记。言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劫当得作佛。乃至记阿难。言供养六十二亿诸佛然后成佛。如此记劫数。实成佛故。云记而不如记劫数成佛而云记耶。已上设难者。注云。自始十信终至初地。略说迳一大劫阿僧祇耶。中说迳三大劫。广说迳无量劫。如此劫修习善根方得现前授记。如记劫数当得成佛。然身子等。未迳此劫修集善根者。何忽得现前授记。如记成佛。若言虽未修习善根而得授记实成佛者。何故无量劫修习善根方得授记。若不如记实成佛者。诸佛始无妄语。何虚妄与此授记之训此是问意释也问此文意如何答。常腾注意云。若文有一。初正答释。后是故菩萨下。结答也。初正答中亦二。初记意。后如来依得彼下。记义也。初记意者。注云。彼身于等。若得授记。即相同义。得决定心故与授记。非谓声闻已入初地成就法身故与授记金刚仙论第四云。凡有四种三昧授记。一是习种性中。二性种性中。不现前授记。三是初地中现前授记。四在佛地中无生忍授记问。决定心者何耶答。腾注云。无性摄论云。世尊法华会上与说声闻舍利弗等。授佛记别为令摄得如此意乐。我等与佛平等无二。解云。意乐者。谓决定心。佛为令得此意乐故。授佛记别。非必如记劫数成佛记义者。注云。虽为令得决定心故与佛记别。未知依何识与实行声闻授佛记别答依同义故。故无性摄论云。诸佛于一切有情。得同自体意乐言。彼即是我我即是彼。由是因缘。此既成佛。彼亦成佛。解云。佛与一切同一如。是故一切皆属如来如中。佛得此意故。言彼即我等。由是因缘此佛既成正觉。彼声闻等亦说成佛。此即以成佛为声闻成佛。三种平等即是同义○问。十信初心。望成佛时。必迳三大僧祇耶。若。尔者舍利弗成佛劫数。既说无量无边不思议劫。云何不得如记成佛答。总说无量亦得无咎。但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此三大数。华严经中。是有限数。然三大劫遥过此数。是故始发大志声闻大得如记实成佛也(已上是师主草案也。人是意释也)。

七诸杂纯杂具德门以下

  师云。今章诸藏纯杂一门下有二释。第一释诸藏者。上教义理事等。十对二十句十义。云诸藏也。其故今经十藏品中。诸万法以相对纯杂之义说故也。至相大师意。此上十对二十句等以诸藏云非。是义渐似违背古十玄。是以新立十玄。不云此门也。第二释。又如菩萨入一三昧等是也。是约施戒度生等一切诸行。诸度云也。尔者。二对二十句中行一门以释纯杂义欤。广不取教义等十义也。此义依师资相传之趣。约行纯杂建立欤。
  三十六。问。当门立名。其相如何答。摄法者。于三世中。三世各别摄法。是故隔法云也。此隔法者。约行布论之也。异成者。约圆融释之欤寻云。十世者如何答。诸释合九世十世相释有四重释。一依清凉释者。以九日作九世。是即行布教相之九世也。九世融在一念。总别合云十世也。二依宗家释者。依五位次第相望谈九世也。清凉引此义时。古德依五日作九世释成。是十世章五位约释五日云也。是九世是行布。一念是圆融义也。三依清凉一处释。九世者。以三世作之。所诠以三日如作九世。若尔者。此义三世即行布。九世是圆融也。可得心欤。是清凉云。今但用三世互为缘起。便为九世。不离一念是为总世。以此文为证也。四现在一念上于。论九世之相也。一念望过去。者。未来也。望未来者。是过去也三十七。问。现在现在为能摄。摄过未现在之时。若先依相即义者现在现在为有法时。过未现在俱是空义也。若尔者。过未三世未立其意如何答。若约即入之时。于三现在。以互夺义。空有力无力等义论计也。尔者。此三现在上空有义者。是圆融上空有也。今六过未无法者。亦约行布教相差别未生已灭等义也。以此未生已灭等六过未之无法圆融互融上空一义不可同也。
  三十八。问。以时即入等门为能生约法自余玄门以为所摄之义。有之耶答。诸记举以当门为能摄。以自余诸门为所摄。是当门本意也(为言)释也。以约法即入为能摄者。约时当门玄门为所摄。即入等义以非为当门本意也(为言)寻云。若尔者。如何今章云。以时与法不相离故释乎。此释意分明上法能所摄即入。时即入无碍也云。此文意也如何答。若假实对论之时。法即入等是实。时即入等是假也。此假立时即入。定宾法即入不离之义以准知假时即入等离岂实法即入等义在之耶释此文意。重意。假既不离实为由。实亦不可离假故。以假即入等为能具。以实法即入为所具。更不可有相违也今章先假不离实由计释欤。既云故。知是举因也问。此十世门。是即入中何耶答。师云。前因陀罗门。及隐显门通即入否事异义可及。今门通即入之条。更不可及异义欤。
  三十九。问。今章云。此经云。于一微尘中普现三世一切佛刹等此所引经文。更不成九世十世义说三世。岂非同三乘乎答。今经三世者。通途之三世非。现在有法普现三世等说可说心也。尔者说三世九世义所成立也。

九唯心回转善成门已下

  四十。问。此门是所因宗法中何耶答。师云。所因非宗法也。是十由中唯心现故所因也。意此上教义理事等十对。唯心现故。余九门中即入等宗成也。是故今第九门前八门为所因。又后第十为所因成也。依之。祖师云心既无碍境亦无碍释此意欤。

十托事显法生解门已下

  四十一。问上诸门中所论。即入等义云耶。我等所见之事上于所谈之义。若尔者。如何上诸门异耶答。师云。前即入等门。一多相望论之。今此门于一多上不论相望义。法法事事皆含法界之故。本来一尘中。诸刹尘等诸法具足也。然此能具事法也。所具亦事法故。是事事无碍义也。只一自一法界具待多义多自多法界具更待一无义。是故此门不共。不论一多之相望。事事当相法界法门也显。是以当门建立也重意。树枝有五枝。即是五教。即是五智。即是五佛等是也。其外若有六枝者。即是六相。若有十枝者。即是十佛。即是十玄等。如此谈。是当门不共所谈欤。我等所见闻所诧事付一一以教。此事即法界法门也解了之处。十佛不远。即到下可成佛智也。诸教中广谈当相即道即事而真。是当门建立也。然余教意。一切不善等之相。即无性即空义见谈之也。今宗意即不尔。胜热婆罗门。火聚刀山。即般若无分别教释故。当相不改。以刀山火聚为无分别教也。是以清凉大师释云。即相不待坏。即性不待随此释意。相自性全法界更不可云坏。性自性全法界更不可云随缘也此等义相。以事事无碍义。释即道义欤寻云。清凉大师第五正释谈云。当相即道是道谛故。理无二味故。无有一法性佛法故(文)此释心。约无性即空。释即道义。尔者如何答。清凉。至第五释者。既释当相即道。不同前四故即空如义非云事分明也。此释真妄交彻。事事无碍义以释之也。以此义释理无二味故也。非即如即空义正洞即道之义无过真妄交彻之义。是故先以此义谈之也。清凉第五释宗第四释于当相即道义。或不同前四云不同前三。同是以真妄交彻义为本也。兼约事事无碍谈之事更不可遮之欤。然今当门直显无碍镕融之法门。是即我宗规模。他宗不共之法门也。设说即道义。此托事门所显法门。直约事事镕融之义。所论之也。不依真妄交彻之一义也。是故自宗中。胜热婆罗门下。两祖第四第五之释。今托事门中所谈即道等义颇观行中意。可有亲疏欤。
  四十二。问。今章云。随托别事以显别法此文意如何答。遮那品中。说十种宝王云文。两处在之。一处文舍那光明之惊觉而。十方来集中。南方菩萨来集此佛所。十种宝王云说。是但云虽标十种宝王云。别别非说十种也。又一处文。普贤菩萨入如来藏心三昧各别说十种宝王云也。第一金莲花宝王云说也。其余略之。是等十种等。皆是随举一事。名为法门云道理。
  四十三。问。今经说五位法门时。各别放光明处。皆是不同也。所表可别耶答。各有所表。先说十种法门时。从足下放光事。十住是位中最下尤可有初表说十行法门时。从足指放光。步行路必依指行。是故以放光表十行法门也。所诠趣佛道长途。必若无十行指者。不可到所期果处也。说十回向法门时。从膝放光。膝是回身令转向义有。是故表十回向法门也。说十地法门时。眉间放光事。眉间是中心义也。证会中道义表有便。如此五位放光义。各所表者欤。如上表法义。托异事非显异理之义也。足下放光即是十住。足指光明即是十行。膝放光即是回向。眉间放光即是十地也。此之外更无别法也是托事显法之故也。
  四十四。问。今章云。皆悉同时会融。成一法界缘起具德门等(云云)尔者。此解释立义二种十义。此一法界缘起归。抑今会融成一法界云。所归法界。直是上总标法界缘起。自在无穷之法界欤答。尔也寻云。若尔者。此法界缘起通因果二分欤答。师云。可尔欤难云。若尔者。果分是离缘不可说义也。岂果海中论缘起之义耶。然缘者。若一多缘。若无明缘。若机缘缘。云缘者。必是有为生灭之法体。如幻虚相之事法。于性海中现生灭虚相。事道理更难辨。尔者如何答。一义云。末师果海中于不许缘起之义。若尔者。上总标法界缘起者。法界言该因果二分。缘起言可限因分欤。今会融成一法界言收因果二分。缘起具德门言。可限缘起门寻云。法界缘起者。是法性实德。法尔如是释。既是云法性实德。乍云法尔如是。抑有何不足。于性海中。不许此缘起耶。若尔者。更是本无今有缘起也。若是今有者。如何云。法性实德法尔如此乎。其上今章云。法界缘起。自在无穷○略摄为二门标。开因果二分见。此释意。此一法界缘起。若属佛者。果海中法界缘起也。若此一法界缘起。属菩萨因中法界缘起也然上法界通二分。缘起限因分云事。随文意未足信用也。如何答。师云。果分正证之处。绝因缘生灭之虚相也。故更不可论缘之识。是以还源观云。正证之时。因缘俱离(文)此文明释也。专可秘之也其上今法界缘起者。如理智中如量境也若尔者。后得所缘境界者。于有为生灭虚相中。论此无尽缘起云事明也。设佛果智中不论生灭缘。法性实德法尔如是事。更不可有相违也。是故本无今有义无之。但今章法界缘起。自在无穷。略摄为二门之解释。于一法上有能依所依性相不同。此缘起所依就体性说之者。即是果分。此能依相依论之。即缘起因分释也。于一法上如论缘起性起不同一义云。凡法界缘起者。法性实德法尔如是故。更是非情谓之境界。唯佛。所知。今章云。如理智中如量境释以。知是缘起者因缘之上所论也。今果海即不尔此正证之智。离因缘故云事难辨。其故。三乘教意。自受用身身土。即是后得智所变谈。岂是后得所变故非自受用身土耶。既是废机教。自证身土。后得所缘境界事。更无相违。何况一乘教意。设是如量智也理。量齐览故。此如量智境。岂非佛智所行乎。
  四十五。问。今章云。普眼境界谛观察余但在大解大行大见闻心中时此文意如何答。此文有多义。若依指事意者。普眼境界谛观察余时可训也。文意伏意通也。伏难意云。上十对二十句法门中教中三乘五乘教摄。义中三乘五乘义摄也。或因果中一切三乘五乘因果摄也。然此三乘五乘等教义因果者。是以差别为义。如何今总结时。上立义十义等。皆会融成一法界缘起具德门结释耶云。伏难。然此问难答时。设三乘五乘等教义因果。普眼境界以余三乘五乘观察时。皆普门中大解大行成。普门中非三乘等别解别行等也已上是指事意也。一义云。普眼境界谛观察余时。但在大解等此就普眼境界谛观察者。约圆融普门观释之。余时者约行布教相之施设释之也。但在已下文约三生施设之教相谈之也一义云会融成一法界缘起具德门普眼境界。谛观察余时等可训也。文意。已上此上普眼境界法门。皆是圆解之上所案立无碍宗法也。是等约解境释之也。次谛观察余时已下。上五句案立解了舍。直行起解施也还入大解大行大见闻心中释也。重意。普门解行信一一皆同果海故。第六句行境·位·归欤。上解境是因分故普眼境界释。下谛观察是果分故。对上普贤因。此行境余时云欤。已上所立义。师主了简。可为正义(云云)。
  四十六。问。今章云。然此十门。随一门中即摄余门无不皆尽(文)尔者。一一门皆是十玄门时义也。如何初同时具足不同耶答。初至终十门建立次第。总别不同故。始同时门是总非别门。后别门是唯别非总门。然今此十门随一门中总结释意。约总别不二之义。同一缘起之义释故。门门中不简立义解释。两主十义同时遍具足无有前后。是总别镕融无障无碍义也师云。今章云。又于其中诸余法相等者。是抄一在释可寻之。
  四十七。问。今章云。广如经。论疏抄。孔目。及问答中于彼释(文)然今所言疏抄等者。宗家制作欤。指至相大师御制欤答。至相大师御制也。彼师作华严疏之故。指之欤。论疏者。彼师十地论作疏在之(云云)经论有抄云事。未勘之寻云。彼至相大师华严疏者。抑除孔目外。指何疏可云欤答(云云)。
  四十八。问。今章云。为说菩萨道等三乘中在佛果。如何但云菩萨道乎。又一乘中有因行。如何但云无尽佛法耶答。上寻委悉记之。但今章云。三乘但随机而已○非现佛身(文)释者。设三乘教中。妙觉位中。三身圆满佛果谈尚是菩萨道一分也。今此一乘心返设十信位菩萨。直可说无尽佛法也。道理上寻如记之。
  四十九。问。今章云。又此经云。于一世界中闻说一乘音。或二三四五乃至无量乘此文所引本意如何答。此文是伏难通也。难意云。今经意纯说一乘者。如何今经二乘三乘等说耶。此伏难答时。是本末分位分齐约。欲显三一不同故。如此说也。

六相圆融义第四

  五十。问。当科六相圆融者。是宗因宗法中何耶答。一义云略说六相。广说十玄之故。限宗法。不通宗因也。是以今章既题六相圆融。知是宗法也云事。不可疑之欤。是以今章次下。教兴段云。此教为显一乘圆教。法界缘起。无尽圆融。自在相即无碍容持。乃至因陀罗无穷理事此义现前。一切惑障。一断一切断得九世十世灭。行德即一成一切成。理性即一显一切显此释意。既六相教起本意释时。为显即入因陀罗义也释毕。此六相义现前。一断一切断。一成一切成也释。若尔者。此文意。约宗法明相入义云事分明也。一义云。六相者可通宗因也。同成二相是同体义也。别异坏三相是异体之法也。总相者宗法也得心义。是折薪记心也。一义云尔者六相者非宗因非宗法欤。只此六相教。案立意趣。立六句法相。以欲破众生空执识情为所用也。所诠。此六相句法建立。宗因宗法上空执之见遮义。以之可当章规模欤。此后义以可为师主正义也已下师主草也。
  五十一。问。论云。除事者。谓阴界入等两师解释者。意为同为异答。此事难思。愚案。且数二义。一义云。异也。若依清凉意。大疏云。勿以阴界入等事相执取。抄释云。意不令人随事执取等。案此等释意。云阴界等。彼形对区分之事相是训中之法故。即情谓之所得。更非真智境界。争具缘起圆融之六相哉。是故为不令人随事相差别以其差别任情执取故。立此六相。以显缘起圆融之相也。故知。以阴界等实体是法界全现之法故。非谓不具六相。但约彼情谓之境故云除事若依香象意探玄云。非是阴等事相中辨者。今六相中。且一即具多名总相者。非如彼水中入数多木石。桶中入数多米谷等。如是事相中辨一具多。故云除事也。又瑜伽论一处。不相离色者诸能造大种。及所造色。同住一处。互相涉入。是即亦于事相中辨涉入者也。然今则不尔。但约缘起相由理性融通等道理。说一多即入故云除事也。凡事相中辨之文言是广。乃至顺世外道云。理色入因微中等。皆可通摄之欤。一义云同也如探玄记所释。可会取大疏抄。意云。勿以阴界等事相中所辨之涉入妄计执取。非谓阴界等体约道理说涉入融通时不具六相。
  五十二。问。如瑜伽论。一处不相离色者。彼此互涉入不相障碍实是事事无碍也。今何除之耶答彼不相离色者。但局一类能造所造者。不通余类。又局大小分量同等者。不通分量不等者。何况古今异。远近处隔等全不可有彼此涉入之义。是即事相中辨之故也。然今圆宗云事事无碍者。约法性自尔之道理故。大小一多古今远近。自类他类等。不动自位而恒即入。犹如芥子收须弥者。芥子不作大不者彼。须弥不灭其量不来此正是约道理得融通故也。
  五十三。问。此义尚岂非假说耶答。凡佛教中所说法门者。虽有大小权实不同。而皆是阴界等事相上。法尔所备之道理以为境界之时。方有发智证真之义。即说此道理有浅深故。教门分权实。且如五八识缘青黄等。虽离名相分别。以现量心正缘青等自相。不知青等上所有苦无常等共相之道理故。不能自转识得智。如来初说此道理。是名小乘教。然未知毕竟空之道理故。次说般若经。教此道理是名大乘始教。乃至。空有无碍三谛相即等皆是约道理以说之。全非是阴等事相中辨之也。思之可知。述记第一破数论胜论之所执我云。量云。诸有情我与天授我体应是一。许常遍故。如天授我。论言相杂意令相入成一物故虽言更遍。意言常遍。不尔更杂便无同喻。外道返难言且如同处不相离色计多种色更互相遍体非相杂诸根得时各各异故。其我亦然虽体相遍。然非相杂各有属故。斯有何失。此亦不然。彼执我体是真是实。有相杂失。然我色等。是虚幻法。又同类业招非实之法体相虚疏。设令相杂。亦互无过一切有情共果亦尔。其山河等同一处故成唯识论演秘第一云。按瑜伽论六十五。有三种不相离色。一一处不相离者。谓诸大种及所造色同住一处释一即同也。能造所造更互相望大小量等互相涉入不相障碍。处所无异名为同处。无别极微二处而住名不相离。且如一眼七物相望互相涉入同一处住。谓眼身根色香味触能造地大七各极微同一处也。问所造有六。能造何一。答有二释。一云。虽一地大。通能造六。故能造一。二云。有六。不尔所造六云何别言能造一。据地类同合而言也。如言一眼七极微成而实一根有无量微。但言七者据类谈也。能造亦然。二相杂不相离者。释如一眼根有多极微一根微处七物同住以此七物对彼七物。虽非同所。然相和杂邻近而住。名之为和。七七各别名之为杂。无间隔故。名不相离。故瑜何论第三云。和杂不相离者。则此大种极微与余聚集能造所造色处俱故。释是前同处不相离处所有极微名此大种极微等也。三和合不相离者。又若有聚集。或麻豆等为诸谬蜜及沙糖等所摄持。释异大所造二聚和合如多豆等虽以蜜等而所摄持和合一聚。然不相涉入。复是异大所造异聚相望故名和合。不相离者。无有间隔也。略示大纲。具如彼钞又云。然外道宗。许果色入因微中○问。大乘同处不相离色互相涉入岂非因果体相更入。答。无实极微。是似识变故得涉入。不同彼宗今云。外道者顺世外道欤因明论疏师主草案也。
  五十四。问。六相者。其相如何答。总相者是一尘上于含多德之义也。不论所起之末也。此总中所含多德差别非一之处云别相也此总相不起上于。见所起末也。是云第一总别相对一义也。次同相者。上别相所起末中。所起一一。末中。当位当位上成功义齐边见是同相也。末位于成舍义取也。异相者。成功义齐云。此同上于相貌不同也。椽材瓦者其相异故。是于所起末中论同异故。第二同异一对之义也。次成相者。此所起末望总舍谈能功故。是成相也。是于所化末当位者。无能成之功望。总有成就之义。怀相者。怀总义云怀相也。是第三成怀相对之义也。探玄记第九。三对六义。问答抄引之寻云第三成坏相对之义释云。彼带本之末既为本收。是故当体有存有坏此释意。望总不论成坏之义见。若于所起末论成坏之义者。上第二同异相对义今成坏如何不同耶答此释意。但于所起末。论同异义也今相对所起末本摄带本当体于论成坏故。此释望总论成坏得意无相违欤寻云。若带本之末云故总望云者。上同相释时。彼所起末即带本云。若尔者。岂是非望总舍乎。如何答。可寻之。
  五十五。问。于总相论何不同耶答。总相有三种。一语总。二意总。三法总也。师云第一语总者。世人共语常途舍云如是语总也。体自相者。青黄等及长短方圆等之相是也。五八识唯现量之位。此显形二色体契也。如此体自相事者。蝼蚁蚊虻之位至。此自相归也。是等法门皆是语总也。青云黄云等。皆是语总义云也。只世人木中人等云。如皆语总欤。而必此等非甚深之法门。是故今总相者非语总义。此缘起法上能住诸法差别。其无常等义辨义自相云也。此等总者解以食物与知事比丘。意是与众僧也此等意总义也。是故意总欤。第三法总者。上云如世人但家云是语总义也。亦即不尔。梁椽材瓦等。一一法上于或椽等是舍云。或材等是舍云等也。是法总非语总也。于总如此不同。观行者。能能留心可观察之也。
  五十六。问。同相者。于所起末位当位分齐成力义齐义取不望总相云事难辨。其故今章同相释。同成一相故释。此释岂不望总耶答。此释于所起末位。即带同成一总之义成力义等道理同成总一释计也。望总相者。必是付成相义论之也。坏相互望总事。可准之。
  五十七。问。今章六相圆融者。六相皆圆融云欤答。一义云。总同成约圆融。别异坏行布也。是清凉释意也。一义云。无碍圆融法上六相句法故。六相皆属圆融也。是以今章题。既云六相圆融意欤寻云。就后义不明。别异坏三相。彼此差别义相。更是无不二平等之义。何以此等同可云圆融乎答。今此彼此差别义相无碍容融之法上。且以参而不杂义。谈别异坏之义。无参之上参还圆融具德故。不可属行布也。是以清凉释云。行布即是始终二教。圆融即是圆教今别异坏等参而不杂义。更不可同明昧浅深之行布。故六相皆是圆融法门也可得意欤寻云。或依无参之参或依参而不杂等义。何以此等义道。不名圆教不共行布耶答。总此义在三释。第一释意圆融之上相差别等义俱是圆融故。不可属行布也。上行布即是始终二教等释。依此意释之也。第二第三释意。参而不杂义。设圆融之内无参之参论。此且参而不杂义为别教不共门行布也如此参而不杂等义名行布之时。不可论明昧浅深之不同也。今所论行布明昧有无者。即是始终二教所寄行布位也。是必可论明昧也。
  五十八。问。体空有义。用力无力义。是宗因宗法中何耶答。师云。同异二同即入融非。同异法体之上所建立。体空有用力无力等。是成即入之所因也可意得也。加之。即入义亦还所因成事可有之也。先如隐显门者。以上相即义由今阴显义显也。门门相望互以即入为所因事在之。对智一一交合观之。
  五十九。问。今章云因即普贤解行及以证人。果即十佛境界(文)此文意如何答。一义。证入生者总初地已上以证入释也。果即十佛境界者。是非因智契证故别果即十佛释也。一义云。及以证入者。三生门时第三生果者。是约缘形对果故。非究竟圆极不可说果。是故形对边及以证入释也果即十佛者。所依果海不可说佛果也离因智教相故。别果即十佛等释也。已上师主草也问。此但椽等诸缘○若得椽时即得舍矣事。义苑云。言为椽全自独能作舍者。即互遍相资义。谓此椽等诸缘。要互相遍应方成缘起。如一椽遍应多缘。各与彼多缘全为椽故。此则一椽具多缘也。若此一椽不具多缘。则资应不遍不成缘起(已上)复古全同。总以六相为缘起相望之所因者。此等先德意欤。但见当章释。皆望所生果。论能成所成。以决义是非。何关同体门之义势耶。其趣已如十玄门初释同异二门处。私记委记之。若尔者。此等先德意实难思乎答。未有瓦等时。不是椽故不作事。复古云。此本脱一舍字古本与演义同(乃至)若是下。得此一缘令一切成起。所起成故椽义方立无因缘故。非是椽也事集成云。因缘者。四缘之中一(已上)。
  六十。问。若椽等诸缘各出少力○并全成故事。义苑意。前第二问答。是互遍相资义。次问答只蹑前为难。然后又释。今问答云。此重问答。据力用义以显之。谓须一全有力余缘无力。若余有力一缘定无力方成舍耳(已上)明知。此师意。以此问答欲配同体相入之义欤。未审(云云)。
  六十一。问。既舍即是椽。总余材瓦等事。案之椽是正因也。余材瓦等是多缘也。舍是所生果也。全同探玄记云一缘是能起。多缘及果俱是所起也。故知。法界缘起。亦必立因缘果三法也。
  六十二。是故一切缘起法不成即已。成即相即等事。义苑云。是故下。结成大缘起。谓此大缘起不起则止而不论。若起则圆融离识耳意云。不成则已者。不起则止而不论也。次云成即相即者。若起则圆融也若依复古云。是故下。二结叹。大法界缘起法。一成一切成。无成无不成不成与已成全体无二故。圆极难思。出过情量此二家记意别也。不可相滥。若椽作舍去。即失本椽法事。集成云。椽不作舍。即失本缘法。古本与演义。皆缘字。今椽造误(已上)。
  六十三。又总即一舍○坏即各住自法事。抄十三上云。总则揽别而成别则分总为别。同即别别带总。异则别别互乖。成则双揽同异方成。若无异相总不成故。如舍椽梁总皆相似终不成舍。坏则别。各住自性故。此三对历然不同(已上)。
  六十四。乃为颂曰。一即具多等事问。今此颂文者。为香象释。为总至相释欤答。复古云。文类云。华严六相颂。终南山俨尊者述。义分齐中承用。观首自云。具禄和尚微言勒成义记(已上文)类者圆宗文类第二十一卷云。颂出自至相六相章也。义分齐中承用彼(文)人不知之。谓是贤首所记(已上是师主草案也)。
  六十五。问。今章云。问。何者是总相。答。舍是者。此文意如何答。师云。是语总义似。虽尔今舍是答意。只语总舍云义非。椽是舍云义也。是故可云法总欤。第一问答计法总云义不显故。次问答起也。章云。若无别椽瓦等以而有总舍者(文)是师主谈云以而两字通途文章难读故。以一字下欲读。而字先读以字下读事无相违欤。是两云房口传(云云)。
  六十六。问。今章云。今此同相。约椽等诸缘虽体各别成力义齐故名同相也(文)此文意如何答。此释意。所起末椽等诸缘意。成力义齐边同相义释余处文。今此释以为正释。余违文可会也。师云。又总即一舍。别即诸缘等已下文。上六相六色释义。总结文也。

华严五教章见闻钞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