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藏》第71卷No.2320

法相宗贤圣义略问答第四。

  此抄以十门分别。
  一释名门。
  二出体门。
  三彰增减门。
  四废立门。
  五得文身地门(已上在前卷)。
  六诸部不同门(已下在此卷)。
  七显得顿渐门。
  八进退差别门。
  九义门料简门。
  十释诸妨难门。
  妨难门中释名门妨有七。余各有一妨难。但无第九料简门妨也。

法相宗贤圣义略问答第四。
  释仲算撰。

  诸部不同门第六。
  问。此门意何耶。答。辨小乘诸部所立贤圣不同此门意也。问。何故不辨大乘所立耶。答。大乘所说诸论虽异。不过释名门所立二十七圣。故更不辨之。问。章下文既引智度论所说。何故云不辨大乘所说耶。答。彼论文非大乘之义。引阿含经文也。彼论依大品经立八辈圣者(言八辈者。四向四果也)。故章云。依智度论。所立贤圣亦有差别。不知此论是何部师(云云)。意云。智度论所引者。不知引何小乘部所说意也(先德云大乘小乘部所立不同者不然也)。
  问。其小乘部者何等部耶。答。虽小乘二十部所说不同。且章文出新萨婆多末经二类计也。问。且新萨婆多所说何。答。总立二十七圣。但取舍不同。问。且其二十七者何耶。答。章引顺正理六十五云。福田有二。一者有学。二者无学。有学十八。谓四向三果有为七。及随信·随法·信解·见至·家家·一间·中·生·有行·无行·上流。是名十八。无学有九。谓退法·思法·护法·安住法·堪达·不动·不退·慧及俱解脱。是名为九。有学无学成二十七。
  问。此部所立与大乘何异耶。答。大乘有学之中立身证返有不立随信随法。小乘部立随信随法不立身证返有。无学之中。大乘立阿罗汉不立不退。此部立不退不立阿罗汉也。问。若尔何故略章云。小乘之中即无信解见至。遂立随信行随法行替前二名云耶。答。是章或本之不同也。有本云。小乘之中即无身证返有(云云)。依此本者。略章文相叶于顺正理所立也。今依即无信解见至本者。此文非萨婆多所立。出智度论所在之小乘所立也。彼论五十五卷所出之有学十八之中无信解见至有随信随法行。又无学之中无阿罗汉有不退故(至下可知。以身证返有之本为正也)。
  问。末经部所立贤圣如何。答。章云。成实第二贤圣品说。有学十八。无学有九。学十八者。一随信行。在闻思位。二随法行。在四善根。三无相行。即前二人入见道故。此之三人名预流向。四须陀洹果。五一来向。六一来果。七不还向。不还果中开十一人。一中般。二生般。三有行般。四无行般。五乐定。六乐慧。七转世。八现般。九信解。十见得。十一身证并前七人合成十八。名有学人。无学九者。一退法相。二守相。三死相。四住在。五可边相。六不坏相。七慧解脱。八俱解脱。九不退相(云云)。
  问。信行·法行立闻思位·四善根位意何。答。彼论云。一随信行。若人未得空无我智。信佛语故随佛语行。故名随信行。是人在闻思位中正观诸法。二随法行。是人得无我智在四善根随顺法行。谓空无我。是名法行(云云)。意云。声闻之人最初遇佛等教。信闻教法散心修行名随法行意也。
  问。此部之意不以利钝立信法二人耶。答。此部意不废利钝之义。故远法师章云。如彼论说。见谛道前为二人。一者信行。二者法行。钝根之人名为信行。信顺他语而起行故。利名法行。自心见法而起行故(云云)。问。若尔何故依位前后立二人耶。答。闻思位根性弱劣。修慧之位根性胜于前。闻思位名假法空。四善根位名实法空。故虽依位前后立二人。且以利钝分二人也。
  问。第三无相行者如何耶。答。此二人入见道名无相行。问。何故此人名无相行耶。答。彼所证之生空理离诸相故名无相行。故成实论云。即前二人入见谛道名无相行。见灭谛故(云云)。远法师云。空观相续故(云云)。问。经部师不立中有。何故有中般涅槃圣耶。答。彼部意云。舍欲界身向上界。两界中间有一天名中住天。此圣受彼天身般涅槃。故名中般言也。
  问。转世那含者何耶。答。远法师章云。若先世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后转身得阿那含果。此人不入色无色界(云云)。意云。于初果位经生之人。于一来果经生之人。得第三果不生上界名转世。转入见道生得不还故。具如彼章也。
  问。智度论所立贤圣何耶。答。章云。如彼论说有学十八。无学有九。有学十八者。一信行。二法行。三七生。四家家。五中间有。六现灭。七一来向。八一来果。九一种子有。十不还向。十一现般。十二中般。十三生般。十四有行般。十五无行般。十六乐定上流。十七乐慧上流。十八身证。是为有学。无学九者。同成实论(云云)。问。与章所立有何异耶。答。有学之中信行·法行·中间有·现灭·现般章所不立也。又开上流为二也。信解·见至·预流向·果·不还果彼论所不立也。无学之中开不动为二。不坏相与不退相也。不立阿罗汉果也。
  问。此智度论所立中间有现般现灭三圣者如何耶。答。彼论云。有中间须陀洹。除第三余中间入涅槃(似四生家家。可寻三论远法师章)。云现灭者。彼论云。有须陀洹今世烦恼尽得阿罗汉(云云)。言现般者。彼论云。有今世灭阿那含(云云)。意云。初二三果现身有得阿罗汉者。是则初果现灭。第二果现灭。第三现灭也。今说初果现灭与第三果现灭也。
  问。何故此三果身现灭耶。答。远法师章云。有三因缘所以现灭。一以利根见烦恼过速疾断除。所以现般。二得圣道已。曾欲界生厌苦情深。畏上界生勤修对治。是故现般。第三有人得未来禅依之断结。余禅虽得而不现前。于上二界无有作业亦无生业。是故现般(云云)(说不还现般之人)。说初果现般云。其第一人。现修习得阿罗汉果(云云)。说第二果现般云。一者现般。现身修得阿罗汉果入般涅槃(云云)(具义如彼章云)。
  问。既有三果现般人。何故智论不说第二果现般耶。答。以初后影中间。故不说也。问。若智度论有此人。何故寂法师章未知引何处文耶。答。智度论第五十四卷明有此文。而寂法师只见第二十三卷文。不见五十四卷文作此破耳。可谓愚中之愚也。
  问。智度论正文云何耶。答。彼论第五十五云(或本在第五十四)。如是八人者。所谓见谛道中。信行(章云一信行)。法行(章云二法行)。须陀洹极久七世生(章云三七生)。有须陀洹。今世尽得阿罗汉(章云。第六现灭云云)。有家家须陀洹三世生。三世生入涅槃(章云四家家)。有中间须陀洹。除第三余中间入涅槃(章云。五中间有云云)。住六无间五解脱道中者。皆是须陀洹向斯陀含(章云。七一来向云云)。断欲界六种结生天上。从天上来生人间入涅槃名斯陀含(章云。八一来果云云)。断欲界第七分结名向阿那含(章云。名不还向)。断第八分结亦名向阿那含。亦名一种子斯陀含。此间死后间生入涅槃(章云。九一种子)。能断欲界一切结使故名阿那含。此间死生色无色界入涅槃。更不复来生(此人章不出之。七种那含总名故)。有今世灭阿那含(章云。十一现灭。云云)。有中阴灭阿那含(章云。十二中般)。有即生时入涅槃阿那含(章云。十三生般)。有生已修起法行入涅槃阿那含(章云。十四有行般)。有不勤求法行入涅槃阿那含(章云。十五无行般)。有上行乃至阿迦贰吒阿那含(章云。十七乐慧上流)。有生无色界入涅槃阿那含(章云。十六乐定上流)。有得身证入涅槃阿那含(章云。十八身证)。是名阿那含。亦名向阿罗汉。阿罗汉有九种。漏尽舍命时名入无余涅槃(云云)。已智度论明有此文。以是慈恩引此文也。而寂法师未见此文。忝破斥慈恩。失之甚也。说彼代造记之师。及造私记之人其数不少而不出此文。可谓君子之一失。
  问。何故慈恩只引五十四卷文不引二十五卷文耶。答。彼二十五卷文是阿含经给孤独长者品文也。即诸部小乘所引用也。故更不引载。今此五十五卷文不似大乘小乘之所立故。为令见诸部不同偏出此文耳。故章云。不知此论是何部师(云云)。
  问。寂法师所加引之智度论文如何耶。答。故文云。问曰。如佛告给孤独居士。世间福田应供养者有二种人。若有学人无学人。有学十八。无学有九。今此中何以但说八(此问意云。大品经说八辈补特伽罗。谓八辈者四向四果也。彼说持经文已有二十七圣。何故大品经唯说八辈耶言也云云)。答曰。彼广说故十八及九。今此略说故八。彼二十七圣人此八皆摄。信行法行或向须陀洹摄。或向斯陀含摄。或向阿那含摄(初是次出人。后二是超越人也)。家家向斯陀含摄。一种子向阿那含摄。五种阿那含向阿罗汉摄。信行法行入思种道名信解见得。是信解见得十六学人摄。九种福田阿罗汉摄(云云)。问。寂法师引智度论文。与慈恩所引智度论文何差别耶。答。慈恩引文七生中间有现灭现般。寂章所引之文所无也。寂章有信解见至。慈恩所引之文所无也。
  问。寂章云智度论二十三卷。而按彼卷亦无此文。何以引用耶。答。明一记云。或有论在第二十二也(云云)。问。按彼论第二十二卷亦无此文。何故明一云在二十二耶。答。世流行智度论第二十第二十三俱无此文。第二十五卷有此文。依调卷之不同叙此异说了也。
  问。此智度论二十七圣。彼论实义耶。答。彼论依大品经说四向四果。为会其相违引给孤独长者之文也。故知非论实义。又慈恩章云。依智度论所立贤圣亦有差别。不知此论是何部师(云云)。
  问。寂法师所引智度论文。是给孤独长者经文也。彼经正文何耶。答。寂章云。阿含第三十卷福田经(腾记云。经字恐误。应作品字云云今案。作经字亦无失。如花严十地品名十地经。亦如法花经观音品名为观音经。此亦尔也)云。尔时给孤独居士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却坐一面。白言世尊。世中为有几福田人。世尊告曰。居士。世中凡有二种福田人。云何为二。一者学人。二者无学人。学人有十八。无学有九。云何学人十八。信行·法行·信解脱·见到·身证·家家·一种·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色究竟。是谓十八学人。云何九无学人。思法·升进法·不动法·退法·不退法·护法·护即不退。不护则退。实住法·慧解脱·俱解脱。是谓九无学人(云云)。
  问。寂法师引此文意何。答。慈恩所引之智度论文。若引本经文欤。仍今检本经文。所引已异。故不知慈恩引何文。为显其义重引此经文也。问。若尔此阿含经文与智度论所引同欤异欤。答。经文有身证。论无身证。经文亦无阿罗汉向。问。若尔何故寂章次文云案此经文义同智度(云云)耶。答。此意云。虽有少少不同而大略不违智论文。但慈恩所引者多以不同。少以相同言也。非谓无少别也。
  问。约上流有乐定·乐慧。何故彼经唯说乐慧不说乐定耶。答。远法师云。上流般中有胜有劣。胜者色界得般涅槃。劣者生于无色界中方始得般。彼举胜者。是故说言至色究竟。彼问福田在色界者。有色有形得受供养为世福田为是偏举(云云)。今谓。后释不然。若色界圣者受段食施者应如所释。已超段食何受供养乎。若以胜心施者。供无色之圣亦应得福。何故不说乎。故初释为正(云云)(远章所引之阿含经之圣次出。与寂所引经文不同)。
  问。此中阿含文二十部小乘之中何部所立耶。答。章云。又诸部中列二十七贤圣之名。皆引给孤独长者经(云云)。问。若尔二十部小乘立贤圣皆依此经者。所立同欤。答。所说皆不同。故章云。而其所引各不同者。随部异类故不同也(云云)问。二十部所立各别者。何故上文出新萨婆多末经部之所立毕。自外诸部并未见文(云云)耶。答。慈恩御意宗轮论等无十八部所立贤圣名数。故云未见文也。寂公意虽无其文。二十部所立多以不同故。以他义准说也。
  问。就新萨婆多义。何故有学之中立随信·随法。不立身证返有耶。答。章云。且萨婆多。有学之中增随信行及随法行。此部意说。此之二人唯在见道十五心刹那。故入有学。修道位中既立信解·见至二人。见道位中理亦应立。大乘之中并见道前亦有此二。不唯圣位故不建立。不立七返及身证者。七返有不异预流。即预流摄。灭尽定体非学无学。是有漏故。依于无漏立有学故。是故彼部不立身证(云云)。
  问。释不说身证不还之所以引显宗论文。其何(寂公所引证也)。答。寂公引彼论云。何依佛说有学福田。身证不还不显其数(问也)。理亦应说。而不说者以佛亲见有学无学。由断及根有殊胜故。能生胜果名为福田。然诸不还所得灭定是有漏故。不可说言自性解脱故名清净。彼所依身犹有烦恼未永断故。不可说言相续解脱故名清净故不约彼成立有学福田(云云)。问。此文意何。答。凡立福田。其田无漏令能施人得胜福也。而身证之人身未断烦恼故非自相续解脱。所得之灭定有漏故非自性解脱。无此二种解脱故非福田言也。
  问。若所得灭定有漏故不立福田者。何故立俱解脱人为福田乎。答。章云。无学位中有漏功德虽非自性解脱所收。相续解脱故名清净。由此亦能生殊胜果(云云)。意云。虽所得定有漏。身离烦恼故是为福田言也。问。若尔何故雪所出之阿含经文说身证为福田耶。答。彼是一部所诵也。如此相违不可和会。上文云。而其所引各不同者。随部异类故不同也(云云)。下文云。诸部相违不可和会(云云)。
  问。无学之中何故立不退不动耶。答。章云。应果之中。彼部利根开为两类。一是本性利根名为不退。二后练根所成名为不动。名九无学。大乘之中无别不退。对前三果。是故总立一种无学名阿罗汉。故成九种(俱舍师义。大乘同。故不出之)。

  显得顿渐门第七。
  问。此门意何。答。显圣者渐次得果超越得果种类此门意也。故章云。超越得果名之为顿。次第得果称之为渐(云云)。问。其顿渐得果者如何。答。渐得者如上已广说。顿得果有二类。一谓凡超。二谓圣超也。
  问。凡超有几类耶。答。章云。前之三果可有超义。必非第四(云云)。问。何故无超前三果得第四人耶。答。章云。以有顶惑非世间道能伏灭故(云云)。意云。有顶地非为欣上厌下之所厌故。无入见道时断彼之理。所以无超前三果得第四之人云也。故灯云。以彼细故无上可欣。不为六行故不能伏(云云)。
  问。未伏惑为见道智不被断者。何故灯说超越不还断第九品我见云。虽先世道不伏我执。由意乐胜入见道位。伏与不伏一念俱断(云云)耶。答。百法显幽抄云。欲界九品惑中。前八品是伴。第九品是主也。前八品伴被已伏故。第九品主其力极弱故。虽未伏惑为见道智被断(云云)。灯亦有文。今非想地九品惑。主伴俱未被伏故。无为见道智可被断之义(云云)。
  问。若无超前三果得第四人者。何故菩萨处胎经第五卷行品云。或有众生从凡夫地不向信地法地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取阿罗汉(云云)。文既分明。岂无凡夫超前三果取阿罗汉耶。答。断障章义镜(善珠僧正造之)云。案彼经文。造行菩萨举二十五行业果报问于佛中。世尊且置过去未来行业果报。唯答如来现身行业果报。未答其余二十四行业果报。今云或有众生不向信地乃至阿那含取阿罗汉者。即二十五行中第十七行业果报也。佛既未答。谁敢通之。然准理言。彼经所说或有众生从凡夫位直取罗汉果。或有众生向阿罗汉还自堕落凡夫地等者。是权非实。引怯弱故。如本业经中净目天子法财王子舍利弗等退入凡夫不善法中。即其例也。斯义犹难。学者应思(云云)。
  问。若无超前三果直取第四人者。何故涅槃经须跋陀罗一座从凡夫得阿罗汉耶。答。先德传云。彼先伏三空已还惑。今遇佛法始得第三果。次进断有顶地九品惑即座得应果非超前三果得第四人(云云)。今案。亦可谓是超中二果得第四人也。所以者何。长阿含经云。须跋陀罗入佛法以来经四年。今佛涅槃之日得应果(云云)。若依此文人密入佛法已经四年。彼时已得初果。今至涅槃会。示今日始入佛法之相。此日即得应果也。非超前三果人也(此义权也。可勘经疏也)。
  问。超预流行相何。答。章云。超预流者。异生位中用世间道。能伏欲界修所断惑一品二品乃至五品。彼依佛法正修行即入见谛者。至第十六心道类智时证预流果。名为超越。欲修断惑由世间道伏。与诸见惑一道顿断。名超预流。即用见道能离修惑前五品故。说名为超(云云)。
  问。言超越者超前果之名也。今初果既无超越果。何故名超越耶。答。依有此难更作后释。问。后释如何。答。章云。又解。预流必无超者。必无前果可超过故。诸圣教中不说预流名超越故。此解似胜。应更勘文(云云)。
  问。若尔何故有断一品五品之人耶。答。此是行超也。非果超也。今诸论立超越名。均依果超越也。故后释胜矣。又下文说超越不还云。又不还果依修道得。令见道得亦名为超(云云)。准此义者。行超预流依见道故不可名超越。又了义灯云。超越人有三类。一唯超初果。二超二果。三超中二果(云云)。不出超初果。故知后释为胜也。
  问。超越一来果行相何耶。答。章云。超一来者。先异生位用世俗道伏欲界修惑已。尽六品或七八品。后入见道得一来果。名超一来。此人不取预流果故超过前果。故得超名(云云)。又灯云。且超初果者。谓有声闻性是利根。先凡夫时欣求上生。以粗苦等六行世道伏于欲界六识俱生迷事粗惑前之六品。乃于后时逢缘回趣求声闻果。修七方便以为加行。入见道时。一刹那中见修合断得第三果。以彼六品先已伏故。见道能断迷理之惑虽先不伏。伏彼伴类。入见道时亦一时断(云云)。
  问。超越不还果行相如何。答。章云。超不还者。先用世道伏欲修惑九品尽故。色界四地无色下三。此七地中或离一品。或复全尽。随其所应后入见谛。道类智时得不还果。不取前二果直得不还故说名为超。又不还果依修道得。今见道得亦名为超(云云)。灯云。二超初二果得第三果者。谓有声闻性是利根。先凡夫时曾以六行伏欲修惑九品迷事。乃至无所有处九品事惑。后入见道。先已伏者及以不伏。亦与见惑合一时断(云云)。
  问。此倍离欲全离欲人。若先生修顺决择分善根耶。答。灯第七云。未见文。而今以义准。曾种植顺决择分善。逢外道缘。或先习力。能倍全离回心趣少。即于此生入见道。何以故。若许经生方入见道。若全离欲不退上定。命终生色不得入见。若倍离欲经生。即退已伏烦恼。重引现起入见道时。何随断如余不伏。入见谛故。若未曾起顺决择分。不可回心即入见道。无有一生即入圣。要三生等方入圣故(云云)。
  问。圣位超越人者何。答。章云。对法论中说。预流果有二出离。一渐二顿。出离者。谓入谛现观已。依止未至定发出世间道。顿断三界一切烦恼。品品别断唯立二果。谓预流果阿罗汉。品品别断者。顿断欲色无色三界修道所断上上品随眠。如是乃至耎耎品故(云云)。问。此论文意何。答。章云。此论意说。得初果已。总束九地八十一品修断烦恼。用九无间·九解脱道能尽诸漏如刈竹断。断欲上品之道。即此能断有顶上品所有圣道。乃至下下应知亦尔。断欲六品已断上界八地六品不名一来。断欲九品上界八地九品亦尽不名不还。预流顿至阿罗汉故(云云)。灯云。超中二果得第四者。谓有声闻性是利根。先于凡时不伏修惑。于七方便便伏见惑。入见道时断其三界见道惑尽。得初果已更未断修。由意乐力有堪能故。依初近分已未得根本故。总束三界六识修惑。九地之中束为九品。如欲初品。乃至有顶初品之惑合为一品。余八准此。若第六识迷理细惑。地地之中虽各九品。今并第七识俱烦恼总为一品。今第九品迷事之惑同时顿断成阿罗汉(云云)。
  问。对法论以何为证立此超中二果耶。答。以指端经分别经为证也。问。其两经文何。答。论引指端经云。如指端经说。法所有色乃至识。若过去未来若现在。广说乃至若远若近。总此一切略为一分一团一积一旅(抄云。分团积*旅如次无常苦空无我也。云云)。如是略已。应观一切法是无常。一切法苦。乃至广说。依如是观但可建立初后二果(云云)。亦分别经云。预流果无间即建立阿罗汉果(范云。此二经此方未翻。是大乘经也。滨记云。大小共许经也)。问。此等文意何。答。预流之人未断一品修惑。起猛利加行。以九地烦恼总为九品。以欲界初品烦恼。乃至非想地初品烦恼为一品。乃至以欲界第九品。乃至非想地第九品为一品。以九无间道断三界九品惑。以九解脱道证阿罗汉。犹如刈竹节之人。以九节竹九筋齐并其节。以利刀一度刈九筋之竹初节。乃至第九度刈第九节言也。
  问。何故断三品修惑之人不成超中二果耶。答。唯识论及灯云。若少进断一品者即非此类。不能超缘作业。阙烦恼故(云云)。问。意何。答。若断一品二品之者。只进成一来。不能作九无间九解脱道。所以者何。阙烦恼品数故言也。
  问。何故不成一来不还耶。答。灯云。欲六断时。并上二界各断六品故。后不息求。未出观故不得第二断欲九品时。并有顶惑亦皆断尽即得第四故不取中二(云云)。
  问。超中二果之人若依根本定断惑。为依未至定断惑耶。答。云此有二说。问。其说何。答。对法论·章·及灯云依未至定也。表无表章云。依根本定唯识疏有二说。问。先依未至之义意何耶。答。断伏欲界九品修惑之人得上根本定。而今此人未伏断九品惑故依止未至也。
  问。表无表章文何。答。彼章有二处文。上文云。预流果超证第四果。犹如刈竹。横断烦恼。于欲界中修道烦恼有断对治。余名远分。虽有经说依未至地得此初果。更不进修上无漏义。非定唯尔(云云)。下文云。有义修道对治亦通下三无色。许超初果取第四果。何废依彼。虽知论文引指端经分别于理依初未至得第四果。据多分决定能故。不据容有。故亦无爽(云云)。问。此章文意何。答。彼章说修道断对治依地有二义。一云。色界六地望欲界有断对治非无色。无色界唯远分对治(云云)(断对治者无间道也。远分对治者解脱道)。二云。亦通下三无色(云云)。今此第二义出超中二果也。
  问。唯识疏二义何。答。彼疏第十云。纯加行心是色界。总缘三界故。故无间道可起无色上地。如不还五地有欲界断对治故。此亦应尔应说此义。理不违也(云云)。不尔但以五地得第三果。无色于下无断对治故。尚不许九无道入根本定得次第第三果。况预流者得四静虑。及三无色证超果也。于修道中未得下断惑道。不能起上断惑道故游观可尔。今依集论第三说顿出离者。入谛现观已依未至地定发出世间道。顿断三界一切烦恼。品品别断唯立二果。故依四静虑三无色不得超中二果(云云)。
  问。未断欲界第九品惑之人。未得根本定。何故第二释云依色界六地下三无色耶。答。先德传云。有人得初果已。数发有漏心。伏三空已还惑。已得上根本定。亦依上界根本定作九无间九解脱道断惑。依此一类说依根本定也。故庄法师对法疏云。得初果已作安立谛观伏现行。后以非安立谛观断种子(云云)(未见正文)。今案。超中二果有二类。一谓不进修上无漏之人。此人依未至地断惑得果。一谓进修上无漏之人。此人依色界四禅无色下三地断惑得果。故表无表章云。虽有经说依未至地得此初果。更不进修上无漏义。非定唯尔(云云)(得此初果之初字。未得其意。可检之)。意云。指端经依不进修上无漏之人多分说依未至地。今此章依进修上无漏之人少分说依根本地言也。
  问。既未断欲界第九品惑。何故依根本地耶。答。虽未断欲界九品惑。此人极利根故。意乐别故。进修上地无漏依根本定得果。故唯识疏引例云。受变易生起无漏者。岂不能得上静虑耶。乃至由意乐别故(云云)。意云。初二果回心人。虽未断欲界惑。依第四静虑得变易身。如此初果之人虽未断欲界惑。依意乐殊胜。亦依根本地断惑得果言也。
  问。若尔何故对法论云依未至定耶。答。唯识疏会云。彼文说多分不能得根本定等。非必一切皆悉不得。不说唯依未至地故(云云)。意云。超中二果多分依未至。少分依根本。彼论依多分说。不说唯言故。不妨少分亦依根本言也。
  问。此超中二果若有种耶。答。有三类。一谓一入观断尽九地烦恼得第四果。二谓不能一观断尽。至命终之时断尽烦恼得第四果。三谓不能一生断尽。命终之后生欲界断尽余惑成独觉之人也。故对法论云。如是补特伽罗。多于现法或临终时善辨圣旨。设不能辨。由愿力故。即以愿力还生欲界。出无佛世成独缘果(云云)。问。第三人成独觉者。麟角部行之中何人耶。答。部行非麟角。意云。麟角必百劫练根修行。今此人三生六十劫故非麟角。亦从顺解脱分位回趣独觉之者或成麟角。生数多故。从决择分已上回趣之者必成部行。生数少故。
  问。唯识论说圣者之顿渐差别文何耶。答。章云。成唯识论第十卷说。一类二乘。三界九地各为九品次第别断。一类二乘。三界九地总为一聚九品别断(云云)。问。此文意何。答。章云。前是次第。后是超越(云云)。问。约超越有二类。所谓圣超与凡超也。今此论说何人耶。答。章云。此文且约超中二果(云云)。
  问。唯识论说圣者顿渐之中。唯说超中二果不说倍离欲等。何故章说凡超三类耶。答。为通此伏难。下文云。瑜伽对法更有一种超前三果。如彼广说(云云)。意云。唯识论文且约圣位说顿渐非无凡位超。瑜伽二十六·对法十三。共说超之初超之第二果。超之第三果。故具是有凡超圣超言也。问。云一种超前三果意何。答。滨记云。余三果能共渐皆离故言为一种皆超越行故(云云)。意云。以渐次得果为一种。以超越得果为一类言也。然明一记云。一类超前三果者。全离欲人也(云云)。此说不可依据。若尔可云超第三果。前言无用也。章上文云。超前三中。超预流者。超一来者。超不还者(云云)。亦下文超前一果为利为钝(云云)。答文亦出三类也。故云第三果者理不可然也。有人云。一种超前三果人者。超前三果得第四果人也(云云)。此传不然。多背上下文并违义道。不可依也。
  问。四向之人超越义如何。答。章云。前之三向如三果说(云云)。约第四向有二说。问。其二说何。答。一云无超义。即章云。第四向者必无超义。如阿罗汉(云云)。一云有超义。即章云。超越不还起胜果道进向应果亦名超者。如超不还说(云云)。问。二释中以何为正耶。答。有记云。以初释为正(云云)。问。若尔何故出体门说。有超阿罗汉向耶。答。义滨记云。约品超义有超越向。然无超地义。故今此云无也(云云)。
  问。后七返有是超越欤。答。章云。极七返者决定非是超前三果。其人得须陀洹果。三界修惑一毫不断。即极七返。容是次第超中二果两类人也(云云)。问。此文意何。答。滨记云。于中有二类。一类七生定是次第。一类七生超中二果得阿罗汉故(云云)。
  问。如何七返是超中。如何七返是次第耶。答。(可寻)今可谓。两类人者。非谓或七返超中二果。或七返次第得。下说多少进退有二说。一云超中二果也。一云次第得果也。今此两释云两类人也。问。言超越云次第意何。答。初果之人依九品惑力七返更生。其中间无断惑理证。故不立一来不还果。至第七生断上二惑之后得阿罗汉果。故言超越(云云)。凡断惑之后出观止息之处立果故。今此人不断惑故不出观止息言也。又此人九品惑中前二品力受六生之后。虽不出观有止息想。所以者何。六品惑势尽故。后三品惑力有一往一来之功能。故名一来果。七生尽后不可还生于欲界。依此功能亦名不还。虽不出观依功能皆有止息故名次第人耳。
  问。家家一问若是超越次第耶。答。章云。家家一间唯是次第。少分断惑更无超故(云云)。问。信解见至顿欤渐欤。答。章云。信解见至容有次第及超前三并超中二(云云)。问。超中二果已是利根也。何云信解超中二果耶。答。
  问。五种那含及身证顿渐中何耶。答。章云。中生有行无行上流身证不还。容超前三及次第者。定非超中。已离欲故(云云)。
  问。九种无学顿渐中何。答。章有二释。一云通次第超越。二云无超越人(云云)。即章云。无学果中九种应果皆容次第及超前三。初超而所得故。设虽非超俱超得故。又解。阿罗汉果总不名超。但前三果可有超义(云云)。

  进退差别门第八。
  问。此门意何。答。辨胜劣进退·多少进退差别此门意也。问。且初胜劣进退意何。答。进谓升进。转钝成利。退谓退失。退失功德也。
  问。就先升进有学无学练根方何。答。章云。有学无学二种圣人。俱修练根容转钝成利。如瑜伽五十七云。学无学果俱修练根。先练根者必是转钝成利名为练。故预流向定无练根。以见道中非容预故。然余三向及四住果容有练根。除利根性及不练根者。学位见至无学不动定无练根。唯上根故。学位中生·无行有行·及上流般亦不练根。以上界身不能练故。与小乘同。或可大乘上界之身亦通练根。然除中般。时间促故无练根理。学位信解及与身证容修练根。信解唯钝。身证一种通利及钝。利者非练。若钝根者容有练义。不遇缘者即不练故。极七返有·家家·一间欲经生圣。涅槃经中说为钝根理容有练。现般之人既言利根。理不论练萨婆多师。经生圣人决定无练。无学果中退等五种钝根之类。慧俱二脱性通利钝。欲界身者随其所应容有练根。色界身者既无练根义。若作此释与小乘同。或可大乘通有练根(云云)。问。何故萨婆多经生及上界身无练根耶。答。俱舍二十四云。经生习根极成熟故。及得殊胜所依止故(云云)。意云。上故字显经生之人无练根退之义。后故字显生上界之人无练根及退之义耳。问。何故大乘云经生圣者及生上界之人练根耶。答。经生圣者亦成利根。故言练根耳。于色界圣者有二释。一云同小乘不练根。一云亦能练根。后释意云。上界中有退等种姓。故修练根言也。
  问。就后退失。几圣退失功德耶。答。章云。今大乘中。有学无学法容有退(云云)。问。其言退失功德者。如何功德耶。答。章云。唯退有漏现法乐住·静虑功德·解脱胜处·及遍处等。处处论中皆有诚说(云云)。问。言有学无学有退者。何等之人耶。答。章云。涅槃经中。现般之人说名利根。即据此文无学果中不动种姓。有学果中须陀洹向及与见至决定无退。以利根故。见道位中唯无漏故。所以无退。
  问。总相既尔。余圣有退耶。答。四果三向身证退等五种。及慧俱二脱皆容有退。不决定故。约七返家家一间有二释。问。其二释何。答。一云彼皆有退。二云经生圣者不退。问。二释中何正耶。答。寂法师判云。前说俱违大小乘论。是故后义于理为胜(云云)。问。违如何文耶。答。俱舍二十四说经生不退。故显扬论云。利根及生转。当知无有退(云云)。言生转者经生之名也。
  问。言退者。生上界人欤。将欲界人欤。答。章云。上界身者即无退理。无退具故(云云)。问。其退具者何物耶。答。章云。然大乘中未见有文。依毗婆娑第六十说。如契经说。由五因缘令时解脱阿罗汉退。云何为五。一多营事业。二乐诸戏论。三好和斗诤。四乐往长途。五身恒多病。由此缘故即便退失。上二界中无有此义。故无有退。进即可然(云云)。问。其进即可然意何。答。小乘云。上二界中无练根。如无有退亦无有进。大乘云。无有见文故与小乘同。又云。约义云。上二界中有练根故进即可然(云云)。滨记文也。问。何故大乘云不退果耶。答。章云。由前说故。于大乘中必不退果。无漏圣道永害随眠立贤圣故(云云)。
  问。小乘退何物故立退等种姓耶。小乘云。退有二种。谓种姓退·果退也。问。六种阿罗汉中谁有何退耶。答。第六种二退俱无。思等五种种姓退·果退俱有。退法一人有果退无种姓退。故章云。萨婆多宗。若种姓·果皆容有退。退法种姓无退姓理。以最下故。余四种姓皆容退故。一切皆容从果退义(云云)。
  问。说此五种人种姓退果。俱舍颂云。四从种姓退。五从果非先(云云)。意何。答。释论云。不动种姓必无退理。前之五种皆有退义。于中后四有从姓退。退法一种无退姓理。由此种姓最居下故。五种皆有从果退义。虽俱有退然并非先(云云)。问。此文意何。答。思等四人或从思法种姓退成退法种姓。或从护法种姓退成思法种姓。或从住不动种姓退成护法种姓。或从堪达种姓退成住不动种姓。故四人有种姓退。于但退法种姓无从此下之种姓故。更不退种姓。退等五种种姓有退阿罗汉成有学言也。
  问。其虽俱有退然并非先文意何耶。答。论云。谓诸无学。先学位中所住种姓。彼从此姓必无退理。学无学道所成坚故。若诸有学。先凡位中所住种姓。彼从此姓亦无退理。世出世道所成坚故。若住此位后修练根所得思等四种种姓。彼从种姓容有退理。二先位中住思等姓。必亦无退此所得果。唯先退法有退果义(云云)。问。此文意何。答。种姓有二。一先异生位住思等之人。后至学位不退思种姓。所以者何。为世间道出世道所成坚故不可摇动。言世间道者资粮·加行二位善也。言出世道者见道之位善也。二先有学位住思等之人。后至无学位不退思种姓。所以者何。为学无学道所成坚不可摇动故。言学道者修道无漏也。言无学道者尽智等也。但至无学位练退种姓始得思等种姓者可有退义。所以者何。非为学者学道所成坚故。有学准知。亦于果退亦如种姓退。思等为学无学道被成坚者。不退所得果至无学位。练退种姓始得思种姓者亦退所得果。今说有种姓退·果退者。约无学位中始得种姓说也。非说从先成所得种姓言也。
  问。然并非先文若摄退法种姓耶。答。光记有二释。一云不摄退法。一云亦摄退法(云云)。故彼记云。所以不言先退法者。以先退法有退果义。故此文中言并非先。不摄退法。或可此文言并非先。从多分说。理实退法先亦退果(云云)。问。此二释意何。答。初释意云。退法种姓虽学无学道被成坚。而必退所得果故。不可显非先之言。后释意云。非先之言总无所简。思等四种姓依先学无学道所成坚之种姓不退果。退法一人虽学无学道被成坚退果。然而从多分说然并非先。理实退法虽有先种姓退果言也。
  问。章文意何。答。章意同初释也。故章云。然并非先。除退法种姓。若先学位是退种姓。后至亦从果退。若先学位住思等四。后至无学必无退理。学无学道所成坚故。若异生位住此五姓后至学位准学无学。更不烦述(云云)。
  问。就果退。若四果俱退耶。为当何。答。章云。然说退者果容退。退阿罗汉必非预流。一来不还类亦如是。然预流果必无退理(云云)。意云。阿罗汉果者容有果退。一来不还二果或退或不退。预流果必无退理言也。问。何故如此耶。答。论云。又亦无退先所得果。后所得果容有退义(云云)。意云。预流先得故必定不退。一来不还若超越者。亦先得故不退。若次第者。后所得故退之。阿罗汉果后得故有退言也。故光疏云。若预流果得先得。一来不还超越证者亦是先得。后得果容有退义。若以第一果为先。即以二三四果为后。若以第二果为先。即以三四果为后。若以第三果为先。即以第四果为后。是故定无退预流果。以预流果者先得故。此中偏说。一来不还以不定故。故不别举。应知预流唯先非后。罗汉唯后非先。一来不还俱通先后(云云)。
  问。何故不退先得果退后得果耶。答。俱舍云。以见所断依无事故。以修所断依有事故(云云)。问。有事无事意何。答。论有多义。今章文出第三义。故章云。见道烦恼迷谛理生。住见位中无漏智慧深达谛理极违害故更无有退。修道不然。迷事相或缘理之道不极损害。后容有退(云云)。论云。又见断惑迷谛理起名依无事。修所断惑迷众事生名依有事。谛理真实揩定可依。圣慧已证必无退理。事相浮伪无定可依。断迷彼惑有失念退(云云)。光记云。断迷理惑所以不退。断迷事惑所以容退(云云)。意云。修惑缘事相故名有事。见惑不缘时相故名无事言也。
  问。萨婆多既尔。经部师所说云何。答。章云。然经部师所说退者。与大乘同(云云)。问。彼师正文何耶。答。俱舍二十五云。经部师说。从阿罗汉亦无退义。彼说应理。云何知然。由教理故。如何由教。经言。苾刍生慧断惑名为实断。又契经言。我说有学应不放逸非阿罗汉。虽有经言佛告庆喜。我说利养等亦障阿罗汉而不说退阿罗汉果。但说退现法乐住(乃至)如何由理。若阿罗汉有令烦恼毕竟不起。治道已生。是则不应退起烦恼。若阿罗汉此道未生。未能永伏烦恼种。故应非漏尽。若非漏尽宁说为应(云云)(本文繁故更不述)。问。此文总意何。答。预流阿罗汉圣慧断必无有退。一来不还世俗道得亦可有退。无漏道断亦不退也。故正理六十八云。然经之意作如是言。阿罗汉果亦无有退。一来不还世俗道得容有退义(云云)。问。若尔经部大乘所说全异。何云与大乘同耶。答。今章意不取四果退不退义。只约退有漏现法乐住义边相似故作此说。非谓一切皆同无异(腾记文)。
  问。就大乘义何故说退唯在无学非有学耶。答。章云。然对法等。应果中说退现法乐。就果显说。理实现法乐。有学位中亦有退者。思之可知之。
  问。第二多少进退意何。答。得多果者名进。得少果者名退。
  问。章问云。极得少者。二十七圣。一人身中始终容得几种圣耶(云云)。此问意何耶。答。就多少进退得少之退者。初从预流终至阿罗汉得几位言也。问。若尔极少得几圣耶。答。章有二说。一极七返有之人。初后得八圣。二超中二果现般之人。初后得七圣也。
  问。先极七返有得八圣者如何耶。答。章云。极少之人唯得八圣。即七返类始终容得。初预流向。次预流果。具经生故成极七返。是钝极故又成信解。超中间故成应果向。至究竟故得阿罗汉。烦恼尽故成慧解脱。经生圣者不练根故退等五中随住一姓(云云)。
  问。就极七返有。何故唯得八圣不得所余十九耶。答。章云。是钝根故即除见至。极七返故又除家家修惑全在方成七返此人既能超中二果不得次十一。所谓一来向果。不还向果。一间·中·生·地行·有行·上流不还。及与身证。七生圣者得应果时。容有不得灭尽定者无俱解脱。是钝根故又阙不动。退等五中随住一圣。以经生圣不练根故阙余四种。是故应果。阙余六种(云云)。
  问。先已有经生圣者亦能练根之释。何故今此云不练根耶。答。章云。此中所说经生圣者说不练根。且付小乘作斯解释。若大乘者亦容练根(云云)。问。以何知就大乘义经生之人亦可练根耶。答。若许经生不练根者。有涅槃经二类之人俱不练根之失。故章云。涅槃经说现般之者名为利根。极七返等称为钝根。七返即是经生圣者。若不练根即诸声闻无练根者。言现般既说是利根。利根之人不须更练。由此理故经生圣者亦有练根。不然即违瑜伽等说声闻有学无学二种皆有练根(云云)。
  问。出经生人练根云义意何。答。为显极七返有得八生之义未尽理出此文耳。问。云尔意何。答。上文云。退等五中随住一姓。经生圣者不练根故(云云)。今许经生圣者亦练根故可得十二圣。所以者何。前八加思等四故章云。若作此说。即七返有容得应果退等五种(云云)。意云。若作经生之人练根之说者。七返有得退等五种故得十二圣言也。问。何故不加不动法耶。答。约极七返有钝根者作此说故。不加不动法也(诸记之中。以腾记为正。自余之记皆以误也)。义滨记云。若作此说以下。若依经生圣者得练根者。亦有七返有亦得超中二果(云云)。意云。说极七返有非超中二果者。约不练根也。若约练根者。即是超中二果也。极七返有得八圣无妨言也。故下文云。由此理故极少得八亦无有妨(云云)。今案此记大谬。若依极七返有练根之说许得八圣者。还成自害。若许练根者。加思等四故应成十二圣。已失本意。极以误也。腾记云。若作此七返得练根之说。即此七返人至应果中。从退种姓渐渐练时。得成余思等五(云云)。此记为正。明诠僧都明一大德义滨大德皆谬说也。
  问。若大乘许经生练根。何故显扬论云。利根及生转当知无有退(云云)耶。若得练根亦应有退。若有得退即违论说。答。腾记云。若约大乘亦得有退。如前已辨。然显扬论约随转说。非大乘义(云云)。今谓。显扬论文只说无退不说不练根。故不成难。不可谓以不退之不进。进退异故。亦说五种退具已云。上二界不无有此义。故无有退。进即可然(云云)。意云。上二界虽无退有练根言也。故知经生之人虽无退亦有练根无妨。然腾记意义犹疏远也(斌法师以显扬文难章之义。会通如此也)。
  问。章次文云。亦有钝根于现身中不能练根入无余灭。由此理故极少得八亦无有妨(云云)。此文意何。答。救极七返有得八圣之义也。意云。有一类极七返有人不能现身练根入无余灭故。唯住退等随一不得余种姓。是故得八圣亦无有妨言也。
  问。超中二果现般之人得七圣者何圣耶。答。慈恩章云。超中二果不是七返。是现般摄。约现般说。故成七种(云云)。又下文云。现般得七义准思之。或本云。是现般摄。亦是一间(云云)(滨记意有亦是一间四字)。不出七圣名。若依下寂法师解者。预流向预流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信解见至之随一。退等六中随一。慧解脱也。
  问。超中二果云现般一间之意何。答。对法论云。如是之人。多于现法或临终时善辨圣旨。设不能辨还生欲界成独觉果(云云)。现法及临终之时辨圣旨之人是现般也。设不能辨命终经生之者是一间也。
  问。不还向人断第八品惑名一间圣。而何超中二果名一间耶。答。以欲界中唯受一生名一间。非二十七圣中一间也。问。若超中二果有现般一间者。可说九圣。何故唯说七耶。答。腾记云。大乘二十七贤圣中。不别立现般人。设上言一间者。非二十七中一间所摄。是故虽言现般及与一间而唯有七(云云)。
  问。极七返有得八圣说。与现般人得七圣说。以何为证耶。答。章云。此解似胜(云云)。意云。以现般得七说为胜也。问。何故返有得八说非正耶。答。一难云。如前许练根故。可得十二圣。一难云。极七返有非超中二果。所以者何。对法论不说超中二果是七返故也。
  问。寂法师云极少得几圣耶。答。彼师出三类。故章云。今谓极少应言成七。此有二类。一钝根七。谓有超证不还果者始终成七。一不还向。二不还果。三阿罗汉向。四阿罗汉果。五信解。六退等五中随一。七慧解脱。此人是超证不还故无初二果向。是钝根故无见至。不经生故无极七返·家家·一间。未得灭定故无身证及俱解脱。非上生故无中般等五。是钝根故无不动法。姓不并成故退等五随一无四。二利根七。谓亦超证不还果者始终成七。后二果向·见至·不动·及慧解脱。无余二十。准前应知。又顿出离证二果者亦有成七。谓初后向果·信解·见至·随成其一。退等六中亦随成一。及慧解脱。无余二十。准前可知。此人既有现般。如何得有七返。故言成八理不应然(云云)。
  问。既有此三类。何故慈恩不出耶。答。慈恩有二说。一云。返有得八。二云。现般得七之中。返有得八之说取舍不定。现般得七之说是正释也。今寂法师取慈恩正释破慈恩不正义。所说之旨有相符极成失也。
  问。破返有得八之说取现般得七之说诚如所言。既有超越不还得七之类。何故慈恩不出说耶。答。寂法师不得慈恩本意妄作此释也。所以者何。慈恩问云。极得少者。二十七等一人身中始终容得几种圣耶。此问意云。二十七圣始从预流向终至阿罗汉果。极少之者得几圣言也。因之预流向乃至阿罗汉果等二十七圣之中。求极少之者有此二类故出之。超越之者理在绝言。不可求其多少。故章论初后果之间所历之圣位。不出凡超之人耳。寂公不得此意。不叶问旨出超越不还。徒设劬劳耳。
  问。极多之者。二十七圣之中得几圣耶。答。章云。若极多者总得十八。谓家家类。其人定得预流向·及预流果·家家·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信解脱·阿罗汉向·阿罗汉果·慧解脱·俱解脱。退等五中随住一种。无学果位容得俱练。若练根时更容增进。退法练根成余五故。此余不得。经生圣者即是钝根。学未练根不得见至。修惑全在成七返有。断三四品不成七返。一来向中经生圣者名为家家。圣道现前得一来果。此人进至不还向位更不经生。故无一间。有学位中未得灭定又阙身证。欲界经生定非中·生·上流等五。一间圣人历前后位与家家同。余准思之。
  问。何故家家之人不成一间耶。答。光法师云。应知欲界经生圣者若起圣道。然进断惑必于此生得无学果。但为断惑起艰励力谁肯更生。以曾受生极厌苦故。若七生位经生圣者能进断惑。必不作家家等人。若家家位经生圣者。能进断惑。必不更为一来等人。若一来位经生圣者。能进断惑。必更为一间人(云云)。
  问。欲界经生定非中·生·上流等五文意何。答。俱舍论云。若在圣位经欲界生。必不经生色无色界(云云)。意云。经欲界生厌苦心强。必不生上界也。故最疏云。欲界生短促劣难可忍。上界命长深厌不生(云云)。

  义门料简门第九。
  问。此门意何。答。以七种义门料简贤圣此门意也。问。其七种义门如何。答。一假实义门。二善等三性义门。三遍计等三性门。四五法义门。五四谛义门。六七真如义门。七九遍知义门也。
  问。就假实门料简假实之方何。答。章云。此之贤圣并是假人。论其体性即是实法(云云)。意云。其预流等圣者是五蕴假者也。论其体性即是实法也。以有为无为诸功德为体故。故章云。有为无为诸功德法。约此实法以成人故(云云)。
  问。善等三性之中。以何为贤圣性耶。答。唯是善性。非不善无记二性(云云。义显也)。
  问。遍计等三性之中以何为性。答。章云。依他圆成随应为性(云云)。意云。贤圣以有为无为功德为体。有为功德净分依他。无为功德常无常门圆成也。故云随应为性(云云)。
  问。相名分别正智如如五事中以何为贤圣乎。答。正智如如及相一分也。意云。有为功德是正智也。无为功德如如也。相中除一分有漏取一分无漏。无漏之正智如如之中除独觉如来身。故云一分也。故章云。五法即取正智如如及相一分。摄诸贤圣无漏诸法。除成独觉如来身者。相中又除一切漏故云相一分(云云)。一分之言通正智如如也。
  问。以何知相通有无漏耶。答。章云。瑜伽论中四句分别。彼论问云。何知诸相皆除四耶(乃至)广说。答。若是如如正智皆名为相。自有是相非如如正智。诸余有漏(云云)。既相中有正智如如。故云通无漏言也。问。此文意何。答。伽七十三云。问。诸相是名耶。设名是相耶。答。诸名皆是相。有相而非名。谓除名余四相。余随所应当知亦尔。今此章文取意别也。如名与相四句分别(乃至)相与分别。相与如如。相与正智。一一相对亦作四句。意云。相广故摄余四言也。问。何故不取分别耶。答。名是遍计所执故。分别染分依他故不取。故中边颂云。名遍计所执。相分别依他。真如及正智圆成实所摄(云云)。
  问。四谛中以何为贤圣性耶。答。章云。四谛之中灭道一分。不全取故。准五法释(云云)。意云。灭谛之中除法空之理取生空之理。道谛之中除法空智取生空智。其生空中亦除独觉理智。故云一分。准上除成独觉及如来身文可知言也。
  问。约真如有七种。一流转真如。谓有为法流转实性。二实相真如。谓二无我所显实性。三唯识真如。谓染净法唯识实性。四安立真如。谓苦实性。五邪行真如。谓真实性。六清净真如。谓灭实性。七正行真如。谓道实性也(唯识论第八文也)。此七中以何为贤圣性耶。答。章云。七真如中。清净正行二种真如为彼贤圣无为果体(云云)。问。何故取清净正行二真如耶。答。清净正行二种真如是灭道二谛实性。故取为贤圣体也。
  问。正行真如既是道谛实性也。可为有为果体。何故云无为果体耶。答。滨记云。兴师云。清净真如者灭谛诠所显。正行真如道谛诠所显。是故二共无为也(云云)。意云。道谛所诠之理即无为故。非有为果体言也。问。若尔七真如俱可为无为果。何故不取耶。答。俱取无妨。故唯识论云。此七实性圆成实摄(云云)。今随相隔之时。此二圆成实摄。即是择灭故取为无为果体。余真如非择灭故不取耳。故章云。此约用说。自余真如并非择灭。性用别论。故不取也(云云)。意云。依摄相归性门真如为体。今依性用别论门取其择灭用。故以清净正行真如为体也。
  问。九遍智中何圣得几遍智耶。答。章云。萨婆多说。预流向位得六遍智。即见所断六遍智也。所言六者。一欲界见苦集所断之遍智。二欲界见灭所断之遍智。三欲界见道所断之遍知。四色无色界见苦集所断之遍智。五色无色界见灭所断之遍智。六色无色界见道所断之遍智。即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无别得遍智。但成熟前六种遍智。不还向得一遍智。谓顺下五结尽遍知。不还果得一遍智。谓色爱尽遍知。阿罗汉向得一遍知。谓一切结尽遍知。阿罗汉果成一遍知。谓一切结尽遍知。非初后故(云云)。
  问。断何等惑得九遍知耶。答。断欲界苦集谛下各十惑(根本烦恼也)得欲界苦集所断之遍知。断欲界灭谛下十烦恼得欲界见灭所断之遍知。断欲界道谛下十烦恼得欲界见道所断之遍知。色无色界苦集谛下各九种(除嗔也)合三十六惑。断此得色无色界见苦集所断之遍知。色无色界灭谛下各有九种。断此十八烦恼得色无色界见灭所断之遍知。色无色界道谛下各有九惑。断此十八烦恼得色无色界见道所断之遍知(已上六遍知。断见惑所得也)。断欲界修惑得五顺下分结尽遍知。断色界修惑得色爱尽遍知。断无色界修惑得一切结尽遍知(后三断修惑所得也)。
  问。何故断苦集二谛下惑立一遍知耶。答。显扬论云。由此二谛同有漏故(云云)。问。苦集有漏故立一遍知者。灭道同无漏何故别立耶。答。显扬云。虽俱无漏而有为无为别故别立(云云)。问。何故断欲界谛惑立一遍知。合色无色界谛惑立一遍知。答。由此定地摄同立一遍知。问。言断言遍知意何。答。上断字是断惑。下断字是无为也。
  问。预流向得六遍知。预流果成熟六遍知(云云)其得与成熟有何差别。答。滨记云。将得名得。正得名成熟。无间道名得。解脱道名成熟。生相时名得。现在时名成熟(云云)。
  问。就不还向所得遍知。无为是解脱道所证。如何向位得一遍知耶。答。光记云。此约得说。若成熟位即是果位也(云云)。
  问。三结是见所断。何故不还得五顺下分结尽遍知耶。答。并前三界见道无为故合为一遍知。一切结尽遍知准此可知之。问。何故不还阿罗汉总集诸断立一遍知。答。俱舍二十一云。具二缘故。于一切断。总集建立为一遍知。一者超界。二者得果。唯彼两位具足二缘。故遍知总集为一(云云)。
  问。遍知者为无为。为智名。答。俱舍云。遍知有二。一者智遍知。谓无漏智。二断遍知。谓即诸断(云云)。问。何故无为名遍智耶。答。论云。于果上立因名故(云云)。意云。遍知者是正智名也。而今无为名遍知者。以因智名立于果无为也。亦所遍知故名遍知也。问。何故色无色修道所断烦恼别立遍知非见所断耶。答。论云。以修所断治不同故(云云)。
  问。得果之时得遍知既尔。若练根之时亦得遍知耶。答。章云。若转根者亦得一遍知。谓诸结尽(云云)。意云。练根之时。随道之胜进重起缘得。非谓得别遍知。有记云。然得转根胜故。前所得遍知转名名诸结尽。非谓别体(云云)。
  问。小乘义既尔。大乘义如何。答。章云。然今大乘。约相见道拟宜断惑。随其所应立九遍知(云云)。意云。大乘得与成熟无有差别。唯相见道位假设真见道所作事。故立九遍知。无得·成熟之别言也。故章云。对法十五及瑜伽论名义无别。然得即异(云云)。问。其然得即异意何。答。下文云。萨婆多师。初得名得。创至生相。流至现在即名成熟。大乘不然。得与成熟无有差别(云云)。问。依大乘义。四果得遍智方何。答。章云。若依此义。预流果向亦得六种。名如前列。预流一来若果若向。及不还向亦成六种。如预流说。若不还果容成二种。次第行者谓唯得一顺下分结尽。超越行者顿得二种。谓下分尽及色爱尽。阿罗汉向唯成一种。色无色爱遍知。阿罗汉果亦唯得一。谓一切结尽。自余诸圣随其所应如四向果说(云云)。

  释诸妨罗门第十。
  问。此门意何耶。答。释通前八门中所有妨难此门意也。
  问。且第一释名门有几妨难耶。答。有七妨难(如下)。
  问。何故七返要经生者方得立名。一来果中不经生者亦一来耶。答。章云。须陀洹果由最初证得预流名。于中别义有经生者别立七返。斯陀含果非初证故从总为名。不经生者亦彼类故(云云)。意云。最初所证之果任有可分立。非最初证之果以义可准故不分也。问。若尔不还应亦总立。非初证故。何故别立中生等耶。答。章云。不还果中。义差别多类。或有中阴而趣涅槃。对于中故更说生般。于生般中加功多少义又异故。或于处处有受一身。或彼身中证得灭定。由此义故更别开。一来不然。不可为例(云云)。意云。不还虽非初证。多义差别不可不别。一来唯往来与不往来无有多异。故约惑功能名一来言也(已上第一妨)。
  问。涅槃经第三十六云。迦叶白言。世尊。是须陀洹先得道故名须陀洹。以初果故名须陀洹。若先得道名须陀洹者。得苦法忍时何故不得名须陀洹乃名为向。若以初果名须陀洹。外道之人先断烦恼至无所有。修无漏道得阿那含果。何故不名须陀洹(云云)。此迦叶菩萨。问。佛如何答(寂法师以难问为第二妨也)。答。佛答以初果故名须陀洹。如所问外道之人先断烦恼至无所有。修无漏道得阿那含。何故不名须陀洹者。善男子。以初果故名须陀洹。此人尔时具足八智及十六行(云云)。意云。以二因显初果名须陀洹义。初因中有三义。一云。有漏十六行中舍共十六行得不共十六行。二云。无漏十六行中舍向十六行得果十六行。三云。舍向八智得果八智。依此三义初果名须陀洹言也。问。涅槃经第二因云何耶。答。章云。善男子。须陀洹人缘于四谛。阿那含人唯缘一谛。是故初果名须陀洹(云云)。
  问。初因之中。云。何共十六行。不共十六行耶。答。瑜伽第三十四云。十六行有二种。一了相作意所摄。缘上下谛作十六行。此时犹为闻思间杂。二殊胜作意所摄。缘无间心作十六行。一向在定非闻思杂(已上论文)。前十六行在暖等前。由二义故名之为共。一由与闻思杂行故。二由通缘苦等作十六行。非唯别缘无间心故。后十六行在暖等后。反前二义故名不共(云云)。问。殊胜作意一向在定者。何故伽三十四云。殊胜作意中众品我慢间无间转耶。答。前了相作意多分住外门。后殊胜作意多分住内门。为简彼了相作意云一向在定。非谓专不起我慢专不退生余惑故云间无间转耳。问。殊胜作意缘无间心者如何。答。随此作意专精无间观察圣谛。此观察心既时灭已后心生无间观察。方便依住前观后观察心生已后心。缘前心专精无替(云云)。问。暖善根位可舍共十六行。何故云初果位舍耶。答(可寻之)。
  问。就第三义道类智是第十六心即正果位也。而何云舍向八智得果八智耶。答。章云。向中唯有八忍七智。今合说故总名八智。以忍亦是智眷属故(云云)。
  问。就第二因不还缘一谛者何谛耶。答。灭谛也。故章云。断第九品无间解脱必缘真如不缘四谛。是故名为缘于一谛。言一谛者谓真如也(云云)。
  问。全离欲不还入亦具此二因。可名须陀洹耶。答。超越之人虽具二因。次第之不还不具二因。唯有初果决定具此二因。不还不定故不名须陀洹。故章云。证不还果义不决定。虽越断证得具三义。次第证者即不如是。今就决定得预流名。乃至今据决定具缘四谛。是故预流名唯在初得(云云)。问。何故不还唯缘灭谛耶。答。身边二见既第九品。唯无分别智之所能断。故无分别智所缘唯是灭谛言也(兴疏文)。
  问。大乘义既尔。小乘所说云何。答。正理论云。此预流名目初得果。然倍离欲全离欲者。至道类智不名预流。约修惑断立彼果故。预流必依遍得果者初所得果以立名故。一来不还非定初得。唯有此果必初得故。何缘此名不名第八。未得向果无漏道故。未具得见修无漏道故。未遍至得现观流故。八忍八智名现观流。道类智时皆具足得。是故第八不名预流。由此预流唯是初得(云云)。意云。第八不名预流有三义。一云。第八唯得向无漏道。未得果无漏道故。道类智时方具足得故。二云。第八唯得见道无漏道。未得修道无漏道故。道类智时方具足得故。三云。第八未具八忍八智。道类智时具得八忍八智故。问。此三义与大乘同耶。答。章云。第二未具见修道者。大乘中不成因(云云)。问。何故不成因耶。答。章云。预流亦是见道摄故(云云)。意云。小乘云。十五心见道。第十六心修道也。今大乘云。十六心俱是见道耳。章上文云。小乘论中亦有如此问答。而答意少别之此意也。
  问。言第八者何位耶。答。预流向名为第八。问。何故预流向名为第八耶。答。腾记云。有二释。一云。四向四果从后向前。初向第八故。二云。解八忍中从后向前。数苦法智忍为第八(云云)(又有记云。从七方便至苦法忍。当于第八云云)。然慈恩章第二问答云。问。初果经生其有向果更经生不耶。答。必定无有。所以者何。初果经生随应满已。决定此身得无学果。必无一来向等中亦经生也。若尔即应得不还果。生初静虑亦无乐定慧上流。离初禅染次生上地成应果向。答。不还应向准他生故。得不还经生以后于应果向更多生。散地不然。不应为例(云云)。此问答其意难得。故寂法师削此问答以涅槃经文为第二妨(云云)。
  问。预流已断一切见惑。何缘唯说永断三结耶。答。瑜伽对法等云。就最胜故(云云)(文意如上释名门也。以上第三妨)。
  问。章云。何故异生离欲染无经生者。家家·一来·一间三类。分断欲修即得经生(云云)。此问意何。答。婆娑六十四云。欲界圣者有三事命终。一全离染。二全退。三分离染而命终。异生但有二事命终。一全离染。二者全退。无分离染命终者(云云)。今章家就此文问起也。问。此问如何答耶。答。章云。良由圣者无漏道力所任持故。虽分离染经生无退。异生不然。分离染者命终定退。或进离染然后命终。故不相例(云云)。问。此答意何。答。圣者有无漏道任持相续。故虽命终不退失所断三四品惑。依余惑力经生。异生虽有漏。定非极坚固。故断三四品惑命终之日。即退起先所断惑言也。问。若异生有断三四品惑命终者。何故婆娑无分离染命终之者(云云)耶。答。虽有分离染命终之人。而摄于全退之人。意云。圣者分离染而命终不退。异生分离染而命终即退。故相对辨之耳(第四妨)。
  问。章云。何故无有断欲修惑一品二品及第五品。但有三四成家家耶(云云)。此问意何。答。有三二生家家。断上三品者三生家家也。断四品者二生家家也。今断一二品可有五生家家。断第五品可有一生家家。何故无如此之人言也。问。此问如何答耶。答。章云。如毗婆娑五十三说。诸预流者。若断欲界一二品结无死生义。故不说之。如断五品。谓瑜伽抄得初果已。为断欲界修所断结起大加行。必无未断一类六品结有死生义。如断五品必无未断第六品结有死生义。家家等三有死生故此中偏说。一大品者谓上三品(云云)。
  问。何故无不断上三品死生者。有不断中三品结死生者耶。答(略章有此问如上)。永隆师章云。此意显云。得初果已其心猛利起大加行。此三品结是三品之中一品结故必须断除。问。若尔第四结是中品一分故。若断第四品必断五品无死生义。答。得初果已后于断修惑初起加行猛利故必断二三结。若至第四品加行渐缓故有死生也(云云)。
  问。若加行缓故断第四不断第五死生者。亦应加行缓故断第五不断第六有死生义。何故不尔。答。是义断故(如上)。问。若尔断五品必断第六。无一品惑障一来者。即应断八必断第九无断八品一间。一品不能障不还果故。答。章云。彼越界故一品能障。此非越界。非由一品能障一来(云云第五妨)。
  问。章问云。欲界修所断惑全未断者即受七生。断三四品即受二三生。断六品者即受一生。断七八品唯受半生。此中生言复有何义(云云)(断七八品唯受半生者。谈九品惑润生之功能也。然断七八品者。理实受一生。所谓一问也)。如何耶。答。章云。泛言生者经说不同。或说七生。人天总论。中生合说。或说十四。人天别论。中生合说。或说二十八生。人天别论。中生别说。开合为异。此中且说受七生者。且九品惑增损七生。未断名增。断已名损。若别分别。上三品惑增损四生。中三品惑增损二生。下三品惑增损一生。强弱不同。展转各增一倍(云云)。
  问。何故得知九品惑增损多少如此耶。答。章云。于九品中若断三品余有三生。明知上三品惑增损四生。复断中三品惑余有一生。明知中三品惑增损二生。下三品惑增损一生(云云)。问。上三品惑润四生者。若三品相共润四生耶。若别别润生。余亦尔耶。答。别别润生。故章云。若更细分九品烦恼增损。上三品惑。上上品惑增损二生。上中上下品惑各增损一生。若中三品惑。中上品惑增损一生。中中中下品增损一生。若下三品惑。下上品惑增损半生。下中下下品增损半生(云云)。问。上上品惑润二生之时。若作品惑无所润耶。乃至下品亦尔。答。皆悉相助俱感之。故伽五十九云。全界一切烦恼皆能润生(云云)。问。若尔何故云上上品润二生耶。答。随断彼品损若干生。故知彼彼惑势润若干生。应言未断彼品增若干生。若断彼品损若干生。非谓不皆共相助润。若不尔者。第二第三第四品惑各增损一生。第五第六第七品惑各增损半生。如何可说九品差别。故随增损说各润生。依随转说各别润生。如灯第一说。未必如彼分亦润生(或记文也)。
  问。中三惑下三品惑说别增损有婆娑论文。以何知上三品惑各别增损耶。答。章云。上三品惑虽无论文别释。准中三品准下三品增损可知。如中三品别增损者。于九品中若断三品余有三生。若断四品余有二生。故知中上增损一生。若断第四余有二生。若断第六余有一生。故知中中中下增损一生。若更别说。中中中下各增损生生。虽无别文配释。以理应然。若不尔者太增减过(云云)。问。其太增过太减过者何耶。答。若不说中中中下各润生生。说中中品润一生。中下品无增减。中中一品有太增过。中下一品有太减过言也。故章云。若中中品独增损一生。中下品惑便无增损(云云)。问。若中中品增损半生及中有。中下但能增损生有。若依此义。中中中下依惑品类各有所增损。故无太减太增过。何故必说中中中下各润半生耶。答。此说有二失。故不可用。问。其二失者何过耶。答。一有中下品惑不如下上品惑之失。二有中有生有别业所感之失。
  问。先其二失意何。答。若言中下品润生有者。既下上品独润半生。故下上品其力胜。中下品其力劣。故有过失。又中有生有。然能感之业同。而说中上品惑润中有中下品惑润生有者。应中有生有二业所感故有过失言也。章云。中中增损半生及中有。中下但能增损生有。中下不如下上。又中有生有名为半生。引业必同。不可分也。故知中中中下各增损半生(云云)。问。中三品惑既尔。上三品惑下三品惑润生如何。答。如中三品余亦同。故章云。上三品惑应知亦尔。总说增损四生。别说上上增损二生。上中上下共增损二若言上中增损一生及半生。上下但能增损半生者。便有上下不如中上。皆成过也。如前应知。又如下三品惑。若断六品余有一生。若断七品余有半生。故知下上品增损半生。下中下下增损半生(云云)。问。以何知下中下下共增损半生耶。章云。婆娑云。问。余有二结。何以言有一种子耶(问一间人也)。答。不以二种结在名一种子。以有一有业种子故名一种子(云云)。问。既断第八品之一间人犹受半生。而何云第八第九共润半生耶。答。章云。理实亦有第九一品增损半生。极能障故。今约未断第八品以说。故言两品共增损半生。
  问。若言第八品独润中有第九品独润生有。有何过至下三品惑。第八第九共润半生耶。答。章云。中有生有合为半生。引业必同。不可于中别分增损故。又受中有为于生有。不可断第八品损于中有而唯受生有。故更不分共增损也(云云)。问。第九品惑中。第二第三第四品各增损一生。第五第六第七品各增损半生。功能既等。何故分差别耶。答。章云。九品七生相对增损。上三品增损四。中三增损二。下三增损一。以相形说。于三品内复自相形前后二故。更不可以第四品类前第三第二品。以第七品类第六第五品。又若于中更辨多少。便有太多太少过也(云云)(已上第六妨难)。
  问。章云。问。家家人。显扬论中说有二种。若人若天与小乘同。何故瑜伽及对法论说天家家不说人耶(云云)。此问如何答耶。答。章云。略故不说。理亦应有。天中胜故彼论偏彰。人中是劣故略不说。无相违也(云云)。
  问。彼瑜伽对法共说人家家天家家。故寂法师章云。然二论中已说人天家家。故瑜伽二十六云。有二种家家。一天家家。二人家家。天家家者。谓于天上从家至家。若往若来证苦边际。人家家者。谓于人间从家至家。若往若来证苦边际。当知此二俱是预流补特伽罗。对法十三云。家家补特伽罗者。谓即预流或于天上或于人中从家至家得尽苦际。所以者何。即预流果进至一来果向。或于天上或于人中决定往来极受二有方般涅槃(云云)。而何慈恩云瑜伽对法不说人家家耶。答。寂法师破云。二论不说人家家者是谬也(云云)。若依此破者慈恩之说不正也。问。如何救此破耶。答。常腾记救云。今应正云。大乘基意且约一间作前问答(云云)。意云。慈恩问答一间义。而书写之诸误一间作家家也。
  问。云约一间作前问答意何。答。彼记云。瑜伽二十六云。即一来补特伽罗行不还果向。已能永断欲界烦恼上中品。唯除下品。唯更受一欲界天有。即于彼处得般涅槃。不复还来生此世间。是名一间。对法十三云。即一来果或于天上唯受一有得尽若际名为一间。即显扬论具说人一间及天一间。然今此章云家家者。是写人误。非章主谬(云云)。问。此记意可尔耶。答。此义虽可尔有二难。释名门说家家处云。余论唯言若生天者略不论人。理必应有(云云)。故知可有说天家家不说人家家之文也。又依记意者。章问。云一间人。显扬论中说有二种。若人若天。与小乘同(云云)。今检小乘俱舍论。不说有人一间天一间。故与小乘同之文。甚以无用也。故此记意不可依据。慥见瑜伽对法广文可定(未决)。
  问。对法论云极受二有。云何云有三生家家耶。答。寂章云。又准对法文。大乘应无三生家家。若不尔者。不应说言往来决定极受二有(云云)。意章云。有三生家家者。随转小乘说也。大乘唯立断四品二生家家。不立断三品三生家家言也。问。寂法师义可尔耶。答。腾记破云。对法论极受二有者。此举极少者。若极多者亦受三有大小同说有三二生家家(云云)(第七妨毕)。已上释名门七妨难毕。
  问。就出体门。章问云。无为果体随其所应二十七圣皆具证不(云云)。此问意何。答。此问意云。二十七贤圣总为向果以出体。向有四种。果亦四种。此四向果亦有二体。一有为体。二无为体。于无为果。且次第行初果体性一品无为。第二果体七品无为。第三果体十六无为。第四果体八十二品无为。如是无为随其所应。若一品若十品若八十二品向果圣人一切必具证耶不耶言也。问。此问如何答耶。章云。理皆具证。以后后果无为体性并前建立。向即不然。唯取自分所得择灭为向果体超越次第并皆如是(云云)。问。此答意何。答。腾记云。此答意云。其预流等一七品诸无为果。随所应理皆具证。所以者何。以后后果无为体性并前立故。且如第二果所证七无为体。并前向果及第二向无为以建立故为七无为。既并建立故无阙具证(云云)。
  问。章次文云。不同有宗超越圣人有不具者。所以者何。倍离欲人得一来果。见道所断择灭无为虽皆成熟然欲修断前六品惑定不成熟。必无得无为果已却起向中修道所断之择灭。全离欲人依根本定得不还果。必无却起修道所断择灭之得。彼宗佛身及麟喻独觉所得涅槃。全阙欲界修所断择灭不成熟故(云云)。此文意何。答。腾记云。所以有有部超越圣人不具证者。谓彼宗云。昔异生时以有漏智断欲修惑九品之中前六品结得六品择灭名倍离欲。此倍离欲人入见道时。起十六心断于三界九地见惑。第十六心超于初果得一来果。此超一来见断诸择灭虽皆悉成熟。而昔异生时所得欲修断前六择灭不成熟。此人必无得一来果无为。已后都得前异生向位中所得欲修择灭。全离欲人亦复如是。第十六心超初二果得第三果。此人全断欲染故。入见道时得根本定。不同倍离欲未断欲染尽入见道时依未至。彼宗亦云。后身菩萨·麟角独觉三十四念成菩提果。谓昔异生时以有漏智断三空已还结。后入见道十六心断诸见惑。次入修道起九无间九解脱道。断非想地九品结已成菩提果。彼十六心九无间九解脱合三十四心。此二类人无都得昔异生时所得择灭无为。故言全阙欲界修断择灭不成熟故(云云)。
  问。若有部意超越之人不得前所断无为者。何故俱舍云以世间道得中二果时。此果非唯以世俗道所得择灭为断果性。兼以见道所得择分此中相杂总成一果。同一来果道得所得故亦得名沙门果体(云云)耶。答。先德传云。此文次第行中二果人。以有漏道所得无为·无漏道所得无为令为断果体言也。非谓超越人异生时所得无为得果后取彼为断果体(云云)。
  问。何故不以异生位所得无为为断果体耶。答。圣位所得无为正为圣果体。今六行智所得择灭非圣位所得故不为无为果体(云云)。
  问。寂法师章云。若尔家家及一间等不应亦名预流一来。何故涅扬论说彼二种人如次名为预流一来。由此故知大乘亦说带果行向(云云)。此文意何。答。是寂法师破慈恩也。此破意云。若有为果体向身不得者。家家不应名为预流。一间不应名为一来。若尔何故显扬论说家家者是预流果从家至家。一间者一来受一有等。由此故知大乘亦说后向犹带前果言也。问。此破如何救耶。答。常腾僧都救云。今谓不尔。显扬论说家家一间如次名为预流一来者。前预流人进成家家。从因得名。一间亦尔。故本释善(云云)。
  问。次文云。若进断惑预流一来方立家家一间名者。何故善逝手箭经中说七生一来与彼同断惑。如彼经说。云何家家。谓永断遍知身见等三结。极七返有应知亦然。云何一间。谓永断遍知身等三结。及已能薄欲贪嗔痴。一来亦尔(云云)。此文意何。答。如常腾僧都救文者。似破转救也。然而以下通文可显正义之。此难意云。若预流进断惑之人名家家者。何故经云家家·七返所断同耶。若一来进断惑之人名一间者。何故经一间·一来所断同耶言也。问。此难云何通耶。答。全释此经文。萨婆多上座二部所说各别也。问。且萨婆多全释云何耶。答。章云。萨婆多师通此经云。无相违失。不言唯故(云云)。意云。彼经不言家家唯断三结不断余惑。故不相违言也。
  问。以何知亦断余惑耶。答。章云。如经所说。预流一来。谓说预流永断三结。非所余结彼未能断。又说一来永断三结薄贪嗔痴。不言薄慢。又不说断边见邪见。如预流果。非一来果不令慢薄不断边邪。然彼经中不言唯故。起彼治必并断彼。如是所说家家一间既不言唯。进断无失(云云)。意云。手箭经云预流永断三结(云云)。然而许亦断边见邪见无妨。说一来云薄贪嗔痴(云云)。然而许亦薄慢无妨者。不言预流唯断三结不断邪见。一来唯薄贪嗔痴不薄慢等故。如此虽云家家断三结。亦进断余品惑无妨言也。
  问。章次文云。又契经说。彼生数减。定知彼望预流·一来转更成多诸烦恼断。以诸烦恼是生因故(云云)。此文意何。答。萨婆多师先以理通手箭经文。出家家进断惑义了。今重以教释家家进断惑也。意云。契经说家家云。彼生数减(云云)。此意说云。预流可受七生。家家受三二生。故云生数减。彼家家减生数者。是依进断惑也。以诸烦恼是减生因故。以减果知断因言也。
  问。家家·一间已进断惑。何故手箭经说预流·家家所断同。一来·一间所断同耶。是有何意趣耶。答。章云。显此即是彼差别故。惑所进断细难觉故(云云)。意手箭经以二意说预流家家所断同也。一云。家家者是预流果受三二生差别也。故说所断同也。二云。所断之三四品惑微细难觉。所以者何。得果之处断惑之相显而易悟。自外非立果之处故微细难觉。故就得果之处其相显现说断三结言也。
  问。上座部如何释手箭经文耶。答。章云。上座意谓。家家·一间与七生·一来。但利钝于有异。谓随信行随得预流。若成预流转名信解。亦即名曰极七返生。诸随法行随得预流。若成预流转名见至。即于此位亦名家家。由彼圣者猛利故。生三二家便证圆寂。又即信解随得一来。若成一来仍名信解。即于此位经于二生。即诸见至随得一来。若成一来仍名见至。即于此位亦名一间。由彼圣者根猛利故。受一间生便证圆寂(云云)。意显然也。
  问。大乘如何释手箭经耶。答。章云。今大乘中。智度论文同萨婆多。准显扬文似上座说。唯说预流及一来果。不言进至后果向故。准对法论文似同有宗。皆说进至后果向故。瑜伽家家同显扬说。说一间文同对法论。亦可三论皆同一意。理应皆如对法所说。但余二论略不具说(云云)。问。此文意何。答。有二说。一云。智度论对法论如萨婆多所释。预流进断惑云家家。一来进断惑云一间也。显扬论如上座部师所说。唯预流果之中以义分家家也。非进断惑故云家家也。故显扬论文。家家谓预流果或生天上或生人间。从家至家得尽苦际。不云预流进断惑。瑜伽论说家家如萨婆多宗。说一间如上座说(云云)。
  问。显扬论如上座部所说者。显扬论云。预流果中。钝根名七返。利根名家家。一来果中。钝名一来。利名一间欤。答。不尔。唯不说预流进断惑故成家家。此义边相似言也。不约利钝判定。问。后释意何耶。答。瑜伽·对法·显扬三论。皆如萨婆多义无有相违。但显扬瑜伽不说预流进断惑成家家者。略不具说。理具可如对法论所说言也(出体门妨了)。
  问。章云。第三彰增减门中明六种圣人。何故五种钝根名时解脱。一种利根名不时解脱。此时解脱不时解脱其义云何(云云)。问意何耶。答。第三门中引俱舍二十五文立三道各二也。究竟道中有二种。即时不时也。退等六种之中。前五名时解脱。第六名不时解脱。其名时不时意何言也。问。此问如何答耶。答。章云。具足应言时爱心解脱及不动心解脱(云云)。问。先云时爱心解脱之意何。答。章云。良以恒时爱护所证静虑等法及心离缚名时爱心解脱。具斯二义方得此名(云云)。问。何故此人独名时爱心解脱耶。答。章云。有学钝根可名时爱而非心解脱。结未尽故。无学利根虽心解脱而非时爱。不退堕故。此具二义故得斯名(云云)。意云。依此文可作四句。有时爱而非心解脱。谓有学钝根也。有心解脱而非时爱。谓无学之之利根也。有时爱亦心解脱。谓无学钝根也。有非时爱亦非心解脱。谓有学利根也。今以俱句名时爱心解脱也。
  问。偏名时解脱。若有所以耶。答。章云。此人又名时解脱者。以要待时得解脱故。良由此人要待缘时方能入定(云云)。问。若尔可云待时解脱。何故偏名时解脱耶。答。俱舍论云。略初言故。如言苏瓶(云云)。意云。略去在初之待言只言时解脱。譬如世间盛苏瓶略去在初之盛言只苏瓶言也。问。其言缘时者如何时耶。答。章云。言缘时者总有六种。资具有三。一得好众时。二得好食时。三得好卧具时。四得好处时。谓无病等。五得好说法时。佛菩萨等。六得好人时。谓同学等。逢此六时方得解脱。如戍屡拏等(云云)。问。其如戍屡拏等云意何。答。义滨记云。戍屡拏者比丘名也。佛在世中。此比丘往檀越佷请设好衣食床卧。檀越悔云。家贫不能。此比丘又敢请。檀越以此事白佛。佛言。如请设也。尔时檀越设好衣服等。其日夜即得应果。又云。尔时昔在富贵家出家为比丘。修道而不得道。其比丘语阿难云。为我以七宝作房。阿难白云。戍屡拏比丘如是言也。佛告阿难。为其比丘作七宝房。时阿难为作七宝房。尔时其比丘见其房已即得道云。此等即时解脱也(云云)(后文在涅槃经)。
  问。利根之人名不动心解脱云意何。答。章云。所言不动心解脱者。以无退动及心解脱故。见至之人虽名不动心未解脱。钝根无学虽心解脱不名不动。逢病缘等容有退故。此之退缘如前广说。即此人又名不时解脱。毕竟无有退堕时故(云云)。
  问。何故合前五种姓为一。第六种姓为一耶。答。章云。前五种姓义类是同。故立一名时解脱。不动种姓无差别故名不时解脱(云云)。婆沙云。犹如王胜故立一。臣民劣故立多(云云)(第三门妨难了)。
  问。第四废立门中。何故唯于不还果立中般。非于余位建立耶。答。章云。阿罗汉果理在绝言(滨云。谓不言自然。不受生等义)。经生圣者定无中有般涅槃者。俱舍论说。以彼圣道未纯熟故。未易能令现在前故。所有随眠非极劣故。诸欲界法极难越故。彼尚有余多所作故定无中般。其不还果理即不然。学位满故得有中般(云云)。问。此文意何。答。说初二果无中般总有五义。初三俱舍师说也。后二毗婆娑师说也。问。第五有余多所作义意何耶。答。论云。谓应进断不善无记二烦恼故。及应进得若二若三沙门果故。并应总越三界法故(云云)(可见光记十三也)。
  问。章问云。若尔何故欲界命终而生色界即有中般。色界命终还生色界已上诸地即无中般(云云)。此问如何答耶。答。章云。诸圣教说。欲界身中曾受多苦。谓刀杖等。未离欲染定亦有忧(腾记云。三本不同。有本云亦有忧就。有本云亦有果就。有本云亦有异就。以忧字为正。果字亦善。云云。明一记同。云云)。然此不还曾遭斯苦厌即深故。或谓色界亦有微苦。由如是义欲命终后得有中般。色界命终还生色界无如是义。即无中般(云云)。意云。此不还人已曾遇此苦生厌极故。即谓色界中亦有长时微细异熟苦果。故中有现前即得涅槃言也。
  问。约上流有三种。谓全超·半超·遍没也。何故瑜伽·对法唯明遍没人不说全超·半超耶。答。章云。理亦容有。且就胜说偏彰遍没(云云)。问。何故遍没之人上流相显耶。答。章云。乐慧上流生于色界十六天处。乐定上流生于色界十一天处。后生无色四天之处各受一生。以上流义相彰显故论别说之。言全超者。乐慧上流生梵众天。命终以后生色界究竟超十四处名曰全超。乐定上流生梵众天。命终以后极生有顶超十八处亦名全超。言半超者。乐慧上流生于色界三二天处名为半超。乐定上流生于色界三五天处后生无色。超非全故曰半超。此全半超滥于生般。又上流义非显胜故论略不说(云云)(腾记云。有三本不同。一本云。此全半超望于生故。一本云。此全半超贤圣生故。一本云。此全半超滥于生故。今以贤圣生故文为正。自余二本恐皆误矣。义滨记云。此全半超望于生故者。望于受生多少故名为全超半超也。慈恩章广本云滥于生般云云已上第四门妨难了)。
  问。就第五得之身地门。色无色界有退等六种姓耶不。答。章云。决定无有。所以者何。上界之中无退具故。彼定不退现法乐住(云云)。问。若尔何故名退等耶。答。章云。而名退思护法等姓者。约容有说。退不必退。乃至堪达不必堪达。由此义故六种应果三界具有(云云)(意如上门也)。
  问。章问云。欲经生圣生上界不(云云)。如何答耶。答。章云。决定不生。所以者何。欲界多生受诸苦恼。厌苦深故不乐上生。即于现身而趣圆寂(云云)。
  问。次文问云。若尔欲界经生圣者应受一身。既无二三及极七返。厌苦深故。如不生上(云云)。此难如何通耶。答。章云。此亦不然。业力胜故。欲界再生(云云)。意云。虽厌苦心深。九品惑难断尽故。重受欲界生。故光疏云。虽于欲界经生圣者极生厌离。惑难断故。所以更受欲界多生(云云)。
  问。章次文难云。若尔亦应业力胜故。欲界经生再生上界(云云)。此难如何通耶。答。章次文云。此亦不然。法尔力故。种性如是不可改故(云云)。意云。欲界经生之时。虽有上二界惑。而法尔此身起圣道。断上二界惑不生上界言也。故光记云。若经生圣能起圣道。于此身中必断惑尽。故不生彼上界受生(云云)。言法尔力故者。欲界经生之人。必欲界生断尽上二界惑义也。法尔断尽故不受上界生。不生上界者非法尔力。能感烦恼断故不受生也。
  问。欲界经生圣者必不生上界者。如何天帝释得初果之后自显云。经三十三天生之后必获得阿罗汉。若不得阿罗汉者生色究竟天耶。答。婆娑师会云。彼天帝释虽得初果。由不能了对法相故作此谬说(云云)。问。若依不知法相帝释作谬说者。何故佛不遮止耶。答。为令帝释一时喜故。佛不遮止(云云)(已上第五门妨难了)。
  问。就第六诸部不同门。随信行·随法行。诸部立为二十七圣。何故大乘不立耶。答。章云。诸宗唯约见道位立。故于贤圣差别立之。大乘此二亦得通于资粮·加行。通凡位故不立为圣(云云)。意云。上门云。谓在见道十五心顷并见道前趣向初果。如是总名信行·法行(云云)。亦云。不唯圣位。故不建立(云云)。义意如上也。
  问。章问云。身证不还。有宗不立为贤圣数。大乘何义故建立耶(云云)。答文如何。答。章云。有宗灭定是有漏故不立圣中。大乘灭定虽是非学百无学摄。禅是无漏。有别胜义立贤圣中(云云)(意如上也。已上第六门二妨难了)。
  问。第八进退差别门中。就多少进退云何修练根耶。答。章云。萨婆多师(俱舍二十五)用无漏道十六行相而修练根。有学练根一无间道一解脱道转钝成利。其人习根时未长久不坚牢故。无学练根有九无间·九解脱道。彼钝根性由久串习。非少功力可令能转。学无学道所成坚故。准此唯是无漏练根(云云)。问。何故以无漏道练根耶。答。光记云。约无间解脱故言唯无漏。若加行道。通有漏无漏(云云)。问。何故无学练根修九无间九解脱道。有学练根修一无间一解脱道耶。答。光记云。无学练根转一一姓各九无间九解脱道。如得应果以九无间九解脱道断有顶惑。根钝久习。学无学道所成坚故。有学练根转一一姓各一无间一解脱道。如得初预流果以一无间一解脱道断上界惑。非久串习。易可转故(云云)。问。无间解脱既尔。加行道多少如何耶。答。有学无学俱用一加行道(云云)。
  问。无学钝根学无学道所成坚故。用九无间·九解脱道者。有学钝根世出世道所成坚故。可用九无间·九解脱道。何故用一无间·一解脱道耶。答。光记云。无学练根法于应果。有学练根法于初果。又于无学二圣所成。学乃一凡。不可为例(云云)。问。二释意何。答。初释意云。有学练根虽为世出世道所成坚。而预流果断见惑。以一无间一解脱道断惑法之。故唯用一道。无学练根法断非想地惑九无间九解脱道故用九道耳。后释意云。无学练根经见道·修道二圣位故难转根。是故用九道。有学练根唯历出世道见道一圣位。世间道者是凡夫位。易修转根。故用一道也。
  问。说退不退云。二道被成坚不退(云云)。今何故转二道所成坚之根耶。答。光记云。求胜心猛。二持亦转。趣劣心慢。二成不退(云云)。意云。转钝求利其心猛利。故虽二道所成坚亦能得转。于退转者心之懈怠故不起胜心。是故不退二道所成坚之种姓言也。
  问。小乘义既尔。大乘义如何。答。章云。然大乘练根。非唯无漏。非要在定。欣求上果不生喜足。或修习诸禅。或即为多闻。或谈论决择。或观察甚深无漏法忍。故瑜伽论五十七说。何故转根。答。于薄少升进不生喜足故。为植引发胜定力故。为植多闻力故。为植论义决择力故。为植观察法忍力故。据此论文定散二行皆能转根(云云)。意云。修练根有五因之中。第二为植引发胜定力故。第五为植观察法忍力故之二因。是定行也。余三因是散行言也。
  问。五因意何。答。腾记云。薄少升进不生喜足者。于自所得少胜进法不生喜足能转进修。由此修故转钝成利言也。为植引发胜定力者。由植引发胜定之力修习禅定故得转根。言为植多闻力故者。由于诸教修多闻力故能转根。云为植论义决择故者。由于诸教研究寻思数修论议决择力故即能转根。言为植观察法忍力故。由善数数修习观察甚深四谛缘起等法之智忍力故能转根(云云)。
  问。修练根之时。非唯转钝得利。亦进得上果耶。答。云此大小乘义各别也。小乘云唯得自果不得余果。大乘云非唯转钝得利亦进得上果。问。就大乘义。且预流果转根之时得一来耶。答。章云。且预流者用无漏道修练根时。转钝预流新得利者。亦有练根进得一来(云云)。意云。欲练根之时发期心。我今练根之因断惑种即得一来。若发此期心之人进得一来。若不发此期心之人。唯成利根不得一来言也(真空伽抄有此文)。
  问。就预流练根成一来。其根障无知既有九品。果障已有六品。前六品根障与果障共可断。后三品根障如何断耶。答。新罗遁(斗反)伦师作此问也。即以二释答通之问云。果障根障。前六品双断。但根障下三品与果障第六品一时顿断。一云。断果障前五品之时不断根障。至果障第六品根障九品一时顿断(云云)。问。二释中以何为正耶。答。后释为正。所以者何。有学练根以一无间道断根障故。若如前释者。以六无间道断根障故不正也。
  问。遁伦师义可依据耶。答。研核(客义)义旨。两释俱不可依据。所以然者。若断果障之断道之下练钝得利者。诚可如所言。今既断根障之练根道之下亦断果障。而何云至果障第六品得断根障九品乎。岂欲练根之人。先起果障前五品道断不起练根道乎。故所说乖理。
  问。若尔如何可释通耶。答。义滨记述慈恩意云。以钝无间道断根障得利预流。遂以此道断根障得一来(云云)。意云。依前期愿得利根之后。更以此练根道断前六品惑言也。故知练根之道在前。断惑之道在后也。问。若亦有得不还果耶。答。章云。必无能进成不还果者(云云)。问。何故不得不还耶。答。瑜伽五十七云。对治难得故。所应得义极广大故(云云)。意云。对治难得者。离欲界惑难故。即三时难中一也。所得广大者。即禅果功德也。亦无为果多言也。
  问。一来果练根之时得不还果耶。答。瑜加论唯说初果与不还练根之时。进得上果。不说一来果也。章文云得不还果也。故章云。然一来者修练根时得利一来。及能转至后不还果。必无能得阿罗汉者(云云)。问。瑜伽已不说得不得。何故章家云得不还耶。答。伽意说预流影显一来也。故章主得论意说得不还。故不相违(云云)。问。若论文不说得不得者。何故义滨记云。伽论说一来不得不还。而章主说得不还。与彼论相违(云云)耶。答。彼记与本章得瑜伽意不同。故作此说耳。
  问。瑜伽如何文两师得意不同耶。答。伽文云。问。预流者修练根时。既得练根亦证一来耶。答证。问。亦得不还耶。答不证。今慈恩意谓预流果人不得不还。义滨意谓一来果人不得不还。因之作此异说耳。故彼记正文云。大论决择云。修练根时得一来果。不得不还果。对治难得等(云云)。今此基师修练根时令得不还果。不知意趣也。基师意云。瑜加论以预流问故。问一来时得。问不还时不得。若以一来为问者。修练根之时亦得不还果是可然。一来者修练根时得利一来等者。与决择文不同。彼论云。问。若预流者修练根时亦证一来。答亦证。若一来者修练根时亦证不还。答不得。对治难得故等。如前文说。
  问。不还修练根时进得阿罗果。答不得。对治难得故等(云云)。基师意无有预流者练根时得一来果。遂以此道得不还果。故言非得。非谓一来练根时进不得不还(云云)(以本意为本。滨记意本地无伽论文也)。
  问。不还修练根时得阿罗汉耶。答。章云。其不还者。修练根时转钝不还得利不还。亦有能进得离地满。必无能得阿罗汉果。以对治道难成辨故(云云)。意云。不还之人修练根之时。不断上二界惑故不得第四果。练根得利不还已。后断上二界修惑尽已得第四果也(已上第八门妨难了)。
  问。章云。第七显得顿渐之中。超前三果之人为钝为利(云云)。此问如何答耶。答。且超之初果倍离欲·全离欲三人名为超前三果。但说利钝。章云。准涅槃经文。七生预流名为钝者。现般之人名为利根。于前三果有通现般有经生者。通利通钝理亦无遮(云云)。问。此文意何。答。涅槃经云。须陀洹人凡有二种。一者利根。二者钝根。钝根之人人天具七返。利根之人现身获得阿罗汉果(云云)。准此超越之三人得果之后。或以经生。或以现般。故通利钝言也。问。若超越之人通利钝者。何故灯云利根耶。答。灯文异生位中进伏惑之人名为利根。不伏惑之者为钝根。故正文云。谓有声闻性是利根。先凡夫时欣求上生等(云云)。今章判经生为钝根。判现般为利根也。
  问。小乘论所说如何。答。章云。然正理师。超越不还唯名利根。俱舍论师。通利钝二(云云)。问。若顺正理师云超越不还唯利根者。何故彼论随信行人入见道有七十三人(云云)。其中断初禅一品之人已上。皆是超越类故。答。是顺正理谬说也。故俱舍光疏云。又准正理。若依超次以利根故。除练根时。以此知越次起者皆是利根。俱舍师难云。随信行人入见道有七十三。明知亦通钝根(乃至)若云越次皆非练根。以利根故。此云虚说(云云)。既无正理师救。故知正理师云利根者谬说也。问。何故俱舍师云超越不还通利钝耶。答。通信解见至故云通利钝也。
  问。章问云。超中二果为利为钝(云云)。此问如何答耶。答。章云。理而言之俱通利钝(云云)。问。通利钝意何。答。章云。此人既超中间二果。出无佛世成辟支佛。理应通二(云云)。意云。涅槃经判经生为钝。判现般为利。今超中二果□□之人。前二现般故为利根。后一人经生故为钝根云也。□□□□中二果人设现身中不证应果。即命终后出无佛世成辟支佛。既是经生。理应是钝。若现身中得应果者。既不经生。理应是利。故云通二(云云)。
  问。章云。问云。超中二果预流之人。彼断九地各一二品。或未得断尽。中间得有中夭不耶(云云)。此问如何答耶。答。章云。此亦容有(云云)。问。亦问云。若尔九地烦恼皆用圣道已害一分。其人命终生何界地(云云)。此文如何答耶。答。章云。对法论说。即以愿力还生欲界。其人后身成辟支佛(云云)。意云。对法论云。如是之人多于现法或临终时善辨圣旨。设不能辨。由愿力故。即以愿力进生欲界出无佛世成独觉果(云云)。章所出者即第三人也。言愿力者。转声闻根性成独觉根性也。问。何故不生上界耶。答。虽断上界惑一分。未断尽欲界九品。诸生上界者皆断尽欲九品。故此人生欲界耳。又以欲界命短为速得灭度生欲界耳(后义范法师说也)。
  问。何故先出第八门妨难后出第七门妨难耶。答。且可释云。对法等论说贤圣。前出次第后出超越。其最后出圣超之人。今章家为欲顺彼本论。以显顿渐门为最后。其终说超·中二果耳。
  贤圣义问答第四(终)。
  右之写本以仲算大德自笔之本书写之。写本草字而且破失之处甚不得见。故傍加私意疑是不正矣。乞愿后学书补之焉。写本南京下清水森宗理居士所持之本也。不知前后何数。惜乎知小乘之贤圣此抄甚以重宝也后学求之令全补者予本意也而已。于时。
  元禄六天历次癸酉腊月下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