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FAS协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PL教团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巴耶卡罗笈多(梵Abhayākaragupt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鼻地狱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比罗提(梵abhirati,藏mṅon-par-dgaḥ-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鞞跋致(梵avinivartanīya、avaivartika、avi-vartika,藏phir-mi-ldog-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波陀那(梵Avadāna,巴Apadan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部肇一(1928~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阐底迦(梵ācchantik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閦佛(梵Akṣobhya-buddha,藏Saṅs-rgyasmi-Ḥkhrug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閦佛国经(梵Akṣobhya-tathāgatasya-vyūha,藏De-bshin-gśegs-pa-mi-Ḥkhrugs-paḥibkod-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达婆吠陀(梵Atharva-ved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道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地瞿多(梵Atikūṭ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底峡(梵Atiśa,藏Phul-byuṅ;982~105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颠底迦(梵ātyantik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阇梨(梵acārya,巴ācariya,藏slob-dpo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阇世王(梵Ajātaśatru-vaidehīputra,巴Ajātasattu-vedehiputta,藏Ma-skyes-dg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浮陀达磨(梵Adbhūta-dharma,巴Abbhuta-dhamma,藏Rmad-du-byuṅ-baḥi-cho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伽色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伽陀药(梵agad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含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含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吽(梵a-hūṃ)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克巴(Jalāl-ud-dīn-Muhammad-Akbar;1542~160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赖耶识(梵ālaya-vijñāna、藏kun-gshi-rnam-par-śe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兰若(梵araṇya,巴arañña,藏dgon-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离耶(梵ārya,巴arya、ariya,藏ḥphag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卢那(梵aruṇa,藏skya-reṅ)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罗汉(梵arhat,巴arahanta,藏dgra-bcom-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罗逻迦兰(梵ārāḍa-kālāma,巴āḷāra-kā-lāma,藏Rgyu-rtsal-śes-byed-kyi-riṅ-du-ḥphul)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罗毗国(梵āḷavī,巴āḷavī)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弥陀佛(梵Amita-buddha,藏Dpag-tu-med、dpag-ya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弥陀经(梵Sukhāvati-vyūha-sūt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弥陀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弥陀净土变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摩勒树(梵āmala、āmlikā、āmlīkā、amla-phala,巴āmalak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摩罗梵语辞典(梵Amara-koś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摩罗婆提(梵Amarāvatī)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摩罗普罗派(巴Amarapura-Nikāy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摩罗识(梵amala-vijñāna,藏dri-ma-med-paḥi-rnam-par-śe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摩落迦塔(梵Amalaka-stū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那含(梵anāgāmin,藏phir-mi-Ḥoṅ-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那律(梵Aniruddha,巴Anuruddha,藏Ma-Ḥgag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难(梵ānanda,巴ānanda,藏Kun-dgaḥ-b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难陀寺(梵ānand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尼哥(124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㝹罗陀补罗(梵Anurādhapura,巴Anurādhapu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耨达池(梵Anavatapta,巴Anotatta、Anava-tatta,藏Ma-dro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耨达龙王(梵Anavatapta,巴Anotatta,藏Ma-dro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anuttara-samyak-saṃbodhi,巴anutta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奴波村(梵Anupriyā,巴Anupiy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奴律陀(梵Anawrahta,巴Anuruddh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诺德(Edwin-Arnold;1832~190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毗达磨(梵abhidharma,巴abhidhamm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毗达磨大乘经(藏Chos-mṅon-pa-theg-pa-chen--poḥi-md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毗达磨灯论(梵Abhidharmadīpa-with-Vib-hāṣāprabhāvṛtt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毗昙八犍度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毗昙心论(梵Abhidharma-hṛidaya-śāst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耆多翅舍钦婆罗(梵Ajitakeśakambala,巴Ajitakesaka-mbala,藏Mi-ḥpham-pa-skraḥi-la-ba-ca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僧祇(梵asaṃkhya,藏graṅ-med-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湿波(梵Aśvinau,藏Tha-skar-dag)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湿波国(梵Aśmakā、Aśvakā,巴Assak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输迦树(梵aśoka,巴asok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说示(梵Aśvajit、Aśvaka,巴Assaji,藏Rta-thul)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私陀仙(梵Asit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娑缚抄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特曼(梵ātma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陀那识(梵ādāna,藏len-paḥi-rnam-parśe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王老藏(1601~168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旺洛桑(藏Ngag-dbang-blo-bzang;1719~179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旺洛桑丹巴坚赞(藏Ngag-dbang-blo-bzangbstan-pa’i-rgyal-mtshan;1770~184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旺曲培(藏Ngag-dbang-chos-’phel;1760~183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尾奢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修罗(梵asura,巴asura,藏lha-ma-yi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诣罗(梵Aṅgiras,藏śes-lda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逸多(梵Ajita,藏Mi-pham-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由多(梵ayut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逾陀国(梵Ayodhya、Ajodhya,巴Ayojjhā,藏Hthab-med)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育王(梵Aśoka,巴Asoka,藏Mya-ṅan-med)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育王法勒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育王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育王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育王塔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育王息坏目因缘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吒力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旃陀石窟(梵Ajant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字本不生(梵akāra-ādyanutpādaḥ)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字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阿字五转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埃勒凡达岛(Elephant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艾罗拉石窟(Ellora、Ellu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艾略特(Charles-Norton-Edgcumbe-Eliot;1864~193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愛別離苦(梵priya-viprayoga-duḥkha,巴pi-ya-vi-ppayoga-dukkha,藏sdug-pa-daṅ-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愛見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愛見大悲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愛染明王(梵Rāga-rāj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愛行‧見行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愛知學院大學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安贝卡(Bhimrao-Ramji-Ambedkar;1893~1956)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安禅那(梵añjana,藏mig-sma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安澄(763~81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安呾罗缚国(梵Andarāb)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安阇那林(梵Añjana-vana,巴Añjana-van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安多政教史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安法钦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安国寺(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安国寺(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安含(579~64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安慧(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安慧(梵Sthiramati,藏Blo-gros-brtan-pa、Blo-brtan)(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安居(梵vārṣika,巴vassa,藏dbyar-gna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安克迭都培龙(Anquetil-Duperron,Abrahamhyacinthe;1731~-180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安乐集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安乐律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安乐律院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安乐寿院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安乐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安乐行院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安立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安廪(507~58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安流传授纪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安尼伯森夫人(Mrs.-Annie-Besant;184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安然(84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安世高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安藤俊雄(1909~197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安土宗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安陀会(梵antarvāsa,藏mthaṅ-gos、sham-nab-)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安息国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安息香(梵guggulu、gulguru,巴guggulu)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安祥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安心决定钞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安心‧起行‧作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安玄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安养抄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安养集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安养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安远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安岳磨崖佛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安宅神咒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庵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庵没罗园(梵āmravan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鞍马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鞍作鸟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案达罗国(梵Andhra,巴Andh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案达派(巴Andhak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奥罗宾多‧高士(Aurobindo-Ghosh、Aurabinda、Arabind-Ghose-;1872~195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奥义书(梵Upaniṣad)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八不净物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八不中道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八触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八大灵塔(梵aṣṭa-maṅāsthāna-caitya,藏gnaschen-po-brgyad-kyi-mchod-rto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八大灵塔梵赞(梵Aṣṭa-mahā-sthāna-caity-vandanā-stav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八大灵塔名号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八大菩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八大菩萨曼荼罗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八大人觉(巴aṭṭha-maha-purisa-vitakk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八大人觉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八大山人(1626~170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八大童子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八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八幡大菩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八功德水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八卦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八关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八关斋戒(梵aṣṭāṅga-samanvāgato^pavasa,巴aṭṭhaṅga-sama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八吉祥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八解脱(梵aṣṭau-vimokṣāḥ,巴aṭṭha-vimokkhā,藏rnam-par-thar-ba-brgyad)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八敬法(巴aṭṭha-garu-dhamm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八觉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八苦(梵aṣṭau-duḥkhatāḥ,藏sdug-bsṅalbrgyad)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八难(梵aṣṭāv-akṣaṇāḥ,巴aṭṭhakkhaṇā,藏mi-khom-pa-brgyad)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八千枚护摩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八忍八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八胜处(梵aṣṭāvabhibhv-āyatanāni,巴aṭṭhaabhibhayātanani,藏gzil-g-yis-gn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八十八使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八十八祖道影传赞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八十九心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八十随形好(梵aśīty-anuvyañjanāni,藏dpe-byad-bzaṅ-po-brgyad-cu)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八识(梵aṣṭau-vijñānānī)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八识规矩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八思巴(藏ḥphags-pa;1235~128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八思巴文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八万四千法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八未曾有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八相成道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八叶莲华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八正道(梵aryaṣṭāṅgika-mārga,巴ariya-a-ṭṭhaṅgika-magga,藏ḥphags-paḥi-lam-yaṅ-lagbr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八支甘露心要秘密教授续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八支瑜伽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八指头陀(1851~191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八指头陀诗集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八转声(梵aṣṭa-vibhaktayaḥ,巴aṭṭha-vibhattī)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八字文殊菩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八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八宗纲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巴操尼玛札(藏Pa-tshab-ñi-ma-grag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巴达利(梵Bādari,西元前350~前25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巴达弥(梵Bādām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巴丹阇梨(梵Patañjal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巴丹市(Pata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巴德拉巴夫(梵Bhadrabāhu,西元前250~前15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巴尔夫(Balkh)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巴尔拉姆与乔萨发特(Barlaam-and-Josa-phat)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巴格石窟(梵Bagh)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巴壶天(1904~198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巴克谛(梵bhakt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巴里岛(Bali-Island)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巴利律藏(巴Pāli-Vinaya-piṭak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巴利圣典协会(The-Pali-Text-Society)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巴利语(巴Pāli-bhās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巴利语佛典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巴路特(梵Bhārhut)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巴米扬石窟(梵Bāmiyā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巴特那(Patn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巴西佛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巴协(藏sBa-bzhed)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巴宙(1918~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拔希(藏Pakśi;1204~128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跋祇国(梵vṛji,巴Vajji,藏spoṅ-byed)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把溪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把住‧放行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白法黑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白古(Pegu)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白国因由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白居易(772~846)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白莲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白莲社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白莲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白龙(1669~176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白龙城(1864~194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白马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白伞盖佛顶(梵Sitātapatrośṇīśa,藏Gtsug-tor-gdugs-dkar-p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白圣(1904~198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白塔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白檀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白夏瓦(Peshāwar)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白羊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白衣(梵avadāta-vasana,巴odāta-vasana,藏gos-dkar)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白衣观音(梵Paṇḍaravāsini,藏Gos-dkar-m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白衣派(梵śvetāmba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白月(梵śukla-pakṣa,巴Sukka-pakkha,藏Zla-ba-yar-gyi-ṅ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白云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百八烦恼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百八三昧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百八塔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百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百法明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百福庄严(梵śata-puṇya-vicitrita-,藏bsod-nams-brgyas-brgya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百济观音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百界千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百灵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百论(梵Sata-śāst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百论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百颂诗集(梵śatak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百岁宫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百塔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百万塔陀罗尼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百味饮食(梵śata-rasa-bhojana,藏kha-zasro-brgya-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百一物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百喻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百丈丛林清规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百丈清规证义记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百丈山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百丈野狐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百丈野鸭子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百字论(梵Akṣaraśataka,藏Yi-ge-brgya-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百字明修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柏林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班禅喇嘛(藏Paṇ-chen-lam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班玛瓜唐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班台斯利(Banteay-Ser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般阇罗国(梵Pañcāla,巴Pañcāl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般若(梵Prajñ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般若波罗蜜(梵prajñā-paramitā,巴paññā-pāramī,藏śes-rab-kyi-pha-rol-tu-phyin-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般若灯论释(梵Prajñā-pradipa-mūla-madhya-maka-vṛtti,藏Dbu-maḥi-rtsa-baḥ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般若伽罗笈多(梵Prajñākaragupta;700~750左右)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般若伽罗末提(梵Prajñākaramati;约950~100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般若经(梵Prajñāpāramitā-sūt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般若理趣释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般若心经秘键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般舟三昧(梵pratyutpanna-samādh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斑足王(梵Kalmāṣapāda,巴Kammāsapād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阪本幸男(1899~197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板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办道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半跏思惟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半托迦(梵Panthaka,巴Panthaka,藏Lam-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半择迦(梵paṇḍak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半字满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半座(梵ardhāsana,藏khri-phyed)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谤三宝戒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薄地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薄伽梵歌(梵Bhagavad-gīt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薄拘罗(梵Bakkula、Bākula、Vakkula、Vaku-la,巴Bakkula、Bākula,藏Ba-ku-l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宝藏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宝唱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宝称(梵Ratnakīrt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宝光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宝华山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宝镜三昧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宝卷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宝觉禅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宝莲禅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宝亮(444~50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宝女所问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宝瓶气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宝箧印陀罗尼(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宝庆记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宝山石窟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宝生佛(梵Ratna-saṃbhava,藏Rin-chenḥbyun-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宝通禅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宝行王正论(梵Ratnāvalī,藏Rgyal-po-lagtam-bya-ba-rin-po-che-phreṅ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宝雨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宝云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宝作寂(梵Ratnākaraśānt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保安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保参玉泉(1887~196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保国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保宁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保圣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保志(418~51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报恩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报国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报身(梵saṃbhoga-kāya,藏lon1!s-pyod-rdsogs-paḥi-sku)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报生三昧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报土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杯渡(380?~45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卑摩罗叉(梵Vimalakṣ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悲華經(梵Karuṇā-puṇḍarīka,藏Sñiṇ-rje-pad-ma-dkar-p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悲田坊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北朝佛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北传佛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北斗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北海白塔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北涧居简禅师语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北京律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北山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北山住部(梵Uttara-śaila,藏Byaṅ-gi-ri-boḥisde)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北石窟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北寺塔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北条时赖(1227~126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北条时宗(1251~128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北周武帝(543~57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北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贝叶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贝子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被甲护身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呗(梵pāṭhak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本朝高僧传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本初佛(梵ādi-Buddh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本地垂迹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本地身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本高(1779~184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本化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本化别头佛祖统纪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本化四菩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本迹二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本济(562~61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本寂(840~90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本觉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本来面目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本门佛立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本门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本门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本能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本如(981~105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本山修验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本生(巴Jātak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本生安荼论师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本生鬘(梵Jātaka-māl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本生注(巴Jātakaṭṭhakath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本寺‧末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本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本田义英(1888~195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本未有善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本有家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本愿(梵pūrva-praṇidhāna,藏smon-lam-gyikhyad-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本愿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本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本主崇拜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本尊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苯教(Bo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比哈(Bihār)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比量(梵anumāna-pramāṇa、藏rjes-su-dpag-paḥi-tshad-m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比量相违过(梵anumāna-viruddha,藏rjes-sudpag-gis-bsal-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比丘(梵bhikṣu、bhikṣuka,巴bhikkhu,藏dge-sloṅ)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比丘尼(梵bhikṣunī,巴bhikkhunī,藏dge-sloṅ-m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比丘尼传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比睿山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彼岸會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毕钵罗窟(梵Pippalī-guhā,巴Pipphalī-guh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毕钵罗树(梵pippal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毕竟空(梵atyanta-śūnyatā,藏mthaḥ-las-Ḥd-as-pa-stoṅ-pa-ñid)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毕陵伽婆蹉(梵Pilinda-vatsa、Pilindavaśa,巴Pilinda-vaccha、pilindiya-vaccha,藏Pi-li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闭关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庇立得法会(Pirit)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碧岩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碧云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边国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边执见(梵antagrāha-dṛṣṭi,巴antagahikā,藏mthar-Ḥdsi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变文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变相图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变易生死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遍计所执性(梵parikalpita-svabhāva,藏kun-brtags-paḥi-raṅ-bshi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遍净天(梵śubha-kṛtsna,巴Subha-kiṇṇa、subha-kiṇha,藏Dge-rgya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遍是宗法性(梵pakṣa-dharmatva,藏phyogs-kyi-chos-kyi-ltos-gshi-la-yod-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遍行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遍知(梵parijñā,藏yoṅs-su-śe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辨法法性论(梵Dharmadharmata-vibhaṅg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辨庆(?~118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辨喜(梵Vivekānanda;1863~190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辨显密二教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辨长(1162~123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辩才天(梵Sarasvatī、Sarasvatī-devī,藏Iha-mo-dbyaṅs-ca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辩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辩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辩伪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辩显密二教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辩正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辩中边论(梵Madhyānta-vibhāga-ṭīkā,藏Dbus-daṅ-mthaḥ-rnam-par-Ḥbyed-paḥi-Ḥgrel-bśad)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杓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表诠‧遮诠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表色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表无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表制集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别蚌寺(藏Ḥbras-spuṅ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别当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别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别解脱戒(梵prātimokṣa-saṃvara,巴pāṭi-mokkha-saṃvara,藏so-thar-gyi-sdom-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别境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别理随缘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别请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别时念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别向圆修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宾头卢(梵Piṇḍola,巴Piṇḍol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斌宗(1911~195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摈出(梵pravrājana、nāśana,巴pabbājana、nāsan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冰揭罗天(梵Piṅgala,藏Ser-skya、Ser-smug)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炳灵寺石窟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拨无因果(梵hetu-phālapavādi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波剌斯国(梵Pārasv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波隆纳鲁伐(巴Poḷonnāruv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波罗浮屠(Borobudur、Baraboedoer)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波罗奈国(梵Varaṇasī、Varaṇasī、Varāṇasī、Varaṇasī,巴Baraṇasī)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波罗颇迦罗蜜多罗(梵Prabhākaramit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波罗提木叉(梵prātimokṣa,巴pātimokka,藏so-sor-thar-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波罗提提舍尼(梵pratideśanīya,巴pāṭidesa-nīya,藏so-sor-bśags-par-bva-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波罗王朝(Pala-Dynasty)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波罗夷(梵pārājik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波你尼文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波斯匿王(梵Prasenajit,巴Pasenad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波旬(梵Pāpīyas,巴Pāpiya、Pāpimant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波逸提(梵prāyaścittika、pāyattika,巴pācit-tiya、pācittika,藏ltuṅ-byod)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哱啰舞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钵(梵pātra,巴patta,藏lhuṅ-bzed)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钵罗耶伽(梵Prayāg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钵头摩地狱(梵Padma,巴Paduma,藏Pad-m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伯希和(Paul-Pelliot;1878~194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伯孜克里克石窟(Bezeklik)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帛法祖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帛尸梨蜜多罗(梵śrīmit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博多哇(藏Po-to-ba;1031~110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博那佛塔(Bodhnath)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博山无异禅师广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补特伽罗(梵pudgala,巴puggala,藏gaṅ-zag)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补陀洛山(梵Potalaka、Potala、Potaraka,藏Gre-Ḥdsi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补续高僧传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不变随缘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不丹佛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不定(梵aniyata,巴aniyata,藏ma-ṅe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不定地法(梵aniyata-bhūmika-dharm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不定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不动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不动曼荼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不动明王(梵Acalanātha,藏Mi-gyo-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不动智神妙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不断念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不二摩诃衍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不二一元论(梵advait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不放逸(梵apramād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不共法(梵aveṇika-buddha-dharma,藏sans-rgyas-kyi-chos-ma-Ḥdre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不害(梵ahiṃsā,藏mi-Ḥtshe-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不净观(梵aśubhāsmṛti,巴asubhānupassin,藏mi-sdug-pa-bsgom-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不可触贱民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不可说(梵anabhilāpya,藏brjod-du-med-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不空(梵Amoghavajra,705~77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不空成就如来(梵Amogha-siddhi,藏Don-yod-grub-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不空罥索观音(梵Amogha-pāś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梵Amogha-pāśa-kalpa-rāja,藏Don-yod-paḥi-shags-paḥi-cho-ga-shib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不空罥索神咒心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不空罥索陀罗尼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不离过(梵avyāvṛtta,藏ldog-pa-ma-bstan-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不立文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不迁(1794或1795~186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不悭戒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不染污(梵akliṣṭa,巴akiliṭṭha,藏ñon-moṅs-pa-can-ma-yin-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不染污无知(梵akliṣṭājñān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不如密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不善(梵akuśala,巴akusala,藏mi-dge-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不生不灭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不受不施派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不退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不一不异说(梵bhedābhed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不饮酒戒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不增不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不增不减经(梵Anunatvāpūrṇatva-nirdeśa-pa-rivart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布达拉宫(藏Po-ta-l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布顿(藏Bu-ston-rin-chen-grub、Bu-ston-Khn-che;1290~136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布顿佛教史(藏Bde-bar-gśegs-paḥi-bstan-pa-Ḥi-gsal-byed,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布赫诺夫(Eugene-Burnouf;1801~185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布萨(梵poṣadha、upoṣadha、upavasatha、upavāsa,巴uposatha、posatha,藏gso-sbyoṅ-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布施(梵dāna,巴dāna,藏sbyin-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部执异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菜根谭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蔡巴‧贡噶多杰(藏tshal-Pa-Kun-dga-rdo-rje;1309~136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参禅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参东三十三所观音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参笼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参天台五台山记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粲英(1328~139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璨幽(869~95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仓院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藏论(巴peṭakopades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曹洞教会修证义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曹洞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曹溪宝林传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曹溪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漕矩吒国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草木成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草堂派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草堂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曾我量深(1875~197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叉手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茶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查坦尼亚派(梵Caitany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禅(梵dhyāna,巴jhāna,藏bsam-gta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禅病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禅茶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禅灯世谱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禅法要解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禅关策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禅海十珍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禅家龟鉴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禅戒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禅林宝训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禅林类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禅林僧宝传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禅林疏语考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禅林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禅林象器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禅门撮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禅门锻炼说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禅门口诀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禅门拈颂集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禅门日诵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禅门师资承袭图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禅门要略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禅秘要法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禅师(梵dhyāyin,巴jhāyi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禅源诸诠集都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禅苑蒙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禅苑清规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禅院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禅月集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禅云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禅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禅宗决疑集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禅宗全书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禅宗永嘉集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禅宗语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禅宗杂毒海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禅宗正脉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禅宗直指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缠(梵paryavasthāna,巴pariyuṭṭhāna,藏kun-nas-dkrs-i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镡津文集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懺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懺悔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昌珠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常不轻菩萨(梵Sadāparibhūta,藏Rtag-tubrña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常寂光土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常见(梵śāśvata-darśana、śāśvata-dṛṣṭi,巴sassata-diṭṭhi,藏rtag-par-lta-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常盘大定(1870~194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常惺(1896~193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常住(梵nitya-sthita、sadā-sthita,藏rtag-tugna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常住物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常总(1025~109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唱导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抄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超峰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超佛越祖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超戒寺(梵Vikramaśilā、Vikramaśīla,藏Vi-kra-ma-śī-laḥi-gtsug-lag-khaṅ)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超日王(梵Vikramādity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超永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超越三昧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超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朝暮课诵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朝时课诵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朝鲜佛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朝鲜佛教通史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车匿(梵Chandaka、Chanda,巴Channa,藏Ḥdun-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瞋(梵pratigha、dveṣa,巴paṭigha、dosa,藏khon-khro-ba、she-sdaṅ)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尘(梵rajas,巴raja,藏rdul)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尘点劫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尘劳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尘沙惑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沉香树(梵agaru、aguru、kālāguru、kṛṣṇā-garu,巴agalu)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陈观胜(Kenneth-K.-S.-Chen;1907~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陈健民(1906~198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陈那(梵Diṅnāga、Dignāga,藏Phyogs-kyiglaṅ-po、Phyogs-glaṅ)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陈弃药(梵pūtimukta-bhaiṣajya-,巴pūtimut-ta-bhesajja,藏sman-bskus-te-bor-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陈寅恪(1890~196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陈垣(1880~197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称名念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称念(1513~155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成道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成佛(梵buddho-bhavati,藏Ḥtshaṅ-rgya-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成就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成就法鬘(梵Sādhana-māl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成實論(梵Satyasiddhi-śāst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成實師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成實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成唯識論(梵Vijñaptimātratāsiddhi-śāst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成唯識論述記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成尋(1011~108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呈心偈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承澄(1205~128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承德外八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承天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承远(712~80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承珠(?~189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澄观(737~838,一说738~83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澄远(908~98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吃茶养生记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痴(梵moha、mūḍha,巴moha,藏gti-mug)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持国天(梵Dhṛta-rāṣṭra,巴Dhata-raṭṭha,藏Yul-Ḥkhor-bsruṅ)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持戒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持律(梵vinaya-dhara,藏Ḥdul-ba-Ḥdsin-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持明咒藏(梵vidyādhara-piṭak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持世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持松(1894~197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持斋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齿木(梵danta-kaṣṭha,巴danta-kaṭṭha、dan-ta-pona,藏so-śiṅ)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赤松德赞(藏Khri-sroṅ-lde-btsan;742~79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赤松连城(1841~191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赤沼智善(1885~193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炽盛光佛顶(梵Prajvaloṣṇiṣaḥ)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敕修百丈清规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崇福寺(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崇福寺(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崇善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崇圣寺三塔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筹(梵śalākā,巴salākā,藏thur-ma、tshul-śiṅ)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出定(梵vyutthāna,巴vyuṭṭhan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出定后语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出定笑语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出家(梵pravrajyā,巴pabbajjā,藏rab-tuḥbyuṅ-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出离(梵naiṣkramya,巴nekkhamma,藏ṅes-par-Ḥbyuṅ-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出离依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出三藏记集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出世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出世间(梵lokottara,巴lokuttara,藏Ḥjig-rten-las-Ḥda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出行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出曜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初法明道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初夜(梵prathama-yāma,巴paṭhama-yāma,藏thun-daṅ-p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初转法轮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初祖庵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楚金(698~75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楚俊(1262~1336)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楚石禅师语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楚王英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楚圆(986~103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处(梵āyatan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处谦(1011~107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畜生道(梵tiryagyon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传道(1941~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传灯(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传灯(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传灯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传灯玉英集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传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传法宝纪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传法灌顶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传法院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传法正宗记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传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传光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传戒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传衣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传召法会(藏sMon-lam-chen-p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幢(梵dhvaja、ketu、patākā,巴dhaja、paṭā-kā,藏rgyal-mtsha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创巴(Chogyam-Trungpa;1939~198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创价学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垂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春日版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春日曼荼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纯陀(梵Cunda,巴Cunda,藏Skul-bye)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辞世偈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慈悲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慈悲道場懺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慈悲水懺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慈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慈昌(1546~162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慈航(1895~195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慈惠(1934~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慈愍派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慈善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慈心三昧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慈雲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慈舟(1877~195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次第三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葱岭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丛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丛林集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從容錄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從諗(778~89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從義(1042~109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崔致远(85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村上专精(1851~192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存奖(830~888或92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存牛(1469~154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存易(1539~161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搭衣仪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达彬瑜寺(巴Thatpinnyu)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达嚫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达杜派(梵Dādūpanthī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达尔喀(Paul-Wilhelm-Dahlke;1865~192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达赖喇嘛(Dalai-lam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达垄噶举派(藏Stag-lung-bka’-brgyud)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达垄寺(藏Stag-luṅ)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达罗毗荼国(梵Draviḍa、Dramida、Dramila,巴Damiḷ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达玛瑜特派(巴Dhammayutika-nikāy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达摩波罗(巴Dhammapāla;1864~193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达摩多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达摩笈多(梵Dharmagupta;?~61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达摩易筋经十二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达磨多罗禅经(梵Yoga-carya-bhūm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达磨忌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达斯(Sarat-Chandra-Das;1849~191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达斯笈多(Surendranath-Dasgupta;1885~195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达信王(Taksin;1734~178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呾叉始罗(梵Takṣaśilā、Takṣasilā,巴Takkasil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怛特羅(梵Tant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怛特羅部集成(藏rGyud-sde-kun-btu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怛特羅佛教(Tantric-Buddhism)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怛特羅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打七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阿弥陀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爱道比丘尼经(梵mahā-prajāpati-bhik-śuṇī-sūt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安般守意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安寺(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安寺(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安寺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白伞盖佛母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般涅槃经(梵Mahā-parinirvāṇa-sūtra,巴Mahā-parinibbāna-suttanta)(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般涅槃经(梵Mahāparinirvāṇa-sūtra,藏Yoṅs-su-mya-ṅan-las-Ḥdas-pa-chen-poḥi-mdo)(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梵Nahā-prajñāpāramītā-sūt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般若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宝法王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宝积经(梵Mahā-ratnakūṭ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报恩寺(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报恩寺(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悲阐提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悲忏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悲心陀罗尼(梵Mahākāruṇikacitta-dhāraṇī,藏Thugs-rje-chen-poḥi-sems-paḥi-gzuṅ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不善地法(梵a-kuśala-mahā-bhūmika,藏sa-chen-po-mi-dge-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藏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藏经补编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藏经纲目指要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藏经索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藏圣教法宝标目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藏一览集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梵Mahāyānābhidharma-samuccaya,藏Chos-mṅon-pa-kun-las-btu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梵Mahā-yānābhidhar-ma-samuccaya-vyākhya,藏Chos-mṅ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乘百法明门论(梵Mahāyāna-śatadharma-prakāśamukha-śāstra,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乘宝要义论(梵Sūtra-samuccaya,藏Mdokun-las-bdu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乘成业论(梵Karmasiddhi-prakaraṇa,藏Las-grub-paḥi-rab-tu-byed-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乘稻秆经(梵ārya-śālistambha-nāma-ma-hāyāna-sūt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乘二十二问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乘法界无差别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乘法王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乘法相研神章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乘法苑义林章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乘非佛说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乘佛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乘伽耶山顶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乘集菩萨学论(梵śikṣāsamuccaya,藏Bslab-pa-kun-las-btu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乘教(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乘教(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乘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梵Mahāyāna-naya-ṣaṭ-pāramitā-sūt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乘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乘律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乘密严经(梵Ghana-vyūha-sūtra,藏ḥphags-pa-rgyan-stug-po-bkod-pa-shes-b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乘菩萨入道三种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乘起信论(梵Mahāyāna-prasāda-prabhāvan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乘三系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乘上座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乘四果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乘唯识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乘无生方便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乘无相妄执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乘五门十地实相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乘五蕴论(梵Pañca-skandha-prakaraṇa,藏Phuṅ-po-lṅaḥi-rab-tu-byed-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乘显识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乘修心七义论释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乘玄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乘要道密集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乘义章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乘造像功德经(梵Tathāgata-pratibimba-pratiṣṭhānuśaṁs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乘贼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乘掌珍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乘止观法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乘中观释论(梵Mūla-madhyamaka-sandhi-nirmocana-vyākhy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乘庄严宝王经(梵Avalokiteśvara-guṇa-kā-raṇḍa-vyūha,藏Za-ma-tog-bkod-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乘庄严经论(梵Mahāyāna-sūtrālaṃkāra,藏Theg-pa-chen-po-mdo-sdeḥi-r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川隆法(1956~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慈大悲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慈恩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慈法王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慈寺(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慈寺(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村西崖(1868~192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道长安(1843~190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德(梵bhadanta,巴bhadanta,藏btsun-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德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德寺派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地法(梵mahābhūmika-dharmaḥ)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灯国师语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谛(梵mahā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定(1823~1906)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法鼓经(梵Mahā-bherī-haraka-parivarta,藏Rṇa-bo-cheḥi-md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烦恼地法(梵kleśa-mahā-bhūmikā-dhar-māḥ,藏ñon-moṅs-chen-poḥi-s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梵天(梵Mahā-brahman,巴Mahā-brahman,藏Tshaṅs-pa-chen-p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方等大集经(梵Mahā-saṃnipāta-sūtra,藏Ḥdus-pa-chan-p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方等大集日藏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方等大集月藏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方等无想经(梵Mahāmegha-sūtra,藏sprin-chen-p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梵Buddhāvataṁsaka-ma-hā-vaipulya-sūtr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方广如来藏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峰山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八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二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九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六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七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三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五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一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佛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谷大学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谷光瑞(1876~194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谷石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谷探险队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鼓(梵dundubhi,巴dundubhi,藏rṅ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观(1201~126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韩佛教大乘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黑天(梵Mahākāl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幻化网导引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慧刀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慧派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慧普觉禅师年谱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荐福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鉴禅师小清规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觉禅师语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觉寺(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觉寺(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开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礼拜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理佛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理国梵像卷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林精舍(梵Mahā-vana,巴Mahā-van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明高僧传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明仁孝皇后梦感佛说第一希有大功德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明三藏法数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明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明塔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念佛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毗卢遮那经广大仪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毗婆沙论(梵Abhidharma-mahāvibhāṣā-śa-st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品般若经(梵Pañcaviṃśati-sāhasrikā-pra-jñāpāramitā,藏śes-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秦国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秦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权修理菩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日本佛教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日本佛教全书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日本国法华经验记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日经(梵Mahā-vairocanābhisaṃbodhi-vikur-vi-tadhiṣṭhāna-vaipuly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日如来(梵Mahāvairocana,藏Rnam-par-snaṅ-mdsad-chen-p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梵Bodh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善地法(梵kuśala-mahā-bhūmikā-dharmāḥ)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圣欢喜天(梵Mahārya-nandikeśvara,藏Dgaḥ-byed-dbaṅ-phyug)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师(梵śāstṛ,巴satthar)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石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史(巴Mahāvaṃs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势至菩萨(梵Mahā-sthāma-prāpta,藏Mthu-chen-thob)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事(梵Mahavastu)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手印(梵Mahāmud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树紧那罗力王(梵Druma-kiṃnara-raja,藏-Mi-Ḥaṃ-ciḥi-rgyal-po-sdoṅ-po-Ḥam-ljon-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寺(巴Mahā-vihā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宋僧史略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随求菩萨(梵Mahā-pratisā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随求陀罗尼(梵mahā-pratisāravidya-dhā-raṇi,藏Rig-sṅags-kyi-rgyal-mo-so-sor-Ḥb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唐内典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唐西域记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天(梵Mahādeva,巴Mahādev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天五事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通智胜佛(梵Mahābhijñā-jñānābhibhū,藏Mṅon-par-śes-paḥi-ye-śes-chen-p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同(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同(819~914)(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头陀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威德明王(梵Yamāntaka,藏Gśin-rje-gśed)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我(1709~178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仙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贤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欣(1284~134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行事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醒(1899~195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兴善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兴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雄(梵mahāvīra)(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雄(梵Mahāvīra)(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雄宝殿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衍历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雁塔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应派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勇(1892~192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佑(1334~140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原问答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圆镜智(梵ādarśa-jñāna,藏me-loṇ-lta-bu-Ḥi-ye-śe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圆觉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圆满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文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圆满无上智广大心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圆满心要总集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圆满虚幻休息妙车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云轮请雨经(梵mahā-megha-sūtra,藏sprin-chen-p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云寺(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云寺(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丈夫论(梵Mahā-purusa-śāst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昭庆律寺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昭寺(藏Jo-khaṅ)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召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正大学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正觉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正新修大藏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智度论(梵Mahāprajñāpāramita-śast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中祥符法宝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钟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众部(梵Mahāsaṅghika,巴Mahāsaṅghika,藏Dgeḥdunphal-chen-p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庄严论经(梵Sūtrālaṃkāra-śāst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自在天(梵Maheśvara,巴Mahissa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宗地玄文本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大足石刻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傣族佛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带业往生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戴传贤(1890~194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戴逵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戴维斯(Thomas-William-Rhys-Davids;1843~192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丹田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丹霞天然(739~82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丹周尔(Tanjore)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担当(1593~167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胆巴(藏Dampa;1230~130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彈誓(1552~161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彈指(梵acchaṭā,藏se-gol)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当巴桑结(藏Dam-pa-saṅs-rgyas;?~111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当代台湾佛教【研究者名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当代台湾佛教资料【居士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当代台湾佛教资料【名僧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当麻曼荼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忉利天(梵Trāyastriṃśa,巴Tāvatiṃsa,藏Sum-cu-rtsa-gsum-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导师(梵nāyaka、netṛ、deśika、pramukha,巴nāyaka、netar,藏Ḥdren-pa、mtshon-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岛地大等(1875~192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岛地默雷(1838~191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岛史(巴Dīpa-vaṃs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倒离(梵viparīta-vyatireka,藏klog-pa-phyin-ci-log-tu-sbyar-ba-bshi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道(梵mārga,巴magga,藏lam)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道安(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道安(312或314~385)(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道白(1635~171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道场(梵bodhi-maṇḍa,藏byaṅ-chub-kyi-sñin-p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道场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道成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道宠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道绰(562~64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道谛(梵mārga-satya,巴magga-sacca,藏lam-gi-lden-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道端良秀(1903~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道机(1628~170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道济(1150~120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道阶(1866~193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道开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道楷(1043~111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道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道林(741~82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道隆(1213~127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道伦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道忞(1596~167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道霈(1615~170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道钦(714~79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道融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道诜(827~89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道诜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道生(355~43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道盛(1592~165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道世(?~68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道邃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道悟(748~80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道信(580~65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道宣(596~66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道璇(702~76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道衍(1335~141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道一(709~78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道义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道膺(853~90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道余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道元(1200~125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道源(1900~198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道昭(629~70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道忠(1653~174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德格印經院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德光(梵Guṇaprabha,藏Yon-tan-Ḥod)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德慧(梵Guṇamati,藏Yon-tan-blo-gro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德儉(1245~132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德清(1546~162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德山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德韶(891~97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德異(123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地藏菩萨(梵Kṣitigarbha,藏Saḥi-sñiṅ-p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地藏菩萨本愿经(梵Kṣitigarbha-praṇidhāna-sūt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地藏菩萨本愿经◎称佛名号品第九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地藏菩萨本愿经◎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地藏菩萨本愿经◎地神护法品第十一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地藏菩萨本愿经◎地狱名号品第五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地藏菩萨本愿经◎分身集会品第二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地藏菩萨本愿经◎观众生业缘品第三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地藏菩萨本愿经◎见闻利益品第十二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地藏菩萨本愿经◎利益存亡品第七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地藏菩萨本愿经◎如来赞叹品第六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地藏菩萨本愿经◎校量布施功德缘品第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地藏菩萨本愿经◎阎浮众生业感品第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地藏菩萨本愿经◎阎罗王众赞叹品第八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地藏菩萨本愿经◎嘱累人天品第十三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地藏十轮经(梵Daśa-cakra-kṣitigarbha,藏Ḥdus-pa-c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地华(1844~190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地居天(梵Bhūmy-avacara-deva,藏Sa-biaḥidbaṅ-p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地论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地天(梵pṛthivī,藏Sa-lha-m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地狱(梵naraka、niraya,巴niraya,藏dmyal-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地狱变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地狱得道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灯光城(梵Dīpavatī)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灯明(梵dīpa,巴dīpa,藏mar-me)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登噶尔玛目录(藏dKar-chag-lDan-dkar-m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等活地狱(梵Saṃjīva,巴Saṃjīva,藏Yaṅ-so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等觉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等流习气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等杨(1420~1506)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狄雍(J.-W.-de-Jong;1921~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荻原云来(1869~193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底沙佛(梵Tisṣya,巴Tiss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帝失罗叉(梵Tiṣyarakṣit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帝师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帝释天(梵śakra-devānām-indra,巴Sakka-devānam-ind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第一义谛(梵paramārtha-satya,巴paramattha-sacca,藏don-dam-paḥi-bden-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第一义空(梵paramārtha-śūnyatā,藏don-dam-pa-stoṅ-pa-ñid)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谛(梵satya,巴sacca,藏bden-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谛观(?~97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谛闲(1858~193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滇释记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颠倒(梵viparyāsaḥ)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典座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电脑佛典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殿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奝然(938~1016)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调伏天(梵Vinītadev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掉举(梵auddhatya,藏rgod-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丁福保(1874~195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丁氏佛学丛书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顶礼(梵śīrasā’bhivandate,藏mgo-pasphyag-Ḥtshal-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定宾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定朝(?~105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定琛(1632~168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定共戒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定慧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定林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定散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定西(1895~196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定业‧不定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定印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东禅院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东初(1908~197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东大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东方八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东方圣书(The-Sacred-Books-of-the-East)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东福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东国大学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东国高僧传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东国僧尼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东汉佛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东鹤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东晋佛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东净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东林十八高贤传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东林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东密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东明派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东塔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东洋大学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洞山五位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洞山悟本大师语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洞上祖宪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都讲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兜跋毗沙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兜率天(梵Tuṣita,巴Tusita,藏Dgaḥ-lda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兜沙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阇烂达罗国(梵Jālandha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阇那崛多(梵Jñānagupta;523~60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阇耶跋摩七世(巴Jayavarman-Ⅶ;约1125~122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毒鼓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独乐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读彻(1588~1656)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读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读体(1601~167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犊子部(梵Vātsī-putrīya,巴Vajji-puttaka,藏Gnas-ma-buḥi-sde)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笃补巴(藏Dol-bu-pa;1292~136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睹货逻国(梵Tukhāra、Tuḥkhāra、Tuṣāra,藏Tho-gar、Thod-dkar)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杜顺(557~64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度牒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度门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度僧制度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渡边海旭(1872~193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渡边云照(1827~190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渡边照宏(1907~197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端美三菩提(藏Thon-mi-sambhoṭ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端正的难陀(梵Saundaranand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短期出家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断惑(梵kleśaḥ-prahīyate,藏-ñons-moṅs-paspoṅs-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断灭论(梵uccheda-vād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断末摩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断俗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对告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兑律(169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敦煌石窟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顿渐二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顿悟大乘正理决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顿悟‧渐悟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顿悟入道要门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多宝佛(梵Prabhūta-ratna,藏Rin-chen-maṅ)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多揭罗香树(梵tagara,巴tagara,藏rgya-spos、ta-ga-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多杰觉拔(187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多伦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多罗那他(梵Taranātha;1575~163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多罗那他佛教史(藏Dam-paḥi-chos-rin-po-che-ḥphags-p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多罗菩萨(梵Tārā,藏Sgrol-m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多罗树(梵tāla,巴tāla,藏ta-l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多玛食子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多玛斯(Frederick-William-Thomas;1867~1956)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多摩罗跋香树(梵tamālapatra、tamālapattra、tamāla、tamālaka、tama、patra,巴tamāl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多闻(梵bahu-śruta,巴bahussuta,藏maṅ-dutho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多闻部(梵Bahuśrutīya、Bāhulika,巴Bahus-sutaka、Bāhulika,藏Maṅ-du-thos-paḥi-sde)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多子塔(梵Bahuputraka-caitya,巴Bahuputta-ka-cetiya、Bahuputta-cetiy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朵尔杰(Dorjeff;184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朵依斯特普寺(Wat-Prathat-Do^isuthep)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堕罗钵底国(梵Dvāravatī)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俄‧罗丹喜饶(藏ṅog-Blo-ldan-śes-rab;1059~110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峨眉山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饿鬼(梵preta,巴peta,藏yi-dwag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阏伽(梵argha,巴aggha,藏mchod-yo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惡(梵pāpa、pāpaka,藏sdig-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惡叉聚(梵akṣ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惡見(梵dṛś、mithyā-dṛṣṭi,藏phyin-ci-log-gilta-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惡取空(梵dur-gṛhītā-śūnyat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惡人正機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惡醯掣呾邏國(梵Ahi-cchatt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惡知識(梵pāpa-mit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惡作(梵kaukṛtya,藏Ḥgyod-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恩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耳珰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耳根(梵śrotrendrīya,巴sotīndriya,藏rna-baḥī-dbaṅ-p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耳识(梵śrotra-vijñāna,巴sota-viññāna,藏rnabaḥi-rnam-par-she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二边(梵dvaya-anta、anta-dvaya,巴dve-anta,藏gñis-kyi-mthaḥ、mthaḥ-gñi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二部僧授戒轨范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二乘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二乘作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二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二谛义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二根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二河白道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二护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二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二教六理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二教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二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二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二取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二入四行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二入四行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二十八部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二十八宿(梵aṣṭāviṃśati-nakṣatrāṇi,藏rgyu-skar-ñiśu-rtsa-brgyad)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二十二根(梵dvāviṃśatīndriyāṇi,巴dvāvisa-tindriyāṇi,藏dbaṅ-po-ñi-śu-rtsa-gñi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二十二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二十犍度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二十四缘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二十天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二十五谛(梵pañcaviṃśati-tattvān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二十五方便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二十五神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二十五有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二十五圆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二十五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二十亿耳(梵śroṇakoṭīviṃśa、śrotraviṃśati-koṭī,巴Soṇakolivīsa,藏Gro-bshin-sky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二时临斋仪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二守护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二鼠啮藤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二坛传戒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二土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二土弘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二王尊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二形(梵ubhayavyañjanaka,巴ubhato-vyañjanaka,藏msthan-gñi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二因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二隐谧禅师语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二月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二障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二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二种生死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二重中道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二祖山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二尊院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发菩提心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发趣论(巴Paṭṭhāna-ppakaraṇ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发智论(梵Jñāna-prasthāna-śāst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伐拉巴派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伐腊毗国(梵Valabhi、Balabhi、Balabhad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伐㮹呵利(梵Bhartṛhar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梵dharma,巴dhamma,藏cho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宝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藏(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藏(643~712)(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藏(1351~1428)(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藏部(梵Dharmaguptika,巴Dhammaguttika,藏Chos-sruṅs-bḥi-sde)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藏和尚传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藏菩萨(梵Dharmākara,藏Chos-kyi-Ḥbyuṅ-gna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藏碎金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差别相违因(梵dharma-viśeṣ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常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称(梵Dharmakīrti,藏Chos-kyi-grags-pa;600?~68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成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持(635~70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冲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处所摄色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尔自然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舫(1904~195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格崇拜(梵dharma-rāja-pūj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恭(1102~118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鼓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果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海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护(梵Dharmarakṣa;963~105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华传记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华经安乐行义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华经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华经论(梵Saddharma-puṇdarīka-ś-astra、Saddharma-puṇdarīka-upadeś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华经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华七喻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华三昧(梵saddharma-puṇḍarīka-samadhi,藏dam-paḥi-chos-pad-ma-dkar-poḥi-tiṅ-ṅe-Ḥd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华三昧忏仪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华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华文句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华文句记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华秀句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华玄义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华玄义释签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华一揆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皇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集论(巴Dhamma-saṅgaṇ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界(梵dharma-dhātu,巴dhamma-dhātu,藏chos-kyi-kham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界安立图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界次第初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界定印(梵samādhimudr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界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界观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界缘起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经(梵Dharmasūt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句经(梵Dharmapada,巴Dhamma-pad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具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腊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朗(507~58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砺(569~63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琳(572~64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隆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轮(梵dharmacakra,巴dhammacakk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螺(梵dharma-śaṅkha,藏chos-kyi-duṅ)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门(梵dharma-paryāya,巴dhamma-pari-yāya,藏chos-kyi-rnam-graṅ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门名义集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门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名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融(594~65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上(495~580)(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上(梵Dharmottara)(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上部(梵Dharmottarīya,巴Dhammuttariya、Dhammuttarika,藏Chos-mchog-paḥi-sde)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身(梵dharma-kāya,巴dhamma-kāya,藏chos-kyi-sku)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身基金会(Dhammakāya-Foundatio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胜(梵Dharma-śresthi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师(梵dharma-bhānaka,巴dhamma-kathik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事赞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数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顺(557~64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泰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体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天(?~100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王(梵dharma-rāja,藏chos-rgyal)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王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王舞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喜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显(?~约42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献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相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相辞典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相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性(梵dharmatā,巴dhammatā,藏chos-ñid)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性生身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性土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性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眼净(梵dharmacakṣu-viśuddha,藏chos-kyi-mig-paḥi-rnam-par-dag-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眼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演(?~110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衣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勇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雨禅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语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源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远(991~106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苑珠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月(梵Dharmacandra;653~74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云(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云(534~567)(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云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蕴足论(梵Abhidharma-dharma-skandha-pāda,藏Chos-kyi-phuṅ-p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照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真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执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住记(梵Nandimitrāvadana,藏Dgaḥ-baḥibśes-gñen-gyi-rtogs-pa-brjod-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住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住学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住智‧涅槃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自相相违因(梵dharma-svarūpa-viruddha-hetu,藏chos-kyi-ṅo-bo-daṅ-Ḥgal-baḥ!i-gtan-t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尊(1902~198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法座(梵dharmāsana,藏chos-kyi-sta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幡(梵patākā、paṭākā、dhvaja、ketu,巴paṭā-kā、paṭāka,藏ba-da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翻译名义大集(梵Mahāvyutpatti,藏Lo-paṇmaṅ-pos-mdsad-paḥi-bye-brag-tu-rtogs-parb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翻译名义集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凡夫(梵pṛthag-jana,藏so-so-skye-b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烦恼(梵kleśa,巴kilesa,藏ñon-moṅ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烦恼即菩提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烦恼障(梵kleśāvaraṇa,巴kilesa-āvaraṇa,藏ñon-moṅs-paḥi-sgrib-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繁塔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梵(梵Brahma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梵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梵教会(梵Brāhma-Samāj)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梵经(梵Brahma-sūt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梵琦(1296~137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梵日(810~88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梵书(梵Brāhmaṇ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梵天(梵Brahmā、Brahma-deva巴Brahmā、Brahma-dev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梵网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梵网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梵仙(1292~134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梵行(梵brahma-caryā,巴brahma-cariya,藏tshaṅs-par-spyod-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梵学津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梵衍那国(梵Bamiyān、śiribāmiyā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梵鱼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梵语(梵Sanskrit)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梵语千字文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梵语杂名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梵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方便(梵upāya,巴upāya,藏thab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方便心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方等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方等三昧行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方广大庄严经(梵Lalitavistara,藏ḥphags-pargya-cher-rol-pa-shes-bya-ba-theg-pa-che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方广道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方广寺(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方广寺(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方汉岩(1876~195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方会(996~104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方净(1663~1706)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方论师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方外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方以智(?~167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方丈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芳村修基(1908~197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房山石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放生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放水灯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放逸(梵pramāda,巴pamāda,藏bag-med-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飞来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飞鸟大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飞天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飞锡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非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非人(梵amanuṣya,巴amanussa,藏mi-ma-yi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非时食(梵vikālabhojana,巴vikālabhojana,藏dus-ma-yin-paḥi-za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非想非非想处(梵Naiva-saṃjñānāsaṃjñā-yatana,巴Nevasaññānasaññāy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非浊(?~106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吠拉湿婆派(梵Vira-śaiv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吠舍佉(梵Vaiśākha,巴Vesākha,藏Dpyid-zla-tha-chuṅ)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吠檀多精髓(梵Vedānta-sā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吠檀多派(梵Vedānt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吠陀(梵Veda,巴Veda,藏Rig-byed)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吠陀圣义纲要(梵Vedārtha-Saṃgrah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吠陀时代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废佛毁释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费长房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分别(梵vikal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分别变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分别功德论(梵Puṇya-vibhaṅg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分别论(巴Vibhaṅga-ppakaraṇ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分别起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分别说部(梵vibhajya-vādin,巴vibhajja-vādin,藏rnam-par-phye-ste-smra-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分段生死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分身(梵ātmabhāva-nirmit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分陀利迦(梵puṇḍarīka,巴puṇḍarīka,藏padama-dkar-p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分卫(梵paiṇḍapātika,巴piṇḍapāta,藏bsod-sñom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芬皇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汾阳无德禅师语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粉河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粪扫衣(梵pāṃsu-kūla,巴paṃsu-kūla,藏phyag-dar-khrod)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丰干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风天(梵Vāyu,巴Vāyu,藏Rluṅ-lh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风仙论师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风穴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讽诵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凤林山派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凤山佛教莲社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凤停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奉恩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奉法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奉国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奉先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弗劳瓦尔纳(Erich-Frauwallner,1898~197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弗若多罗(梵Puṇyatā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弗沙蜜多罗王(梵Puṣyamitra、Puṣpamitra,藏Rgyal-ba-bśe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伏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伏道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扶律谈常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扶南国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扶桑禅林僧宝传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扶习润生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扶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梵Buddha,巴Buddha,藏Saṅsrgya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般泥洹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本行集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部(梵Buddha-kula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藏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成道日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传图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大先(梵Buddhasen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诞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地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地经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典音义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殿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顶(梵uṣṇīṣa,藏gtsug-tor)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法金汤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法金汤编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光山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光寺(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光寺(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国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护(梵Buddhapālita,藏Saṅs-rgyas-bskyaṅs;约470~540左右)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华严入如来德智不思议境界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教(梵Buddha-śāsana、Buddhānuśāsana,巴Buddha-sāsana,藏Saṇs-rgyas-bstan-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教碑帖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教传道协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教大系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教大学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教混合梵语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教活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教美术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教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教诠释学(Buddhist-Hermenutic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教天文历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教统一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教文库(Bibliotheca-Buddhic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教文献学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教文学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教戏剧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教星期日学校(Buddhist-Sunday-School)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教学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教音乐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库(Philippe-Edouard-Foucaux;1811~189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门必备课诵本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门诸赞-杂类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名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名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母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母大孔雀明王经(梵Mahāmayūrī-vidyā-rājñī)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涅槃日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七仪规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身(梵buddha-kāya,巴Ubuddha-kāya,藏saṅs-rgyas-kyilu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使(巴Buddhadasa;1906~199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事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授(梵Buddhadatta,巴Buddhadatt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授记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书编目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书书名索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所护念会教团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所行赞(梵Buddha-carita-kāvya,藏Saṅs-rgyas-kyi-spyod-pa-shes-bya-baḥi-sñan-dṅ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通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通寺派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图澄(232~34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图户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土(梵buddhaviṣayaḥ)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驮跋陀罗(梵Buddhabhadra;359~42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陀波利(梵Buddapāl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陀禅师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陀扇多(梵Buddhaśānt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陀耶舍(梵Buddhayaśa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榭(Alfred-C.-A.-Foucher;1865~195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心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性(梵buddhatā、buddhatva,藏saṅs-rgyas-pa-ñid)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性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学院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牙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牙寺(巴Daḷadā-Māligāv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眼佛母(梵Buddha-locanī)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印(1032~109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影窟(梵Buddha-chāyā-guh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哲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制比丘六物图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智(梵buddha-jñana,巴buddha-ñāṇ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种(梵buddha-vaṃśa,巴buddha-vaṃsa,藏saṇs-rgyas-kyi-rig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种姓经(巴Buddha-vaṃs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子(梵buddha-putra、tathāgatasya-putraḥ,巴buddha-putta,藏saṅs-rgyas-sra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足石(梵buddha-pād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祖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祖历代通载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祖统纪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佛祖正宗道影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拂子(梵vyajana、vāla-vyajana,巴vijanī,藏rṅa-yab)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服部正明(1924~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服水论师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浮石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浮图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福济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福井康顺(1898~199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福井文雅(1934~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福聚(1686~176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福生天(梵Puṇya-prasava,藏Bsod-nams-skye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福田(梵puṇya-kṣetra,巴puñña-khetta,藏bsod-nams-shiṅ)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福严精舍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福严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福原亮严(1909~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福州版大藏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辅教编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付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付法藏因缘传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付嘱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附佛法外道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赴请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傅翕(497~56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傅奕(554~63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富兰那迦叶(梵Pūraṇa-kāśyapa,巴Pūraṇa-kassapa、Puraṇa-kassapa,藏Ḥod-syuṅrdsogs-byed)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富楼那(梵Pūrṇa-maitrāyaṇī-putra,巴Puṇṇa-mantāni-putta,藏Byams-maḥi-bu-gaṅ-p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富永仲基(1715~1746)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缚(梵bandhana,巴bandhana,藏Ḥchiṅ-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缚刍河(梵Vakṣu)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缚喝国(梵Bokha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伽蓝(梵saṃghārāma,巴saṃghārāma,藏dge-Ḥdun-gyikun-dgaḥ-ra-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伽蓝神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伽那(梵Gaṇ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伽陀(梵gāthā,巴gāthā,藏tshigs-su-bcad-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伽耶城(梵Gay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伽耶山(梵Gayā,巴Gayāsisa,藏Ga-yā-mgoḥir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噶当宝册(藏Bkaḥ-gdams-rin-po-cheḥi-glegs-bam)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噶当派(藏Bkaḥ-gdam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噶举派(藏Dkar-brgyud、Bka’-brgyud)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噶玛噶举派(藏Kar-ma-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噶玛师利那烂陀佛学院(Karma-Shri-Nalan-da-Institute)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噶厦(藏bKa’-shag)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改邪钞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盖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盖沙布‧钱德尔‧森(Keshab-Chandra-Sen;1838~188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甘丹赤巴(藏Dgaḥ-ldan-khri-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甘丹寺(藏Dgaḥ-ldan-rnam-par-rgyal-baḥi-gliṅ、Dgaḥ-ldan、Dge-lda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甘地(Mohandas-Karamchand-Gandhi;1869~194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甘露(梵amṛta,巴amata,藏bdud-rts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甘露饭王(梵Amṛtodana,巴Amitodana,藏Bdud-rtsi-za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甘露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甘露陀罗尼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甘露味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甘尼沙(梵Gaṇeśa、Ganesh)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感通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干第‧罗洛颜格朗(Candi-loro-jonggrang)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干第‧文荼(Candi-Mendut)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干凤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干潟龙祥(1892~199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冈波巴(藏sGam-po-ba;1077~1152或1079~116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冈野正道(1900~197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高辨(1173~123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高昌国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高峰了州(1898~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高鹤年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高井观海(1884~195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高丽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高丽国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高棉佛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高明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高楠顺次郎(1866~194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高崎直道(1926~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高僧传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高僧法显传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高僧摘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高王观音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高雄佛教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高雄义坚(1888~197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高野山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高野山大学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格鲁派(藏Dge-lug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格萨尔王传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格西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格义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葛藤语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根(梵indriya,藏dbaṅ-p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根本定(梵dhyāna-maula,藏bsam-gtan-dṅos-gsl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根本烦恼(梵mūla-kleśa,藏ñon-moṅs-dṅos-gsh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根本佛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根本识(梵mūla-vijñāna,藏rtsa-baḥi-rnam-par-śe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梵Mūla-sarvāstivā-da-vinaya,藏Ḥdul-ba-rnam-par-Ḥbyed-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根本智(梵mūla-jñāna,藏rtsa-baḥiye-śe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根边蕴(梵mūlāntika-skandha,藏gshiḥimthaḥ-las-byuṅ-baḥi-phuṅ-p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根来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亘璇(1768~185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耕田婆罗堕阇(梵Karṣi-Bhāradvāja,巴Kasi-Bhāradvāj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工巧明(梵śilpakarmasthāna-vidyā,藏bzoḥi-gnas-kyirig-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弓(梵dhanuṣ,巴dhanu,藏Ḥdo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弓裔(?~91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公案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公岩(1758~182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功德(梵guṇa,藏yon-ta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功德坟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功德使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功德直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功过格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功能(梵samartha,藏nu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供具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供曼达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供物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供养(梵pūjanā,巴pūjanā,藏mchod-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宫坂宥胜(1921~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宫本正尊(1893~198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巩县石窟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共般若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共教‧不共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共相(梵sāmānya-lakṣaṇa,藏spyi-mtsha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共相‧不共相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共业‧不共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共种子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贡噶呼图克图(1893~195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贡噶宁布(藏Kun-dgaḥ-sñiṅ-po;-1092~115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钩召法(梵ākarṣaṇa,藏Ḥgug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古格王朝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古今禅藻集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古今译经图纪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古昆(?~189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古清凉传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古先派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古义真言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古音王传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古月(1843~191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古尊宿语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骨锁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鼓山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鼓山系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挂搭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关怀生命协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关口真大(1907~1986)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关中创立戒坛图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观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观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观佛三昧海经(梵Buddha-dhyāna-samādhi-sāgara-sūt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观普贤菩萨行法经(梵Samantabhadra-bo-dhisattva-dhyāna-caryādharma-sūt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观世音菩萨(梵Avalokiteśvara,藏spyan-rasgzigs-dbaṅ-phyug)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梵Sama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观世音菩萨授记经(梵Avalokiteśvara-bod-hisattva-mahāsthāma-prāpta-bodhisattva-vy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观所缘缘论(梵ālaṁbanaparīkṣāvṛtti,藏Dmigs-pa-brtag-paḥi-Ḥgrel-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观无量寿经(梵Amitāyur-dhyāna-sūt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观心本尊钞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观心觉梦钞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观心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观音忏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观宗讲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官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管长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管主八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贯首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贯休(832~91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灌顶(561~632)(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灌顶(梵abhiṣecana、abhiṣeka,藏dbaṅ-bskur)(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灌顶经(梵Mahābhiṣeka-mant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光明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光明寺(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光明寺(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光明真言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光谦(1652~1738或173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光孝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光音天(梵ābhassara-deva,巴ābhassara-dev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光宅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广大行(藏rgya-chen-spyod-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广果天(梵bṛhatphala,藏Ḥbras-bu-che)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广弘明集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广化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广济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广隆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广目天(梵Virūpākṣa,巴Virūpakkha,藏Mig-mi-bzan、spyan-mi-bza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广钦(1892~1986)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广仁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广胜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广元千佛崖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广泽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广长舌相(梵prabhūta-jihvatā、prabhūta-ta-nu-jihvatā,巴pahūta-jivhat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归化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归敬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归谬论证派(梵Prāsaṅgik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归依(梵śaraṇa,巴saraṇa,藏-skyab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归元镜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归元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龟毛兔角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龟山福清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龟兹(梵Kucīna,藏Ku-tsaḥi-yul)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鬼神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鬼子母神(梵Hārītī)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贵霜王朝(梵Kushan、Kuṣāṇ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桂琛(867~92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桂林磨崖佛群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衮曲爵保(藏Dkon-mchog-rgyal-po;1034~110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国分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国际佛教研究协会(The-International-Asso-ciation-of-Buddhist-Studie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国清百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国清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国师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国相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国译一切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果(梵phala,藏Ḥbras-bu)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果报(梵vipāka,藏rnam-par-smin-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果能变(梵phala-pariṇām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果头无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过去现在因果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过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过午不食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哈达(藏kha-gtags)(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哈达(梵Haḍḍa)(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哈德瓦(Hardwār)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还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海宝塔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海潮音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海灯(1903~198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海东高僧传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海会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海山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海印三昧(梵sāgaramudrā-samādhi,藏rgya-mtsho-Ḥi-phyag-rgya-tiṅ-ṅe-Ḥdsi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海印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憨山大師夢遊全集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韩龙云(1879~194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韩清净(1884~194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韩愈(768~82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寒林(梵śītavana,巴Sītavana,藏Dur-khrod)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寒山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寒山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寒修行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汗栗驮(梵hṛd,藏sñiṅ-p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杭州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好坚树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浩浩洞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诃梨跋摩(梵Harivarma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合掌(梵añjali,巴añjali,藏thar-mo-sbyar-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合作法‧离作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和好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和南(梵vandana,巴vandana,藏phyag-Ḥtshal-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和尚(梵upadhyāya、upadhyāya,巴upajjhāya,藏mkhyen-p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和辻哲郎(1889~196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和赞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河口慧海(1866~194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河西石窟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荷泽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赫吉森(Brian-Haughton-Hodgson;1800~189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赫鲁葛(梵Heruka,藏Dges-pa-rjo-rje)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黑绳地狱(梵Kāla-sūtra,巴Kāḷa-sūtta,藏Thig-nag)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黑业‧白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黑月(梵kṛṣṇa-pakṣa,巴kaṇha-pakkha,藏zla-ba-mar-gyi-ṅ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恆河(梵Gaṅgā,巴Gaṅgā,藏Gaṅ-g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横超慧日(1906~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衡山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吽(梵huṃ、hūṃ)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吽字义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弘储(1605~167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弘福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弘明集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弘忍(601~67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弘誓(梵mahā-saṃnāha-saṃnaddha,藏go-ca-chen-po-bgo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弘一(1880~194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弘贊(1611~168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弘贊法華傳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红螺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红史(藏Deb-gter-dmar-p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宏船(1907~199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宏法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宏智正觉禅师广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洪镜(1229~130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洪如(1592~166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洪州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洪遵(530~60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後有(梵punar-bhav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呼图克图(Khutuktu)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忽滑谷快天(1867~193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胡适(1891~196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胡语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虎丘派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虎丘山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互跪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互用罪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护法(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护法(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护法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护国寺(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护国寺(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护命放生轨仪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护摩(梵homa,藏-sbyin-sreg)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护念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护身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花山信胜(1898~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花园大学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华(梵puṣpa,巴puppha,藏me-tog)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华藏寺(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华藏寺(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华利赛(Max-Walleser;1874~195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华林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华鬘(梵suma-mālā,藏me-tog-gi-phreṅ-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华氏城(梵Pāṭaliputra,巴Pāṭaliputta,藏Skya-nar-gyi-bu)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华手经(梵Kuśala-mūla-saṃgraha,藏Dge-baḥi-rtsa-ba-yoṅs-su-Ḥdsin-pa-shes--bya-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华亭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华严变相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华严金师子章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华严经传记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华严经合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华严经疏钞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华严经疏论纂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华严经搜玄记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华严经探玄记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华严经问答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华严经旨归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华严孔目章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华严莲社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华严三昧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华严寺(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华严寺(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华严五教章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华严五教止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华严五十要问答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华严玄谈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华严一乘十玄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华严游心法界记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华严游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华严圆融念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华严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化城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化城喻(梵ṛddhi-nagara,藏rdsu-ḥphrul-gyigroṅ-kher)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化地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化度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化法四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化佛(梵nirmāṇa-buddha,藏sprul-paḥi-saṅs-rgya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化乐天(梵Nirmāṇarati,巴Nimmāna-ratī,藏ḥphruldgaḥ)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化人(梵nirmita,藏sprul-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化身(梵nirmāṇa-kāya,藏sprul-paḥisku)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化土(梵nirmaṇakṣetra,藏sprul-shi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化仪四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化缘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化制二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化主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懷感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懷海(720~81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懷璉(1009~109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懷讓(677~74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懷素(625~698)(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懷素(737~﹖)(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懷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懷信(1280~135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懷惲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坏法‧不坏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坏劫(梵saṃvarta-kal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坏色(梵durvarṇi-karaṇa,巴dubbaṇṇa-Ka-raṇ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欢喜(梵pramudita,巴pamudita,藏rab-tu-dgah-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欢喜天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欢喜丸(梵mahotik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寰中(780~86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幻(梵māyā,巴māyā,藏sgyu-m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幻观成就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幻有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幻住派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荒木见悟(1917~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皇龙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皇泽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黄檗清规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黄檗山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黄檗无念禅师语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黄檗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黄忏华(?~197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黄龙慧南禅师语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黄龙派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黄念祖(1913~199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黄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黄庭坚(1045~110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黄心川(1928~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灰身灭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灰炭塔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回峰行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回向(梵pariṇāma,藏yṅs-su-bsṅo-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回心向大(梵mahāy^anātiprativāhanārth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回诤论(梵Vigraha-vyāvartanī)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会昌法难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会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会泉(1874~194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会三归一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秽土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惠谷隆戒(1902~197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惠果(746~80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惠洪(1071~112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惠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惠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惠中(162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彙宗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慧(梵prajñā,藏śes-rab)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慧安(582~709,一說581~70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慧布(518~58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慧才(998~108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慧超(70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慧超往五天竺國傳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慧諶(1178~123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慧方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慧觀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慧光(約六世紀)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慧海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慧鶴(1685~176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慧基(412~496)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慧寂(840~916,一說804~89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慧皎(497~55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慧經(1548~161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慧炬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慧可(487~59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慧立(61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慧琳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慧琳音義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慧明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慧南(1002~106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慧能(638~71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慧勤(1320~1376)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慧日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慧日講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慧生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慧思(515~57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慧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慧文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慧因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慧永(332~41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慧逾(785~86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慧遠(334~416)(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慧遠(523~592)(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慧苑(約七、八世紀間)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慧嶽(1927~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慧沼(650~71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慧忠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惛沉(梵styāna,藏rmug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活佛(藏ḥphrul-sku,蒙Hobilgan、Khutukutu)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活国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火界定(梵agni-dhātu-samādh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火生三昧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火天(梵Agni,巴Aggi,藏Me-lh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火葬(梵agnidagdh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火宅(梵adīptāgāra,藏rab-tu-Ḥbar-bahi-kham-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惑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霍尔却穹(藏Hor-Chos-Vbyung)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霍韬晦(1940~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讥嫌戒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击节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鸡鸣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鸡胤部(梵Kurkutika、Kaukkuṭika、Gaukulika、Gokulika,巴Kukkuṭika、Gokulik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鸡园寺(梵Kurkuṭārāma,巴Kukkuṭārāma,藏Byagag-gi-kun-dgat-ra-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鸡足山(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鸡足山(梵Kukkuṭapāda-giri、Kurkuṭapāda-giri,巴Kurkuṭapada-giri)(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吉藏(549~62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吉达利(梵Jitāri、Jetār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吉山(1352~143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吉祥草(梵kuśa,巴kusa,藏ku-ś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吉祥果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吉祥天(梵śrī-mahā-devī,藏Dpal-ldan-lha-m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吉祥喜金刚集轮甘露泉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吉祥坐(梵svastikāsan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极成(梵prasiddha,藏mṅon-par-sgrub-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极乐净土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极乐寺(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极乐寺(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极微(梵paramāṇu,藏rdul-phra-m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即身成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笈多王朝(梵Gupt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集谛(梵samudaya-satya、samudayārya-satya,巴samudaya-sacca,藏kun-Ḥbyuṅ-bahibden-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集古今佛道论衡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集量论(梵Pramāṇa-samuccaya,藏Tshad-maun-las-btu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集神州塔寺三宝感通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集异门足论(梵Abhidharma-saṃgīti-paryāya-pāda,藏Yaṅ-dag-Ḥgro-baḥi-rnam-graṅ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集诸经礼忏仪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己和(1376~143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伎艺天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季羡林(1911~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继灯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偈(梵gāth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寂光(1580~164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寂护(梵śāntarakṣita,藏Shi-ba-Ḥtsho;725~784或78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寂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寂灭(梵vyupaśama,巴vūpasama,藏rnam-par-shi-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寂天(梵śāntideva,藏Shi-balh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罽宾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加被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加持(梵adhiṣṭhāna,巴adhiṭṭhāna,藏byin-gyis-rlob-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加持身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加持世界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加持物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加持香水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加持印明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加岛法难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加拿大佛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加藤精神(1872~1956)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加行(梵prayoga,藏rab-sbyor)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加行道(梵prayoga-mārg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加行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加行善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加行位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夹纻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迦絺那衣(梵kaṭhina,巴kaṭhina,藏sra-brkyaṇ)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迦多衍尼子(梵Katyāyanī-putra,巴Kaccāya-nī-putta,藏Katya-Ḥi-bu-chen-p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迦兰陀竹园(梵Kalandaka,巴Kalandak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迦梨陀沙(梵Kalidās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迦陵频伽(梵kalaviṅka,巴karavīka,藏ka-la-viṅ-k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迦留陀夷(梵Kalodāyin,巴Kaḷudāyī、Lālu-dayī,藏Ḥchar-byed-nag-p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迦楼罗(梵garuḍa,巴garuḷa,藏nam-mahaḥ-ldiṅ)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迦罗育王(巴Kalasok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迦摩(梵Kama、Kamadeva,藏Ḥded-pa〈Ḥi-lh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迦腻色迦王(梵Kaniṣka,巴Kanisika,藏Ka-nis-k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迦毗罗卫(梵Kapila-vastu,巴Kapila-vatthu,藏Ser-skyaḥi-groṅ-kyer)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迦奢布罗城(梵Kaśapura、Kaśapura、Kā-japu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迦尸国(梵Kāśi,巴Kās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迦湿弥罗国(梵Kaśmīra,巴Kasmīra,藏Kha-che)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迦叶(梵Kaśyapa,巴Kassapa,藏Ḥod-sruṅ)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迦叶佛(梵Kaśyapa-buddha,巴Kassapa-buddha,藏Saṅs-rgyas-Ḥod-sruṅ)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迦叶仙(梵Kaśyapa,巴Kassa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迦旃邻提(梵kācilindi、kācilindika、kākaciñcik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迦旃延(梵Kātyāyana,巴Kaccāyana,藏Ka-tyaḥi-bu-chen-p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迦智山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家庭经(梵gṛhya-sūt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袈裟(梵kaṣāya,巴kasāya、kasāva,藏sñigs-m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嘉曹杰(藏Rgyal-tshab-rje-dar-ma-rin-chen;1364~143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嘉禄法难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嘉木样一世(藏Ḥjam-dbyaṅs-Ⅰ;1648~172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嘉泰普灯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嘉祥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嘉兴大藏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甲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假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假名(梵prajñapti,藏ñe-bar-Ḥdog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假实二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坚慧(梵Sāramat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兼但对带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犍度(梵skandha,巴khandha,藏phuṅ-p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犍陀罗国(梵Gandhāra、Gandhāra、Ga-ndha-vati,巴Gandhāra、Gandhā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犍稚(梵ghaṇṭā,巴ghaṇṭā,藏dril-bu)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减缘‧减行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见爱二烦恼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见道(梵darśana-mārga、dṛṣṭi-mārg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见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见惑(梵darsana-mārga-prahātavyānuśaya-,藏mthoṅ-basspaṅ-bar-bya-baḥi-phra-rgya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见明(1206~128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见思惑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见性成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见修二惑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建初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建仁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建长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建志补罗城(梵Kāñcipu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建中靖国续灯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鉴真(688~76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江岛惠教(1939~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江湖风月集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江湖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江湖派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江户佛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江南梵刹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江味农(1873~193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疆良耶舍(梵Kālayaśa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讲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蒋贡康楚(藏Jamgon-Kongtrul;1813~189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蒋维乔(1873~195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降魔(梵māra-tarjana、māra-dharṣaṇa,巴māra-tajjaniya,藏bdud-Ḥdul-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降三世明王(梵Trailokya-vijaya,藏Ḥjig-rien-gsum-las-rgyal-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绛央却杰(藏Ḥjam-dbyaṅs-chos-rje-;1379~144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焦热地狱(梵Tapana,巴Tapana,藏Tsha-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焦山系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憍陳如(梵ājñāta-kauṇḍinya,巴Añña-koṇḍañña,藏Kun-śes-kauṇḍiny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憍梵波提(梵Gavāṃpati,巴Gavaṃpati,藏Ba-laṅ-bdag)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憍薩羅國(梵Kośala、Kosalā,巴Kosalā,藏Ko-sa-l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憍賞彌國(梵Kauśāmbī,巴Kosambī,藏Kāḥu-śam-b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角虎集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皎然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教禅二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教乘法数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教观二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教观纲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教诫律仪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教理行果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教派神道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教时义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教外别传(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教外别传(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教王护国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教相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教行信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教雄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教苑清规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教主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接足礼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劫(梵kalpa,巴kappa,藏bskal-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劫初(梵kalpāgra,藏bskal-pahi-daṅ-p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结城令闻(1902~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结护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结集(梵saṃgīti,巴saṃgīti,藏bkaḥ-bsdu-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结界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结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结缘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羯陵伽国(梵Kaliṅga,藏Ka-ḷiṅ-k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羯罗拏苏伐剌那国(梵Karṇasuvarṇa,巴Ka-ṇṇasuvaṇṇ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羯磨(梵karma,巴kamma,藏la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羯磨金刚(梵karma-vaj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羯若鞠阇国(梵Kanyākubja,巴Kaṇṇakujja,Kannakujj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羯朱嗢祇罗国(梵Kajaṅgala、Kajughira,巴Kajaṅgal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解深密经(梵Saṃdhi-nirmocana-sūtra,藏Dgoṅs-pa-ṅes-par-Ḥgrel-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解脱(梵vimukta、vimokṣa、vimukti、mukti,巴vimutta、vimokkha、vimutti,藏rnam-par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解脱道(梵vimukti-mārga,藏rnam-grol-gyilam)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解脱道论(梵Vimokṣamārga-śāstra,巴Visud-dhimagg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解脱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介庵进禅师语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介清(1239~130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戒(梵śīla,巴sīla,藏tshul-khrim)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戒疤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戒本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戒乘緩急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戒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戒刀(梵śastraka,巴satthaka,藏gri-gu)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戒牒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戒度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戒灌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戒和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戒禁取見(梵śīla-vrata-parāmarśa,藏tshul-khrim-daṅ-brtul-shugs-mchog-tu-Ḥdsin-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戒臘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戒律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戒門往生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戒明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戒日王(梵śīlāditya;約590~64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戒殺放生文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戒殺念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戒臺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戒壇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戒壇院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戒體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戒琬(1610~167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戒賢(梵śīlabhadra,藏ṅaṅ-tshul-bzaṅ-po;529~645或528~65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界(梵dhātu,巴dhātu)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界论(巴Dhātu-kath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界内‧界外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界身足论(梵Abhidharma-dhātu-kāya-pāda,藏Khams-kyi-tshog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界系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今村惠猛(1867~193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今上牌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今释(1614~168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金仓圆照(1896~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金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金城公主(?~73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金幢派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金大城(700~77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金代佛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金地藏(705~80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金东华(1902~198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金法麟(1899~196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金佛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金刚(梵vajra,巴vajira,藏rdo-rje)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梵Vajracchedikā-pra-jñāparam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梵Vajracchedikā-prajñāpāramitopadeś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金刚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金刚乘(梵Vajra-yān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金刚杵(梵vajra,藏rdo-rje)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金刚顶经一字顶轮王瑜伽一切时处念诵成佛仪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金刚顶经瑜伽修习毗卢遮那三摩地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梵Vajraśekhara-sar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金刚顶瑜伽护摩仪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金刚顶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金刚顶瑜伽三十七尊出生义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金刚法界宫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金刚峰楼阁一切瑜伽瑜祇经(梵Vajra-śekhara-vimāna-sarva-yegayogi-sūt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金刚峰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金刚界(梵vajra-dhātu,藏rdo-rje-dbyiṅ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金刚界三十七尊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金刚铃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金刚錍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金刚萨埵(梵Vajrasattva,藏Rdo-rje-sems-dpah)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金刚萨埵百字明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金刚山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金刚手菩萨(梵Vajra-pāṇi、Vajra-dhara,藏Lag-na-rdo-rje)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金刚仙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金刚线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金刚夜叉明王(梵Vajra-yakṣ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金刚喻定(梵vajropamā-samādhi,藏rdo-rje-śes-bya-baḥi-tin-ṅe-Ḥdsi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金刚针论(梵Vajra-sūcī)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金刚智(梵Vajrabodhi;671?~74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金刚座(梵vajrāsana,藏rdo-rje-gda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金阁寺(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金阁寺(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金光明经(梵Suvarṇaprabhāsa,藏Gser-Ḥoddam-pa-mdo-sḍcḥi-dbaṅ-poḥi-rgyal-p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金慧眼(1901~197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金戒光明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金克木(1912~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金陵梵刹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金陵刻经处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金陵清凉院文益禅师语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金南泉(1868~1936)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金毗罗(梵Kumbhīra,藏Kum-bi-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金七十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金芿石(1900~196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金山活佛(1882?~193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金山寺(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金山寺(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金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金吞虚(1913~198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金子大荣(1881~1976)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金字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尽智(梵kṣaya-jñāna,巴khaya-ñāṇa,藏zad-pa-śe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紧那罗(梵Kiṃnara,巴Kinnara,藏Miḥam-c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锦江禅灯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近分定(梵sāmantaka-samādh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经变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经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经幢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经集(巴Sutta-nipāt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经量部(梵Sautrantika,巴Suttavāda,藏Mdo-sde-Ḥdsṛn-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经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经律异相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经师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经塔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经王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经帷子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经行(梵caṅkramana,巴caṅkamana,藏Ḥchag-sar-hchag-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经冢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精进(梵vīrya,巴viriya,藏brtson-Ḥgru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精进佛七仪规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精舍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井上靖(1907~199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井上日召(1886~196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井上圆了(1858~191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井上哲次郎(1855~194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景德传灯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景闲(1298~137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景祐法宝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景真八角亭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憬興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警策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净慈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净检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净居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净觉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净历(1676~174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净名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净明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净肉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净施(梵vikalpana,巴vikappana,藏sbyin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净斯(1610~166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净土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净土慈悲集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净土教美术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净土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净土群疑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净土圣贤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净土十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净土十疑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净土往生传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净土真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净土资粮全集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净土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净心(1929~ )(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净心(梵viśuddha-citta,藏rnam-par-dag-paḥisems)(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净心诫观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净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净业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净源(1011~108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净众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净住子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敬爱法(梵vaśīkaraṇa,藏dbaṅ-du-byed-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敬天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敬雄(1713~178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靖嵩(537~61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静安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静权(1881~196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静琬(?~63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境行果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境野哲(1871~193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鸠摩利罗(梵Kumāril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鸠摩罗多(梵Kumaralāta、Kumāralabdha,藏Gshon-nu-le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鸠摩罗什(343~41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鸠摩罗什法师大义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鸠摩罗天(梵Kumāra,藏Gshon-nu)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鸠槃荼(梵Kumbhāṇḍa,巴Kumbhaṇḍa,藏Grul-bum)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究竟(梵uttara,巴uttara,藏mthar-thug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究竟离‧对治离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究竟一乘宝性论(梵Mahāyānottaratantra-śāstra,藏Theg-pachen-po-rgyud-bla-maḥibstan-bco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九拜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九部经(梵navāṅga-śāsana,巴navanga-bu-ddha-sasan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九乘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九次第定(梵navānupūrva-samāpattayaḥ)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九地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九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九方便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九佛事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九横死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九华山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九华山之地藏菩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九华山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九结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九句因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九类生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九品惑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九品净土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九品莲台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九品往生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九品印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九色鹿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九山八海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九山禅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九上缘惑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九师相承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九十八随眠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九十五种外道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九识义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九食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九无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九无学(梵navāśaikṣāh)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九想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九心轮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九曜(梵nava-grahani,藏gzaḥ-dgu)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九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九有情居(梵navasattvāvāsatḥ,藏sems--can-gi-ynas-dgu)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九斋日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九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九种不还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九种大禅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九种相戒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九住心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九字印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九祖相承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久保角太郎(1892~194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久米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久能山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久松真一(1889~198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久远实成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久远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酒井真典(1908~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臼杵石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梵Jvara-praśa-manī-dhāraṇī,藏Yi-dags-kha-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救仁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拘留孙佛(梵Krakucchandha-buddha,巴Kakusandha-buddha,藏Saṅs-rgyas-Ḥkhor-ba-Ḥjig)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拘卢舍(梵krośa,巴kosa,藏rgyaṅ-grag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拘那含牟尼佛(梵Kanakamuni,巴Konaga-mana,藏Gser-thub)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拘那罗太子(梵Kuṇāla,巴Kuṇāla,藏Ku-ṇa-l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拘尸那揭罗(梵Kuśi-nagara,巴Kusi-nara,藏Ku-śaḥi-gron-kher)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居简(1164~1246)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居士(梵gṛha-pati,巴gaha-pati,藏khyim-bdag)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居士传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居士分灯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居士佛教运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驹泽大学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橘瑞超(1890~196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沮渠京声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巨赞(1908~198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句(梵pada,藏tshig)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具生吉祥(梵Sahajaśrī;?~138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具寿(梵āyuṣmata,巴āyasmant,藏tshe-daṅ-ldan-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具足戒(梵upasaṃpanna、upasaṃpadā,巴upasaṃpanna、upasaṃpadā,藏bsñen-par-rdsog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俱不成过(梵ubhayāsiddha,藏gñis-ka-la-ma-grub-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俱不极成过(梵ubhayāprasiddha,藏gñis-kama-grub-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俱不遣(梵ubhaya-vyāvṛtta,藏gñis-ka-ldog-pa-med-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俱迦利(梵Kokālika,巴Kokālik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俱利迦罗(梵Kulik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俱舍论(梵Abhidharma-kośa,藏Chos-mṅon-paḥi-mdsod)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俱舍师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俱生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俱生起(梵sahaja,藏lhan-cig-skye-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俱生神(梵sahaja-dev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俱有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俱胝(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俱胝(梵koṭī,巴koṭī,藏bye-ba)(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眷属(梵parivāra、pariṣad,巴parivāra,藏Ḥkhor-gyog)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眷属地狱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罥索(梵pāśa,巴pāsa,藏shag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决定藏论(梵Vinirṇīta-piṭaka-śāst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决定往生集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决择(梵nairvedhika,藏ṅes-par-hbyed-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觉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觉岸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觉禅钞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觉力(1881~193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觉密(梵Buddhaguhy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觉囊派(藏Jo-naṅ-pa、Jo-mo-na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觉盛(1194~124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觉天(梵Buddha-deva,巴Buddha-dev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觉贤(梵Bodhibhad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觉心(1207~129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觉性(1575~166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觉音(梵Buddhaghoṣa,巴Buddhaghos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觉宇派(藏Gcod-yul-pa、spyod-yul-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觉鍐(1095~114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绝观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军荼(梵kuṇḍa、agni-kuṇḍa,藏thab、me-thab)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军荼利明王(梵Kuṇḍah,藏Thabs-sbyor)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均如(923~97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君徒钵叹(梵Kundapadhaṇīyak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俊芿(1166~122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喀比尔(梵Kabīr;1440~151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卡达拉迦马(Kataragam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卡丹巴王朝(梵Kadam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卡尔里窟院(梵Kārlī)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卡卢(1905~198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开宝大藏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开福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开化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开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开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开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开拉沙山(梵Kailāsa,巴Kelāsa-pabbat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开三显一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开山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开山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开善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开示悟入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开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开题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开先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开眼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开元释教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开元释教录略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开元寺(1)(中国大陆)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开元寺(2)(台湾)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开遮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开证(1925~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凯普楼(Philip-Kapleau)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堪布(藏mkhan-p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看病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看话禅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看话念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看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康居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康宁罕(Alexander-Cunningham;1814~189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康僧会(?~28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考底利耶(梵Kauṭily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科鸠拉贺(梵Khajurāh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科文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渴树罗(梵kharjūra,藏Ḥbra-groḥi-śiṅ)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克恩(Johan-Hendrik-Casper-Kern;-1833~191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克利须那(梵kṛṣṇ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克利须那穆尔提(Jiddu-Krishnamurti;1895~1986)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克勤(1063~113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克文(1025~110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克雪曼德拉(梵Kṣe!mend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克孜尔石窟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客尘烦恼(梵akasmāt-kleśa,藏blo-bur-ghiñon-mcṅ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课诵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空(梵śūnya、śūnyatā,巴suñña、suññatā,藏stoṅ-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空海(774~83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空即是色(梵śūnyatāiva-rūpam,藏stoṅ-pañid-gzugs-s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空见(梵śūnyatā-dṛṣṭ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空无边处天(梵ākāśanantyāyatana-dev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空也(903~97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孔雀明王(梵Mahā-mayūrī-vidyā-rajñī,藏Rig-sṅags-kyi-rgyal-mo-rma-bya-chen-m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孔雀明王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孔雀王朝(梵Maurya,西元前317~前18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孔望山汉代摩崖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孔滋(Edward-Julius-Dietrich-Conze;1904~197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口力论师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枯崖和尚漫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苦(梵duḥkha,巴dukkha,藏sdug-bsṅal)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苦谛(梵duḥkha-satya,巴dukkha-sacca,藏sdug-bsṅal-baḥi-bden-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苦行(梵duṣkara-caryā、tapas,巴dukkara-kā-rikā、tapo,藏dkaḥ-thub)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库车(Kuch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库伦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库木土拉石窟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库诺夫(Sten-Konov;1867~194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快道(1751~181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快慶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快全(﹖~142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宽朝(916~99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宽永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狂惑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旷野神(梵āṭavika、āṭavaka,藏Nags-khrod-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窥基(632~68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昆达昆达(梵Kuṇḍakuṇḍ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廓诺‧迅鲁伯(藏Ḥgos-lo-gzhon-nu-dpal;1392~148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拉卜楞寺(藏Bla-braṅ)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拉藏汗(藏Lha-bzan-kha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拉达克(藏Ladakh)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拉达克里希南(Sarvepalli-Radhakrishnan;1888~197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拉露(Marcelle-Lalou;1890~196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拉玛四世(巴Rāma-Ⅳ;1804~186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拉玛一世(巴Rama-Ⅰ;1737~180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拉萨(梵Lassa,藏Lha-s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拉森(Christian-Lassen;1800~1876)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喇嘛(藏bla-ma、lam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喇钦‧贡巴饶赛(藏Bla-chen-Dgoṅs-pa-rab-gsal-;892~97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腊八粥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来复(1319~139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来果(1881~195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来迎院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赖耶缘起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赖瑜(1226~130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赖吒和罗(梵Raṣṭrapāla,巴Raṭṭhapāla,藏Yul-skyoṅ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蓝毗尼园(梵Lumbinī,巴Lumbinī)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滥波国(梵Lampāk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朗达玛王(藏Glaṅ-dar-m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老藏丹贝(1632~168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老苦(梵jarā-duḥkha,巴jarā-dukkha,藏rga-baḥi-sdug-bsṅal)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老死(梵jarā-maraṇa,巴jarā-maraṇa,藏rga-sh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老子化胡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老子化胡说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乐(梵sukha,藏bde-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乐邦文类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乐崇辉(1929~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乐道歌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了庵和尚语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了的(1567~163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了凡四训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了惠(1198~126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了派(1149~122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了然(1077~114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了世(1163~124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了堂惟一禅师语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了万(?~131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了午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了义(1263~133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了义般若波罗蜜多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了义‧不了义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了元歌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勒那摩提(梵Ratnamat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勒沙婆(梵ṛṣabha、ṛṣabhanātha,藏Khyu-mchog)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雷峰塔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雷音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楞伽经(梵Laṅkāvatāra-sūtra,藏Laṇ-kar-gśe-g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楞伽山(梵Laṅkā,巴Laṅk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楞伽师资记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楞严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离车(梵Licchavi、Lecchav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离六堂集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离婆多(梵Revata,巴Revata,藏Nam-gru)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离檀禁止令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离系(梵vi-saṃyoga,巴vi-saṃyoga,藏mi-ldan-pa、bral-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离系果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离作业灌顶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梨俱吠陀(梵ṛg-veda,巴Iru-veda、Iru-bbe-da,藏ṅes-brjod-kyi-rig-byed)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黎明寺(Wat-Arun、Wat-Cheng)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礼拜(梵namas-kāra、vandana,巴vandan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李翱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李炳南(1889~1986)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李晦光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李能和(1869~194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李屏山(1185~123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李青潭(1902~197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李师政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李通玄(635~73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李晓峰(1888~1966)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李邕(678~74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李耘虚(1892~198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李贽(1527~160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李钟郁(1884~196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李资贤(1061~112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李子宽(1882~197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李遵勖(?~103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里克克(Albert-von-Le-Coq;1860~193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理趣般若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理趣经(梵Prajñā-paramitā-nayaśatapañcā-śatikā,藏śes-rab-kyi-p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力(梵bala,藏stob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历朝释氏资鉴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历代法宝记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历代三宝纪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历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历劫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立川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立花俊道(1877~195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立石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立世阿毗昙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立信(1213~128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立正安国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立正大学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立正佼成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利涉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利严(870~936)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利言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笠原研寿(1852~188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莲华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莲华戒(梵Kamalaśīl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莲华色(梵Utpalavarṇā、Utpalavaru!i,巴Up-palavaṇṇā,藏Ut-pa-laḥi-mdog)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莲华生(梵Padma-sambhava、Padmasaṃbha-va,藏Padma-Ḥbyuṅ-gna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莲如(1415~149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联灯会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镰仓佛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镰田茂雄(1927~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良遍(1194~125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良辨(689~77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良定(1552~163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良价(807~86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良宽(1758~183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良忍(1073~113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良晓(1251~132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良源(912~98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良忠(1199~128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良尊(1279~134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良佐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梁启超(1873~192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梁漱溟(1893~198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梁武帝(464~54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两部大法相承师资付法记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两部神道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两界曼荼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两俱不成过(梵ubhayāsiddha,藏gaṅ-ka-lama-grub-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两舌(梵paiśunya,巴pisuṇa-vācā,藏phra-mar-smra-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两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量(梵pramāṇa,藏tshad-m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量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辽代佛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寮国佛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料简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邻阿伽色(梵agha-sāmantak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林间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林藜光(1902~194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林秋梧(1903~193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林彦明(1868~194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临济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临济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临济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临终正念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灵辨(477~52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灵谷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灵光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灵鹫山般若文教基金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灵泉禅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灵山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灵涛(1885~195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灵岩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灵隐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灵友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灵祐(771~85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灵裕(518~60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铃木大拙(1870~1966)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铃木正三(1579~165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凌云禅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令知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刘虬(438~49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流转(梵pravṛtti,藏rgyun-Ḥkhor-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琉璃宫大史(Hmannan-Maha-Yazawindawgy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琉球佛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柳本尊(855~942,一说844~90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柳塘外集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柳田圣山(1922~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柳宗元(773~81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六本宗书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六波罗蜜(梵ṣaṭ-pāramitā,藏pha-rol-tu-phyinpa-drug)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六不定过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六成就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六触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六大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六大城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六大缘起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六道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六度集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六恶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六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六法戒(梵ṣaḍ-dharmāḥ,巴cha-dhamm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六根(梵ṣaḍ-indriyāṅ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六根忏悔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六根互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六根清净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六合释(梵ṣaṭ-samāsāḥ,巴cha-samās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六和敬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六和塔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六即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六家七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六经十一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六境(梵ṣaḍ-viṣayāh)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六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六决定(梵ṣaḍ-vidha-niyati-pāt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六门教授习定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六妙法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六妙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六难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六念(梵ṣaḍ-anusmṛtayaḥ,巴cha-anussatiṭṭhānān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六派哲学(梵ṣaḍdarśan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六群比丘(梵ṣaḍvargīka-bhikṣu,巴chabbag-giyā-bhikkhū)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六榕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六师外道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六十二见(梵dvāṣaṣṭi-dṛṣtiayaḥ,巴dvāsaṭṭhi-vatthu)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六十心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六时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六识(梵ṣaḍvijñan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六事体功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六通(梵ṣaḍ-abhijñāḥ,藏mṅon-par-śes-padrug)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六味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六物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六相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六相圆融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六行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六学僧传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六因(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六因(梵ṣaḍ-hetavaḥ,藏-rgyu-drug)(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六因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六欲天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六月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六斋日(梵upavāsa,巴uposath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六种拳印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六种震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六重本迹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六字大明咒(梵vidyā-ṣaḍakṣarī)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六字经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六字文殊菩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六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六足论(梵ṣat-pāda-śāst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般若第二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忏悔第六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定慧第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顿渐第八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付嘱第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机缘第七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行由第一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宣诏第九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疑问第三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坐禅第五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六祖坛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龙(梵nāga,巴nāga,藏klu)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龙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龙谷大学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龙光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龙湖岩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龙华三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龙华树(梵nāgapuṣ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龙华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龙龛手鉴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龙门石窟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龙门寺(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龙门寺(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龙女成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龙清巴(藏Kloṅ-chen-pa;1308~136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龙泉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龙山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龙舒净土文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龙树(梵Nāgārjuna,藏Klu-sgrub;约150~25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龙树菩萨劝诫王颂(梵Suhṛllekha,藏Bśes-paḥi-spriṅ-yig)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龙树山(梵Nāgārjunikond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龙喜记(梵Nāgānand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龙象(梵hasti-nāg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龙兴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龙智(梵Nāgabodhi,藏Kluḥi-byaṅ-chub)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龙珠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泷泉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隆宽(1148~122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隆莲(1909~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隆琦(1592~167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隆兴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楼兰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漏(梵āsrava,巴āsava,藏zag-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漏尽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卢梅‧楚臣喜饶(藏Klu-mes-tsul-khrimsshes-rab)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庐山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庐山莲宗宝鉴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鹿野苑(梵mṛgadāva,巴Migadāya,藏Ri-dags-kyi-gn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鹿子母(梵mṛgāramātṛ,巴Migāramātar)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漉水囊(梵parisrāvaṇa,巴parissāvana,藏chu-tshag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麓山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露盘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轮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轮回(梵saṃsāra,藏Ḥkyor-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论家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论师(梵ābhidhārmika、ābhidharmik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论事(巴Kathā-vatthu)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罗布林卡(藏Nor-bu-gling-kh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罗汉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罗睺罗(梵Rāhula,巴Rāhula,藏Sgra-gcan-Ḥdsi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罗睺罗跋陀罗(梵Rāhulabhadra,藏Sgra-gcan-Ḥdsin-bzaṅ-p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罗湖野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罗迦陵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罗摩功行录(梵Rāmcaritmāna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罗摩克里希纳(Ramakrishṇa-Paramahaṃsa;1836~1886)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罗摩难陀(梵Rāmānand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罗摩奴阇(梵Rāmānuja;1017~1127,一说1055~113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罗摩派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罗摩衍那(梵Rāmāyaṇ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罗姆摩罕罗易(Ram-Mohan-Roy;1772~183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罗晴湖(1875~193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罗刹(梵rāksasa,巴rakkhasa,藏srin-p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洛叉(梵lakṣa,巴lakkha,藏Ḥbum)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洛阳伽蓝记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吕澄(1896~198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律(梵vinaya,巴vinaya,藏Ḥdul-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律藏(Vinaya-piṭak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律二十二明了論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律經(梵Vinaya-sūt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律師(梵vinaya-dhara,巴vinaya-dhara,藏Ḥdul-ba-Ḥdsin-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律儀(梵saṁvaraḥ)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律院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律宗(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律宗(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绿度母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略论安乐净土义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妈祖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麻谷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马祠祀(梵aśvamedh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马尔巴(藏Mar-pa;1012~109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马拉达‧巴克达(梵Marāthā-Bhākt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马拉拉塞克拉(Gunapala-Piyasena-Mala-lasekera;1899~197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马来西亚佛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马鸣(梵Aśvaghoṣa,藏Rta-dbyaṅ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马蹄寺石窟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马阴藏相(梵kośopagata-vasti-guhya,巴ko-sohita-vatta-guhya,藏Ḥdoms-kyisba-ba-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麦积山石窟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满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满州语译大藏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曼谷(Bangkok)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曼殊迦佉耶颂(梵Māṇḍūkya-kārik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曼荼罗(梵maṇḍala,藏dkyil-Ḥkhor)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曼陀罗华(梵mandāra、māndāra、māndārava、mandārava、mandāraka,巴mandārav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慢(梵māna,巴māna,藏ṅa-rgyal)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缦衣(梵paṭ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忙莽雞菩薩(梵Māmakī)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莽应龙王(Bayinnaung;1516~158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么洗(梵māsa,巴māsa,藏zla-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眉沙迦山(巴Missak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梅尾祥云(1881~195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美国佛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门迹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门前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门叶记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蒙古佛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蒙古源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孟加拉佛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梦(梵svapna,巴supina,藏rmi-lam)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迷(梵bhrānti,藏ḥphyan-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彌蘭王(梵Milinda,巴Milind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彌勒淨土變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彌勒論師(梵Maitreya,藏Byam-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彌勒菩薩(梵Maitreya,巴Metteyya,藏Byam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彌勒三經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彌勒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彌戾車(梵Mleccha,藏Kla-kl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彌曼差學派(梵Mīmāṃsā、Mīmāṃsaka,藏Dpod-pa-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彌授(1240~132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彌梯羅城(梵Mithilā,巴Mithil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彌陀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米兰(Mīrā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秘藏宝钥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秘密集会怛特罗(梵Guhyasamāja-tant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密迹力士(梵Guhyapāda-vajrah)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密勒日巴(藏Mi-la-ras-pa;1040~112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密林山部(梵ṣaṇḍāgārika、Saṇ-ṇāgarika,巴Chandāgārika、Channāgirika,藏Groṅ-khyerdru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密严净土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密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密宗道次第广论(藏Rgyal-ba-Khyab-bdagrdo-rje-Ḥch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密宗要决钞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免丁钱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缅甸佛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妙超(1282~133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妙道会教团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妙法华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妙法莲华经(梵Saddharma-puṇḍarika-sūtra,藏Dam-paḥi-chos-pad-ma-dkar-p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第十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妙法莲华经◎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妙法莲华经◎从地踊出品第十五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妙法莲华经◎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妙法莲华经◎法师品第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妙法莲华经◎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第七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妙法莲华经◎见宝塔品第十一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妙法莲华经◎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妙法莲华经◎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妙法莲华经◎譬喻第三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妙法莲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妙法莲华经◎劝持品第十三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妙法莲华经◎如来神力品第二十一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妙法莲华经◎授记品第六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妙法莲华经◎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妙法莲华经◎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第十二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妙法莲华经◎陀罗尼品第二十六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妙法莲华经◎五百弟子受记品第八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妙法莲华经◎信解品第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妙法莲华经◎药草喻品第五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妙法莲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妙法莲华经◎嘱累品第二十二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妙法院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妙果(1884~196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妙好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妙好人传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妙见菩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妙觉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妙空(1826~188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妙快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妙莲(1824~190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妙莲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妙满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妙葩(1311~138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妙清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妙声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妙显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妙心寺(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妙心寺(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妙心寺派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妙严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妙音(梵Ghoṣa、Ghoṣaka,巴Ghosa,藏Dbyaṅs-sgrog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妙应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妙云集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妙智会教团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妙庄严王(梵śubhavyūha-rāj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妙总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庙产兴学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灭谛(梵nirodha-satya,巴nirodha-sacca,藏Ḥgog-paḥi-bden-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灭尽定(梵nirodha-samāpattī,藏Ḥgog-paḥisñoms-par-Ḥjug-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名句文身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名色(梵巴nāma-rūpa,藏miṅ-daṅ-gzug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名僧传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名言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名言种子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明觉禅师语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明行道六成就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鸣道集说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冥报记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命根(梵jīvitendriya,藏srog-gi-dbaṅ-p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摩呾理迦(梵mātṛkā,巴mātik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摩登伽(梵mātaṅga,巴mātaṅg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摩登伽经(梵śārdūlakarṇāvadāna,藏Stag-rnaḥi-rtog-pa-brjod-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摩诃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摩诃波阇波提(梵Mahāprajāptī)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摩诃迦叶(梵Mahākāśyapa,巴Mahākassapa,藏Ḥod-sruṅs-chen-p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摩诃劫宾那(梵Mahākapphiṇa、Mahākaphila,巴Mahākappina,藏Ka-pi-na-chen-p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摩诃俱絺罗(梵Mahākauṣṭhila,巴Mahākoṭ-ṭhita,藏Gsus-po-che)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摩诃摩耶(梵Mahāmāyā,巴Mahāmāy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摩诃摩耶经(梵Mahāmāyā-sūt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摩诃目犍连(梵Mahāmaudgalyāyana,巴Ma-hāmoggallāna,藏Mau-dgala-gi-bu-chen-p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摩诃男(梵Mahānāma,巴Mahānāma,藏Miṅ-che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摩诃婆罗多(梵Mahābhārat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摩诃菩提协会(Mahā-Bodhi-Society)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摩诃僧祇律(梵Mahāsaṅghika-vinay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摩诃衍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摩诃止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摩睺罗伽(梵Mahoraga,藏Lto-ḥphye-chen-p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摩揭陀国(梵Magadha,巴Magadh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摩腊婆国(梵Mālav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摩利支天(梵Marīci,藏Ḥod-zer-can-m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摩罗国(梵Malla,巴Mall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摩罗难陀(梵Mālānand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摩那埵(梵mānāpya,巴mānatta,藏mgu-bar-bya-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摩尼(梵maṇi,巴maṇi,藏rin-che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摩尼尔‧威廉斯(Monier-Williams,Sir-Mo-nier;1819~189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摩奴法典(梵Mānava-dharma-śāstra、Manu-smṛt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摩哂陀(梵Mahendra,巴Mahind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摩突罗国(梵Mathurā、Madhurā,巴Mathurā、Madhurā,藏Bcom-brlag)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摩陀婆派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摩醯首罗论师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摩咥里制吒(梵Mātṛceṭa、Maticitra,藏Ma-khol)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磨沙(梵māṣa,巴māsa,藏mon-sra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磨崖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魔(梵māra,巴māra,藏bdud)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末代念佛授手印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末法(梵saddharma-Vipralo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末伽梨拘舍梨(梵Maskarī-gośāliputra-,巴Mak-khali-gosala,藏Kun-tu-rgyu-gnag-lhas-kyi-bu)<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末摩(梵marma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末那识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末田地(梵Madhyantika,巴Majjhantika,藏ñi-ma-guṅ-p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默摈(梵brahma-daṇḍa,巴brahma-daṇḍ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默如(1905~199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默照禅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牟尼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牟子理惑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牟宗三(1909~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木村泰贤(1881~193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木患子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木兰色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木食游行僧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木鱼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目犍连子帝须(梵Maudgaliputra-tiśya,巴Moggaliputta-tiss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目连救母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沐浴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牧口常三郎(1871~194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牧田谛亮(1912~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暮时课诵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拿贡巴东(Nakhon-Pathom)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那揭罗曷国(梵Nagarahā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那烂陀寺(梵Nāland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那连提黎耶舍(梵Narendrayaśas;490~58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那罗延天(梵Nārāyaṇa,巴Nārāyaṇa,藏Sre-med-bu)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那洛巴(藏Nā-ro-pa;1016~110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那那克(梵Nānak;1469~153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那提(梵Nadī)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那锡克(梵Nāsīk)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那先(梵Nāgasena,巴Nāgasena,藏Klu-Ḥi-sde)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那先比丘经(巴Milinda-pañh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那由多(梵nayuta、niyuta,藏khrag-khrig)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衲衣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奈良大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奈良佛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奈塘寺(藏snar-thaṅ-dgon-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耐秣陀河(梵Narmad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南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南禅寺(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南禅寺(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南朝佛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南传大藏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南传佛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南传七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南都六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南海寄归内法传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南华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南京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南普陀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南三北七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南山念佛门禅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南山三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南山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南台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南条文雄(1849~192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南无(梵namas,巴namo,藏phyag-Ḥtshal-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南岳单传记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南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难陀(梵Nanda,巴Nanda,藏Dgaḥ-b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难陀龙王(梵Nanda,藏Dgaḥ-b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难行道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惱(梵pradāsa,藏Ḥtshig-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内藏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内道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内道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内典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内典尘露章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内凡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内供奉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内明(梵adhyātma-vidyā,藏naṅ-gi-rig-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内四供养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内学年刊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内证佛法相承血脉谱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能别不极成过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能立不遣(梵sādhanāvyāyṛtta,藏sgru-b-par-byed-mildog-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能立法不成(梵sadhana-dharmāsiddha,藏sgrub-byed-kyi-chos-ma-grub-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能立‧所立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能仁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能‧所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能显中边慧日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尼揵子论师(梵nirgrantha,巴nigaṇṭha、nig-gantha,藏gcer-bu-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尼拘律树(梵nyagrodha,巴nigrodha,藏nya-gro-dh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尼拘陀梵志(梵Nyagrodha,巴Nigrodh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尼连禅河(梵Nairañjaṅā,巴Nerañjarā、Nirañjarā,藏Nai-ran-dsa-n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尼泊尔佛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尼萨耆波逸提(梵naiḥsargika-prayaścittika,巴nissaggiya-pacittiy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尼师坛(梵niṣīdana-niṣadana-,藏gdiṅ-ba、btiṅ-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尼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尼寺五山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尼陀那(梵nidāna,巴nidāna,藏gloṅ-bsh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尼耶那第洛卡(Nyāṇatiloka、ñāṇātiloka;1878~195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尼夜耶学派(梵Nyāyika、Nyāya,藏Rig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拈古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拈华微笑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年分度者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念(梵smṛti,巴sati,藏dran-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念常(1282~134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念持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念佛(梵buddhānusmṛti,巴buddhānussati-,藏saṅs-rgyas-rjes-su-dran-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念佛寶號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念佛禪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念佛鏡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念佛三昧寶王論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念佛堂日課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念佛圖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念劫融即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念誦(梵japa,藏bzlas-brjod)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念智稱(梵Smṛtijñānakīrt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涅槃(梵nirvāṇa,巴nibbāna,藏mya-ṅan-las-Ḥdas-pa、myaṅ-Ḥda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涅槃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涅槃师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涅槃宗(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涅槃宗(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宁玛派(藏rñin-ma-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凝然(1240~132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牛狗外道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牛头马头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牛头山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牛头旃檀(梵gośīrṣa-candana,藏ba-mchog-paḥi-tsan-da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诺健那(梵nagna,巴nagga,藏tshan-po-che)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诺那呼图克图(1865~1936)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女犯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女人成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女人眷属论师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女子出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沤和俱舍罗(梵upāya-kauśalya,巴upāya-kusala,藏thabs-la-mkha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欧波僧正(Okpo-Sayadaw;1817~190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欧丹多富梨寺(梵Udaṇḍapura、Uddaṇḍapura、Udantapura、Daṇḍapura,藏O-tan-ta-pū-r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欧登柏格(Sergej-Fedorovic-Ol’denburg;1863~193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欧登贝格(Hermann-Oldenberg;1854~192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欧尔卡特(Henry-Stell-Olcott;1832~190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欧阳渐(1871~194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欧阳无畏(1914~199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欧洲佛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帕竹噶举(藏Phag-gru-bka’-brgyud)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攀缘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盘圭禅师语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判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庞蕴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裴休(797~87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彭際清(1740~1796)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毗佛略(梵vaipulya,巴vedalla,藏śin-tu-rgya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毗伽罗论(梵Vyākaraṇa,藏Luṅ-s-ton-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毗诃罗(梵vihāra,藏gna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毗兰若(梵Vairañjā,巴Verañj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毗琉璃王(梵Virūḍhaka,巴Viḍūḍabha,藏ḥphags-skyes-p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毗卢七支坐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毗卢遮那(梵Vairocana,藏Rnam-par-snaṅ-mdsad)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毗尼多流支(梵Vinītaruci;?~59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毗尼母经(梵Vinaya-mātṛk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毗婆沙(梵vibhāṣā,藏bye-brag-tu-bśad-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毗婆尸佛(梵Vipaśyi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毗沙门天(梵Vaiśravana,巴Vessavaṇa,藏Rnam-thos-kyi-bu)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毗舍阇(梵piśāca,巴pisāca,藏śa-z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毗舍浮佛(梵Viśvabhū、Viśvabhuk,巴Ves-sabhū,藏Kun-skyob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毗舍离(梵Vaiśāl^)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毗湿奴派(梵Vaiṣṇav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毗湿奴天(梵Viṣṇu,巴Veṇhu、Veṇḍu、Veṇ-ṇu、Vennu,藏Khyab-Ḥjug)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毗首羯摩天(梵Viśvakarma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毗昙师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譬喻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譬喻师(梵dārṣṭantik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贫者一灯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频婆娑罗王(梵Bimbi-dāra,巴Bimbi-sāra,藏Gzugs-can-sñiṅ-p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品类足论(梵Abhidharma-prakaraṇa-pāda,藏Rab-tu-byed-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平常心是道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平川彰(1915~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平等(梵sama,巴sama,藏mñam-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平等性智(梵samatā-jñān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平间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瓶(梵kalaś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瓶塔(梵drona-stū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颇瓦法(藏ḥpho-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婆罗门(梵brāhmaṇa,巴brāhmaṇa,藏bram-ze)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婆罗门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破戒(梵duḥśīlaḥ)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破邪‧显正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菩萨(梵bodhi-sattva,巴bodhi-satta,藏byaṅ-chub-sems-dpaḥ)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菩萨本生鬘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菩萨处胎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菩萨地持经(梵Bodhisattva-bhūmi,藏Rnal-Ḥbyor-spyod-paḥi-sa-las-byaṅ-chub-sems-dpaḥ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菩萨顶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菩萨戒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菩萨戒本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菩萨僧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菩萨善戒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菩萨璎珞本业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菩提(梵bodhi,巴bodhi,藏byaṅ-chub)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菩提场(梵Bodhi-maṇḍ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菩提达摩(梵Bodhidharma;?~536,一说52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菩提道次第传灯法师列传(藏Byaṅ-ch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菩提道次第诀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菩提道次第论(藏Byaṅ-chub-lam-gyi-rim-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菩提道灯论(梵Bodhipathapradīpa、Bodhimār-gapradīpa,藏Byaṅ-chub-lam-kyi-sgron-m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菩提留支(梵Bodhiruci;约五、六世纪间)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菩提流志(梵Bodhiruci;?~72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菩提树(梵bodhi-druma、bodhi-taru、bodhi-vṛkṣa、bodhi,巴bodhi-rukkha,藏byaṅ-chub-lzo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菩提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菩提仙那(梵Bodhisena;704~76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菩提心(梵bodhi-citta,藏byaṅ-chub-kyisem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菩提心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菩提行经(梵Bodhicaryāvatara、Bodhisattva-caryāvatara,藏Byaṅ-chub-sems-d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菩提资粮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蒲甘(Paga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朴汉永(1870~194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朴秋潭(1898~197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朴上月(1911~197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普庵(1115~116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普德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普度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普法‧别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普佛仪规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普光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普光王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普化(?~86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普化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普幻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普慧大藏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普济(1179~125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普寂(651~73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普救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普拉克利特语(巴Prākrit)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普乐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普门(1212~1291)(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普门(梵samanta-mukha,藏kun-nas-sgo)10(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普门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普宁(1197~1276)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普宁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普宁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普请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普劝坐禅仪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普说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普通院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普陀山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普陀宗乘之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普贤菩萨(梵Samantabhadra,藏Kun-tu-bzaṅ-p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普贤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普贤行愿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普贤延命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普愚(1301~138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普雨(1515~156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普愿(748~83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溥仁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宝(梵saptaratnāni,巴sattaratanāni,藏rin-po-chen-sna-bdu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不可避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财(梵sapta-dhanāni,巴satta-dhanānī,藏nor-bdu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层轮灯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常住果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处八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处善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大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大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代记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地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地沈空难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法(梵sapta-sat-purusa-dharmah,巴sattasappurisa-dhamm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番共解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分别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分获一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咒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佛偈碑亭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佛通戒偈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佛药师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佛药师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佛赞呗伽陀(梵Sapta-buddha-stotra〈写本〉、spata-jina-stava〈刊本〉,藏De-bshin-g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福神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归依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海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黑山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金山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净华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境界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句答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俱胝独部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梵Cundī-dhāraṇī,藏ḥphags-pa-lha-mo-bskul-byed-mashes-bya-baḥi-g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觉士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觉支(梵saptabodhyaṇgāni,巴sattas-ambojjhaṇgā,藏byaṅ-chub-kyi-yan-lag-bdu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灭诤(梵saptādhikaraṇa-śamathā,巴sattā-dhikaraṇa-samathā,藏rtsod-pa-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母天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难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七斋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日作坛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善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善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善律仪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善士趣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圣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胜事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十空性论(梵Sunyatā-saptat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十五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识住(梵sapta-vijñāna-sthitayaḥ,巴sattaviññāṅa-ṭṭhitiy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事断灭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塔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塔寺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堂伽蓝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条衣(梵uttarāsaṅga,巴uttarāsang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系付法传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贤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星如意轮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曜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曜星辰别行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叶窟(梵Sapta-parṇa-guhā,巴Satta-panni-guh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叶树(梵sapta-parna,巴sattapaṇṇ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夜待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因明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有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喻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真如(梵sapta-vidhah-tathatāḥ)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支结护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种净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种立题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种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种生死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众(梵saptā-pudgalāḥ)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转第八互为因果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转识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七祖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栖霞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齐己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齐思贻(1918~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奇光如来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祈祷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祈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祇陀太子(梵Jeta,巴Jeta,藏Rgyal-byed)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祇夜(梵Geya,巴Geyya,藏Dbyaṅs-kyis-bsñad-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祇夜多(梵Jeyat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祇园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祇园精舍(梵Jetavanānāthapiṇḍadasyārāma,巴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祇园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耆阇崛山(梵gṛdhra-kūṭa,巴Gijjha-kūṭa,藏Bya-rgod-phuṅ-poḥi-r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耆那教(梵Jain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耆婆(梵Jīvak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耆婆耆婆(梵jīvajīva,巴jīvajīva,藏śaṅ-śaṅ-teḥu)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起世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绮语(梵saṃbhinna-pralāpa,藏tshig-bkyal-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弃老国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契此(?~91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契丹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契嵩(1007~107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碛砂版大藏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器世间(梵bhājanaloka,藏snod-kyi-Ḥj-ig-rte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恰巴(藏Phywa-pa;1109~116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千钵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千部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千佛山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千佛因缘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千福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千光派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千华派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千崎如幻(1878~195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千日诣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千僧斋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千山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千手观音(梵Avalokiteśvara-sahasrabhuja-lo-cana,藏spyan-ras-gzigs-dbaṅ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千松笔记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千熙(1307~138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前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前田惠学(1926~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前田慧云(1857~193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前正觉山(梵Prāgbodh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钱弘俶(929~98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乾闼婆(梵gandharva,巴gandhabba,藏dri-z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乾陀罗色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黔南会灯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浅草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且却‧妥噶(藏Khregs-Chod‧Thod-Rgal)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朅盘陀国(梵Khabandh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亲鸾(1173~126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勤行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青龙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青龙寺仪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青苗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青目(梵Piṅgalanet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青史(藏Bod-kyi-yul-du-chos-daṅ-chos-smra-ba-ji-ltar-byun-b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青原下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轻安(梵prasrabdhi,藏sin-tu-spyaṅ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清辨(梵Bhavaviveka、Bhavya,藏Legs-ldan-Ḥbyed)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清代佛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清规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清净道论(巴Visuddhimagg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清觉(1043~112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清觉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清浚(1328~139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清了(1089~115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清凉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清茂(1262~132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清世宗(1678~173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清世祖(1638~166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清水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清欲(1288~136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清远(1067~112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清泽满之(1863~190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请观世音消伏毒害陀罗尼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请益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请雨经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慶寧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慶雲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慶昭(963~101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慶諸(807~88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磬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穷生死蕴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筇竹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丘处机(1148~122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秋野孝道(1858~193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求不得苦(梵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求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求那跋摩(梵Guṇavarman;367~43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求那跋陀罗(梵Guṇabhadra;394~46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求那毗地(梵Guṇavṛddhi;?~50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求闻持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曲肱斋全集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曲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佉梨(梵khārī、khāra,巴khāri,藏kha-ri、kha-ru、khal-ri、khal-ru)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佉留文(梵Kharoṣṭhī)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佉卢虱吒(梵Kharoṣṭh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佉陀罗山(梵Khadīraka,藏Seṅ-ldeṅ-ca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屈浪拏国(梵Kurāṇ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屈眴布(梵karpāsaka,藏ras-gza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屈映光(1881~197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瞿波罗龙王(梵Gopāla,巴Gopāl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瞿摩夷(梵gomay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瞿毗霜那国(梵Govisana、Govisann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瞿汝稷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瞿师罗园(梵Ghoṣilārāma,巴Ghositārām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瞿昙(梵Gautama、Gotama,巴Gotam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瞿昙弥(梵Gautamī,巴Gotamī,藏Ga-ḥu-ta-mī)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瞿昙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瞿昙仙(梵Gautama、Gotama,巴Gotam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瞿夷(梵Gopikā、Gopi、Gopā,巴Gopikā、Gopi、Gopā,藏Sa-Ḥtsho-m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取(梵upādāna,巴upādāna,藏ñe-bar-len-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取蕴(梵upādāna-skandh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权实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权田雷斧(1846~193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权相老(1879~196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全分‧一分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全哲学纲要(梵Sarvadarśana-saṃgrah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劝发菩提心集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劝发菩提心文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劝修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雀离浮图(梵Shāh-ji-kī-Dher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燃灯佛(梵Dīpaṃkara,巴Dīpaṃkara,藏Mar-me-mdsad)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燃灯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燃指供养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冉云华(1924~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染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染净二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染污(梵kliṣṭa,巴kiliṭṭha,藏ñon-moṅ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染污无知(梵kliṣṭājñān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染心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热巴巾(藏Ral-pa-can;806~83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热穷巴(1083~116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热振寺(藏Rwa-sgreṅ、Ra-sgreṅ、Raṅ-sgreṅ)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人本欲生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人间(梵manuṣya,巴manussa、manussaloka,藏m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人施设论(巴Puggala-paññatt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人天宝鉴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人天眼目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人我法我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壬生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壬生台舜(1913~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仁达哇(藏Red-mdaḥ-ba,1349~141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仁恭(1266~133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仁海(955~1046)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仁和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仁宽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仁钦桑布(藏Rin-chen-bzaṅ-po,958~105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仁王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仁勇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忍(梵kṣāntī,巴khantī、khanti,藏bzod-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忍成(1822~188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忍澂(1645~171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忍辱(梵kṣānti,巴khantī、khanti,藏bzod-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忍辱仙(梵Kṣantivādi-rsi,巴Khanti-vādi-tapasa,藏Bzod-pa-smra-ba-shes-bya-baḥidraṅ-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忍向(1813~185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忍性(1217~130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任继愈(1916~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日奥(1565~163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日本大藏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日本佛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日本高僧传要文抄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日本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日本往生极乐记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日本印度学佛教学会(Japanese-Associationof-Indian-and-Bud-dhist-Studie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日本宗教法人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日称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日光菩萨(梵Sūrya-prabh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日光山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日讲(1626~169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日静(1198~136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日莲(1222~128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日莲门下六老僧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日莲正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日莲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日隆(1385~146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日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日没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日什(1314~139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日天(梵Sūrya、āditya,巴Suriya、ādicca,藏ñi-m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日想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日印(1264~132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日月灯明佛(梵Candra-sūrya-pradīpa,藏ñi-zla-sgron-m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日照(梵Divāka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日真(1444~152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日置默仙(1847~192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日中(梵madhyāhna,藏ñi-maḥi-guṅ)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荣西(1141~121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融通念佛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肉髻相(梵uṣṇīsa-śiraskatā,巴uṃhīsa-sīso,藏dbu-gtsug-tor-daṅ-ldan-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肉身不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肉食妻带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如道(1253~134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如幻三昧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如净(1163~122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如空(1262~132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如来藏(梵tathāgata-garbha,藏de-bsin-ḥśegs-paḥi-sn&iṅ-p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如来禅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如来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如来十恩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如玘(1320~138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如实观(梵yathābhūtadarśana,巴yathabhūta-dassan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如实论(梵Tarka-śāst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如是我闻(梵evaṁ-mayā-srutam,巴evam-mesutam,藏Ḥdi-skad-bdag-gis-tho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如是语经(巴Itivuttak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如馨(1541~161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如一(1616~167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如意宝树史(藏dPag-bsam-ljon-bzaṅ)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如意轮观音(梵Cintāmaṇi-cakra,藏Yid-bshin-gyi-Ḥkhor-l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如意轮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如意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入阿毗达磨论(梵Abhidharmāvatāra-sāstra,藏Rab-tu-byed-pa-chos-mṅon-pa-la-Ḥjug-pa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入不二法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入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入大乘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入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入就瑞白禅师语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入菩萨行论(梵Bodhicaryāvatā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入唐八家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入我我入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入中论(梵Madhyamakāvatāra,藏Dbu-ma-laḥjug-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入众日用清规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蕤呬耶经(梵Sarvamaṇḍalasāmānya-vidhāna-guhyatantra,藏Dkyil-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瑞大光塔(Shwedagon-Pagod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瑞光塔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瑞景派(Shwegyi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瑞丽姐勒金塔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瑞岩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睿福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睿山学院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睿尊(1201~129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若芬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若那毗沙陀阇(巴ñāṇabhisāsanadhaj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洒净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萨埵(梵sattva,巴satta,藏sems-dpaḥ、sems-ca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萨埵王子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萨迦班禅(藏-Sa-skya-pan-chen;1182~125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萨迦格言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萨迦派(藏Sa-skya-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萨迦寺(藏Sa-sky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萨迦耶见(梵satkāya-dṛṣṭ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萨婆若(梵sarva-jñatā、sarva-jña、sarva-jñāna,藏thams-cad-mkhyen-pa-ñid)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萨他泥湿伐罗国(梵Sthāneśva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萨陀波伦菩萨(梵Sadā-prarudit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爱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拜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宝(梵tri-ratna,巴ti-ratana,藏dkon-mchoggsum)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宝感通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宝感应要略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宝歌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宝物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宝院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钵罗佉多(梵saṃprāgat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部大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藏(梵trīṇi-piṭakāni,巴tīṇi-piṭakāni,藏sde-snod-gsum)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藏法师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车四车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乘(梵trīṇi-yānāni,藏thegs-pa-gsum)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大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大阿僧祇劫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大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大秘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大秘法禀承事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道宝阶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德(梵triguṇ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毒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法度论(梵Tri-dharmika-śāst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法印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分科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峰藏和尚语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峰派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佛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纲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根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钴钩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关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光天子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归依(梵tri-śaraṇa-gamana,巴ti-saraṇaga-mana,藏skyabs-gsum-du-Ḥgro-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国佛法传通缘起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国佛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国遗事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慧(梵tisraḥ-prajñāḥ)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魂七魄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际时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迦叶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教合一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教论衡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教平心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教指归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阶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阶教研究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结(梵trīṇi-saṃyojanāni,巴tīṇi-saṃyojanan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解脱门(梵trīṇi-vimokṣa-mukhāni,藏rnam-par-thar-baḥi-sgo-gsum)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界(梵trayo-dhātavaḥ,巴tisso-dhātuyo、tayo-dhātav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界论(巴Traiphūm)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界唯心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经一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经义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聚净戒(梵tri-vidhāni-śīlān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康文化研究所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科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科拣境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类境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漏(梵traya-āsravāḥ,巴tayo-āsav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轮身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轮体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论玄义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论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昧(梵samādhi,巴samadhī,藏tiṅ-ṅe-Ḥdsi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昧耶戒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昧耶曼荼罗(梵samaya-maṇḍal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昧耶形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门徒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弥底部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秘密身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密(梵trīṇi-guhyān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密加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明(梵tisro-vidyāḥ,巴tisso-vijj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摩钵底(梵samāpatti,巴samāpatti,藏sñoms-parḥjug-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摩呬多(梵samāhitā,巴samāhitā,藏mñam-par-bshag-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默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能变(梵trividha-pariṇāma,藏gyur-barnam-gsum)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平等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平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菩提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祇百劫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千大千世界(梵tri-sāhasra-mahā-sāha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千威仪‧八万细行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千院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三昧(梵trayaḥ-samādhayaḥ,巴tayo-samādhī,藏tiṅ-ṅe-hdsin-gsum)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三昧耶(梵tri-samayaḥ)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身(梵trayaḥ-kāyāḥ,藏sku-gsum)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身成道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生成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圣圆融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圣圆融观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师七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十二相(梵dvātriṃśan-mahā-puruṣa-lakṣaṇān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十六部神王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十七菩提分法(梵saptatriṃśad-bodhipāk-ṣikā-dharmāḥ,巴sattatiṃsa-bodhipakkhiyādhamm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十日佛名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十三过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十三间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十帖策子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十五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时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时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时系念仪范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时学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时知恩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识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士道(藏skyes-bu-gsum)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世(梵trayo-dhvānaḥ,巴tayo-addhā,藏dus-gsum)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世实有‧法体恒有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世因果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世诸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素尔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坛传戒正范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途河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土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无性(梵trividhā-niḥsvabhāvatā,藏ṅo-bo-ñid-med-pa-rnam-pa-gsum)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无性论(梵Try-asvabhāva-prakaraṇ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武一宗法难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细六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贤十圣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性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性对望中道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学(梵tisraḥ-śikṣāh-,巴tisso-sikkhā,藏bslab-pa-gsum)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验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业(梵trīṇi-karmāṇ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业惑乱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衣(梵trīṇi-cīvarāṇi,巴tīṇi-cīvarāṇ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衣一钵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有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缘山轮藏目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灾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斋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障(梵trīṇy-āvaraṇāni、trīṇy-āvaranān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支作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枝充德(1923~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转读文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转法轮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转法轮经(梵Dharma-cakra-pravartana-sū-t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转十二行相(梵tri-parivarta-dvādaśākara-dharma-cakra-pravartan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自性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三尊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散乱(梵vikṣepa,藏rnam-par-gyeṅ-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散若夷毗罗梨沸(梵Sañjaya-Vairaṭīputra、Sañjay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桑结嘉错(藏Saṅs-rgyas-rgya-mtsho;1653~170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桑浦寺(藏gsaṅ-phu-Neḥu-thog)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桑希(藏rBa〈Khri-bzher〉Sang-Sh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桑耶寺(藏Bsam-ya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桑耶宗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色(梵rūpa,巴rūpa,藏gzug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色即是空(梵yad-rūpaṃ-sā-śūnyatā、rūpaṃśūnyatā,藏gzugs-stoṅ-paḥ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色界(梵rūpa-dhātu,巴rūpa-dhātu,藏gzugs-kyi-kham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色究竟天(梵Akaniṣṭha、Aghaniṣṭha,巴Aka-niṭṭha,藏Ḥog-min、Gzugs-mthaḥ)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色拉寺(藏Se-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色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色身(梵rūpa-kāya,巴rūpa-kāy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色蕴(梵rūpa-skandha,巴rūpa-kkhandha,藏gzug-kyi-phuṅ-p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森林书(梵Araṇyak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僧□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僧兵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僧残(梵saṃghāvaśeṣa,巴saṃghādisesa,藏dgeḥdun-lhag-m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僧璨(?~606)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僧稠(480~56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僧传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僧导(362~45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僧伽(628~710)(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僧伽(梵saṃgha,巴saṅgha,藏dge-Ḥdun)(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僧伽跋澄(梵Saṃghabhūt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僧伽跋摩(梵Saṃghavarma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僧伽跋陀罗(梵Saṃghabhad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僧伽梨(梵Saṃghāṭī,巴saṇghāṭī,藏snam-sbyar)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僧伽罗刹(梵Saṃgharakṣ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僧伽罗刹所集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僧伽蜜多(巴Saṃghamitt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僧伽婆罗(梵Saṃghavarman;460~52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僧伽提婆(梵saṃghadev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僧官制度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僧籍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僧浚(1659~173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僧科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僧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僧旻(467~52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僧祇户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僧祇支(梵saṃkakṣikā,巴saṃkacchika,藏rṅul-gza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僧诠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僧睿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僧物(梵saṅghik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僧祐(445~51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僧肇(384~41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杀生戒(梵praṇātipāta、prāṇātighāta,巴pā-ṇātipāta,藏srog-gcod-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沙达摩鸠提波罗(巴Saddhammajotipāl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沙啰巴(1259~131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沙罗诃(梵Saraha、Sarahapā、Sarahabhadra、Rāhulabhadra,藏Sa-ra-ha、Sna-bcan-Ḥdsinbzaṅ-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沙门(梵śramaṇa,巴samaṇa,藏dge-sbycṅ)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沙门不敬王者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沙门果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沙弥(梵śrāmaṇerakā、śrāmaṇera,巴sāma-ṇera,藏dge-tshul)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沙弥戒(梵śrāmaṇera-pravrajy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沙弥尼(梵śrāmaṇerikā,巴sāmaṇerikā,藏dge-tshul-m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沙摩吠陀(梵Sāma-ved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沙特那明派(梵Satnāmi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刹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刹帝利(梵kṣatriya,巴khattiy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刹那(梵kṣaṇa,巴khaṇa,藏skad-cig)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莎车国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莎昆妲罗(梵śakuntal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山边习学(1882~194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山迪‧阿输克运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山芳卡玛哈耶尼康(Sang-Hyang-Kamahāyā-nīka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山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山冈铁舟(1836~188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山谷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山号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山家‧山外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山家学生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山家义苑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山口瑞凤(1926~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山口益(1895~1976)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山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山门‧寺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山崎(梵Sanchī、Sañchī)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山崎闇斋(1618~168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山崎宏(1903~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山田龙城(1895~197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山王曼荼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山王权现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山王神道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删定四分僧戒本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删定止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珊陀那(梵santān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剡溪石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善(梵kuśala,巴kusala,藏dge-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善财童子(梵Sudhana-śreṣṭhi-dāraka,藏Tshod-dpon-gyi-bu-nor-bzaṅ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善导(613~68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善导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善根(梵Kuśala-mūla,巴Kusala-mūla,藏dge-baḥi-rtsa-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善化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善会(805~88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善慧(1881~194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善见城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善见律毗婆沙(巴Samantapāsādik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善来(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善来(梵svāgata,巴sāgata)(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善鸾(1212~129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善男子(梵kula-putra;巴kula-putta;藏rigs-kyi-bu)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善女人传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善巧方便(梵upāya-kauśalya,巴upāya-kusa-la,藏thabs-la-mkha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善世院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善书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善无畏(梵śubhakarasiṃha;637~73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善信尼(57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善星(梵Sunakṣatra,巴Sunakkhatt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善修(1543~161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善因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善月(1149~124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善哉(梵sādhu,巴sādhu,藏legs-s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善昭(947~102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善知识(梵kalyāṇa-mitra,巴kalyāṇa-ṃitta,藏dge-baḥi-bśes-gñe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商羯罗(梵śaṅkara;约700~750之间)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商羯罗主(梵śamkara-svāmi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商那和修(梵śāṇa-vāsin,巴Sāṇa-vāsī,藏śa-naḥi-gos-ca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上厕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上宫皇太子菩萨传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上宫圣德法王帝说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上海佛学书局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上蓝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上求下化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上山大峻(1934~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上师相应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上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上田天瑞(1899~197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上田义文(1904~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上下华严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上行菩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上院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上座(梵sthavira,巴thera,藏gnas-brta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上座部(梵ārya-sthavira-nikāya、ārya-sthāvirāḥ,巴thera-vāda,藏ḥphag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尚聪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尚贤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尚彦(1707~179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尚直编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少光天(梵Parīttābha,巴Parittābha,藏Ḥod-chuṅ)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少净天(梵Parītta-śubha,巴Parītta-subha,藏Dge-Chuṅ)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少康(?~80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少林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少善根(梵avaramātraka-kuśalamūla,藏dge-baḥi-tsa-baṅan-ṅon-tsam)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少室六门集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少室逸书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少欲知足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绍瑾(1268~132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绍隆(1077~1136)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绍明(1235~130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奢羯罗城(梵śākala、śāgala,巴Sākala、Sāgal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舌根(梵jihvendriya,巴jivhendriya,藏lce-h-idbaṅ-p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舍(梵upekṣā,巴upekkhā、upekhā,藏btaṅ-sñom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舍戒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舍利(梵śāri、śārī、śārikā、sārikā,巴sārī、sālikā、sāḷika、sāliya、sāliyā、sāḷiyā,藏r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舍利(梵śarīra,巴sarīra,藏lus、riṅ-bsrel、ḥphel-gduṅ)(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舍利弗(梵śāriputra,巴Sāriputta,藏śa-riḥi-bu)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舍利弗阿毗昙论(梵śāriputrābhidharma-śāst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舍利弗问经(梵śāriputra-paripṛcch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舍身(梵ātma-parityāga,藏lus-yoṅs-su-gtaṅ-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舍世派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舍卫城(梵śrāvastī,巴śāvatthi,藏Gñan-yod)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摄阿毗达磨义论(巴Abhidhammattha-sa-ṅgah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摄大乘论(梵Mahāyāna-saṃgraha,藏Theg-pa-chen-po-bsdu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摄论师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摄摩腾(梵Kāśyapa-mātaṅga;?~7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摄真实论(梵Tattva-saṃgraha,藏De-kho-na-ñid-bsdus-paḥi-tshig-leḥur-bya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身根(梵kāyendriya,巴kāyendriya,藏lus-kyi-dbaṅ-p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身识(梵kāya-vijñāna,巴kāya-viññāna,藏lus-kyi-rnam-par-śe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身业(梵kāya-karman,巴kāya-kamma,藏lus-kyi-la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深浦正文(1889~196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深沙大将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神佛分离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神佛习合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神宫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神光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神护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神会(668,一说686~760)(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神会(720~794)(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神林隆净(1876~196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神灭论之争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神僧传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神圣的生活(The-Life-of-Divine)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神泰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神通(梵abhijñā,巴abhiññā,藏mṅon-parśe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神通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神我谛(梵puruṣa,藏skyes-bu)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神秀(606~706)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神智协会(The-Theosophical-Society)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神子族(Harija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榊亮三郎(1872~1946)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沈曾植(1850~192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沈家桢(1913~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沈约(441~51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审祥(?~74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甚深观(藏zab-moḥi-lta-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升座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生(梵巴jāta、jāti,藏skye-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生得(梵upapatti-pratilambhika,藏skye-basḥthob-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生得善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生饭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生佛一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生即无生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生灭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生命的实现(梵Sadhaṇā,Realisation-of-Life)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生死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生死即涅槃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生天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生相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生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生圆二次第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生长之家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声尘得道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声论师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声明(梵śabda-vidyā,藏sqraḥi-rig-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声闻(梵śrāvaka,巴sāvaka,藏ñan-tho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声字实相义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省常(959~102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省念(926~99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圣朝破邪集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圣德太子(574~62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圣教会(ārya-Samāj)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圣教量(梵āgama,藏luṅ)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圣教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圣解脱军(梵ārya-Vimuktisen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圣开(1918~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圣人(梵āry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圣寿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圣武天皇(701~756)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圣严(1930~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圣勇(梵āryaśū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圣佑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圣源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胜持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胜解(梵adhimokṣa,巴adhimutt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胜军(梵Jayasen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胜林院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胜论(梵Vaiśeṣika,巴Visesikā,藏Bye-brag-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胜鬘夫人(梵śrīmālā,藏Dpal-ḥphreṅ)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胜鬘经(梵śrīmālā-siṃha-nāda-sūtra,藏Lha-mo-dpal-phreṅ-gi-seṅ-geḥi-sg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胜如(780~866)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梵Pravara-deva-rāja-paripṛcch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胜义(梵paramārtha,巴paramattha,藏don-dam-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胜又俊教(1909~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胜者时鬘(巴Jinakālamālinī)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胜庄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胜宗十句义论(梵Vaiśeṣika-daśa-padārtha-prakaraṇ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尸迦罗越六方礼经(梵śīgalovāda-sūtra,巴Siṅgālovāda-sutt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尸利‧那罗延拿‧达摩普及协会(梵S.-N.D.-P.-Yogam)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尸利沙树(梵śiriṣa,巴sirīs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尸毗王(梵śivi、śibi,巴Siv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尸弃大梵(梵śikhi-brahma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尸弃佛(梵śikhi-buddha,巴Sikhi-buddha,藏Saṅs-rgyas-gtsug-tor-ca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失念(梵muṣita-smṛtitā,藏brjed-ṅa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失译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师(梵upādhyaya、śāstṛ,巴satthar、satthu,藏ston-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师备(835~90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师弟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师范(1178~124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师号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师觉月(Prabodh-Chandra-Bagchi;1898~195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师炼(1278~1346)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师蛮(1626~171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师子奋迅三昧(梵siṃha-vijṛmbhita-sa-madhi,藏seṅ-ge-rnam-par-Ḥgyiṅs-paḥi-tiṅ-ṅe-Ḥdsi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师子吼(梵siṃha-nāda,巴sīha-nāda,藏seṅ-geḥi-sgra-sgrog)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师子觉(梵Buddhasiṃh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师子山派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师子贤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师子座(梵siṃhāsana,巴sīhāsana,藏seṅ-geḥi-khri-’dsin-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狮头山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狮子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施饿鬼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施护(梵Danapāla;?~101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施设足论(梵Prajñapti-śāstra,藏Gdags-paḥi-bstan-bco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施食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施无畏(梵abhaya-dāna,藏mi-Ḥjigs-sbyi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施药院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湿婆(梵śiv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八不共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八大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八界(梵aṣṭādaśa-dhātavaḥ,巴aṭṭhādasadhātava,藏khams-bcu-brgyad)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八空(梵aṣṭādaśaśūnyatāḥ,藏stoṅ-pa-bcu-brgyad)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八空论(梵Aṣṭādaśa-śūnyatā-śāst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八罗汉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八契印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八神变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八檀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八物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八意近行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八有学(梵aṣṭādaśa-śaikṣāḥ,藏slob-pa-bco-brgyad)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八圆满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遍处(梵daśa-kṛtsnāyatanāni,巴dasa-kasi-ṇayatanāni,藏zad-par-gyi-skye-mched-bcu)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波罗蜜(梵daśa-pāramitā,巴dasa-pārami-yo,藏pha-rol-tu-phyin-pa-bcu)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不二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不二门指要钞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乘观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大弟子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大论师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大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大愿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地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地寄报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地经论(梵Daśabhūmi-vyākhyāna,藏Sabcu-paḥi-rnam-pai-bśad-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地经论义记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二处(梵dvādaśa-āyatanani,巴dvādasāya-tanāni,藏skye-mche-bcu-gñi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二恶律仪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二分教(梵dvādaśāṅga-buddha--vacana,藏gsuṅ-rab-yan-lag-bcu-gñi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二宫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二类生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二门论(梵Dvādaśanikāya-śāstra、Dvāda-śamukha-śāst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二门论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二门论宗致义记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二神将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二兽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二天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二头陀行(梵dvādaśa-dhūta-guṇāḥ,藏sbyaṅs-paḥi-yon-tan-bcugñi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二缘起(梵dvadaśāṅga-prattya-samutpāda,巴dvāda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二缘生祥瑞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法界钞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法行(梵daśa-dharma-caryāḥ-,藏chos-spyodrnam-pa-bcu)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佛名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回向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戒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界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界互具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九执金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句义(梵daśa-padārthāḥ)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力(梵daśa-balān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六大国(梵ṣodaśa-mahajanapadā,巴soḷa-sa-mahājanapad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六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六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六罗汉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六特胜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六行相(梵ṣoḍaśākārāḥ,巴soḷasahākara,藏rnam-pa-bcu-drug)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六执金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罗刹女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门辩惑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明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念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念处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念业成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牛图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普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七条宪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如是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三事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三遮难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三资具衣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善(梵daśa-kuśala-karmāni,巴dasa-kusala-kammāni,藏dge-ba-bcuḥi-la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善法语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善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善业道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身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胜行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师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世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事非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四变化心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四根本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四过类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四无记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诵律(梵Sarvastivāda-vinaya、Daśa-bhāṇavāra-vinay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万白龙(藏Klu-Ḥbum-dkar-p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万歌颂(藏Mgur-Ḥbum、Mila-Grudum)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王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无尽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五尊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信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行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玄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业道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夜法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梵Mukhadaśaikavidy-ā-mantra-hṛdaya,藏Shal-bcu-gcig-paḥi-rig-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一面观音(梵Ekadaśa-mukha,藏Bcu-gcig-shal)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喻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圆满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斋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种衣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重戒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重禁戒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重唯识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住毗婆沙论(梵Daśabhūmika-vibhāṣā-śā-st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住心(梵Daśa-sthānasya-citt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十住心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辻善之助(1877或1881~195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石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石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石窟庵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石窟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石窟寺院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石门文字禅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石女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石山本愿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石山合战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石霜楚圆禅师语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石泰安(R.-A.-Stein,191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石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石屋珙禅师语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石钟山石窟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时解脱‧不时解脱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时轮乘(梵kāla-cakra-yāna,藏dus-kyi-Ḥkhor-lo-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时轮金刚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时论师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时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识(梵vijñāna,巴viññāṇa,藏rnam-par-śe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识身足论(梵Vijñānakāya-pāda,藏Rnam-śes-kyi-tshog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识无边处天(梵Vijñānantyāyatan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实叉难陀(梵śikṣānanda;652~71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实贤(1686~173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实相(梵dharmatā、bhūta-tathat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拾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食(梵āhāra,巴āhāra,藏za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食时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食子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史都拉跋得罗(梵Sthūlabhad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史马尔达派(梵Smārt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矢吹庆辉(1879~193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始觉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始兴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士圭(1083~1146)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氏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示导(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示导(1286~1346)(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示教利喜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世诚(1270~134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世间(梵loka、laukika,巴loka、laukika,藏Ḥjig-rte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世间相违过(梵lokaviruddha,藏grags-pas-bsal-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世界(梵loka-dhātu,巴loka-dhatu,藏Ḥjig-rten-kham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世界佛教青年会(World-Fellowship-of-Buddhistyouth)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世界佛教徒友谊会(World-Fellowship-of-Bud-dhist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世界海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世界救世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世界宗教研究所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世界宗教研究院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世亲(梵Vasubandhu,藏Dbyig-gñe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世俗(梵saṃvṛti,巴sammuti,藏kun-rdsob)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世友(梵Vasumitra,藏Dbyig-bshe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世愚(1301~137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世自在王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式叉摩那(梵śikṣamāṇā,巴sikkhāmaṇa,藏dgeslob-m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似比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似能破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似现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似云(1673~175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似宗九过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事火外道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事师法五十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事相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侍者(梵ante-vāsi,巴ante-vāsi,藏ñe-gna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试经度僧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视篆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室町佛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室利佛逝(梵śrīboj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室利笈多(梵śrīgupt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室利逻多(梵śrīrāta、śrīlabdha,藏Dpal-le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释迦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释迦方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释迦慧(梵śākyabuddhi、śākyamat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释迦牟尼(梵Sākya-muni-buddha,巴Sakya-muni,藏Sā-kya-thub-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释迦牟尼如来像法灭尽之记(藏Liḥi-yul-kyilun-bstan-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释迦谱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释迦贤(梵śā6kyaśrībhadra,藏Kha-che-paṇ-che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释迦也失(藏Sa-kya-ye-śes、Byams-chenchos-rje;1354~143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释量论(梵Pramāṇavārttika,藏Tshad-marnam-Ḥgrel)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释门归敬仪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释门章服仪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释门正统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觉意三昧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释摩诃衍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释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释氏稽古略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释氏六帖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释氏通鉴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释氏要览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释种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释宗演(1859~191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誓愿(梵praṇidhāna,巴paṇidhāna,藏smon-lam)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手巾(梵snātra-śātaka,藏khrus-ra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守初(1590~166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守端(1025~107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守庚申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守护大千国土经(梵Mahā-sahasra-pramardinī,藏Stoṅ-chen-mo-rab-tu-Ḥjom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守护道(梵Nātha-mārg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守护国界章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守护经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守觉(1150~120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守培(1884~195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守脱(1804~188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守温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首楞严三昧经(梵śūraṃgama-mahā-sūtra、śūraṃgama-samādhi-nirdeśa,藏Dpaḥ-bar-Ḥg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首座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寿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寿尊(1647~172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受(梵vedanā,巴vedanā,藏tshor-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受戒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受菩萨戒仪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受菩提心戒仪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受日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受体‧随行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受用身(梵sambhoga-kāya,藏loṅs-spyodrdsogs-paḥi-sku)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受用土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狩野芳崖(1828~188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狩野元信(1476~155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授记(梵vyākaraṇa,巴veyyākaraṅa,藏luṅ-bstan-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书玉(1645~172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书祯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殊像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疏勒国(梵Khāsa,藏Shu-lig、Shu-lik)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疏石(1275~135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树提伽(梵Jyotiska,巴Jotika,藏Me-skye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竖义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数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数论派(梵Sāṃkhy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数息观(梵ānāpāna-smṛti,巴ānāpāna-sati,藏dbugs-rṅub-pa-daṅ-Ḥbyuṅ-ba-dṛan-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数珠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双林寺(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双林寺(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双论(巴Yamak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双塔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双溪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霜月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水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水晶镜(Bolur-Tol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水陆法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水宁寺摩崖造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水天(梵Varumṇa-datta,巴Varuṇa-datta,藏Chu-lh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水想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水野弘元(1901~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水野梅晓(1877~194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水月观音(梵Tāṅkaśrī)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水葬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顺璟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顺三分善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顺世派(梵Lokāyata,藏Ḥjig-rten-rgyaṅ-ḥphen-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顺缘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顺正理论(梵Abhidharma-nyāyānusāraśāst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顺中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说出世部(梵Lokottara-vāda,藏Ḥjigs-rten-lasḥdas-par-smra-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说法(梵dharma-deśana,巴dhamma-desanā,藏chos-ston-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说假部(梵Prajñāpti-vādin,巴Paññatti-vādā,藏Brtags-par-smra-baḥi-sde)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说一切有部(梵Sarvāsti-vādin,巴Sabbat-thivāda,藏Thams-cad-yod-par-smra-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司空山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司马达等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司命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丝路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思(梵cetanā,藏sem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思惟略要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思溪大藏經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思益梵天所問經(梵Viśeṣacintabrahma-pa-ripṛcchā,藏Tshaṅs-pa-khyad-par-sems-kyisshu-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思擇說(梵Tarkabhāṣ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斯坦因(Mark-Aurel-Stein;1862~194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死(梵maraṇa、jāti-vyativṛtta,巴maraṇa,藏shi-ba、Ḥchi-ba、tshe-ḥpho-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死苦(梵maraṇa-duḥkha,巴maraṇa-dukkha,藏Ḥchi-baḥi-sdug-bsṅal)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阿含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安乐行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百论(梵Catuḥśatak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百四病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波罗夷法(梵catvāraḥ-pārājikā-dharmāḥ,巴cattāro-pārājikā-dhamma,藏ph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不成过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不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不思议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禅(梵catvāri-dhyānāni,巴cattāri-jhānāni,藏bsam-gtan-bsh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禅比丘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禅天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尘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乘观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大(梵catvāri-mahā-bhūtāni,巴cattāri-ma-hā-bhūtāni,藏Ḥbyuṅ-ba-chen-po-bsh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大河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大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大名山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大声闻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道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德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谛(梵catvary-ārya-satyāni,巴cattāri-ariya-saccāni,藏ḥphags-paḥi-bden-pa-bsh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谛论(梵Catuḥsatya-nirdeś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度加行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轭(梵catvāro-yogāḥ,巴cattāro-yog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恶道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恩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法界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法三愿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吠陀(梵catur-ved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分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分律(梵Dharmagupta-vinay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分律含注戒本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分律开宗记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分律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分律行事钞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分僧戒本(梵Dharmaguptaka-bhikṣu-prāti-mokṣa-sūt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个格言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归依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国八十八个所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弘誓愿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欢喜(梵caturānanda,藏dgaḥ-ba-bsh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级灌顶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记答(梵catvāri-praśna-vyākaraṇāni,巴cat-tari-pañha-vyākaraṇān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加行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家语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教四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教义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劫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净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句百非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句分别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料简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论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律五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曼相大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曼相即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门塔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门游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明派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明山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明十义书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明尊者教行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魔(梵catvāro-mārāḥ,巴cattāro-mārā,藏bdud-bsh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难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念处(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念处(梵catvāri-smṛty-upasthānāni,巴cat-taro-sati-paṭṭhānā,藏dran-pa-ñe-bar-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菩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亲近菩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取(梵catvāry-upadanāni,巴cattāri-upādā-nān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如实智(梵catvāri-yathā-bhūta-parijñānān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沙门果(梵catvāri-śramaṇa-phalāni,巴cat-tāri-sāmañña-phalāni,藏dge-sbyoṇ-gi-Ḥ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善根位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摄法(梵catvāri-saṃgraha-vastūni,巴cattārisaṃgaha-vatthūṅi,藏bsdu-baḥi-dṅos-po-b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摄菩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神足(梵catvāra-ṛddhi-pādāḥ,巴cattāroiddhi-pādā,藏rdsu-ḥphrul-gyi-rkaṅ-pa-bsh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生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生百劫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圣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圣地(梵catuḥ-pīṭha,藏gdan-bsh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圣种(梵catvāra-ārya-vaṃśāḥ,巴cattāroariya-vaṃs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十八轻戒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十八愿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十二贤圣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十二章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时坐禅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识住(梵catasro-vijñāna-sthitayaḥ,巴catas-so-viññāṇa-ṭṭhitiy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食(梵catvāra-āhārāḥ、āhāra-catuṣka,巴cattāro-āhārā,藏zas-bsh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誓偈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睡图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天王(梵catvāsraḥ-mahā-rājikāḥ,巴cātu-mmahārājik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天王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通行(梵catasraḥ-pratipadaḥ,巴catassopaṭipada,藏lam-bsh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王天(梵Catur-mahā-rājikā-devāḥ)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威仪(梵catur-vidhā-īryā-pathāḥ,巴cattāroiriyā-pathā,藏spyod-lam-rnam-pa-bsh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无碍辩(梵catasraḥ-pratisaṃvidah-,藏so-so-yaṅ-dag-par-rig-pa-bsh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无量心(梵catvāry-apramāṇāni,巴catassoappamaññāyo,藏tshad-med-pa-bsh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无色定(梵catasra-ārūpya-samāpattayaḥ)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无所畏(梵catvāri-vaiśāradyāni,巴cattārivesārajjāni,藏mi-Ḥjigs-pa-bsh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悉檀(梵catvāraḥ-siddhāntāḥ)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相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相违因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向四果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姓(梵catvāro-varṇāḥ,巴cattāro-vaṇṇā,藏rigscan-bsh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寻思(梵catasraḥ-paryeṣaṇāḥ)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依(梵catvāri-pratisaraṇāni,藏rton-pa-bsh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依法(梵catvāro-niśrayāḥ,巴cattāro-nissa-ya,藏gnas-bsh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意趣(梵catvāro-’bhiprayāḥ,藏dgoṅs-pabsh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印(梵caturmudrā,藏phyag-rgya-bsh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有(梵catvāro-bhavāḥ)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有为相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缘(梵catvāraḥ-pratyayāḥ,藏rkyen-bsh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斋日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正勤(梵catvāri-samyak-prahāṇān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证净(梵catvāra-avetya-prasādāḥ-,巴cat-tāro-avecca-ppas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智(梵catvāri-jñānāni,藏ye-śes-bsh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种怛特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种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种华严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种曼荼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种拳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种三昧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众(梵catasraḥ-parṣadaḥ,巴catasso-parisa,藏Ḥkhor-bsh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重出体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重二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洲(梵catvāro-dvīpāḥ,巴cattāro-dīpā,藏gliṅ-bsh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住期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四祖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寺本婉雅(1872~194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寺格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寺格帐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寺号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寺户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寺家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寺领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寺奴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寺请证文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寺社传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寺社奉行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寺印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寺院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寺院版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寺院法度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寺镇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寺子屋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嗣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松本文三郎(1869~194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松杜罗(藏Gyo-Ḥdsi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松广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松山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松赞干布(藏Sroṅ-btsan-sgam-po;?~65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嵩山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嵩岳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嵩祝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宋版大藏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宋版佛典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宋藏遗珍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宋代佛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宋高僧传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宋濂(1309~138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宋满空(1871~1946)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宋曼庵(1876~195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宋云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颂古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苏九山(1909~198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苏曼殊(1884~191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苏门答腊(梵Sumaṭ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苏摩(梵soma,藏zla-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苏婆诃(梵svāh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苏婆呼童子经(梵Suvāhu-pariprcchā,藏Dpuṅ-bzaṅ-gis-shu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苏轼(1036~110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苏悉地经(梵Susiddhikara-mah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俗谛(梵saṁvṛti-satya,巴sammuti-sacc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俗讲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俗离山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素食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宿曜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宿住通(梵pūrva-nivāsānusmṛti-jñāna,巴pub-benivāsānussati-ñāna,藏sṅ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粟特国(Sogdh)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隋代佛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随烦恼(梵upakleśa,藏ñe-baḥi-ñon-moṅ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随方毗尼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随眠(梵anuśaya,藏bag-la-ñal-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随喜(梵anumodana,巴anumodana,藏rjes-su-yi-raṅ-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随信行(梵śraddhanusāri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随一不成过(梵anyatrāsiddha,藏gaṅ-ruṅ-gcig-la-ma-gruh-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随缘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随缘真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随自意三昧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孙海堂(1902~196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娑多婆诃王(梵Sātavāhan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娑伽罗龙王(梵Sāgara-nāgarāja,巴Sāgara-nāgarāj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娑罗树(梵śāla,巴sāla,藏sa-li-ljon-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娑婆(梵sahā、sabhā,藏mi-mjed)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娑祇多(梵śāketa,巴Sāket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缩刷大藏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所别不极成过(梵aprasiddha-viśeṣya,藏byebrag-bya-baḥi-ma-grub-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所依(梵āśraya,巴āssaya,藏rten-gnas、rten-gsh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所依不成过(梵āśrayāsiddha,藏gshima-grub-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所缘(梵ālambana,巴ālambana,藏dmig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所缘缘(梵alambana-pratyaya,藏dmig-paḥirkye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所知障(梵jñeyāvaraṇa,藏śes-byaḥi-sgrib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他化自在天(梵Para-nirmita-vaśa-vartin,巴Pa-ra-n-immita-vasa-vattin,藏Gshan-ḥphr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他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他心通(梵para-cetaḥ-paryāya-jñana-sākṣāt-kriyābhijñ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他心智(梵para-citta-jñāna,藏gshan-gyi-sems-śes-pa、pha-rol-gyi-sems-śe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塔(梵stūpa,巴thūpa,藏mchod-rte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塔尔寺(藏sKu-Ḥbum)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塔銮寺(Thāt-Luang)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塔什库尔干(Tāshkurgha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塔院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胎藏界(梵garbhakośa-dhātu,藏sñin-podbyi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胎藏四部仪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胎内五位‧胎外五位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台密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台湾佛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台湾佛教【名刹图片集】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台湾佛教【研究所及佛学院】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台湾佛教基金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台湾佛教团体或教育机构名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台湾宗教调查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台座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太古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太平兴国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太上感应篇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太虚(1889~194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太阳派(梵Saurāḥ)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太元帅明王(梵āṭavak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太原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泰戈尔(Rabindranath-Tagore;1861~194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泰国佛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贪(梵rāga,藏Ḥdod-chag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坛经传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昙华(1103~116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昙旷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昙龙(1769~184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昙鸾(476~54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昙摩迦罗(梵Dharmakāl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昙摩密多(梵Dharmamitra;356~44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昙摩难提(梵Dharmanand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昙迁(542~60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昙无谶(梵Dharmarakṣa;385~43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昙无竭菩萨(梵Dharmodgata,藏Chos-kyis-ḥphags-pa、Chos-ḥphag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昙无最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昙延(516~58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昙曜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倓虚(1875~196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谈玄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谭云山(?~198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潭柘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檀耳(巴sūkara-maddav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檀家制度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檀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檀特山(梵Daṇḍak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檀溪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檀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檀越(梵dāna-pati,巴dāna-pati,藏sbyin-bdag)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叹异钞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汤殿山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汤用彤(1893~196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唐大和上东征传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唐代佛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唐蕃会盟碑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唐卡(藏thaṅ-k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唐招提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塘奔(thambu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藤井日达(1885~198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提婆(梵Dev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提婆达多(梵Devadatta,巴Devadatta,藏Lhas-byi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提婆列(巴devāle)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提谓(梵Trapuṣa、Trapuśa、Trapusa,巴Tapussa,藏Ga-go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提谓波利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提云般若(梵Devaprajñ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醍醐(梵maṇḍa、sarpi-maṇḍa,巴maṇḍa、sappi-maṇḍ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醍醐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体(梵svabhāva、bhāva,巴sabhāva、bhāva,藏raṅ-bshin、ṅo-b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体空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剃发(梵muṇḍanā,巴muṇḍana,藏skra-breg)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天(梵deva,巴deva,藏lh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天爱(梵devānāṁ-priyaḥ)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天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天地八阳神咒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天地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天耳通(梵divya-śrotra-jñāna-sakṣātkri-yābhij-ñ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天盖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天宫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天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天鼓毒鼓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天鼓雷音佛(梵Divyadundubhi-meghanir-ghoś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天冠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天海(1536~164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天界觉浪盛禅师全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天界寺(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天界寺(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天理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天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天龙八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天龙山石窟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天龙寺(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天龙寺(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天龙寺派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天魔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天目山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天目中峰广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天宁寺(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天宁寺(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天平写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天然居士怀净土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天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天如和尚语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天圣广灯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天台八教大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天台传佛心印记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天台九祖传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天台山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天台山方外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天台四教仪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天台真言二宗同异章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天台智者大师别传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天台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天梯山石窟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天童和尚辟妄救略说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天童弘觉忞禅师北游集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天童弘觉忞禅师语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天童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天童寺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天童正觉禅师广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天王殿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天王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天文法华之乱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天息灾(?~100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天学初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天眼通(梵divya-cakṣur-jñāna-sāksātkriyābhijñ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天英(1215~1286)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天竺三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天竺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天竺字源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天主慧(梵Devendrabuddhi,630~69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田中智学(1861~193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跳神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铁萨罗(巴Tissar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铁围山(梵Cakravāḍaparvata,巴Cakkavāḷa-pabbata,藏Ḥkhor-yug-gi-ri-b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铁眼(1630~168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庭野日敬(1906~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通道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通度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通理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通明禅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通容(1593~166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通琇(1614~167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通醉(1610~169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同法喻(梵sādharmya-dṛṣṭant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同分(梵sabhāga,藏rigs-Ḥthun-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同教‧别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同类因(梵sabhāga-hetu,藏skal-ba-mñam-paḥi-rgyu)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同朋大学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同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同品定有性(梵sapakṣe-sattvam,藏mthuṅs-phyogs-la-yod-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同世五师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同泰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同体大悲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桐华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桐里山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童行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童子(梵kumāra、kumāraka,巴kumāra,藏bu、g’son-nu)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偷盗戒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偷兰遮(梵sthūlātyayaḥ,巴thullaccay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头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头巾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投华得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投子山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突吉罗(梵duṣkṛta,巴dukkaṭa,藏ñes-bya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图齐(Giuseppe-Tucci;1894~198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荼吉尼(梵ḍakinī,藏mkhaḥ-Ḥgro-m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荼毗(巴jhāpet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涂灰外道(梵Bhasma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涂香(梵vilepana、upalepana,巴vilepana,藏byug-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土观呼图克图(藏Thuḥu-bkwan-Khotokto;1680~1736)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土观三世(藏Thuḥu-bkwan-Ⅲ;1737~180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土观宗派源流(藏Grub-mthaḥ-thams-cad-kyikhuṅs-daṅ-Ḥdod-tshul-ston-pa-legs-bśad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土砂加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土希‧达斯(Tulsī-Dās;1532~162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吐蕃僧诤记(Le-Concile-de-Lhas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吐火罗语(Tocha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吐鲁番(Turfa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退法阿罗汉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退转(梵vivartana,巴vivaṭṭana,藏ldog-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托钵(梵paiṇḍapātika,巴piṇḍapāta,藏bsod-sñom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托林寺(藏Mtho-ldin、Tho-liṅ-gser-khaṅ)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托胎(梵garbhāvakrānti,巴gabbhāvakkanti,藏mṅal-Ḥjug-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陀罗骠(梵Dravya,巴Dab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陀罗尼(梵dhāraṇī,藏gzuṅ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陀罗尼集经(梵Dhāraṇī-samuccay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驼山石窟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妥美桑布(藏Thogs-med-bzang-po;1295~136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瓦官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瓦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瓦拉那西(梵Vārāṇasī)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外道(梵tīrthaka、tīrthika,巴titthiya,藏mu-stegs-pa、mu-stegs-ca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外道十六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外道四执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外道小乘涅槃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外道小乘四宗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外五股印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丸山照雄(1932~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丸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完美大师(Perfect-Master)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晚课击钟偈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万灯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万佛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万佛堂石窟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万福寺(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万福寺(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万年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万善同归集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万寿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万行(?~101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卍续藏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卍正藏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卍字(梵śrīvatsalakṣana、svastik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王恩洋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王法正理论(梵Rājadharma-nyāya-śāst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王梵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王夫之(1619~169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王古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王缙(700?~78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王日休(?~117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王三昧(梵samādhi-rāja-supratiṣṭhito-nām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王舍城(梵Raja-gṛha,巴Raja-gaha,藏Rgyal-poḥi-khab)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王审知(862~92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王统史(巴Rājavaliy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王维(699~75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王玄策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王重阳(1113~117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往生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往生集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往生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往生淨土懺願儀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往生禮讚偈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往生論註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往生西方淨土瑞應刪傳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往生要集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往生咒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往世書(梵Purāṇ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妄尽还源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妄念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妄染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妄想(梵vikalpa,藏rnam-par-rtog-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妄语戒(梵mṛṣā-vāda,巴musā-vāda,藏rdsundu-smra-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妄执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望月信亨(1869~194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威仪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威音王佛(梵Bhīṣma-garjitasvara-rāja,藏Ḥjigs-sgrags-dby-aṅs-kyi-rgyal-p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微塵(梵aṇu-raja、巴aṇu-rajas,藏rdul-phra-mo、rdul-phra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韦提希(梵Vaidehī,巴Vedehī)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韦驮天(梵Skanda,藏Skem-byed)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韦陀论师(梵Veda,藏Rig-byed)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沩仰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唯识(梵vijñapti-mātratā,藏rnam-par-rig-pa-tsam)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唯识二十论(梵Viṃśatikā-vijñapti-mātratā-siddhih,藏ñi-śu-paḥi-Ḥgrel-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唯识三十颂(梵Triṃśikā-vijñapti-kārikā,藏Sum-cu-paḥi-tshig-leḥur-bya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唯识三十颂释(梵Triṃśikā-vijña-pti-bhāṣya,藏Sum-cu-paḥi-bśad-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唯心净土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唯一神道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惟白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惟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惟覺(1928~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惟儼(751~83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惟則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惟政(1544~161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维摩诘所说经(梵Vimalakirti-nirdeśa-sūt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维摩诘所说经◎不思议品第六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维摩诘所说经◎弟子品第三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维摩诘所说经◎法供养品第十三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维摩诘所说经◎方便品第二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维摩诘所说经◎佛道品第八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维摩诘所说经◎佛国品第一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维摩诘所说经◎观众生品第七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维摩诘所说经◎见阿閦佛品第十二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维摩诘所说经◎菩萨品第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维摩诘所说经◎菩萨行品第十一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维摩诘所说经◎入不二法门品第九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维摩诘所说经◎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维摩诘所说经◎香积佛品第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维摩诘所说经◎嘱累品第十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伪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梶山雄一(1925~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卫塞节(梵Vaiśākha,巴Vesākh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卫元嵩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未至定(梵anāgamya-samādh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魏书释老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温室洗浴众僧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温特尼兹(Moriz-Winternitz;1863~193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文才(1241~130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文成公主(?~68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文成公主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文纲(636~72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文观(1278~135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文觉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文殊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文殊山石窟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文殊师利(梵Mañjuśrī,藏Ḥjam-dpal)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文殊师利般涅槃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文殊师利问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文殊院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文琇(1345~141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文偃(864~94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文益(885~95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文准(1061~111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闻思修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问讯(梵pratisaṃmodan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倭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我(梵atman,巴attan,藏bdag)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我寶(1240~131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我法二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我法二執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我法俱有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我見(梵atma-dṛṣṭi,藏bdag-tu-lta-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我空法有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我慢(梵ātma-māna,藏bdag-tu-ṅa-rgyal-)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我所(梵mama-kāra,藏bdag-gir-Ḥdsin-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我我所見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我相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我執(梵ātma-grāha,藏bdag-tu-Ḥdsin-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卧(梵śaya,巴sayana,藏ñal-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卧佛寺(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卧佛寺(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卧龙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乌摩斯伐提(梵Umāsvāt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乌枢沙摩明王(梵Ucchuṣma,藏Ḥchol-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乌素图召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乌尤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乌仗那国(梵Uḍḍiyāna、Oḍiyāna、Udyāna,藏Skyed-mos-tshal)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邬波婆沙(梵upavāsa,藏smyuṅ-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邬波驮耶(梵upādhyāya,巴upajjhāya、upaj-jha,藏mkhan-p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邬达罗迦(梵Uddālaka-āruṇ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邬阇衍那国(梵Ujayana,巴Ujjen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呜噜捺啰叉(梵rudrākṣ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无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无碍解道(巴Paṭisambhida-magg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无表色(梵a-vijñapti-rūpa,藏rnam-par-rig-byed-ma-yin-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无常(梵anitya、anityatā,巴anicca,藏mi-rtag-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无常偈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无常经(梵Anityatā-sūtra,藏Mi-rtag-pa-ñid-kyimd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无初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无烦天(梵Avṛiha,巴Aviha,藏Mi-che-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无分别智(梵nir-vikalpa-jñāna,藏rnam-parmi-rtog-p-aḥi-ye-śe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无功用(梵an-ābhoga,藏lhun-kgis-grub-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无垢友(梵Vimalamit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无合(梵ananvaya、ananugata,藏ma-sbyar-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无记(梵avyākṛta,藏luṅ-du-ma-bstan-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无间地狱(梵Avīc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无尽藏(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无尽藏(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无尽灯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无尽意菩萨(梵Akṣaya-mati,藏Blo-gros-mi-zad-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无量寿经(梵Aparimitāyur-sūtra,藏Ḥod-dpag-med-kyi-bkod-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无量寿经◎卷上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无量寿经◎卷下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无量义经(梵Amitartha-sūt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无漏法(梵anāsrava-dharma,藏zag-pa-med-paḥi-cho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无漏律仪(梵anāsrava-saṃva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无漏智(梵anāsrava-jñāna,藏zag-pa-med-paḥi-śe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无门关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无明(梵avidyā,巴avijjā,藏ma-rig-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无情有性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无色界(梵arūpya-dhātu,巴arūpa-dhātu,藏gzgus-med-paḥi-kham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无上依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无生法忍(梵anutpattika-dharma-kṣānti,藏mi-skye-baḥi-chos-la-bzod-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无所有处天(梵ākiñcanyāyatana,巴ākiñcañ-nāyatana,藏ci-yaṅ-med-do-sñam-na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无为法(梵asaṃskṛta-dharma,藏Ḥdus-ma-byas-kyi-cho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无为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无畏三藏禅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无畏山寺(巴Abhayagiri-vihā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无我(梵anātman、anātmaka、nirātman、ni-ratmika、nairātmya、nirātmab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无相(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无相(684~762)(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无想定(梵asaṃjñā-samāpatti,藏Ḥdu-śes-med-paḥi-sñom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无行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无性(梵Asvabhāv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无学(梵aśaikṣa,巴asekh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无学派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无言通(?~826)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无因外道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无余依涅槃(梵nirupadhiśeṣa-nirvāṇa,藏phuṅ-po-lhag-ma-med-paḥi-mya-ṅan-las-Ḥda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无缘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无遮大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无诤(梵araṇ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无住(714~774)(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无住(梵aniketa,藏gnas-med-pa)(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无住处涅槃(梵apratiṣṭhita-nirvāṇa,藏mi-gnas-paḥi-mya-ṅan-las-Ḥda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无著(梵Asaṅga,藏Thogs-pa-med、Thogs-med;310~390或395~47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无宗派运动(Ris-med)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吴道子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吴都法乘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吴哥寺(Wat-Angkor)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吴哥王城(Angkor-Tom)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吴润江(1906~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吴惺月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百大愿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百戒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百罗汉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百长者子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宝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比丘(梵pañca-bhikṣavaḥ,巴pañca〈-vag-giya〉bhikkhū)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怖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部大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部灌顶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部律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部秘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部秘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部座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参上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乘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处加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次第(梵Pañcakrama,藏Rim-pa-chen-p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大(梵pañca-mahā-bhūtāni,藏Ḥbyuṅ-ba-chen-po-lṅ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大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大力菩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大明王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大虚空藏菩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大愿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代佛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当召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灯会元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灯全书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灯严统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斗米道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法藏(梵pañca-dharma-kośāḥ,藏chos-mdsod-lṅ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方便念佛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分比丘尼戒本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分法身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分戒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佛顶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佛顶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盖(梵pañca-āvaraṇāni,巴pañca-āvaraṇāni,藏sgrib-pa-lṅ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根(梵pañcendriyāṇi,巴pañc’indriyāṇi,藏dbaṅ-po-lṅ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供养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股印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果(梵pañca-phalāni,藏Ḥbras-bu-lṅ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果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河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悔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会法事赞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会念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家七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家语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家正宗赞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家宗旨纂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教两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教十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解脱轮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戒(梵pañca-śīlāni,巴pañca-śīlān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精舍十塔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净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净居天(梵śuddhāvāsa,巴Suddhāvās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境(梵pañcārthāḥ、pañca-viṣayāḥ)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卷书(梵Pañcatant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力(梵pañca-balāni,巴pañca-balān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利使‧五钝使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轮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轮三昧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轮塔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门禅经要用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明(梵pañca-vidyā-sthānāni,藏rig-paḥignas-lṅ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摩字(梵pañcama-kā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难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逆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念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品弟子位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取蕴(梵pañca-upādāna-skandhāḥ,巴pañc’upādāna-kkhandh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趣生死轮(梵bhava-cakra,藏srid-paḥi-Ḥkhor-l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色(梵pañca-varṇāh,巴pañca-vaṇṇā,藏dog-lṅ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山版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山十刹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山文学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善五恶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上分结(梵pañca-ūrdhvabhāgiya-saṃyo-janani,巴pañc’uddhambhāgiyāni-saṁyoja-nān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失三不易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十二数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十二位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十卷钞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十三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十三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时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时八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识(梵pañca-vijñānāni,巴pañca-viññānāni,藏rnam-par-śes-pa-lṅ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塔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台山(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台山(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体投地(梵pañca-maṇḍala-namaskāreṇa-van-date)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停心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通(梵pañcābhijñā,藏mṅon-par-śes-pa-lṅ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屯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位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位百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位七十五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位无心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味(梵pañca-rasāḥ,藏ro-lṅ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味禅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五百年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下分结(梵pañca-āvarabhāgiya-saṃyojanāni,巴pañc’orambhāgiyani-saṃyojanān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相成身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小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星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行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眼(梵pañca-cakṣūṃṣi,巴pañca-cakkhūni,藏spyen-lṅ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药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衣(梵pañca-cīvarāṇi,巴pañca-cīvarāṇ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阴盛苦(梵saṃkṣepeṇa-pañcopādāna-sk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欲(梵pañca-kāmāḥ,巴pañca-kāmā,藏Ḥdod-pa-lṅ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原理精要(梵Pañcāstikāyasā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岳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蕴(梵pañca-skandhāḥ,巴pañca-khandhā,藏phuṅ-po-lṅ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障(梵pañca-āvaraṇāni,巴pañca-nīvaraṇāni,藏sgrib-pa-lṅ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支作法(梵pañca-avayava-vāky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智(梵pañca-jñānāni,藏ye-śes-lṅ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智如来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种三昧道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种三昧耶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种姓(梵pañca-gotrāṇ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种修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重唯识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重玄义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周因果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住地烦恼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庄严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浊(梵pañca-kaṣāyāḥ,藏sñigs-ma-lṅ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字文殊菩萨(梵Mañjughoṣa,藏Ḥjam-dbya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字严身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宗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宗救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五宗原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武昌佛学院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武则天(624~70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悟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悟光(1918~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悟空(73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悟明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悟入(梵Skandhil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悟新(1043~111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悟真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晤恩(912~986)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西藏(梵Bhoṭa,藏Bod、Bod-yul、Gaṅs-can-yul、Gaṅs-ljoṅs-yul、Gdoṅ-dmar)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西藏大藏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西藏佛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西藏高僧全书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西藏王臣记(藏rDzogs-ldan-gzhon-nu’i-dga’ston-dpyid-kyi-rgyal-mo’i-glu-dbyang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西藏王统记(藏Rgyal-rabs-gsal-baḥi-me-lon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西藏文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西禅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西大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西方佛教僧团之友(Friends-of-the-WesternBuddhist-Order、FWBO-Center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西方公据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西方合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西方净土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西方师(梵pāścātyāh)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西方要决释疑通规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西芳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西谷启治(1900~199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西光万吉(1895~197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西归直指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西国三十三所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西基利亚(巴Sīgiriy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西涧派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西教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西晋佛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西来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西明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西念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西山八大处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西山派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西山住部(梵Avara-śaila,巴Apara-seliya,藏Nub-kyi-ri-boḥi-sde)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西双版纳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西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西堂‧东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西天二十八祖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西田几多郎(1870~194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西田龙雄(1928~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西田天香(1872~196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西土二十四祖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西夏佛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西夏文大藏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西行(1118~119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西义雄(1897~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西游记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西域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西域中华海东佛祖源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西园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西斋净土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希解派(藏Shi-byed-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希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希陵(1247~132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希迁(700~79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希叟绍昙禅师广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希膺(1583~165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希运(?~85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析空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息災法(梵śāntika,藏shi-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悉地(梵siddhi,藏grub-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悉曇(梵siddhaṁ、siddhi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锡金佛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锡克沁千佛洞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锡兰佛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锡杖(梵khakkara、hikkala,藏Ḥkhar-gsil、gsil-byed、gsil-śiṅ)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溪岚拾叶集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醯罗城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醯罗山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习气(梵vāsanā,巴vāsanā,藏bag-chag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席力图召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喜饶嘉措(藏Shes-rab-rgya-mtsho;1884~196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喜舍(梵vyavasarga-rata,藏rnam-par-gtoṅ-ba-la-dgaḥ-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戏论(梵prapañc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戏忘天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系(梵grantha,藏mdud-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细色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细意识(梵sūkṣma-mano-vijñāna,藏phra-moḥi-rnam-par-śe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夏鲁寺(藏Sha-lu)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仙人(梵ṛṣi,巴is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仙岩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暹罗派(巴Siam-Nikāy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闲‧不闲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闲居编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贤顿(1903~1986)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贤护菩萨(梵Bhadra-pāla,藏Bzaṅ-skyoṅ)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贤劫(梵bhadra-kalpa,巴bhadda-kappa,藏bskal-pa-bzaṅ-p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贤劫千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贤劫十六尊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贤圣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贤愚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贤者喜宴(藏Dam-paḥi-chos-kyi-Ḥkhor-losbsgyur-ba-rnams-kyi-byuṅ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贤胄部(梵Bhadrāyaṇīya,巴Bhaddayānika,藏Bzaṅ-po-buḥi-sde)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咸润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显戒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显密二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显色(梵varṇa-rūpa,藏kha-dog-gi-gzug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显识论(梵Vidyanirdeśa-śāst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显通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显扬圣教论(梵Prakaraṇāryavācā-śāst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显荫(1902~192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显宗记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现代禅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现观(梵abhisamaya,藏mṅon-par-rtog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现观庄严论(梵Abhisamayalaṃkāra-śāst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现量相违过(梵pratyakṣa-viredha,藏mṅon-sum-kyi-bsal-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现图曼荼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现行(梵abhisaṃskāra,藏mṅon-par-Ḥdu-byed)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线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相(梵lakṣaṇa、nimitta,藏mtshan、lta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相部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相符极成过(梵prasiddha-saṃbandha,藏phan-tshun-grub-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相国寺(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相国寺(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相好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相即‧相入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相实(1081~116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相续(梵巴saṃta,巴saṃtat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相应(梵samprayukta,巴sampayutta,藏mtshuṅ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相应心‧不相应心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相宗八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香(梵gandha,巴gandha,藏dr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香灯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香房(梵gandha-kūṭ,巴gandha-kūṭ,藏dri-gtsaṅ-kha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香港佛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香积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香积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香偈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香界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香炉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香山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香山昭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香水海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香汤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香象(梵gandha-hastin、gandha-gaja,藏spos-kyi-glaṅ-po-che)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香姓婆罗门(梵Droṇa,巴Doṇ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香岩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香语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香醉山(梵Gandha-mādana,藏spos-kyi-ṅad-lda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响巴迦举派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响堂山石窟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想(梵saṃjñā,巴saññā,藏Ḥdu-śe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向原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向岳寺派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象教皮编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像法决疑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消灾咒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萧子良(460~49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小部(巴Khuddaka-nikāy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小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小乘佛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小川贯一(1912~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小烦恼地法(梵parītta-kleśa-bhūmika-dhar-māḥ)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小笠原宣秀(1903~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小品般若经(梵Aṣṭasāhasrikā-prajñāpāramit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小杉一雄(1908~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小史(巴Cūḷavaṃs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小松原法难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小诵(巴Khuddaka-pāṭh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小雁塔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小野玄妙(1883~193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小昭寺(藏Ra-mo-che)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小止观◎第八章觉知魔事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小止观◎第二章诃欲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小止观◎第九章治病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小止观◎第六章正修行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小止观◎第七章善根发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小止观◎第三章弃盖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小止观◎第十章证果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小止观◎第四章调和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小止观◎第五章方便行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小止观◎第一章具缘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晓乌敏(1877~195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晓云(1913~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孝道教团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邪见(梵mithyā-dṛṣṭi,巴micchā-diṭṭhi,藏log-par-lta-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邪命(梵mithyājīva,巴miccha-jīv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邪命外道(梵ājīvika、ājīvak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邪淫戒(梵kāma-mithyācāra,巴kāmesu-mic-chācāra,藏Ḥdod-pas-log-par-gyen-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胁士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胁尊者(梵Parśva,巴Passa,藏Rtsibs-log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写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谢尔巴斯基(Theodor-Stcherbatsky;1866~194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谢灵运(385~43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懈慢國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心(梵citta,巴citta,藏sem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心不相應行(梵citta-viprayukta-saṃskāra,巴citta-vippayutta-dhamm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心佛眾生三法無差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心經會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心具三千‧色具三千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心覺(﹖~118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心所有法(梵caitasikā-dharmāḥ,巴cetasikādhammā,藏sems-las-Ḥbyuṅ-baḥi-cho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心王銘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心王心所(梵citta-caitt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心性本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心意識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心印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心昭(1329~140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辛纳(Emile-Charles-Marie-Senart;1847~192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新编诸宗教藏总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新超峰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新佛教徒同志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新集浴像仪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新加坡佛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新井石禅(1864~192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新胜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新唯识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新兴佛教青年运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新续高僧传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新义真言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信(梵śraddh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信度国(梵Sindhu)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信度河(梵巴Sindhu,巴Sindhu)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信解(梵adhimukti,巴adhimutti,藏mo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信满成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信施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信心铭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信行(540~59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星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星宿劫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星云(1927~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行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行茶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行道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行海(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行海(1109~1180)(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行贺(729~80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行基(668~74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行寂(832~916)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行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行解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行诫(1806~188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行满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行勤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行森(1614~167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行思(671~74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行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行相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行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行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行秀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行愿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行蕴(梵samskāra-skanda,巴sankhāra-khan-dha,藏Ḥdu-byed-kyi-phuṅ-p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行者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行智(1778~184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行尊(1057~113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形色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兴禅护国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兴福寺(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兴福寺(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兴国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兴化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兴皇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兴教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兴隆净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兴隆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兴轮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兴起行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兴渠(梵hiṅgu)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幸福科学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性(梵prakṛti,巴pakati,藏raṅ-bsh-i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性澄(1265~134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性聰(1610~1666)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性潡(1633~169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性惡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性海果分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性戒‧遮戒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性具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性力派(梵śākt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性靈集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性起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性習二性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性相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性相二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性願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熊十力(1884~196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休静(1520~160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修禅要诀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修大方广佛华严法界观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修道(梵bhavanā-mārga,巴bhāvanā-magga,藏bsgom-paḥi-lam)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修得‧性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修德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修多罗(梵sūtra,巴sutt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修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修广(1223~131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修惑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修习次第(梵Bhāvanākram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修行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修行本起经(梵Cārya-nidān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修行道地经(梵Yoga-carya-bhūmi-sūt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修验道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修证义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须跋陀罗(梵Subhadra,巴Subhadda,藏śin-tu-bzan-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须达(梵Sudatta,巴Sudatt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须大拏太子(梵Sudāna,巴Sudān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须弥福寿之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须弥山(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须弥山(梵Sumeru-parvata)(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须弥山石窟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须弥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须摩提(梵Sumagadh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须摩提菩萨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须菩提(梵Subhūti,巴Subhūti,藏Rab-Ḥbyor)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须陀素弥王(梵śrutasoma,巴Sutasom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虚空(梵akāśa,藏nam-mkhaḥ)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虚空藏菩萨(梵ākāśa-garbha、Gagana-gañja,藏Nam-mkhaḥi-sñin-po、Nam-mkhaḥ-mdsed)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虚妄分别(梵vitatha-vikal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虚无僧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虚云(1840~195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徐昌治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徐梵澄(1909~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许地山(1893~194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旭雅(1828~189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续法(1641~172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续高僧传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宣化(1918~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宣鉴(780~86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宣政院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玄畅(416~48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玄法寺仪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玄昉(?~746)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玄高(402~44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玄觉(665~71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玄朗(673~75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玄素(668~75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玄谈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玄琬(562~636)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玄应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玄应音义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玄宥(1529~160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玄奘(600~66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玄赜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玄旨归命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玄中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懸空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选佛图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选择本愿念佛集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学处(梵śikṣāpada,巴sikkhāpada,藏bslab-paḥi-gs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学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雪岑(1435~149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雪窦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雪峰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雪山(梵Himālaya、Himavat、Himavanta、Himavān,巴Himālaya、Himavat、Himavanta、Him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雪山部(梵Hāimavata、Hemavata,巴Hema-vatikā、Hemavatā,藏Gaṅs-rihi-sde、Gaṅs-ri-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雪山童子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血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血脉类集记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血脉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熏习(梵vāsanā、pravṛtti、abhyāsa,藏bag-chag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薰陆香树(梵kunduru,藏pog)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寻伺(梵vitarka-vicā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巡礼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巡寮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巡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延宝传灯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延昌(880~96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延福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延历僧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延历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延命地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延命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延年转寿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延寿(904~97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延寿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延沼(896~97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严佛调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言教二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言语道断(梵sarva-vāda-caryoccheda,藏smra-ba-daṅ-spyod-pa-thams-cad-śin-tu-chad-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岩本裕(1910~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阎浮树(梵jambu,巴jambu,藏Ḥdsam-bu、dsam-bu)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阎浮檀金(梵jambūnada-suvarṇa,巴jambo-nada-suvaṇṇa,藏Ḥdsam-huḥi-chu-boḥi-gser)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阎魔王(梵Yama-rāja,巴Yama-rāja,藏Gśin-rje)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阎牟那河(梵Yamun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阎婆罗达耶怛特罗(梵śrī-mahā-saṁva-rodaya-tantrarāja,藏D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演净科仪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彥琮(557~61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焰口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央金珠白多杰(藏Dbyangs-can-grub-pa’i-rdorje;1809-~188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央掘摩罗(梵Aṅguli-mālya、Aṅguli-mālīya,巴Aṅguli-māla,藏Sor-moḥi-phreṅ-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央掘魔罗经(梵Aṅgulimālika,藏Sor-moḥiphreṅ-ba-la-phan-pa-shes-bya-ba-theg-pache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鸯掘多罗国(梵Aṅguttarāpa,巴Aṅguttarā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杨曾文(1939~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杨琏真加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杨岐方会和尚语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杨岐派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杨文会(1837~191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洋特罗(梵yant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仰兑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养鸬彻定(1814~189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祅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姚兴(366~416)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药师如来(梵Bhāiṣajya-guru,藏Sman-gyi-bl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药师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药石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药王菩萨(梵Bhaiṣajya-rāja,藏Sman-gyirgyal-p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耶律楚材(1190~124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耶若婆佉(梵Yājñavalky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耶舍(梵Yaśa,巴Yas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耶输陀罗(梵Yaśodharā,巴Yasodharā,藏Grags-Ḥdsin-ma、Lha-mo-grags-ldan-m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耶遮文约(巴Yāzawingyaw)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冶开(1852~192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野上俊静(1907~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野野村直太郎(1871~1946)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野泽静证(1908~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业(梵karman,巴kamma,藏la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业报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业感缘起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业镜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业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业障(梵karma-varaṇa,藏las-kyi-sgrib-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叶均(1916~198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夜叉(梵yakṣa,巴yakkha,藏gnod-sbyi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夜船闲话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夜摩天(梵Yāma、Suyāma,巴Yāma、Suyāma,藏Ḥt-hab-bral)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夜柔吠陀(梵Yajur-veda,巴Yajur-ved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本十支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遍(1239~128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遍上人语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禅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阐提(梵icchantika、ecchantika,藏Ḥdod-che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乘(梵ekayāna,藏theg-pa-gcig-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乘戒坛院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乘决疑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乘思想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乘要决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乘院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乘真实‧三乘方便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初元禅师语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大事因缘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刀三礼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断一切断‧一成一切成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多法界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法界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法句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法印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佛世界(梵eka-buddha-kṣet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贯别传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贯道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光三尊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即一切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髻尊陀罗尼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家一宗制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角仙(梵Ekaśṛṅga、ṛṣyaśṛṅga,巴Ekasiṇga、Isisiṅg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境三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境四心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来果(梵sakṛidāgāmi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来向(梵sakṛidāgāmi-phala-pratipannak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枚起请文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门普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名无量义‧一义无量名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念不生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念三千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念相应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念信解(梵eka-citta-adhimukt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念义‧多念义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宁(1247~131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切法(梵sarva-dharma,巴sabba-dhamm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切法高王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切功德庄严王经(梵Sarvadharmaguṇavy-ūharāja-,藏Chos-thams-cad-kyi-yon-tan-bkod-p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切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切经音义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切漏经(巴Sabbāsava-sutt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切如来金刚寿命陀罗尼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梵Sarvatathāgatatattvasaṁgraha,藏Deb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切善见律注(巴Samantapāsādik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切世间乐见离车童子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切行苦(巴sabbe-saṅkhārā-dukkh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切智(梵sarva-jña、sarva-jñata、sarva-jñana,藏-thams-cad-mkhyen-pa-ñid)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切智智(梵sarva-jñāna,藏tham-cad-mkyen-paḥi-ye-śe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切种智(梵sarvathā-jñāna,藏thams-cad-mkhyen-pa-ñid)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箧四蛇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庆(1386~146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然(1206~128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三权实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色一香无非中道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杀多生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山派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生补处(梵eka-jāti-pratiboddha,藏skye-ba-gcig-gis-thog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生果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实(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实(1572~1625)(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说部(梵Eka-vyavahārika,巴Ekavyohārika、Ekabbohāra,藏Tha-sñadgcig-pahīsde)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宿圣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味禅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味蕴(梵eka-rasa-skandha,藏phun-po-ro-gcig-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夏九旬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向(1239-128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向一揆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向专修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向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心(梵eka-citt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心不乱(梵avikṣipta-citt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心二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心三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心三惑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心三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行(683-72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行三昧(梵ekavyūha-samādhi,藏bkod-pagcig-paḥi-tiṅ-ṅe-Ḥdsi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性皆成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休(1394-148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音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印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优陀那(巴Ekuddāniy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玉(1563-163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圆(1226~131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愿建立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磔手(梵vitastiḥ)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指禅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转语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子地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字不说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字禅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字佛顶轮王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字金轮(梵Ekākṣara-uṣṇīṣacak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字文殊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字咒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宗构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镞破三关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一遵(1399~151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伊烂拏钵伐多国(梵Iraṇa-parvat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伊罗钵多罗龙王(梵Elapattra,巴Erāpatha,藏Leḥi-Ḥdab)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伊罗婆那龙象王(梵Airavaṇa,巴Erāvaṇa,藏Ṣa-bsruṅ-gi-bu)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伊吕波歌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伊赊那论师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伊舍那天(梵īśāna,藏Dbaṅ-bdag)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伊师迦草(梵iṣīk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伊师迦山(梵Isīk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伊字三点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衣钵(梵pātra-cīvara,巴patta-cīvara,藏lhuṅ-bzed-daṅ-chos-go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衣钵簿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衣囊(梵cīvara-bṛsikā,藏chos-gos-kyi-gtur-bu)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衣座室三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依地(梵bhūmyāśrav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依他起性(梵para-tantra-svabhāva,藏gshan-gyi-dban1!-gi-mtshn-ñid)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依藤证信(1874~196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依正二报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仪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夷夏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以心传心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义操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义谌(1592~166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义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义存(822~90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义福(658~736)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义寂(919~98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义净(635~71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义青(1032~108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义天(1055~110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义通(927~98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义湘(625~70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义玄(?~86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义邑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异安心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异部宗轮论(梵Samaya-bhedoparacana-ca-kra,藏Gshuṇ-lugs-kyi-bye-brag-bkod-paḥiḥkhor-l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异次顿(?~52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异品遍无性(梵vipakṣa-nāstitā,藏mi-mthun-phyogs-la-med-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异生性(梵prthag-janatva,藏so-soḥi-skye-bo-ñid)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异熟(梵vipāka,藏rnam-par-smin-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抑止‧摄取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役小角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译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译经院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易行道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意(梵manas,藏yid)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意根(梵mana-indriya,藏yid-kyi-dbaṅ-p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意生身(梵mano-maya-kāya,藏thugs-lasbyuṅ-baḥi-sku)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意識(梵mano-vijñān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意希班覺(藏Ye-śes-dpal-Ḥbyor;1704~1776)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懿摩彌王(梵Ikṣvāku,巴Okkāka,藏Bu-ram-śin-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因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因分‧果分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因果(梵hetu-phal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因果报应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因果皆空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因门六义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因明八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因明入正理论(梵Nyāya-praveśa,藏Tshad-ma-rigs-par-Ḥj-ug-paḥi-sgo-shes-bya-baḥi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因明入正理论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因明学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因明义断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因明正理门论(梵Nyāya-dvāra-tarka-śāst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因能变(梵hetu-pariṇāma,藏rgyur-gyur-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因三相(梵liṅgasya-trairūpyam,藏gtan-tshigs-kyi-mtshan-ñid-tshul-gsum)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因十四过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因陀罗(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因陀罗(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因陀罗布底(梵Indrabhūti;687~71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因陀罗窟(梵Indraśailaguha,巴Indasa-la-guh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因缘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因缘变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因缘性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因缘依(梵hetu-pratyaya,藏rgyu-rkye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因中无果(梵a-sat-kārya,藏Ḥbras-bu-sṅa-named-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因中有果(梵sat-kārya,藏Ḥbras-bu-sṇa-nayod-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阴妄一念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音声佛事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银阁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淫戒(梵abrahma-carya-virati,巴abrahma-cariyā-veramanī,藏mi-tshaṅs-par-spyod-pa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引路菩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引磬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引声念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引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引因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引座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饮光(1718~180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饮光部(梵Kāśyapīya,巴Kassapiya,藏Ḥod-sruṅ-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饮酒戒(梵madya-pāna-virati,巴surā-mera-ya-majja-pamāda-ṭṭ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隐秘念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隐形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印度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印度佛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印度佛教慈恩会(Trailokya-Buddha-Maha-sangha-Sahayak-Gan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印度佛教协会(Buddhist-Sociaty-of-Indi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印度河文明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印度教(Hinduism)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印度文献史(Die-Geschichte-der-indischenLiteratur)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印度哲学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印光(1861~194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印坏文成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印简(1202~125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印可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印尼佛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印契(梵mudrā,巴muddā,藏phyag-rgy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印融(1435~151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印顺(1906~200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印元(1295~137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璎珞(梵muktāhāra,巴muttāhā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迎江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莹山清规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應和宗論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應化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應金玉堂(1916~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應其(1537~160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應身(梵nirmāṇa-kāya,藏sprul-paḥi-sku)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應土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應縣木塔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應用吉祥諸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雍布拉岗(藏Yum-bu-gla-sgaṅ)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雍和宫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雍正(1678~173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永观(1032~111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永嘉证道歌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永觉和尚广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永明延寿禅净四料简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永明智觉禅师唯心诀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永宁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永平广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永平清规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永平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永玙(?~136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永琢(1622~169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涌泉禅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涌泉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踊念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优波离(巴Upāli)(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优波离(梵Upāli,巴Upāli,藏ñe-bar-Ḥkhor)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优波难陀龙王(梵Upananda,藏ñe-dgaḥ-b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优波提舍(梵Upadeśa,藏Gtan-la-phab-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优钵罗华(梵utpala,巴uppala,藏ut-pa-la、chu-skye-sṇon-p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优楼频螺迦叶(梵Uruvilvā-kāśyapa,巴Uru-ve-la-kasśapa,藏Lteṅ-rgyas-Ḥod-sruṅ)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优楼频螺聚落(梵Uruvilvagrāma,巴Uruvela-gama,藏Lteṅ-rgyaḥi-groṅ)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优楼佉(梵Ulūka,巴Ulūka,藏Ḥug-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优婆鞠多(梵Upagupta,藏ñe-bar-sba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优婆塞(梵upāsaka,巴upāsaka,藏dge-bsñe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优婆塞戒经(梵Upāsaka-śīla-sūtra,藏Dge-bsñen-gyi-tshul-khrims-kyi-md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优尸罗(梵uśīra,巴usī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优昙跋罗(梵uḍumbara,巴udumba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优填王(梵Udayana,藏Ḥchar-byed)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优陀罗罗摩子(梵Udraka-rāma-putra,巴Ud-daka-rāma-putta,藏Raṅs-byed-kyi-bu-lhag-spyod)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优陀那(梵Udāna,巴Udāna,藏Ched-du-brjod-paḥisde)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由旬(梵yojana,巴yojana,藏dpag-tshad)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犹豫不成过(梵saṃdigdhasiddha,藏the-tsom-za-nas-ma-grub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游行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友梅(1290~1346)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友松圆谛(1895~197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有(梵bhava,巴bhava,藏srid-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有边无边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有顶天(梵Bhavāgra,巴Bhavāgg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有动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有对(梵sa-pratigha,藏thogs-pa-daṅ-bca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有对触‧增语触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有法差别相违因(梵dh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有法自相相违因(梵dharmi-svarūpa-virud-dha-hetu,藏chos-can-gy-iraṅ-bsh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有分识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有佛无佛性相常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有覆无记(梵nivṛtāvyākṛta,藏bsgribs-paḥiluṅ-du-mi-ston-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有根身(梵sendriya-kāy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有功用(梵sābhoga,藏sgrim-pa-taṅ-bca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有教无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有炯(1824~188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有漏(梵sāsrava,藏zag-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有漏道(梵sāsrava-mārga,藏zag-pa-daṅ-bcas-paḥi-lam)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有漏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有漏断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有漏净土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有漏善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有漏识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有漏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有漏智(梵sāsrava-jñāna,藏zag-pa-daṅ-bcas-paḥi-śe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有情(梵sattva,巴satta,藏sems-ca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有情数(梵sattvakhyā,藏sems-can-du-ston-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有庆(986~107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有随眠心(梵sānuśaya-citt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有所得(梵prāpti,藏Ḥthob-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有所依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有贪(梵bhava-rāga,藏srid-paḥi-Ḥdod-chag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有体‧无体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有为(梵saṃskṛta,藏Ḥdus-bya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有为无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有为转变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有相(梵sakāra,藏rnam-pa-daṅ-bca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有相安乐行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有相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有相无相曼荼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有心位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有学(梵śaikṣa,巴sekha,藏slob-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有寻有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有严(1021~1101)(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有严(1186~1275)(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有一(1720~179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有异熟(梵sa-vipāk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有余涅槃(梵sopadhi-śeṣa-nirvāṇa,藏phuṅ-po-lhag-ma-daṅ-bcas-paḥi-mya-ṅan-las-Ḥda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有缘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有支习气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有执受(梵upātta,藏zin-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有主物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有作无作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右绕(梵pradakṣiṇā,巴padakkhiṇ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佑宁寺(藏Dgon-lung-byams-pa-gling)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佑顺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祐国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于阗(梵Ku-stana,藏Li-yul)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余庆(919~99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盂兰盆会(梵Ullamban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盂兰盆经(梵Ullambana-sūt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臾那世界国(梵Yavana-loka,巴Yona-lok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瑜伽(梵yoga,巴yoga,藏rnal-Ḥbyor)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瑜伽经(梵Yoga-sūt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瑜伽派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瑜伽师地论(梵Yogacāra-bhūmi,藏Rnal-Ḥbyor-spyod-paḥi-s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瑜伽行派(梵Yogācā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榆林窟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虞愚(1909~198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愚禿鈔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愚者智禪師語錄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宇多天皇(867~93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宇井伯寿(1882~196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羽黑山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羽溪了谛(1883~197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雨行(梵Varṣakāra,巴Vassakā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玉城康四郎(1915~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玉佛寺(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玉佛寺(Wat-Phra-keo)(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玉函山石窟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玉华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玉泉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玉耶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郁伽长者(梵Ugra-gṛha-pati,巴Ugga-gaha-pati,藏Drag-śul-ca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浴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预修十王生七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欲(梵chanda,巴chanda,藏Ḥdun-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欲界(梵kāma-dhātu,巴kāma-dhātu,藏Ḥdod-paḥi-kham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喻(梵dṛṣṭānta,藏dpe)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御選語錄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御製揀魔辨異錄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元代佛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元光(1290~136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元亨释书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元亨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元洁莹禅师语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元来(1575~163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元品无明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元庆(1648~171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元贤(1578~165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元晓(61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元兴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元瑜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元长(1284~135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元昭(1675~176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元照(1048~1116)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园城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园田宗惠(1863~192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袁宏道(1568~161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袁了凡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原道辟邪说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原理证得经(梵Tattvārthadhigama-sūt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原妙(1238~129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原人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原始佛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原肇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圆测(613~696)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圆澄(1561~1626)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圆顿成佛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圆顿戒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圆顿止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圆佛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圆光(532~63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圆光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圆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圆觉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圆觉经道场修证仪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圆觉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圆空(1632~169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圆密一致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圆仁(794~86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圆融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圆通(1754~183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圆通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圆悟(1566~164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圆瑛(1878~195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圆照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圆珍(814~89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缘觉(梵pratyeka-buddha,巴pacceka-bud-dha,藏raṅ-saṅs-rgya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缘理断九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缘起(梵pratītya-samutpāda,巴paṭicca-sa-muppanna,藏rten-ciṅ-Ḥbrel-bar-Ḥbyuṅ-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缘起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缘起相由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缘切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缘山三大藏目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缘生法(梵pratītyasamutpanna-dharma,巴paṭiccasamuppanna-dhamm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猿猫论争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源空(1133~121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源清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源信(942~101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愿(梵praṇidhān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月爱三昧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月称(梵Candrakīrti,藏Zla-ba-grags-pa、Zla-grag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月灯三昧经(梵Samadhi-rāja,藏Chos-thams-cad-kyi-raṅ-bshiṅ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月顶(Mahamahopaddhyaya-Vidhushekhara-Bhat-tacharya,1878~195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月官(梵Candragomin,藏Btsun-pa-zla-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月光菩萨(梵Candra-prabha,藏Zla-Ḥod、Zla-ba-ltar-snaṅ-byed)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月光童子(梵Candra-prabh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月精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月轮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月上女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月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月天(梵Cand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月霞(1858~191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月性(1817~185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月印释谱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岳林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阅藏知津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越南佛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越三昧耶罪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云版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云冈石窟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云谷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云居山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云居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云门匡真禅师广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云门麦浪怀禅师宗门设难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云门山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云门寺(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云门寺(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云门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云栖法汇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云水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云岩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芸亭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允汾(1622~168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允堪(?~106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允若(1280~135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运敞(1614~169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运庆(?~122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杂阿含经(梵Saṃyuktāgama,巴Saṃyutta-nikaya,藏Yaṅ-dag-par-ldan-paḥi-luṅ)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杂阿毗昙心论(梵Saṃyuktabhidharma-hṛda-ya-śast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杂宝藏经(梵Saṃyukta-ratna-piṭaka-sūt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杂染(梵saṃkleśa,巴saṃkilesa,藏kun-nasñon-moṅ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杂修十三失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在家(梵gṛha-stha,巴gahaṭṭha,藏khyim-na-gna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赞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赞宁(919~100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葬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早岛镜正(1922~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早课击钟偈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澡豆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择灭(梵pratisaṃkhyā-nirodha,藏so-sor-brtags-paḥi-Ḥgog-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泽木兴道(1880~196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笮融(?~19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贼住(梵steya-saṃvāsika,巴theyya-saṃvā-sak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增谷文雄(1902~198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增上果(梵adhipati-phala,藏bdag-poḥi-Ḥbras-bu)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增上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增上缘(梵adhipati-pratyaya,巴adhipati-pac-caya,藏bdag-poḥi-rkye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增壹阿含经(梵Ekottarikāgama,巴Aṅgut-tara-nikāya,藏Gcig-las-ḥphros-paḥi-luṅ)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增益法(梵puṣṭika,藏rgya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增长天(梵Virūḍhaka,巴Virūḷhaka,藏ḥphags-skyes-p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增支部(巴Aṅguttara-nikāy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札仓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札什伦布寺(藏Bkra-śis-lhun-p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斋(梵upoṣadha、upavāsa,巴uposatha、upavās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斋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宅磨派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旃檀瑞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旃檀树(梵candana,巴candana,藏tsan-da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旃陀罗(梵caṇḍāla、cāṇḍāla,巴caṇḍāla、cāṇḍāla,藏maḥdoms-na-gñ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瞻波国(梵Campā,巴Campā,藏Tsam-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瞻卜树(梵campaka,巴campaka,藏tsam-pa-k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占察善恶业报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战遮(梵Ciñcā、Ciñcā-mānavikā,巴Ciñc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战主国(梵Yuddhapati,巴Yuddhapat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湛然(711~78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湛山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章嘉呼图克图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章太炎(1868~1936)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張澄基(1920~198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張商英(1043~112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彰所知論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长阿含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长安佛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长干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长谷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长跪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长井真琴(1881~197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长老(梵sthavira,巴thera,藏gnas-brta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长老偈‧长老尼偈(巴Thera-gatha、Therī-gāth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长寿王(巴Dīghīti、Dīghat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长松清风(1817~189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长松茹退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长尾雅人(1907~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长物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长西(118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长行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长爪梵志(梵Dīrgha-nakha,巴Dīgha-nakh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长者(梵śreṣṭhin、gṛha-pati,巴seṭṭhi,藏tshoṅ-dpo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掌中论(梵Hastavālaprakaraṇ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丈六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杖林(梵Yaṣṭi-vana,巴Yaṭṭhi-vana、Laṭṭhi-van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招提(梵cātur-diśa,巴catu-dis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昭和法宝总目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昭觉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昭明太子(501~53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昭庆律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爪哇佛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沼田惠范(1897~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赵朴初(1907~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赵智凤(1159~124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赵州和尚语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肇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折伏摄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折疑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折中(826~89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藏Rje-btsun-Dam-paKhotokt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磔迦国(梵ṭakka、Tāk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赭时国(梵Chaj)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真谛(梵Paramārtha;499~56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真慧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真可(1543~160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真空妙有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真理运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真理之如意宝珠(梵Tattva-cintāmaṇ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真能立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真能破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真如(梵bhūta-tathatā、tathatā,巴tathatā,藏de-bshin-ñid)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真如门‧生灭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真盛(1443~149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真田增丸(1877~1926)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真妄二心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真妄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真唯识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真现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真心直说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真兴王(534~576)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真言(梵mantra,藏gsaṅ-sṅag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真言传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真言律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真言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真宗十派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甄叔迦树(梵kiṃśuk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镇将夜叉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正报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正彻(1380~145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正澄(1274~133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正道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正定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正法(梵sad-dharma,巴saddhamma,藏dam-paḥi-cho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正法念处经(梵Saddharma-smṛty-upasthā-na-sūtra,藏ḥphags-pa-dam-paḥi-chos-d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正法眼藏(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正法眼藏(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正法眼藏(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正法眼藏随闻记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正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正果(1913~198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正见(梵samyag-dṛṣṭi,巴sammā-diṭṭhi,藏yaṅ-dag-paḥi-lta-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正觉(1091~1157)(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正觉(梵samyak-saṃbodhi,巴sammā-sambo-dhi,藏yaṅ-dag-par-rdsogs-paḥi-byaṅ-chub)(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正理滴论(梵Nyāyabindu)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正理经(梵Nyāya-sūt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正量部(梵Sammitīya、Sammatīya、Sammṛti、ārya-sammṛti-nikāy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正念(1215~1289)(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正念(梵samyak-smṛti,巴sammāsati,藏yaṅ-dag-paḥi-dran-pa)(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正使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正像末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正行(梵samyak-pratipatti、samyak-pratipan-na,巴sammā-paṭipatti、sammā-paṭipann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正性离生(梵samyaktva-nyāma,藏yaṅ-dag-par-skyon-med-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正岩(1597~167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正依傍依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正杂二行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正智(梵samyag-jñāna,巴sammā-ñāṇa,藏yaṅ-dag-paḥi-ye-śe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正助二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证空(1177~124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证严(1937~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诤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支遁(314~366)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支分生曼荼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支娄迦谶(梵-Lokaṣem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支敏度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支那内学院-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支谦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支提(梵caitya,巴cetiya,藏mchod-rde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支提国(梵Ceti、Cetī、Cedi,巴Ceti、Cetī)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支提山(梵Caitya-giri)(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支提山(梵Caitya-parvata,巴Cetiya-giri、Cetiya-pabbata)(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支提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芝峰(190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知恩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知恩院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知客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知礼(960~102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知讷(1158~121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知事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知玄(809~88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知苑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织田得能(1860~191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执着(梵abhiniveśa,藏mṅon-par-shen-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直指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止持作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止恶修善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止贡噶举派(藏Bri-gung)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止贡寺(藏Ḥbri-guṅ、Ḥbri-khuṅ、Ḥbri-goṅ)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止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止观辅行传弘决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止观业‧遮那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止行二善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止雨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只管打坐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纸钱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指导论(巴Netti-pakaraṇ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指空(梵Dhyāna-bhadra;1289~136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指月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至那仆底国(梵Cīnabhukt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至元法宝勘同总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志德(1235~132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志度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志磐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志玉(1383~146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志遠(768~84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制多山部(梵Caitya-vādin、Caitika,巴Ce-tiya-vādā、Cetiya,藏Bchod-rten-rihi-sde、Bch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制吒迦童子(梵Ceṭak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质多(梵citta,藏sem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治禅病秘要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陟岵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智(梵jñāna,巴ñāṇa,藏ye-śe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智藏(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智藏(梵Jñānagarbha;700~760?)(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智道(1927~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智光(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智光(梵Jñāna-prabhā)(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智化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智慧轮(梵Prajñācak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智积院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智吉友(梵Jñānaśrī-mitra;980~1030间)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智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智首(567~63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智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智闲(?~89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智旭(1599~165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智严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智严学院(Vidyalanka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智岩(577?~65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智俨(602~66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智顗(538~59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智永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智圆(976~102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智增‧悲增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智周(668~72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中阿含经(梵Madhyamāgama,巴Majjhima-nikāya,藏Luṅ-bar-m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中般涅槃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中本起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中部(巴Majjhima-nikāy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中村瑞隆(1915~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中村元(1912~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中道(梵madhyamā-pratipad,巴majjhima-pa-ṭipada,藏dbu-maḥi-lam)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中谛(1342~1406)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中峰和尚广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中观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中观论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中观派(梵Mādhyamikāḥ,藏Dbu-ma-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中观破迷执论(梵Madhyamakabhramaghāta-nama,藏Dbu-ma-Ḥkhrul-pa-Ḥjoms-pa-shes-bya-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中观心论颂(梵Madhyamaka-hṛdayakārik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中观庄严论(梵Madhyamakālaṃkāra-kārik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中国(梵madhya-deśa,巴majjhima-des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中国佛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中国佛教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中国佛教协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中国佛寺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中华大藏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十)附录说明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中间静虑(梵dhyānāntarikā,藏bsam-gtankhyad-par-ca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中津(1336~140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中论(梵Mūlamadhyamaka-karikā、Madhyami-ka-sūtra,藏Dbu-ma-rt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中神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中圣(1261~132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中台八叶院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中天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中天竺舍卫国祇洹寺图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中外日报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中西牛郎(1859~193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中亚佛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中岩派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中野达慧(1871~193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中野义照(1891~197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中阴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中阴救度法(藏Bar-do-thos-grol)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中有(梵antarā-bhav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中尊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中尊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忠尋(1065~113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终南山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钟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种性(梵gotra,藏rig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种姓制度(caste、kaste)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种智院大学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种子(梵bīja,巴bīj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冢本启祥(1929~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冢本善隆(1898~198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仲算(935~976或899~96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众合地狱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众生(梵jantu、bahu-jana、jagat、sattva,巴satta,藏skye-ba-po、skye-bo-maṅ-po、Ḥgr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众圣点记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众同分(梵nikāya-sabhāg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众贤(梵Saṃghabhad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众许摩诃帝经(梵Mahāsammata-rāj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众学法(梵saṃbahulāḥ-śaikṣa-dharmāḥ,巴sekkhā-dhammā,藏bslab-paḥi-chos-maṅ-p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重龙山摩崖造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重松俊章(1883~196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重显(980~105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舟桥一哉(1909~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周安士(1656~173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周及(1323~140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周利槃陀迦(梵Cūḍapanthaka,巴Cūḷapan-thaka,藏Lam-phran-bstan-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周良(1501~157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周叔迦(1899~197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周信(1325~138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周宣德(1899~198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周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周知册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粥(梵peyā、pejā,藏thug-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咒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咒愿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朱利安(Stanislas-Aignan-Julien;1799~187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朱伞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朱士行(203~28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诸法无行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诸经要集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诸说不同记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诸天传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袾宏(1535~161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竹篦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竹窗随笔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竹林派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竹林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竹溪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竺法护(梵Dharmarakṣ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竺法兰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竺法汰(320~38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竺法雅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竺摩(1914~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竺潜(286~37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竺沙雅章(1930~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竺叔兰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主巴噶举派(藏’Brug-pa-Bkah-brgyud-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煮云(1919~1986)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助念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住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住定菩萨(梵Niyati-patita-bodhisattva,藏ṇes-par-gtogs-paḥi-byaṇ-chub-sems-dpaḥ)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住莲(1169~120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注心赋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驻锡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祝圣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转变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转道(1872~194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转法轮(梵dharma-cakra-pravartana,巴dham-ma-cakka-ppavattana,藏chos-kyi-Ḥ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转逢(1880~195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转根(梵vyañjanaṁ-parivartate)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转经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转轮圣王(梵Cakra-varti-rājan,巴Rājā-cak-ka-vattin,藏Ḥkhor-los-sgyur-baḥi-rgyal-p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转女成男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转识(梵pravṛtti-vijñān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转识得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转依(梵āśraya-parāvṛtti,藏gnas-gyur-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撰集百缘经(梵Avadāna-śataka,藏Gaṅ-po-la-sogs-paḥi-rtogs-pa-brjod-pa-brgya-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庄严(梵vyūha,巴byūha,藏bkod-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庄严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撞钟征收令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椎尾弁匡(1876~197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准提菩萨(梵Cundī,藏Bskul-bye-m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拙火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卓尼寺(藏Co-ni)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资粮(梵sambhāra,巴sambhāra,藏tshog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缁门崇行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缁门警训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缁门世谱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缁素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缁衣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子淳(1064~1117)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子聪(1216~127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子合国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子孙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子昙(1249~1306)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子温(?~1296)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子璇(965~1038)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子仪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子元(?~1166)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姊崎正治(1873~194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紫柏尊者全集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紫衣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紫云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自超(1327~140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自得禅师语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自教相违过(梵svaśāstra-virodha,藏yid-ches-pahi-bsal-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自觉‧觉他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自力‧他力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自立论证派(梵Svātantrik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自利‧利他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自然外道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自然智(梵svayambhū-jñāna,藏raṅ-byuṅ-giye-śes)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自誓得戒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自受法乐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自说经(巴Udān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自我偈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自相(梵sva-lakṣaṇa,藏raṅ-gi-mtshan-ñid)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自相惑‧共相惑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自性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自性‧差别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自性分别(梵svabhāva-vikalpa,藏ṅo-bo-ñid-du-kun-tu-rtog-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自性清净佛性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自性清净心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自性身(梵svabhāva-kāya,藏ṅo-bo-ñid-kyisku)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自性唯心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自业自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自语相违过(梵svavacana-vircdha,藏raṅ-tshig-gi-bsal-b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自在(741~821)(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自在(梵īśvara、vaśitā,巴issara,藏dbaṅ-ba)(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自在等因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自赞毁他(梵ātmotkarṣa-para-paṃsaka,藏bdag-la-bstod-pa-gshan-la-smod-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自知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自恣(梵pravāraṇa,巴pavāraṇa,藏dgag-dbye)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字界‧字缘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字轮观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字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字相‧字义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宗宝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宗本(1020~109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宗炳(375~44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宗范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宗杲(1089~116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宗教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宗教律诸家演派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宗镜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宗喀巴(藏Tsoṅ-kha-pa;1357~141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宗泐(1318~139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宗利(1055~114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宗璘(1123~1179)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宗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宗门改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宗门或问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宗门拈古汇集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宗门千字文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宗门十规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宗门统要续集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宗门武库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宗门玄鉴图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宗密(780~84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宗彭(1573~164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宗体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宗通‧说通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宗同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宗统编年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宗晓(1151~1214)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宗性(120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宗仰(1865~1921)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宗依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宗义书(藏grub-mthaḥ)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宗异品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宗印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宗赜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宗旨人别帐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总报‧别报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总持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总持宗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走火入魔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足目(梵Akṣapāda、Gotama、Gautam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祖灯大统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祖师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祖堂集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祖庭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祖庭事苑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祖心(1025~1100)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祖元(1226~1286)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最澄(767~82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最后身(梵antima-deh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最上乘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罪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罪业(梵nigha,藏sdig-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尊胜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尊者(梵ayuṣmat、sthavira,巴āyasma、thera,藏tshe-daṅ-ldan-pa、gnas-brta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遵式(964~103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佐伯定胤(1867~195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佐和隆研(1912~1983)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佐钦寺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佐藤达玄(1924~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佐藤贤顺(1899~196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佐田介石(1818~1882)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佐佐木教悟(1915~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佐佐木现顺(1915~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佐佐木月樵(1875~1926)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佐佐木指月(1882~1945)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作么生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作坛法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作意(梵manasikāra、manasikāra、manaḥ-kāra,藏yid-la-byed-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作用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作者(梵kāraka,藏byed-pa-po)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坐(梵niṣadyā,巴nisajjā,藏ḥdug-pa、bshugs-p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坐禅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坐禅三昧经(梵Dhyāna-niṣṭhita-samādhi-dharmaparyāya-sūtra)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坐禅用心记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座(梵āsana,巴āsana,藏stan)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兀庵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