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龙树山(梵Nāgārjunikondā)


  南印度的佛教遗迹。位于基斯特那(Kist-na)河中游右岸的台状丘陵地,为三世纪时印度境内一王国的首都。位于现代印度的安得拉地方(Andhra Pradesh)的北部。距著名的佛教遗迹阿摩罗婆提(Amarāvatī)十七公里左右有一克里须那河,自此河逆流而上不久处,其南岸即为龙树山之遗址。
  西元1926年,在此一丘陵之东南山麓发现许多荒废的塔与僧院。翌年,考古家们始行挖掘,结果获得可与阿摩罗婆提遗迹相媲美的重要佛教遗品。其中有大众部石碑。雕刻遗品非常精美,有“佛足”(Buddhapadas)石雕、及水晶制之舍利匣等。所有雕刻遗物与寺塔均为西元三世纪时的作品。
  考古学家认为,龙树山的宗教、学术、医药都具有相当程度的水准,可以与那烂陀、超戒寺相提并论。
  依据所发现的碑铭记载,此地即西元三世纪时极为繁华的伊克须婆克王朝的首都毗遮耶普里(Vijayapurī)。当时此地有身为王族贵妇的虔诚佛教徒,有属于多闻、化地、西山各部派的佛寺,有供锡兰僧尼居住的僧院等等。
  此地之僧伽蓝,系精舍与窣堵波结合而成。以第三十八号遗迹为例,其中央大厅周围,有三面僧坊、支提窟与供有佛像的祠堂。此一建物之侧,有一具独特型态的窣堵波建于基坛之上,并附有厨房与厕所。
  按,“龙树山”一词,是由Nāgārjuna(龙树)与kondā(山)二词组合而成。其中之“kondā”,是特鲁古(Telugu)语的“山”,“Nāgārjunikondā”一词即意指“龙树的山”。依据现代学者杜特(N. Dutt)的看法,此地与密教的龙树关系较深,然与显教的龙树,亦非全无关联。
  龙树山附近有一湖泊。现代印度政府在附近兴建一座供水力发电用的水坝。因此专家学者们认为,此地有地层下陷而导致沉没之虞,为防范古迹文物沉没流失,因此目前已将所发掘的各种文物移到附近一小岛上的博物馆中保存。
  [参考资料] 静谷正雄〈南天竺における树の遗迹〉(《龙谷大学论集》第三四一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