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藏第 24 册 No. 1471 沙弥十戒法并威仪

  No. 1471◎

  沙弥十戒法并威仪序

  夫乾坤覆载以人为贵,立身处世以礼仪之。本君臣父子非礼不立,防邪止奸非礼不禁,和国崇婚非礼不定,逊悌乡邑非礼不通,师徒朋友非礼不敬,吊丧问疾非礼不行。昔先贤垂范,永以为轨则。丧祭之仪,世务之急,是以信行之机旦夕之要。今世浮游,或轻或重、或深或浅,不谐法则以致讥论。

  沙弥十戒法并威仪一卷

  失译附东晋录

  佛语舍利弗:“汝去,度罗睺罗出家。”舍利弗言:“我当云何度?”佛教言:“我罗睺罗,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如是三说)我某甲,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如是三说)尽形寿不杀生、尽形寿不盗、尽形寿不邪淫、尽形寿不妄语、尽形寿不饮酒,佛婆伽婆出家,我某甲因和上某甲,随佛出家。(如是三说)佛婆伽婆出家,舍俗服着袈裟,我某甲因和上某甲,随佛出家,舍俗服着袈裟。

  “尽形寿不杀生,持沙弥戒。

  “尽形寿不盗,持沙弥戒。

  “尽形寿不淫,持沙弥戒。

  “尽形寿不妄语,持沙弥戒。

  “尽形寿不饮酒,持沙弥戒。

  “尽形寿不着香华鬘不香涂身,持沙弥戒。

  “尽形寿不歌舞倡妓不往观听,持沙弥戒。

  “尽形寿不坐高广大床,持沙弥戒。

  “尽形寿不非时食,持沙弥戒。

  “尽形寿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持沙弥戒。

  “汝今已受沙弥十戒竟,当尽形寿顶戴奉持,终身不得犯。应供养三宝,和上阿阇梨一切如法教,不得违逆。上中下坐,心常恭敬。勤求方便坐禅、诵经学问、劝助作福,闭三恶道、开涅槃门。于比丘法中增长正业,得四道果。

  “沙弥之戒,尽形寿不得残杀伤害人物。当念所生及师友恩,精进行道欲度父母。慎无愠讼,推直于人,引曲向己。蠉飞蠕动蚑行之类,无所克伤,施恩济乏使其得安。心念为人,言无及杀,见杀不食、闻声不食、疑杀不食。若见杀时,当起慈心,誓吾得道国无杀者。草木不用,慎无毁伤。有犯斯戒,非沙弥也。

  “沙弥之戒,尽形寿不得偷盗。圭合铢两一无欺人,心存于义口不教取。贩卖仆使奴婢、借赁僮客、或有惠施,一不得取。无服饰珍玩、高床帏帐,衣趣蔽形无以文彩。食趣支命,不得嗜味。无得贮畜谷粮、藏积秽宝,人与不受、受则不留转济穷乏。常为人说不贪之德,宁就断手不取非财。有犯斯戒,非沙弥也。

  “沙弥之戒,尽形寿不得取妇畜养继嗣。防远女色禁闭六情,莫睹美色。目不瞻眄、心无念淫、口无言调。华香脂粉无以近身,好声邪色一无视听。宁破骨碎心焚烧身体,不得为淫。虽淫妷而生垢秽,不如贞洁而死。有犯斯戒,非沙弥也。

  “沙弥之戒,尽形寿诚信为本,不得两舌、恶骂、妄言、绮语。前誉后毁、证人入罪,徐言持政无宣人短,为人说法思合议理,见有诤者两说和善。夫士处世,斧在口中,所以斩身由其恶言。不慎言者,非沙弥也。

  “沙弥之戒,尽形寿不得饮酒。无得尝酒、无得嗅酒、亦无粥酒、无以酒饮人、无饮药酒、无止酒舍。酒为毒水,众失之原,残贤毁圣招致祸殃。四等枯朽去福就罪,靡不由之。宁饮洋铜,慎无犯酒。有犯斯戒,非沙弥也。

  “沙弥之戒,尽形寿不得习弄兵仗手执利器、畜养六畜笼系飞鸟、车舆骑乘快心恣意、驰骋游猎弹射禽兽。无得放火焚烧山林伤害众生、无得破决湖池堰塞派渎、钩钓鱼网残害水性。有犯斯戒,非沙弥也。

  “沙弥之戒,尽形寿不得习弄棋局摴蒲博塞,诤于胜负弄舞调戏,吟咏歌音手执乐器,琴瑟箜篌筝笛竽笙以乱道意。无得垦掘山泽耕犁田亩,修治园圃种殖五谷,船车贾作于市贩买,与百姓诤利。有犯斯戒,非沙弥也。

  “沙弥之戒,尽形寿不得学习奇技巫医蛊道、时日卜筮占相吉凶、仰观历数推步盈虚、日月薄蚀星宿变怪、山崩地动风雨旱涝、岁熟不熟有疫无疫,一不得知。不得论说,国家政事平量优劣、出军行师攻伐胜负。有犯斯戒,非沙弥也。

  “沙弥之戒,尽形寿男女有别,居不同寺迹不相寻。无同船车俱载、逢无道谈,若持异物无察视之,远嫌避疑。无书䟽往来,假借裁割浣濯衣服及所乞求。彼若惠己,亦不宜受。若欲往时必须耆年,慎无独行、无止坐宿。有犯斯戒,非沙弥也。

  “沙弥之戒,尽形寿非贤不友、非圣不宗。不孝之子、屠儿猎者、偷盗嗜酒之徒,志趣邪僻、履行凶险,不得交游,往来之艺浊亏损道行。法服应器常与身俱,非时不食、非法不言。食则无语、卧则无谈。精勤思义,温故知新。坐则禅思、起则讽诵。戒行如是,真佛弟子。(说戒已竟,次说威仪)

  “已受沙弥十戒,为贤者道人。次教之,当用渐渐稍从小起,当知威仪施行所应,当知和上几岁、三师名字,当教识知初受戒时岁日月数,当知事和上有几事,亦当知随事阿阇梨有几事,亦当知给杨枝澡水有几事,亦当知授袈裟摄袈裟及持钵有几事,亦当知捉锡杖持履有几事。与和上阿阇梨俱应请时,若至国王家时、若至迦罗越家时、若至婆罗门家时、若连坐饭时、若别坐饭时、若俱入城乞食时、若俱还时、至故处时、若日晚时、若止水边饭时、若道边时、若树下饭时、若自先去住相待时、若合钵食时、若转贸钵时、若俱共对饭时、若前后饭时、若饭已澡漱时、若澡钵去时,各当具知有几事。当知给众僧作直日时,各当知有几事。年满二十欲受具足戒时,皆悉当知。设为贤者比丘所问,不具对者,不应与受具足戒。何以故?作沙弥乃不知沙弥事所应施行,沙门事大难作甚微妙。贤者沙弥,卿且去熟学。当悉闻知,乃应授与具足戒。所以卿不知沙弥法者,但未谛知身苦故、不伏意耳,而反欲受具足戒。今授卿具足戒者,人谓佛法易行、沙门易作,不知佛道至妙、罪福运行法律交互,以是数日之中相之,是故当先问。设能具对能如法者,三师易得耳。

  “师教沙弥有五事:一者当敬大沙门;二者不得呼大沙门名字;三者大沙门说戒经时不得盗听;四者不得求大沙门长短;五者大沙门误失时不得转行说。是为沙弥威仪。

  “又教沙弥有五事:一者不得屏处骂大沙门。二者不得轻易大沙门,于前戏笑、效其语言形相行步。三者见大沙门过,即当起住、若读诵经;若饭时、若作众事,不应得起。四者行与大沙门相逢,当下道止住避之。五者若调戏时,若见大沙门即当止谢言不及。是为施行所应尔。

  “沙弥事和上有十事:一者当早起;二者欲入户当先三弹指;三者具杨枝澡水;四者当授袈裟却授履;五者当扫地益澡水;六者当襞被?拂拭床席;七者师出未还不得舍房中去,师还当逆取袈裟内襞之;八者若有过,和上阿阇梨教诫,不得还逆语;九者当低头受师语去,当思念行之;十者出户当还牵户闭之。是为事和上法。

  “教沙弥事阿阇梨有五事:一者视阿阇梨一切当如视我;二者不得调戏;三者设呵骂汝,不得还语;四者若使汝出不净器,不得唾恶怒;五者暮当按摩之。是为事阿阇梨法也。

  “事阿阇梨法,沙弥事师,当早起具杨枝澡水。有六事:一者断杨枝当随度数;二者当破头;三者当洗使令净;四者当易故宿水;五者当净澡军持。六者当满中水持入,不得使有污湔有声。是为具杨枝澡水法。

  “授袈裟有四事:一者当徐徐一手排一手捉下授之;二者当次视上下;三者当止住持师衣已;四者当上着师肩上。是为授袈裟法。

  “摄袈裟有四事:一者当视上下;二者不得使着地;三者当着安常处;四者覆上。是为摄袈裟法。

  “持钵有四事:一者当洗令净;二者拭令燥;三者带令坚;四者不得使有声。是为持钵法。

  “持锡杖有四事:一者取拭去生垢;二者不得着地使有声;三者师出户乃当授;四者师出还当受取。若俱行若入众、若礼佛,亦当取持。是为持锡杖法。

  “持履有四事:一者当先抖擞之;二者当视次比之;三者当澡手,不得便持袈裟;四者师坐,当取次比之。是为持履法。

  “若俱应请,连坐饭时有四事:一者坐当离师六尺;二者当视师达嚫竟乃应授钵;三者不得先师食饭;四者师饭已当起取钵自近。是为连坐饭时法也。

  “别坐饭时有四事:一者当立住师边;二者师教食去乃当坐去;三者头面着地作礼;四者食饭不得倨坐上戏。饭已当至师边住,师教还坐乃应坐。是为别坐饭时法也。

  “入城乞食时有四事:一者当持师钵;二者当随师后,不得以足蹈师影;三者于城外当取钵授师;四者入城欲别行当报师。是为行乞食时法。

  “俱行还至故处有四事:一者当先徐开户出坐具敷之;二者澡师手已乃却自澡;三者当授师钵,自却叉手住;四者当豫具澡豆手巾等。是为还归饭时法。

  “过水边饭时有四事:一者当求净地;二者当求草作坐;三者当取水澡师手已,还自洗手已乃却授师钵;四者师教使饭,当作礼却坐。是为水边饭时法。

  “止阴树下饭时法,有四事:一者当持钵挂着树上,采取叶作坐;二者取水澡师手,设不得水,取净草授与师;三者还取钵授师;四者当豫具净草澡师钵已,却以草熟拭钵乃去。是为树下饭时法。

  “道中相待有三事:一者持钵着净地,作礼如事说;二者当视日早晚,可疾还归、若道止;三者当取师钵并持随师后去。是为道中相待时法。

  “合钵饭时有二事:一者若师钵中无酪酥浆,当自取所得钵饭授师;若师不取,旦当却住。二者徐取师钵中半饭,出着净地树叶上,却自取钵中半饭,着师钵中却住。是为合钵饭时法。

  “转贸钵饭时有三事:一者若师钵中得美膳者、自得不如者,便当授师;二者师欲贸钵,当让不受;三者师坚呼贸钵,当取再餐,便当拭钵还授师。是为贸钵饭时法。

  “对饭时有三事:一者当授师钵乃却坐饭;二者当数视师所欲得,即当起取与;三者食不得大疾亦不得后,竟以起,当复问欲得何等?师言持去乃当取去。是为对饭时法。

  “前后饭时有三事:一者授师钵具已,当却至屏处住,听师呼声即当应之。二者当豫取澡水着一边。三者师饭毕,当澡师手却住;师教去饭,乃当作礼去饭。是为前后饭时法。

  “饭已澡钵有三事:一者澡漱已,当先取师钵澡令净已,着树叶上;二者却自澡钵已,亦着树叶上,先取师钵已手摩令净燥,内着囊中付师;三者还自取钵拭令燥,亦内着囊中带之止住。是为燥钵时法。

  “澡钵去时法,有三事:一者师言:‘我今欲过某许,贤者某自先归。’二者头面着地作礼便去;三者独还去,不得过余聚落中戏笑,直归故处诵经。是为澡钵去时法。

  “沙弥入众有五事:一者当明学;二者当习事;三者当给众;四者当授大沙门物;五者欲受大戒时三师易得耳。

  “复有五事:一者当礼佛;二者当礼比丘僧;三者当问讯上下坐;四者当留上座坐处;五者不得诤坐处。

  “复有五事:一者不得于坐上遥相呼语笑;二者不得数起出;三者若众中呼沙弥某甲,即当起应;四者当随众僧命;五者摩摩帝呼有所作,当还白师。是名入众时法用。

  “沙弥作直日有五事:一者当惜众僧物;二者不得当道作事;三者作事未讫不得中起舍去;四者若和上阿阇梨呼,不得便往,应当报摩摩帝;五者当随摩摩帝教令不得违戾。是为作直日法。

  “择菜有五事:一者当却根;二者当齐头;三者不得使有青黄合;四者洗菜,当三易水令净已,当三振去水;五者作事毕竟当扫处令净。

  “复有五事:一者不得私取众僧物;二者若有所欲取当报摩摩帝;三者尽力作众僧事;四者当扫除食堂中,乃却布席空案;五者当朝暮扫除舍后,益水弃灰土。

  “汲水有十事:一者手不净不得便用汲水,当先澡手;二者不得大投罐井中使有声;三者当徐徐下罐,不得大挑击左右着使有声;四者不得使绳头还入井中使有声;五者不得持履覆井栏上;六者不得持罐水着入釜中;七者不得持罐置地;八者当洗澡器令净;九者举水入当徐徐行;十者着屏处不得妨人道中。

  “澡釜有五事:一者当澡釜缘口上;二者当澡釜缘里;三者当洗腰腹;四者澡里底;五者当三易水。

  “吹灶有五事:一者不得蹲吹火;二者不得然生薪;三者不得倒然湿薪;四者不得然腐薪;五者不得以热汤浇火灭。

  “扫地有五事:一者当顺行;二者洒地不得有厚薄;三者不得有污湔四壁;四者不得蹈湿地坏;五者扫已即当自撮草粪弃之。

  “比丘僧饭时沙弥扫地,有五事:一者常却行;二者不得挑手持;三者过六人土作聚;四者悉扫令遍为善;五者即当自手扫除持出弃之。

  “持水澡罐泻水,有五事:一者一手持上、一手持下,不得转易。二者当近左面坚持直视前。三者当视人手浇下水,不得多不得少,正当投人手中。四者下水当去人手四寸,不得高不得下,当相视水多少;设水少不足一人,当益水,不得住人手。五者以澡手还着袈裟如法。

  “持当盘有五事:一者不得曳盘使有声;二者当两手坚持左面;三者当随人手高下,不得左右顾视;四者澡盘中水满当出弃之,不得浇人前地;五者已当过澡手还着袈裟如法。

  “持手巾有五事:一者当左手持下头、右手持上头授人;二者去坐二尺,不得倚人膝;三者持手巾,不得随障人口;四者人拭手未放巾不得引去,以下竟当持付主、若着故处;五者已当澡手还着袈裟如法。

  “布履有五事:一者当先抖擞去中所有;二者当从上座起;三者当从澡盘后示主令自识;四者不得持左着右,皆当下意沙弥。五者已竟当还澡手着袈裟如法。

  “沙弥澡钵有七事:一者钵中有余饭,不得便取弃之;二者欲弃中饭当着净地;三者当用澡豆若草叶;四者澡钵不得于净地当人道中;五者澡钵当使下有枝;六者当更益净水,不得远弃污湔人;七者欲弃钵中水,当去地四寸,不得使有高下。

  “拭钵有五事:一者当更澡手拭令燥;二者当持净手巾着膝上;三者当拭里使燥;四者手已拭表,不复得拭里;五者钵已燥,即当持净手巾并覆,着囊中安常处。

  “行会饭时教沙弥持钵,有五事:一者不得置地;二者不得累使有声;三者不得持杨枝着钵中;四者人来授案,不得持钵榰着人案上;五者不得从人后授钵,当正从前,亦不行众中,视师饭已当起取钵还坐。是为持钵法。

  “为师遣行答谢人,有七事:一者当直往;二者当直还;三者当识师所语,亦当识人报语;四者不得妄有所过;五者若所索不得止留宿;六者不得调譺;七者出行当有法则。

  “沙弥给比丘僧使未竟,不得妄入大沙门户。有三事得入:一者若和上阿阇梨暂使往;二者若倩有所取;三者欲往问经应得入。

  “欲入门户有七事:一者当三弹指乃得入;二者不得当人道住坐、若障火光;三者不得妄语他事;四者当叉手如法说;五者若教坐不得交脚;六者不得调譺;七者不得障人先,欲出户当向户出,回面向户却行而出,不得背去。

  “独使沙弥远出行,当教上头,有三事:一者彼人问卿和上名何等,便报言字某甲。二者复问卿和上作沙门来几岁,便报言若干岁。三者复问卿和上是何许人,便报言某郡县人。设复问卿阿阇梨名何等人,便报言字某甲。复问卿阿阇梨年几许,便报言年若干。复问卿阿阇梨是何许人,便报言是某国县人。若复问贤者名何等字,便报言字某甲。复问卿作沙弥已来几时,便报言若干岁若干月若干日若干时。是为知和上、阿阇梨亦自知时名字岁日月数。

  “入浴室有五事:一者低头入;二者入当避上座处;三者上座读经时不得狂语;四者不得以水互相浇;五者不得以水浇火灭。

  “复有五事:一者不得调譺;二者不得破中瓫㼜;三者用水不得大费;四者不得潘中澡豆麻油;五者当疾出去不得止中浣衣。

  “沙弥至舍后行,有十事:一者欲大小便即当行;二者行不得左右顾视;三者至当三弹指;四者不得迫促中人使出;五者已至上复三弹指;六者不得大咽;七者不得低头视阴;八者不得弄上灰土;九者不得持水浇壁;十者已还当澡手,未澡手不应持物。

  “复有五事:一者不得正唾前壁;二者不得左右顾视望;三者不得持草画壁地;四者不得持火㷮画地及壁;五者不得久固圊厕上。当自下去,设当逢人不得为作礼,当避道去。”

  说沙弥威仪式竟。

  沙弥七十二威仪,总有十四事。

  师与语:有二事:一者不得报语;二者不得自理。

  沙弥为师作礼,有十事:一者师头前有盘不应作礼;二者师坐禅不应作礼;三者师经行不应作礼;四者师食不应作礼;五者师说经不应作礼;六者与师相逢,左面不应作礼;七者师梳齿不应作礼;八者欲入户作礼,应弹指三返,师不应应去;九者不得离师七步;十者师户开应作礼。

  早起入户,有五事:一者整理衣被;二者出瓯;三者扫地;四者问经;五者与物。

  襞三衣,有五事:一者不得当前;二者当于左面;三者当识衣表里;四者不得倒襞;五者当置常处。

  随师行,有五事:一者不得过历人家;二者不得止住道与人共语;三者不得左右顾视;四者当低头随师后;五者到檀越家当住一面,师教应坐。

  给师所须,有五事:一者当得杨枝;二者当得澡豆;三者不得宿水;四者当更汲;五者手巾用应浣净。

  沙弥洗有五事:一者不得向塔;二者不得向和上;三者不得向阿阇梨;四者当于屏处;五者当自取水,不得取他人成事水。

  暮入户,有五事:一者当扫除床;二者当理衣被;三者当内瓯;四者当然灯;五者教卧应去;出者当背向牵户闭。

  沙弥从师受经,有五事:一者整衣服;二者当叉手作礼;三者不得前却;四者两足当齐;五者当小偻。

  沙弥授师三衣,有五事:一者当洗手;二者当与安陀卫;三者当与忧多罗僧;四者当与僧伽梨;五者当与手巾。

  沙弥洗钵,有五事:一者当得牛粪灰;二者当得澡豆;三者去地七寸;四者不得有声,三易水,欲捐水不得洒地;五者当令燥。

  沙弥扫地,有五事:一者不得背师;二者不得逆扫;三者当令净;四者不得有迹;五者当即时弃却。

  沙弥随师至檀越家,有五事:一者当持钵;二者当持手巾;三者当搏户;四者到檀越家索净水洗钵;五者师坐,捉手巾钵授与师,乃应还自坐。

  沙弥入浴室,有五事:一者不得先师入;二者不得在坐前;三者师未获水不得动;四者设欲揩背先当拟之;五者浴已当先取可着衣。

  沙弥礼节威仪,又朝晡问讯礼敬,有十三事:一者当早起澡漱;二者当整顿衣服;三者问讯起居;四者师若在内欲进之法,当先脱头上所著物及足所著物;五者不得蹑迹;六者当住外立三弹指,呼前乃进入;七者当头面着地稽首为礼;八者若命令坐,三让乃坐;九者坐必端严;十者有问即对,应声分明;十一者无云即默;十二者事必宜退,稽首如初;十三者欲出户时,当回身还向去。

  沙弥又持师澡罐,有十五事:一者净洗澡瓶;二者当有常处;三者当令净水满器;四者不得宿水;五者豫具杨枝;六者治杨枝当令如法;七者澡瓶去膝一尺;八者执澡瓶,当左手持上、右手捧下;九者泻水调适当得其多少;十者不得令有声;十一者手巾必有常处;十二者持巾,左执其手巾、右以授师;十三者弃不净水当有常处;十四者无令浇濽净地;十五者用巾已当复常处。

  又洒扫拂拭床,有八事:一者常向于尊;二者不得背;三者洒地当轻手裁水多少;四者用粪箕当以自向;五者弃粪当有常处;六者扫拭床席;七者襞衣被?;八者扫拭床不令有声。

  又持师食,有十四事:一者当具净巾;二者所欲进食,皆当两手捧下;三者当直进;四者跪以授师;五者不得道中与人言笑;六者进食不得有声;七者凡所进饮食当适其寒温;八者匙?当令净洁;九者若有所益必令调均;十者住必有常处;十一者宜端严;十二者食毕敛器务令徐徐;十三者随次所举;十四者扫洒澡器一如常法。

  又取法衣及履,有十事:一者当左执其上、右执其下;二者当跪以授师;三者当襞袈裟,不得以口衔之;四者不得振令有声;五者还复其常处;六者以巾覆上;七者取履当先抖擞之;八者不得使有大声;九者着地当令端正;十者还当复其常处。

  若取应器及澡瓶,有八事:一者先摩拭令净;二者当两手捧其下;三者跪取师钵;四者洗当用皂荚豆末;五者毕令于手中澡;六者有急事当行,宜着日中;七者若向火令其燥;八者毕令复其常处。

  若取锡杖,有七事:一者当扫拭令净;二者不得下拄地;三者不得以有所指拟;四者无使有声;五者当两手捧之;六者当跪以授师;七者毕还复常处。

  又侍师沐浴剃头朝当着法衣,有十二事:一者务当恭敬执所宜作;二者随时寒温;三者拂除浴室;四者具净汤水;五者当先具皂荚澡豆及麻油;六者豫取净手巾;七者寒具炉火;八者当端住于外无令人入;九者若去发必令有常处;十者若曝法衣当待干燥;十一者急事行,当有所付,不得使忘去;十二者执事必宜复其常处。

  又持香赋花,有七事:一者当净拭香炉;二者当舍去宿花;三者当裁火多少;四者赋香花从上座始;五者赋香时手相离五寸;六者执香炉无以自薰;七者毕竟当着常处。

  又然灯,有八事:一者去故炷;二者梳洗灯炉令净;三者当调适盛油;四者求净炷;五者不令欲尽数往益之;六者朝当早起视护;七者油未尽,当扶出余炷,聚着倚处别然令尽;八者毕竟徐还着本处。

  若行采花及取杨枝,有九事:一者有主问其主;二者无主当咒愿山泽树神;三者取花及杨枝不得拔其根株;四者于道路当直往还;五者不得慢惰语戏;六者设为人所犯,慎无与人交通;七者低头内自克责,勿令有恨心;八者若欲赋花当于上座始;九者当去萎花。

  凡所施行不得自用,有十八事:一者出入行来当先白师;二者若欲宿行当先白师;三者若作新法衣当先白师;四者若欲着新法衣当先白师从受;五者若欲浣法衣裳当先白师;六者若欲剃头先当白师;七者若疾病服药当先白师;八者若作众僧事当先白师去;九者若欲私有具纸笔之辈当先白师;十者若讽起经呗当先白师;十一者若人以物惠施,先白师已受取;十二者己物惠施人,当先白师,师听然后与;十三者人从己假借,一一当先白师,师听然后有与;十四者己欲从人假借,皆当白师,师听得去;十五者欲白之仪,先整衣服稽首为礼;十六者若其听或不听,皆当恭敬稽首作礼;十七者陈所欲知;十八者不得有恨意有所应辞报。

  又从师行先后还,有十六事:一者当整衣服;二者识所言趣常报应答,随持锡杖手巾之辈;三者寻师后;四者无蹑其影;五者无锡杖戏其前;六者不得道中与人语;七者不得恶师有过;八者师若遣还有所取,当寻其来道;九者即当如其教行;十者慎无淹留;十一者师若使住为檀越说经,即当稽首承受节度;十二者暮当早还;十三者慎无留宿;十四者还到请礼问事,先整衣服;十五者当五体投地稽首作礼;十六者礼师自如常法。

  若独行送死问疾,有九事:一者当主人门,当相进退之仪,有异座当坐,设无异座不宜杂坐;二者当视其座席,无犯宜忌端坐;三者人若欲问经,当宜知时;四者慎无为非时之说;五者主人设食,虽非时法会之食,无令失其仪轨;六者宜还及日;七者无犯夜行;八者若逼暮疾风雨,临时制宜;九者还毕如旧。

  若于道路与师相逢,有六事:一者当先整衣服;二者当脱革屣;三者礼师当稽首足下;四者身寻师后;五者师若自别去,当稽首承受节度;六者虽不与师相随,所行礼节必令如常。

  若众僧食饭时,十六事:一者闻揵稚声即当整衣服;二者当务脱革往住塔下;三者住必端严;四者若从师后到便位住,慎勿言笑有所及;五者若上人说经咒愿,皆当恭敬慎无失仪;六者欲食之初,当先瞻望上下;七者食无众人前、食止无后众;八者无诃食好恶;九者不得大餐小餐;十者慎无大咽;十一者不得大挠刮钵中;十二者不得?叩案上;十三者不得求益;十四者不得以食私所与若摘与狗;十五者有来益食,不得言不用;十六者说已饱,当以手让却之。

  又众僧说经,有十三事,若法会说经、在温室及清凉室、若浴室:一者当整理衣服;二者当平视直进;三者无得道中与人语笑;四者以次礼所尊;五者却入偶坐席;六者上座说经,及位便坐;七者坐必端严;八者慎无乱语;九者无大欬唾;十者无唾净地违礼律;十一者若次应说经,即当说;十二者为众人所差上高座,当先审所举措,慎莫失仪;十三者若坐中有失义,当遏恶扬善,慎无苟且现之过。

  又众僧说经十三事,若番次、直日、朝晡行礼:一者闻揵稚声豫具香火;二者赋香如旧;三者整所宜次;四者净拂床席;五者扫洒如法;六者若法会出所领,分明付授檀越诸宜用;七者事毕领受毕,令如初;八者门钥相付,早关晚开一以为常;九者若有异宾,当师边听,所须当付;十者若有宾宿,皆当整衣服住其常位;十一者有即对,应声分明;十二者住必端严无令失仪;十三者若欲暂出辄者,令人自代,无令处空重呼。

  又直日所领知后十事,若为直日宜轨所修,其有众事功夫:一者起塔;二者讲堂设僧诸事;三者若作佛像,常早起忧识事;四者当选所宜,用错斧锯必使常处;五者若所画朱彩胶墨豫具所得,无令临时有乏;六者毕宜选录复有常处;(经本元少七者)八者数所领受,分明付授无令差趺;九者居有所市求,皆问于摩摩帝;十者出用令余宣陈列令有本末。

  又独行分卫十六事:若行分卫,一者务与人俱;二者若无人俱,当知所可行处;三者应器常在左胁;四者带应器之宜,出时当以外向;五者以食来还,当以内向;六者到人门户宜审举措;七者家无男子慎无入门;八者若欲坐,当先瞻视座席;九者设座有刀兵,不应坐;十者设有宝物,不应坐;十一者若设有妇女衣被严具之辈不应坐,都无此者然有及坐;十二者主人设食;十三所食者便当咒愿;十四者不得问食好丑;十五者不先食说经;十六者虽欲说经,当知所应说时、不宜说时。

  又市所求有九事:一者当低头直往直还;二者若睹异物慎无察视;三者无诤贵贱;四者无坐女肆;五者若为人所犯,方便避之,勿从求直;六者卖买若于诚谛送直,无言来取,致及反覆;七者已许某甲物,虽复更贱,无舍彼取此,令主有恨;八者若见四辈人有卖买贱直,不令己任,如当言法不得尔;九者慎无保任致愆负。

  又到比丘尼寺中有九事,若师使到比丘尼寺中,一者当与俱;二者绕塔作礼一如常法;三者若有异座讫无异座不得坐;四者疾病欲问经,当说所宜说;五者不得为非时之说;六者不得反人之非;七者若坐以珍异衣服巾履施惠,一不得受;八者若还不得说其好丑;九者余人不得言但用供养某。

  又讲经诵法有八事:一者必令详审,所见不同、或左右各有所习;二者慎无专知据言此是彼非;三者同学变诤,务令和解无令颇;四者众事役劳,慎无自代显己之功;五者大沙门说戒,慎无瞩之;六者知己有过犯于众人,即当言悔与共和解;七者师若问言:“某说卿有过。”即当如事道之;八者无得隐蔽以成愆负

  。有论语有十事,常昼夜三时诵经行道,一者整衣服;二者若经行必令有常处;三者当于中;四者讲堂中;五者或于塔下;六者亦饭堂中;七者不得蹑革屣;八者不得木履;九者不得持杖;十者慎无卧诵经。

  又诵经行有十事,房室中常法,一者寝息各异不相涉入;二者受经句读;三者论经义;四者问讯疾病;五者或为便往;六者不得说不急之事;七者不得示人之非;八者不得转相评论;九者借取与必分明;十者无违期约以失道信。

  沙弥十戒法并威仪一卷

  五德者:一者发心离俗,怀佩道故;二者毁其形好,应法服故;三者永割亲爱,无适莫故;四者委弃身命,遵崇道故;五者志求大乘,为度人故。十数者:一者一切众生皆依饮食而存;二者名色;三者三受;四者四谛;五者五阴;六者六入;七者七觉分;八者八正道;九者九众生居;十者十一切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