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大正藏》第72卷No.2340
  No. 2340

华严五教章问答抄上(上)

  一乘义。

  一。题目异说。
  二。题目一乘。
  三。撰号。
  四。义理所诠前后。
  五。诸教通依海印。
  六。果分说不。
  七。因果二分通诸教。
  八。终顿摄车。
  九。小乘菩萨摄车。
  十。三车在所。
  十一。露地门外同异。
  十二。开方便门示真实相。
  十三。索车界内外。
  十四。索车三一。
  十五。所求果说。
  十六。四地五地通寄四果。
  十七。八地已上一乘。
  十八。三乘进入位分。
  十九。同性经佛十地本末。
  二十。该摄门不一义。
  二十一。十眼五眼等相摄。
  二十二。汝等所行是菩萨道。
  二十三。毗尼即大乘。
  二十四。余二则非真。
  二十五。八义意趣。
  二十六。愚法出界。
  二十七。但能折伏。
  二十八。非真灭度。
  二十九。罗汉在大乘。
  三十。不共般若不思议经。
  三十一。一音解许不。
  三十二。本会声闻闻自分法。
  三十三。天乘梵乘。

  建立乘一(三一立破。三国相论自宗大义也。故初明之。)。

  一、题目异说。

  现流布本上中同云。华严一乘教分记(云云)。下品华严经中一乘五教分齐义(云云)。
  指事上本云。若尔云何一部题目上下相违。解云。上中卷云华严。谓华严经中也○教谓五教。分谓分齐尔乃上中存略。下卷存广○问。虽知广略别不相违。未知何胜。答。未知胜劣。然若随多而为胜。华严一乘教分记是以为胜。以上中二品共同为目故。又品文含义故○又初首故(文)。
  唐本章三品共云。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云云)。义折复集皆如此牒释故也。又折薪云。复有别名。一曰华严五教章。一曰华严一乘教分记(文)。
  圆觉小抄云。华严藏和尚制五教义分齐(云云)。宗家送新罗义相大师消息云。一乘教分记三卷。探玄记二十卷。两品未了(文)。
  义分齐重校序(净源出圆宗文类)。原夫先祖标题也。以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为目。而圆觉广抄引之详矣。比见数本。或标华严五教章。或题云华严一乘分教记。是岂祖师之意耶(文)。
  二。问。题目中云华严一乘(云云)。尔者此一乘者。摄法花等诸教欤。为当唯限华严一乘欤。答。两方也。若云摄法花等者。既云华严一乘。何可摄法花等哉。何况下卷题华严经中一乘(云云)。若云限华严一乘者。下文云。然此一乘教义分齐开为二门。一别教。二同教(云云)。然此一乘之言。岂非题目一乘耶。以知。摄同教一乘法花等云事。何况同教分诸乘中。出三小等诸乘。剩凡一代诸教云华严一乘欤(见)如何。答。一义云。华严一乘者。依该摄门心。指一代诸教云一乘。教分记者。依分相门。分五教也。
  折第一云。初题目○今此一乘具同别二教教义之分齐也。以下列十门释此教义。不出三乘一乘。若别教一乘。则三乘等本来不异故。若同教一乘。则三乘合明故。今虽标一乘。摄三乘等俱尽(文)。
  指事上(本)云。言一乘者。有其多义。一存三一○二遮三一。如法花等○三直显之一。如华严○问。既显华严一乘。唯可标第三直显一。何兼余义。答。圆教故。摄方便故。唯下同教可知(文)。
  寻云。题目一乘言能所释中何耶。答。指事云。言华严者。所释之经称也。一乘教分记者。能释之章目也(文)。
  集成云。然此一题能所两重。初者章是能释。上皆所释。二者华严能诠。次六字所诠。从诠就旨以立章题。全取他名。有财释也(文)。
  复古多同。此释心题目全皆章之名也。而章一字是文名也。上八字皆经能所诠之名也。
  五十要问答(上)云。问。一乘教义分齐云何。答。一乘教有二种。一共教。二不共教。圆教一乘所明诸义。文文句句皆具一切。此是不共教。广如华严经说。二共教者。即小乘三乘教(文)。
  三。撰号。现流布本云。法藏撰。是略居所。唐本云。京大荐福寺沙门法藏述。京行愿抄云。京者大也○谓天子所居(文)。义苑云。京者大也。则西京古之长安。今永兴(文)大荐福寺。西崇福寺。西太原寺。同所异名也故。
  行愿抄二云。大崇福寺古名西太原寺(文)。又云。为唐祚起自太原。以报地恩造五处寺。总名太原。复因天后重修改名崇福(文)。
  笔削记一云。西太原寺者。即长安崇福寺也。以天下有五寺。俱名大原○东即扬州。南即荆南府。西即长安。北即太原(亦名崇福)中即东都(今之福光)俱称太原者。以则天生于大原。此既皆彼舍宅所置。为敬生处以为名(文)。问。何故有三名耶。答。先太原者○荐福者。还源观补解云(源)荐追也。言为考妣追福也。此寺唐中宗皇帝所造(文)。
  行愿抄云。后因天后重修改名崇福(文)。荐福·崇福同义也。
  问。荐福·崇福之名通五大寺欤。答。依笔削记。西太原寺即长安崇福寺(云云)。又云。北即太原(亦名意崇福)。又行愿抄云。造五处寺总名太原。后因天后重修改名崇福(文)。此释又崇福名通五大寺(见)。依此等释义。荐福·崇福通五大寺欤。
  法藏。贤首。香象。三名事。
  义苑法藏者。教主之名字之与号。俱称贤首(文)。集成全同。笔削云。法藏者。俗姓康氏。华严第三祖。敕谥贤首大师(文)。
  述撰作三别事。
  四。付十门标列之次第。且义理分齐所诠差别前后。云何列之耶。答。若依唐本。九所诠差别。十义理分齐也。若依现流布本。义理分齐九。所诠差别十也。付之。若如唐本者。教义分齐重校序(净源)若总列章门。稽诸典本。皆以义理分齐列于第九。所诠差别当于第十。近有佛泷山学者。传于径山写本。妄以第十门为中品。反以第九门为下卷。向所谓列门有参差。其失二也(文)。
  若如现流布本者。
  演义抄三上云。若约所说法相者。下约所诠辨异。然贤首义分齐内第二卷广明。今但略说(文)。
  唐本印本云。次品广说(文)。何况玄第一云。一明教起所因○三显立教差别(所诠差别在此科)○九辨文义分齐(云云。取义)。大疏一云。一教起因缘。二藏教所摄(所诠差别在此科)。三义理分齐(云云)。依此等列次释文。尤可如唐本。如何。答。一义云。疏玄列次。演义抄释方方有依标。以唐本列次可为指南也。
  寻云。净源捡定岂无依凭耶。答。且付当代流布之本。如此捡定欤。
  (本云。自是已下十四行无正本。了信房之本ニハマリ。然间是书入也)
  疑云。疏九上释离世间品正觉佛愿佛等之十佛。会同第八地菩萨愿化等之十身了云。然佛就内觉身多就相故立名不同。余广如别章(文)。
  抄十九下云。广如别章。即华严章门中亦义分齐内(文)。而教章三卷之中全无释。离世间品十佛之处。故知。别可有义分齐云文欤。况净源于演义抄。作末书分科牒释。岂迷抄释耶。答。亦义分齐内者。指演义玄谈欤。
  疑云。下分教开宗章辨五教了云。此约理以分教了。若就法义。如下品中别辨(云云)。准此文。所诠差别可下卷。如何。答。指中品云下品欤。又云。折薪。复古等释。所诠差别之初义。差别故。显彼能诠等之文。对法若就法义等文。牒若约法义如下别辨。品字无之。尔者品之字传写诳欤(已上无本也)。
  五。问。华严经教主释迦遮那中何耶。略文义章文。海印三昧一乘教义(文)。尔者此海印三昧者。唯别教之所依欤。为当通诸教所依欤。两方也。若云限别教者。见章起尽。付海印一乘。开同别教义。其同教中举三乘等。知通诸教所依云事。若云尔者。清冷大师解释中。事事无碍海印炳现。若非别教一乘。无此义也(文)。如何。答。一义云。若依该摄门。一切三乘等法本来一乘故。皆依海印。今章依此义边欤。若分相门限别教。不通诸教欤。
  寻云。贤首品中说海印等十大三昧。何故唯以海印三昧为教体耶(是一)。次大集·大般若等中说海印三昧。岂非余教耶(是二)。答。愚案云。海印三昧者。十大三昧中第一也。而今经中一切十句初句为总。十地论所判也。知第一总故。初故。取为教体故。海印中说云一切示现。无有余等(云云)。次大集经第十四品菩萨所得海印也。次大般若纵虽名字同。义理可别欤。
  难云。玄第四抄九(下)等。虽引大集海印。而释今经义不判浅深。云何。答。纵虽引同。取名义多同。岂三乘一乘无浅深耶。
  寻云。今经海印唯业定欤。答。玄第一通普贤等因人(云云)。又疏三(下)诸佛穷究菩萨相似(文)。大疏一上云。第五教体浅深○从浅至深。略明十体。九事事无碍体。十海印炳现体○前八约同教。后二唯别教(文)。抄四上云。事事无碍海印炳现。若非别教一乘。无此义也。玄第一云。从浅至深。略有十门。○八帝网重重门。九海印炳现门。十主伴圆备门(文)。
  孔目第四云。一乘同别教义。依海印定起。普贤所知三乘教义。依佛后得法住智说(文)。唐经十四(贤首品)。疏三下。抄九(下)。唐经五十二(出现品之出现正觉处)。疏九(上)。抄十九(上)。海印三昧说释可见。
  六。问。性海果分可说不可说中何耶(略文义)。答。不可说(云云)。一义云。说不说无碍义也。
  疏六(上)云。然。一大体相古说不同○贤首释云。此经宗要有六。一所依果海。如大虚空。二地智所证十重法界。如空中所尽之处。三根本智能证法界。如能依尽相。四此地后得○五诸地加行○六寄法显成诸地差别○于中先就义大。次约说大。后辨相融义中有三。一约果海。可以总标。令人知有名为可说。不可指庠乐人名不可说。二约证所。既此所证离相离名。还云此法不可说闻。以此遣言之言当彼法。故名为可说。有言斯遣名不可说。三约本智。谓以遮诠易解故名可说。直诠不建故不可说○二就说大中亦三○(文)。后得等大三种皆释可说不可说义。探玄记第十全同疏引。
  又云。又且依一相。不可指陈等云不可说及与可说。若有因缘故果可寄言。即事入玄因叵说。故云说少分也。不可局执(文)。
  抄十四(上)云。又上三义明说不说。更有二义。一约自体。真法互相显现名为可说。如经云智起佛境界等。谓以如显智。以智显如。名为可说。不可以此性相别取。名不可说。二者情实相对。以情望实情外有真。可以谈说。据真就情真外无情。用何起说(文)(已上疏抄释果海通说不说。不释一向果海不说也)
  行愿抄一云。言果海离念而心传者。果海离念。则非情识所解。既绝所解。则言之不及。须亡言得意。得意即是心传。故别行十地经云。我今说一分。论释云。十地有二分。一因分。二果分○亦则达磨无念为宗。以心传心。不立文字之意也○斯则句句言说而无说。念念智契而无契。无说无契者。常说常契也(文)。
  章十佛自境界(文)。大唐四家共行境十佛(云云)。指事举行境解境二十身。
  七。因果二分说不说之义。限别教欤。通前四教欤。答(云云)。两方也。若云通者。凡前四教因中即有。至果即无云事。一宗所定也。何可有不可说果海耶。是以见下文起尽。前四教中无开因果二分。若云尔者。至相大师释十地论教义。二大云通一乘三乘。不通小乘(文)教义二大既因果二分也。知通三乘云事。如何。答。
  问○普眼境界(云云)。限普贤菩萨一人欤事(略文义)。
  八。问付四车建立。且终顿二教菩萨。摄门外之三车欤。为当摄露地白牛欤。两方也。若云摄白牛者。章下文释中同三教云。以此皆为三人所得故(文)。知摄三车云事。若云尔者。清冷大师解释中。终教已上是一乘也(见)。既是一乘也。尤可摄大白牛车也。如何。答。一义云。宗家心当章并探玄第一等。皆终顿二教三乘教故。摄门外三车(见)清冷大师终教已上一乘故。摄大白牛车判(给)但清冷大师心。于法花以前实教。有会不会二义(光宅立教之科)。若依实体不足皆属法花之释者。可有摄三车之义欤。又宗家心玄记一处解释。合终顿二教释同教一乘。尔者又以终顿二教。可有摄大白牛车之义欤。宗家心对华严法花等纯一乘。指余教释三乘。清冷大师依一性五性门。对始教三乘。以终教以上释一乘。虽异表里不可相违欤。但会解记师资相违(云云)。
  大疏一上云。二对权显实。则前二是三乘。后三为一乘。则不违法花四乘(文)。
  探玄记一云。或开为二。谓一乘三乘教。前诸教中虽有存三泯二不同。然通三乘趣入。故名三乘教。后一直显本法不通二乘。故唯是一(文)。
  又云。四或分为四○一于上共教中。约存三泯二开两教。故为四。一别教小乘。二同教三乘。如深密等。三同教一乘。如法花等。四别教一乘。华严等(文)。此释起尽合终顿。名同教一乘(见)。此外章玄等无此义也。
  大疏一上云。三引为即前权教菩萨○权教极果无实事故(文)。
  抄四上云。疏权教极果○如有五教唯圆教因果俱有实事。前四因中即有至果。皆无由修权因。若入地故即入实故(文)。依此释者。终顿二教又权教三车之所摄(见)。如何。答。
  问。门外三车摄愚法欤。答。尔也。付之。次下文云。愚法二乘并在所引诸义中(文)。至下可料简。
  九。问。小乘教菩萨。三车之中摄何车耶。答。门外牛车可有三身。小乘教佛化身一分故可摄牛车也。探玄第一云。成佛唯一。但机有浅深。教说三类。匪谓成佛体实有三(文)。
  抄二(下)云。尽无生智是二乘体。丈六权智是牛车体(文)。
  问。牛车大白牛车同体欤。异体欤。三车四之诤别可抄。
  十。问。门外三车同所设之欤。答。可同所也。付之。二乘才离分段之系业。以为究竟。菩萨永超二种生死。法既各别也。喻车岂同处耶。答。始教以三乘同见为本。故约化身出牛车。化身断惑证理二乘无异。故置同处也。故妙经中但云门外三车。不说别处。丈六权智是牛车体之解释此心欤。问。羊鹿二车喻何乘耶。答。妙经中羊车声闻。鹿车缘觉喻也。付之。
  指事上(本)云。瑜伽第四十品作四车喻○一鹿(喻声闻。是劣故。此中取居山故。与此不同独觉喻也)。二牛(喻独觉。胜声闻故)。三马(喻地前。所释涅槃上二亦喻涅槃)。四象(喻地上。所释涅槃以最胜故)。○解云。所喻虽别。而义无别故取为证(文)。
  十一。问。四衢露地门外此三种同欤。异欤答。抄二(下)云。四衢即四谛○昔指三乘三界门外○言机索者。三乘人以佛教门出三界苦(文)。
  指事云。门外等者○三乘之教行合名为门。能出三界火宅故。理出教外故名门外(以上基师释也)。智周师引吉藏师释云。复有义。此名三界限域为门。故复文云。即此三车皆在门外。复言烧门。故知。三界以之为门(文)。又云。灵范师云○今在门外者。非想贪为门。以涅槃是无漏法。非贪所系名在门外(文)。又云。四衢者○大乘基等云。四衢道者。四谛理也。三乘并观四谛理故○(惠藏师。吉藏师。玄范皆与此同也)。吉藏统略云。余昔依旧释四衢喻四谛。此解可约昔教出三界证四谛。便得涅槃。此是见车得车。不应更复索。又明四衢及露地。明无五浊。亦同上过也。望今教释者。四达曰四衢。则四方皆空不见车不得。灵范师云。四衢道中者○喻于我生已愚等四智究竟道中。灌顶记(并)御制云。四衢譬大乘四摄四等。门外四衢露地等虽似异释。大意不可违。出过三界处。三乘自证涅槃之体也。
  抄二(下)又云。向若有体即不合索。诸子皆索明无体(文)。
  十二。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事。
  指事云。元晓云。此名方便。略有四义。一者佛方便智之所说教○二者即三乘巧顺三机持业作名○三者为一乘教作前方便○四者于一乘理权说方便○此名为门。有其二义。一者出义。诸子依此出三界故。二者入义。又依此教入一乘故。然门有二名。若言佛门人门。则门非佛人。若言板门竹门。即门是板竹。今三乘教名方便门。同板竹门○开方便门有其二义。若望出义说三乘时。开而不闭。望其入义说三之时。闭而不开○今说一乘教。言三是方便。方开方便门令入一乘故(文)。
  抄二(下)云。昔言有三。是方便门。则闭于一实。今云无三。则一理自显。故云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文)。此文约理。又云。若约行者○谓三行别。则方便之门闭于一实。今会为一。则方便门开一实显。故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文)。
  问。于界内直授大白牛车之义可有耶。答。(云云)付之。章四衢别授大白牛车等(文)。略文义。答。一义云。下教义摄益章云。界内通见闻解行(等文)可知有界内直授之义也。但今章约法花大都云界外授(等欤)。
  十三。问。索车人者限界外机欤。通界内机欤。答。当章心界外索车。付之。既三乘共索车。法花会上菩萨。岂可限地上菩萨哉。若地前菩萨索车者。何无界内索车之义耶。何况三乘权教菩萨。初地以上必入一乘云事。一宗所定也。尔者索车之义尤可地前界内。初地以上全不可有索车之义耶。答。当章(并)抄二(下)等释。全无界内索车之义。若依现文者。法花会上索车三乘人者。皆可自位究竟出过三界之机欤。纵虽于初住证入一乘。依终教心一分出世机故。法花第二又门外索车(见)。
  一义云。经释等为破三乘果约大都。故云界外索车。而实三乘菩萨中十信地前等。可通界内索车之义欤。故法花序品中曰众共作疑念。何可限地上出世等耶。寻云。菩萨索车之义可有耶。答。自宗心三乘共索也。
  抄二(下)云。言机索者。三乘之人以佛教门出三界苦。谓为究竟不解索乘。已被陶练一乘机发机宜。叩圣义言索耳○弥勒序品。陈曰众疑。征佛定因。已是索义。文殊云。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余已许等赐○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即是欢喜(文)。指事云。若三乘菩萨到十住以上。不限住离分段系业。分见法身故名为露地(文)。寻云二乘无余还生之时。可有索车义耶。答。
  十四。问。妙经文。羊车鹿车牛车愿时赐与(文)。尔者索大白牛车欤。为当索三车欤。答。索一乘大白牛车也。付之。经文既别三车了。愿时赐与云全索大白牛车之义所不见也。是以章文引经文了。以此得知三车同索(文)云经文。云释文。索白牛云事。依凭在何耶。答。
  抄二(下)云。索车是喻约法。云何古有多释。略要有二。一者机索。二者口索○二口索者。已集灵山。三乘三根皆悉启言求法求记。即是索车。若说与记令其修证。即是等赐。弥勒序品。陈曰众疑。征佛定因。已是索义。文殊云。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余已许等赐。方便品初告诸声闻众。及求缘觉乘。我令脱苦缚逮得涅槃者。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已是开权。又云。舍利弗当知。诸佛语无异。于佛所说法当生大信力。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即是显实开权。显实已是略赐。亦是许与身子三请法说。索车(文)。答。趣准此释。已闻略开权显实了。身子请法说。何只可索本三车耶。但未得授记之间。于一乘修证难作决定心。于自乘果生虚指之思。故虽言举三车。心索白牛也。
  十五。问。章文此中三车约彼三乘所求果说(文)。尔者三乘共指极果欤。答(云云)。如略文义。一义云。今所求果者。菩萨初住已上得出世净心。故乃至佛果名所求果。含教证二道也。但云自位究竟者。未必极果。一乘进入之时。三乘自位究竟故云尔也。二乘亦初果以上。乃至无余皆所求果也。指事以至自位究竟处故之下释义。委细可见。
  法花第二云。长行合牛车。云求一切智。佛自然智。无师智。如来智见○为求牛车出火宅(文)。偈颂合云是诸子等。若心决定具足三明及六神通。有得缘觉不退菩萨(文)。
  指事云。问。若尔此位未究竟位。云何名为自究竟位。答。古德云。虽未到极位。依彼三乘教。出系业三界。得出世益故。三乘教益已究竟故。到十住以上自位不退处。住大乘自位。究竟不退故。由此义故名究竟也○又疏云。心不退者。论释自住处毕竟智。谓大乘法是菩萨住处。住于大乘心不退转。名毕竟智(解云。此明不退心。为自位究竟。由是明知。三乘菩萨得不退位。住于大乘自位。以毕竟不退故。是故名为自位究竟也)○梁论第七品云。究竟道有二种。一有学究竟。二无学究竟○诸地乃至如来地。皆有此究竟义(文)。一乘进入位分(并)教证二道等。次下可抄之。
  临门三车为实不实事。指事云。问。上已明权实讫。何更问实不。答。此非问权实。但问虚实(文)。
  问。教义差别者。指教理行果之四法名教欤。为当指唯教欤。答。
  复古云。二教义差别者。教者因大也。义者果大也(文)。
  指事云。三乘教为教。一乘教为义○问○答如手持一果。言有三果子。唯有三言。无三言之所诠三果。三乘亦尔○唯有三教。无三教之所诠三义○如开三果方便。令示一果实语实义。一乘亦尔○是故一乘教义望于三乘唯为义也(文)。一义云。权实差别中开出下九门。故教义者权实也。而然章但有其名(云云)。名者教也。故四法中以教法为本。云教义差别欤。寻云。寻教至义(文)。义者一乘欤。三乘欤。答。指事云。界内示教得出为义(文)。一义云。一乘云义欤。
  孔目第三云。证教者。即约因果二分说二大也○为果是所克之位。义大是所证之法。义位相似故。约之以显所以。约因明教大者。因是能生之位。教是能自方便。义位相似故。约显之教证二分。德量非小故名为大(文)。
  章。圣言无失故(文)。若人会云。虽经不简非本所望者。唯二乘也云者。经何不简耶。若经无由不简别云者。汝于圣言付未尽理之失者也。若言总意别云者。经若唯云三车愿与者。可有言总之义。已羊鹿牛愿时赐与(云云)。三人别索是言别也。
  章。体具德(等文)指事云。此章家释经文。谓一乘体具恒沙性功德。故云宝网等○言白牛肥壮等者。基云○白者众色之本。如白莲花经诸乘本故○正智之中。内德圆满故云肥壮○言其疾如风者。基云。正智证性。一刹那中缘虑法界。大悲所系。内圆众德。外化群生。无迟滞故○此章家意。谓明一乘用大殊胜。是故起信论云。三者用大○言多傧从等者。基云。以二智为先。万行神通六度四摄觉分解脱○傧音必刃反。相也。出摄宾曰傧。入赞礼曰相。今导为傧。后随为从○言行眷属者○今章家意。当大乘基(文)。并约同教一乘等者。复古云。未穷无尽(文)。问。行眷属者。一乘行欤。三乘行欤。答。同教一乘以理智为车体。以六度等为眷属也。又同教故可摄三乘等行也。
  适(尸变。之也。止也。往也。归也。得也)。指事(云云)。余记(云云)。繁故略之七宝大车其数无量(文)。
  问。同别二教。一乘之体同也可云耶(略文义)。孔目四云。别教者。别于三乘故。法花经云。三界外别索大牛之车故也。同教者。经云。会三归一故知同也○所言同者。三乘同一乘故。又言同者。小乘同一乘故。又言同者。小乘同三乘故(文)。
  五约寄位差别(等下)。
  章。本业经依身章第五寄在门引证之。初二三地相同世间。四五六地二乘。七地八去寄菩萨也。
  章。仁王经同第四门。七地以还寄同罗汉。八地以去是菩萨也。
  章。地论断惑章第九寄在门。前三地相同世间。四地以去是出世也。
  章。梁摄论依身章第六寄在门。初三世间。四五六二乘。第七菩萨。第八地已上一乘也。而今章等者。佛性宝性等论等取也。故断惑义第八门。举佛性等也。
  初三地寄在门事。
  抄十三(上)云。九约寄乘者。谓初地明绝。复显人王。即是人乘。二地十善。十善生天是欲天乘。三地八定是色无色天乘。故以初三为人天乘(文)。
  十六。问。章文。四地五地寄声闻法(文)。尔者通四果欤。答。准依身章。可通四果也。付之。当章起尽自四地至七地。三乘之自位究竟也。既云自位究竟。尤第四果可限也。如何。答。依身章云。四地是须陀洹等○是初出世故。五地寄是声闻罗汉(文)。但自位究竟者。三乘俱是出世间自位究竟故。初果以上证智皆出世间自位究竟也。加之三乘中菩萨自位究竟。岂非初住等耶。
  寻云。四五六地二乘七方便等可寄在耶。答。既云出世。知菩萨初地已上。二乘初果已上也。但依相从义者。初三地寄一切人天因果。四五六地寄二乘因果。第七地寄三乘菩萨因果。八地以上可寄一乘因果也。四地以上出世位故。付本寄初果以上也。华严问答下云。一切人天世间因果。皆有初三地。一切二乘所修因果行法。皆在四五六三地(文)。
  十七。问。引何文证第八地以上一乘之义耶。答。今章引梁摄论八地已上乃至佛地名出出世之文证之也。付之。梁摄论中说八地已上居净土之义云。出过三界行处出出世善法功能所生(文)。释论云。二乘善名出世。从八地以上乃至佛地名出出世(文)。全八地以上一乘云文无之。况诸译摄论都不释八地以上一乘文。云何。答。一义云。纵虽无八地以上一乘文。摄论心善成立文三乘之外立一乘事。自宗一同之义也。尔者对出世之三乘云出出世。尤可一乘也。
  疏七下云。又约寄位。初之三地寄同世间。次有四地寄三乘法。第八已去寄显一乘。庄严论释第七云。近一乘故。梁论亦说八地已上以为一乘(文)。抄无释。庄严论可检。章文梁摄论等中者。等庄严论等欤。
  问。章文。然彼第七是何人耶(文)。释何事耶。答。第七地若非三乘菩萨者。不可寄余人云心也付之。依身章第四寄在门云。七地以还寄问罗汉。八地以去是菩萨位(文)。如仁王经云。住第七地阿罗汉位(文)。经释起尽尤对合摄论二乘善名出世之文。以七地已前可寄二乘罗汉尔者是何人耶。难破似无所诠。如何。答。依身章等寄在者。自本引诸圣教之异说。不可一纯。有佛地寄罗汉等也。有约小乘。有约三乘。今约一乘。以八地以上寄一乘之时。以前七地付寄世间三乘。是何人耶等难也。寻云。第七寄三乘菩萨云事。依凭文何耶。答。依身章云。七地以去寄是菩萨。以得无生法忍故。此如本业经说(文)。本业经可勘。章具如下说(文)。折复等指下分诸乘中二乘段。集成指殊胜门也。章。示教利喜(文)。集成引清冷大师释云。示义教行。既得义利。具解行故成喜(文)。
  章。法花正破小乘(文)。探玄云。深破二乘即是破三(文)。此意也。
  十八。问。性起品心假名菩萨者何位耶。答。玄记第十六云。问。此等不信是何位菩萨。答。文无正断。准其劫数。十千已过僧祇未满。应是三贤位人。问。更至何位则能信此。答。极至此位必定信入此一乘法。终无证地而不信此(文)。
  疏九上云。二佛子设有下○此中设有之言似当假设。望慈氏赞善财言。余诸菩萨于百千万亿那由劫。乃能满足菩萨愿行。今善财一生则能净佛刹等。斯则举权。显实非假设也。若实有此不信人者。为在何位。文无定判。义当三贤。以入证圣必信圆故。若约教道。三祇亦未入玄。所以凡夫顿能信者。宿因闻熏为种别故。今更不信当来是闻(文)。抄十九上云。疏若约教道三祇亦未入玄者。古十玄中意。然历三祇设未究竟亦已入位。何以得言未入玄耶。是故上云。若约教道绝设三祇教既未真。则成佛义亦非真也。教不实故。若约证道。三祇修行必已克证。修权既深则能入实(文)。此疏抄等心。教道门之时纵历三祇未入一乘(见)抄。若约证道三祇修行必已克证者。三祇之中初僧祇满初地证位云克证也。非谓三祇满也。抄古十玄中意。抄是故上云。若约教道。
  华严自防遗妄集第四(初心行圆成正觉门)。沙门文超述。问。据三乘差别教中入此一乘。略有三处入。一十住初心入。以得位不退故。二回向终心入。于一阿僧祇诸行纯熟故。三极迟至初地入。以证得法界融遍自在故(文)。文超法师者。宗家上足六莫之随一也。而遗妄集未度文也。圆宗文类第二十品引之。
  华严问答(上)云。问。三乘教中立诸位地。令生信解者。不若如所立要至自究竟果耶。有要至自究竟果人耶。答。不定泛三乘教大意。为欲生信解。众生意安立受此教。人有多重。若利根人始闻方便教。即知方便之意。即入一乘。又有闻不知方便之意如教修行人。此中有多品类。随根熟处入一乘位。最钝根人如所闻教。至自究竟果方回入一乘见闻位(文)。一义云。此中有多品类等者。兼遗妄集三处回入也。最钝根人至自究竟果者。遗妄集第三机初地进入之人也。
  又云。问。何知三乘极为佛而还入一乘也。答。如法花经云。既至三车所方又索车故。信乃与一车故。彼三车处即三乘果喻故。不可不尔也(文)。
  一乘义私记中云。问。非依三乘教成佛人。更复回入别教一乘。云言者何香象问答立三乘极为佛。而还入一乘耶。答云。此先德(云云。意欤)不同也。或古德云。非是五教师言不可依。或古德云。此五教师言也。但破文要谈云。问。尔其破文何可谈耶。答。三乘极为佛。而还入一乘可谈之。问。谈尔意何。答。三乘菩萨起一乘行解。悟三乘教权。往至于佛果位。回入别教一乘云事也。非谓依三乘教成佛人。更亦回入别教一乘成佛也(云云)。
  一义云。三乘教极为佛。而还入一乘。如是可谈欤。
  又问答上上引仁王经。唯佛一人居净土。唯佛一人断烦恼尽事释了云。问。若尔者。彼宗佛既在净土。亦断惑何不入一乘乎。答。彼教中一乘隐于极处故作如是说。若约教分齐约行分齐者。彼佛亦有自报土。或复不永断。以至三车处方便索故(文)。此文意云。一义云。三乘极为佛等问。并最钝根人至自究竟果者。总释三乘。非限菩萨也。
  问。性起品虽闻不信之机。通在世灭后欤。答。
  十九。问。当章文证本末之义。付引大乘同性经四乘十地。且诸佛法者。指一乘佛果欤。为当通三乘佛果欤。答。略文义。
  复古记上云。诸佛法是本。余法是末故。二宗差别也○如是诸法是前二乘并菩萨法也。皆悉流入者。会前三乘末。归舍那之本法也○如是下一切三乘法归第四诸佛法也。智藏大海即诸佛十地中第十名也(文)。
  一乘义私记云。问。毗卢舍那智藏大海等者。体何物耶。答。毗卢舍那智藏大海者。一乘圆果。即十身如来。声闻法辟支佛法者。二乘因果。菩萨法者。三中共教一乘因。诸佛法者。三中共教大乘果也。又菩萨法者。三中权教大乘因果。诸佛法者。同教一乘也。
  一义云。同性经下品说声闻缘觉菩萨如来之四乘十地。二乘十地名摄因果尽。菩萨十地唯欢喜等十地也。不兼地前与佛果。如来十地中第三地对声闻说法。至四五地等对三乘说法。第十地唯为菩萨说法。故知。第十地一乘圆果也。故名毗卢舍那智藏大海地也。前九地三乘等佛果也。是故如来十地中。第十一地本。余前九地并二乘菩萨等十地末也。义折等释繁故略之。章。龟镜(云云)。章。守株之类(云云)。
  章。经云所未闻经(文)。净名经下品香积佛品文也。
  二十。问。该摄门意三乘望于一乘。不一不异之二门云。尔不一之义该摄门所以欤。答。尔也。付之。凡该摄门者。一切三乘本来之义也。三一不一义既背本来一乘之义。何可为该摄门之由耶。是以章文此中不一是上分相门。此中异是上该摄门也(文)。如何。答。章文。一切三乘等法本来悉是彼一乘法。何以故征。谓不异不一(云云)。此文起尽无诤。二门共该摄门所以(见)况章文释二义了。是则不坏不一。而明不异结。以知。若无差别无可圆融之义。故不一犹该摄门所因也。次又此中不一是上分相门等者。是既又释也。知上不一不异共该摄门也云事。若不尔者。又释起文相难消哉。但折薪心。何以故言。分相该摄二门相违进退征问。以不一不异之二义。答分相该摄二门(见)可见之。
  问。一乘即三三乘即一之义。别教欤。同教欤。答。别教中该摄门之义也。付之。既三一相即之义也。尤可同教。是以章文释二门云。结云此是如下同教中辨(文)。如何。答。一义云。虽三一相即。本来悉是所目故。别教一乘之义也。不同同教三权一实之相望也。但章文如同教中辨等者。相同义势相似计也。非谓此门一向同教义也。
  问。章文。隐显四句反上思之(云云)。尔问答共反上欤。答。略文义。折薪指事问答共反上。余记但反四句不反问答也。
  指事云。问○一乘机人如何更反入三乘耶。答。普机兼知权实法故。唯知自分法。不知他分法。不名普故。今知他分义。故云入三乘。又一乘法门以主伴具故。本末无碍故。以未摄本故。故云一乘入三乘也(文)。
  问。同教门心有何故。初分诸乘耶。答。
  五十要问答(上)共教一乘之中。出小乘三乘等。如上题目所引。复古记云。同教者○三乘一乘和合亦名回三入一也。是故具别诸乘。普摄无量。则亦三亦一是同教也(文)。心云同教者。开会三乘等入一乘义。故至同教门初分诸乘(为言)。
  寻云。所列二乘三乘等当体。同教故云同教欤。融本末故云同教欤。答。一义云。分诸乘总举能所三一之乘体。融本末是同教义也。一义云。虽非二乘等当体同教。以所流摄方便等之义。可名同教欤。故章融本末科结上分诸乘云。此同教诸乘等(文)。但折薪义分诸乘段段皆三一和合故同教义释。虽然明二乘中声闻缘觉为二乘。与明三乘中小乘中自有三乘者。全无三一和合之义。又章下品段段之中释同教云。若摄方便具前诸教(云云)。故同教所具故列诸乘也。此复古之义也。尤有谓。
  章。三乘中因陀罗等事。
  复古记云。三乘说因陀罗微细等者。即净名芬纳须弥也○花藏世界者。即梵网之莲花藏世界也(文)。引净名但证微细欤。通因陀罗欤指事云。即取梵宫罗网为喻(云云)。取心但宗家梵网中因陀罗网与梵网各别也(见)。梵网经世界如网孔。诸教似因陀罗故指同欤。
  十玄章云。第二因陀罗境界门○如梵网经。即取梵宫罗网为喻。今言因陀罗者。即以帝释似网为喻(文)。
  二十一。十眼五眼十通六通义理皆别事。
  疏第八(下)云。一他心。二天眼。三知过去宿住。四尽未来际劫。五天耳。六无动作一切佛刹。七分别言辞。八无数色身。九一切法。十入一切法(已上取心)。此十皆言智通者。皆以大智为体性故○此十亦是开彼六通。天眼天耳神足漏尽各分二故。天眼约见现未分成二四。天耳约音声言辞分出五七○神足约业用及色身分成六八。漏尽约惠定成九十。一三不分故六为十○然小乘六通智用有分。三乘平通亦曲尽。一乘十通○犹如帝网。念劫圆融故。尚越彼(文)。十眼者。五眼上加智眼光明眼出生死眼无碍眼一切智眼。而圆教十眼中。五眼虽名大同。境界分齐皆各别也。
  二十二。问。妙经中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文)。尔者指二乘小行为菩萨道欤。答。尔也。付之。略文义。
  大疏一(上)云。若开权显实。则三即是一。更无别一。故经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先所出门是子所知(文)。
  抄二(下)云。故彼经云。下引证。引二文证。一引药喻品。证小行即是佛因。二引信解品。证大行是其所有(文)。
  法花论云。无上义者有十种。应知。一者示现种子无上。故说云雨譬喻。汝等所行是菩萨道者。谓发菩提心退已。还发前所修行。善根不灭同后得果故(文)。
  此论文先付退菩提心声闻。取先所发菩提心之种子与中间二乘之小行。共为菩萨道。但云种子无上者。依菩提心之种子。二乘小行共为佛因。故云种子无上也。故论同后得果故者。菩提心种子二乘小行共同得佛果(为言)。
  寻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文。限所流之义欤。可通摄方便之义耶。答。
  玄记第十八云。问。若尔何故经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耶。答。由回心故是渐悟菩萨道。非是顿圆。此约顿圆故。非彼分(文)。
  二十三。问。引胜鬘经何文证所流一乘耶。答。引毗尼者。即大乘文也。付之。略文义。
  胜鬘经云。佛告胜鬘○如阿耨达池出八大河。如是摩诃衍出生一切声闻缘觉世间出世间善法○是故世尊住于大乘。摄受大乘。即是住于二乘。摄受二乘○如世尊说六处。何等为六。得正法住正法灭波罗提木叉比尼出家受具足为大乘。故说此六处。何以故。正法住者。为大乘故○波罗提木叉比尼此二法者。义一名异。毗尼者即大乘学。何以故。以依佛出家而受具足。是故说大乘威仪戒。是比尼是出家是受具足。是故阿罗汉无出家受具足。何以故。阿罗汉依如来出家受具故。阿罗汉归依于佛(文)。
  寻云。毗尼等名目大乘中在之。何以比尼为小乘。证所流之义耶。是故诸大乘威仪戒以下经文。比尼出家等皆大乘之法也(见)。次六处皆所流。何故引比尼即大乘之一文耶。答。既说声闻缘觉世出世善从大乘流出之义。二乘即小乘也。次六处法共所流也。引一文可例余欤。
  二十四问。妙经中唯此一事实。余二即非真(等文)。尔者此余二者。指声闻缘觉。为当如何。答。此文有二意等(云云)。付之。若依同教指声闻缘觉者。纵虽同教何不分牛车大白牛车耶。妙经既开权显实之教也。岂指门外权乘。可云唯此一事实耶。若指门外牛车许真实者。权实差似其义乱。若依别教云大小二乘者。初自方便品法说至化城穷子等譬喻。二者声闻缘觉之二乘也云事。经文起尽分明也。况出化城体之时。宗家起信论疏中。以灭定无余定化城。知权乘菩萨不可入化城。尔者止息故说二经文合大小二乘云事。似自悟相违。如何。答。章云。若望同教即声闻等为二也。又融大同一也(文)。是融牛车大白牛车。尤同教本意也。不可有诸难。次三权一实。又妙经之大意也。余二非真之二。岂非大小二乘耶。如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又三车同索之义。一经一家之大纲也。
  但菩萨入化城事。
  指事上云。问。若尔菩萨是令入化城耶。答。虽经不说菩萨入城。而依此文势及以余师释。何妨以义入化城也。是故玄一师云。前七方便及地前位所见涅槃喻为假车(见)谛及初地上所见涅槃喻于实车。又基云。入无住涅槃亦息分生死。纵名入城未乖道理。案云。若依此义。明章意云。虽未得初地已上真无漏。而地前三贤位依于此证门得无住涅槃。息分段系业。是故似名入化城也(文)。化城喻品云。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为止息故化作大城(文)。此文以三乘止息化城义(见)。
  一乘义私记云。问。三乘共入化城者。为同一城。为当异城。答。化城之名虽同。而义异也。谓二乘子入人空择灭化城。菩萨子入地前无住涅槃化城○瑜伽三十六云。地前所得涅槃名为假车。见谛已上所得涅槃名为实车(文)。问。教事深细之科。经云我常在灵山(等文)尔者指何经耶。答。法花又最胜王经。常在灵山之文指此等欤。付之○一义云。章下品摄化章引法花常在灵山。同教一乘(云云)。即该归净土故。以法花同于华严菩提树下。即花藏之义也。上同别教之义也。难云。结六重一乘云。依上诸义即三乘等并名一乘(文)。法花岂三乘耶。答。约多分云三乘。或又等者。等取一乘欤二十五。问。摄论心因几因说一乘耶。答。约八义意趣。依摄论如问答中辨(文)付之。探玄第一云。依摄论十义意趣(文)。随摄论二行颂次第牒释有十义。云何。答。略文义。
  一义云。是种姓义同学抄论义也。依今宗加料简者。八义意趣事源出庄严论。而庄严论中。初以法无我等之一偈辨一乘了。次问说一乘之由来。以引摄诸声闻等一颂。辨说一乘由也。然间庄严论中。此中八意佛说一乘标。无诤八义意趣(见)而摄论以庄严论为本论。虽然无性摄论第十。问。以何意趣佛说一乘标。此中有二颂。以为引摄等之二行偈颂。明一乘之义。次第牒释二颂。即十义也。此论意趣所因俱说一乘之义故。合牒释十义。梁论随本论之释。意趣所因各别判之。依此等义案之。探玄义依摄论十义意趣者。依摄大乘论判。而章八义者指问答。彼释八义了云。此文义在摄论也(文)。不指何摄论。又其八义庄严论梁摄论相违。大都依摄大乘十义合二意示。除究竟而为八义。知普依庄严论诸本摄论等释八义欤。寻云。诸论皆开二意示为二。以究竟为一故事。若八义若十义意趣。虽异以二意示究竟为三故事一同也。有何深意问答中合二意等为一故。又除究竟故耶。答。
  无性摄论第十云。为引摄一类。及任持所余。由不定种性。诸佛说一乘。法无我解脱。等故姓不同。得二意乐化。究竟说一乘。
  五十要问答下品义至相大师。
  一。引摄一类(不定姓声闻)。二所余(不定姓菩萨)。三。法等故(真如体同故)。四。无我等故(三乘共观人无我故)。五。解脱等故(三乘共脱烦恼障故)。六。性不同故(退大声闻先菩萨性有身中故)。七。二意乐(一。诸佛同自意。一。声闻得作佛意。声闻得作佛意。初义。有实菩萨变化受化。后义)。八。化故(佛同声闻。望能佛云一乘)。
  八义意趣者。存三一乘也。究竟显了一乘故除之欤。宝性论聊简义(元晓)。楞伽宗要义(元晓)。



  一。一类。             一
  二。所余。了义(此世回心故显了也) 二  
  三。法。             三
  四。无我。             四
  五。解脱。             五   密意。
  六。性。             六
  七。诸佛同自意。   密意趣。   七
  八。声闻得作佛意。         八
  九。变化。             九
  十。究竟故。           十(无余回心)显了。(三乘中菩萨最胜故)
  章。十义方便(等文)。
  孔目第一云。一乘义者。分别有二。一者正乘。二者方便乘○方便乘者。分别有十。一对三宝分别。佛法是一乘。法僧是三乘。何以故。佛同无尽故。法僧则不定。二对四谛分别。灭谛是一乘。三谛是三乘。何以故。灭同无尽故。三谛则不定(已下取义)。三二谛第一义谛是一乘。四对过无恐怖者一乘。有恐怖者三乘。五人智分别。一成就甚深法智。二成就随顺法智。三于诸深法不自了知仰推智。前一人智是一乘。此依胜鬘经。六所解了。法妄执无分别相对无分别是一乘。此依楞伽经。七一乘三乘小乘分别。八大乘中乘小乘分别。九世间出出世间分别。十譬喻分别。髻中明珠及大王等即一乘。衣里宝珠及穷子等即是三乘。此依法花(已上取义)。上来所辨。于眷属经中。欲显圆通无尽法藏一乘教义。故于方便之所示一乘名。令进入者。易得解故作如是说(文)。心云。十对共胜者一乘。劣者三乘也。而十对皆云一乘。同无尽三乘即不定者。无尽者别教也。别教诸教中最故。取一一对中最胜者。同别教之最上也。三乘不定者。望彼胜而望此劣等也。
  问。章文。以随本宗定故(文)本宗者指一乘欤。为当指三乘欤。答。一义云。本宗者三乘也。依上诸义等者。依上三一和合之义故。三乘等名一乘。以随之下以二故字。释成非别教之义也。
  一义云。依上义三乘等名一乘事。以随一乘之本宗定故。主伴不具下释成非别教之义也。寻云。法相交参之中。十眼十通具五眼六通。教事深细中。引法花之常在灵山。十义方便中。髻中宝珠譬一乘等。自本同教一乘之义也。岂以三乘可为本宗耶○又所流一乘等全无三乘。为本宗义。如何。答。尤如难势。既云。依上诸义别指上六重之义也。六重多分一乘。本宗义也。尔者以一乘为本宗之义胜欤。
  二十六。问。章文。愚法二乘并在所引诸子中(文)。尔者愚法二乘在界内云义限终教已上所谈欤。通始教欤。答。一分通始教也。付之。两方也。若云通始教者。章文以彼愚法约大乘终教以去。并不名究竟出三界故(文)。若依之云尔者。章次下文举瑜伽杂集等。拣婆沙俱舍等。瑜伽等论说岂非始教之义耶。答。一义云。愚法二乘之出界不出界之事。断惑章始终二教相对二释义(见)至下可料简。今先于回心之二乘者。始终二教共许出三界。于愚法二乘者。终教以教道为本。不许出三界。若约证道者。可许出界。门外三车合愚法义等此心也。若约始教者。可有二重料简。若约第三时深密经者。不许教道。小乘教中不说断第七识烦恼故。证道可许之。若约第二时般若教者。全许证道。分许教道。般若教中不说七八二识。但说六识分齐。同彼愚法唯说六识义故。而今云终教已去者。始教中有教证共许之义。亦于证道许永灭。同愚法出界。终教之中于教道者。一向不许之。纵虽许证道。全不许永寂故。多分不同愚法故。付分明义云终教已去也。但章次下文引瑜伽杂集等。拣婆沙等事。可有二料简。一约教道。有不许出界之义。故拣之。一付所引经论。弥勒问经并法花等证愚法在界内。瑜伽杂集等证愚法之外在三乘。不论出界不出界也。瑜伽等直说三乘。不别破愚法故。寻云。二乘约证道。断末那烦恼之时。发别对治道欤。答。唯识论第十云。第七识俱烦恼障种。三乘将得无学果时。一刹那中三界顿断(文)。演秘云。无分别智观断惑时。自相观起观末那理故断彼惑(文)。以第六识对治道。通治第七烦恼也。同学抄论义也。可见。
  二十七。问。弥勒问经论之心。但能折伏一切烦恼者。通愚法回心欤。答。当处释起尽法。二乘在界内引证。又断惑章终教段引今文了。相对始教作二释。二释共不许愚法断惑(见)。又断惑章一处所引。弥勒问经论许二乘断惑证理。以知。不许愚法。许回心欤。付之。弥勒问经论第五云。又诸声闻辟支佛人○但能折伏一切烦恼(文)(大都如所引)。同论第一云。问云。如声闻人先断见道烦恼。然后渐断修道烦恼。菩萨何故不同声闻○答。须陀洹等常有乐断烦恼心故。以得无漏对治修故○故修道中余残烦恼自然渐尽(文)。
  指事云○元晓云。明二乘治道。此有二义。若就人法二执本末相依门者。一切二乘于烦恼障。唯是折伏而非永断。所以然者。无广大心。不证法空。由是不据烦恼本故。如其直当人执之内缠及随眠相生门者。皆是永断而非伏断。由证人空所显真如。永害人执等种子故。如弥勒问经云。一切声闻辟支佛人○但能折伏一切烦恼。此依初门作此说也(文)。所引元晓起信疏欤。此释心但能折伏者。通愚法回心(见)如何。答。令章纵虽人法二执本末相依门之心。其中愚法不断惑之义引证欤。
  二十八。妙经(文)。汝等所得非真灭度(文)。尔者限破愚法涅槃欤。为当通回心之所得欤。答。当章先后破愚法所得涅槃也。付之。既云汝等所得。即是若望自宗。并皆得果之义也。尢可门外二乘。如何。答。章结云。是故当知门外三车不通愚法。以法花非小乘故(文)。知法花所破专鹿苑证果愚法二乘也。开会之时虽不简愚法回心。所破本愚法也。寻云。汝等所得等之文。法花经文欤。答。指事引法花第四汝等所得非究竟灭之文。复古记引胜鬘经言诸二乘得涅槃者是佛方便文。并法花生灭度想入于涅槃等之彼土得用之文也章。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文)。指事引方便品若有比丘实得阿罗汉。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文)。此文心法花以前方等般若等大乘中得阿罗汉。大乘罗汉信法花云事也。今章取义反明也。谓若不信此法花。愚法等实罗汉得云无有是处(为言)。又集成记闻法花得实罗汉释欤。是以佛道声令一切闻声闻得心欤。尔者愚法不出界之义云何证之耶。答。
  二十九。问。章文。罗汉实义在大乘中(文)。尔者罗汉者限第四果欤。通前三果欤。答。两方也。若云限第四果者。愚法二乘何许前三果。可唯破第四果耶。若许先三果者。第四果何不许之。是以仁王经序品有学皆阿罗汉(文)。仁王经疏云。罗汉有二。行罗汉住罗汉(云云)。若依之云尔者。既云罗汉。尤第四果可云也。是以唯识论中云。阿罗汉者总显三乘无学果位(文)。如何。答。一义云。罗汉实义等者。先举至极可摄前三果也。寻云。法花会座增上慢声闻。可证前三果耶。若证前三果。岂非愚法许前三果耶。答。
  问。普超三昧经所说声闻缘觉菩萨三藏可通小乘耶。答。唯大乘中(云云)。付之。次下章文小乘中自有菩萨。何不立三藏耶。答。小乘中不立菩萨藏者。愚法中菩萨大乘化身之一分。非实类菩萨。今拣愚法就实立故不立之也。又二藏门时不立缘觉藏事。探玄大疏等问答决之。缘觉出无佛世故不立藏名也。但小乘中出菩萨事。付小乘自教所谈立之也。
  入大乘论上品云。如来藏经中说。佛告阿阇世王○藏有三种。何等为三。谓声闻藏辟支佛藏菩萨藏○非声闻乘故名为三藏。亦非辟支佛乘故名为三藏。唯诸菩萨所学大乘得名三藏(文)(普超三昧经大同所引)。
  问。智论心不共般若者指华严经欤。答。尔也。
  三十。问。智论心不思议经者指华严经欤。答。尔也(已上二帖肝要抄第一)。
  智度论第百云。问曰。若尔者法花经诸余方等经。何以嘱累喜王诸菩萨等。答曰。有人言。是时佛说甚深难信之法。声闻人不在。又如佛说不思议解脱经。五百阿罗汉虽在佛边而不闻。或时得闻而不解用。是故嘱累诸菩萨。问曰。更有何法甚深胜般若者。而以般若嘱累阿难。有余经嘱累菩萨。答曰。般若波罗蜜非秘密法。而法花等诸经说阿罗汉受决作佛。大菩萨能受技用○复次如先说。般若有二种。一者共声闻说。二者但为十方住十地大菩萨说。非九住所闻。何况新发意者。复有九地所闻乃至初地所闻。各各不闻。般若波罗蜜想相是一而深浅有异。是故嘱累阿难无咎(文)。又云。又有不可思议解脱经十方偈(文)。同七十二云。有人言。般若有二种。一者唯与大菩萨说。二者三乘共说(文)。言如先说者。指此文欤。
  疑云。智论中无不共者。如不思议经之文。大师所引指何文耶。况既云不共般若。明知。般若经中别圆法门云事。次正不云不思议经者。华严经何释彼论。自指华严是也耶。愚推云。智论中或云。又如佛说不思议解脱经。五百阿罗汉虽在佛边而不闻。或时得闻而不能用。或述。又有不可思议解脱经十万偈。五百声闻者指第八会之本会。十万偈者当下本经。此等文无诤不思议经者华严经(见)。故释彼论自指华严是也。尤有其谓。但不共般若不可思议经云事。实难思。然而。
  维摩经略疏第五云(妙乐。)问。得道夜般若为是华严之异名。为别有所说。答。大论明般若有二种。一共二乘人说。二不共说。不共说者。如不思议经。案此文只是异名(文)。愚案云。智论中又如佛说不思议解脱经○而不闻等。又有不可思议解脱经十万偈(云云)。五百罗汉者。指第八本会。十万偈者当下本。此等文无争不思议经者指华严经也。故判彼论自指华严是也。尤有其谓。但不共般若即不思议经云事。似不分明。虽然见智论文。上述以般若经付属阿难。以法花不思议经付属菩萨了。付之问更有何法甚深胜般若者。而以般若嘱累阿难。有余经嘱累菩萨。答之。第一义显般若非秘密。法花说阿罗汉受决作佛故不同旨。第二义般若有二种。一者声闻说。二者但为十方住十地菩萨说○般若波罗蜜想相是一而浅深有异。是故嘱累阿难无咎。述自本以般若付嘱阿难为一方。以不思议经法花付嘱菩萨为一方。问答下故今义共般若浅故付嘱阿难。不共般若深故付嘱菩萨(为言)。既对云共声闻说。判但为十方十地大菩萨说不共声闻。不共般若付嘱菩萨云也。此又法花不思议经付嘱菩萨中。当不思议经云事无疑哉。法花非但为大菩萨故也。明知。以不思议经付嘱菩萨名不共般若云事。宗家所判专顺论说哉。鼓坂之义也。
  私寻云。本会五百声闻既如聋盲。无所见闻。然或时闻而不能用(云云)。知非华严会座声闻云事。次华严经普被地前地上之机。广说住行向地等之法门。然今论但为十地菩萨说(云云)。以知非华严经云事。答。一义云。虽在佛边而不闻者。指本会五百声闻。或时得闻而不能用者。指末会。舍利弗欤。将六千比丘诸文殊所。虽赞文殊德用。不回入一乘故。次但为十地菩萨说等者。问。梁摄论心善成立之言通小乘三乘欤。限第三一乘欤。答。
  摄论第八(真谛译)云。论云佛说正法善成立。释曰。一切三世诸佛共说。此能所说理同不相违背。故名正法○如来成立正法有三种。一立小乘。二立大乘。三立一乘。于此三中第三最胜。故名善成立(文)。
  三十一。问。宗家心可许一音异解之义耶。答。可许也。付之。当章心说华严时。何不异解得小果耶破。不许一音异解之义(见)。如何。答。当章并玄记等中。举数家立教之时。一音教第一师也。而不分一音异解与大小。并陈二种一音教。于诸德立教。直赞各圣说契(云云)。清冷大师分二种一音教。而各判顺违。准知宗家心于二种一音教。俱可有顺违欤。但当章起尽。大品经自本对三乘之机。说三乘各别法。华严经别教一乘故二乘隔见闻。尔者非闻大悟小。闻小悟大等一音异解。故非无一乘三乘等之差别破也。若依一音教。乱三一等教者。清冷大师所破。当章所破一同也。若以一代时教云如来一圆音者。宗家清冷大师共所许也。
  三十二。问。第八会声闻于华严会座。可闻自分法门耶。答。可闻自分法门也。付之。章诸华严时。何不异解得小果耶者。于华严会座者如聋盲。不可闻自分法。若闻自分法者。岂不得小果耶。答。今章心闻华严经。不异解云心也。第二七日鹿苑等小乘说听。融在华严会座。故闻自分阿含等之经事。全不可遮。
  玄第十八云。一鬼对恒河喻○往诣恒河求水饮者。趣祇洹处求解脱味水也。或见枯竭等者。唯证断涅槃不见法身净土法界之德水也(文)。大疏九(下)云。身在法会名住河边。不观神变名不见河。虽观世尊但丈六为见枯竭(文)。
  抄二十(上)云。虽观世尊下此明二乘。但见自分境界耳(文)。
  问。明三乘之中。有几三乘耶。答。明三乘有三种(云云)。付之。章文唯有二种三乘。何云三种耶。
  指事云。上云此第三段中有二义。一近为第二段中三段。作第三段。二远为三明三乘。亦有三种。而作第三段也。若不尔者。无初三段中第三段故也。又非直坏上三字之即不成下三字故。若为此说上下三字俱成立故(文)。
  一乘义私记下云。上明三乘有三种之释。第一第二段云。第三段释文缺不述者。何云事。答云。是有先德二传也。有人言。写章人写漏所以云第三段阙也。有人云○(后释同指事。故私略之)。
  三十三。问。付明五乘。且有何所以分天乘梵乘耶。答。天者欲天。梵者色天。因果等各别故分之也。付之。
  孔目第一释。五乘了云出楞伽经(文)。
  楞伽四云。天乘及梵乘声闻缘觉乘诸佛如来乘(文)。
  寻云。天乘中可摄无色天耶。答。义一云。无色界无体故(云云)。不摄也。义一又云。佛与愚法声闻缘觉欲天及梵世为五(云云)。章无量乘(云云)。宗密禅师云。无量乘中有其二意。一以随机说教多门名无量。二以彼宗一切诸法一一皆能显义益物。一一无不该摄名为无量(文)。
  大疏一(上)云。故此圆教语广名无量乘。语深唯显一乘。一乘有二。一同教一乘○二别教一乘(文)。此等释无量乘者。通同别二教(见)今且取同教之义边欤。
  章。二融本末(等文)。本者一乘。末者三乘等也。复古云。本末则同教所摄。一三乘等融通无二也。吾祖曰○又曰。若摄方便如前诸教并在此中。是故同教一乘先分别诸乘。后明融本末也(文)。
  章。由此镕融下。此总结此一章大意也。
  贤首门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