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内种”的对称。指世间米、麦等植物的种子,即世间一般所通称为“种子”,唯识家称此为外种。“种子”一词,为大乘唯识学重要术语之一。唯识宗之要旨,即是将有情众生的心识分为八识,其第八识称为阿赖耶识,具有摄藏诸法的种子,为其余诸识的根本。而于此阿赖耶识中蕴含“种子”,其功能犹如植物的种子,具有产生一切现象的可能性,故以“种子” 称之;所不同者,植物的种子为一种实体,而吾人第八识中之种子则为一种功能——一种有功用的能量。
唯识学以“三法二重”为因果,确立其宇宙形成与种子的关系。即主张:当心、色二法诸缘具足时,种子必令当前之外界产生某种作用或现象,称为“现行”;此现行之法,一旦形成,即能熏习种子。如是乃构成“三法”,即:“能生的种子”(本来的种子)、“所生的现行”、“所熏的新种”等三种要素,此三者具有“二重”的因果关系,即于“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之下,同时展转互为因果,且由之变现出世间万物。故知宇宙森罗万象、苦乐荣枯等一切有为无为之万法,皆由吾人第八识内的种子所生成映现者,此即唯识宗“万法唯识”的基本论旨。準此而言,唯识家乃称阿赖耶识内的种子为“内种”,而谓米、麦等之种子并非真实自存之物,而系由内有之种子发为现行所变现者;以其相对于心识内之“内种”,并假借世间之名,而称之为“外种”。
外种的种子亦如内种,可分为本有与新熏两种,然内外种的种子,其熏习情况有别。据《成唯识论》卷二说,以外种而言,其种子具有本质者,即有熏习,而为其生长之“增上缘”;若无本质者,即无熏习,而必须以内种为其“生因”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