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饮光部(梵Kāśyapīya,巴Kassapiya,藏Ḥod-sruṅ-ba)


  印度小乘二十部之一,五部律之一。梵语音译迦叶遗部、迦叶比部、迦叶毗部、柯尸悲与部。又称善岁部、饮光弟子部。关于其部主,《异部宗轮论述记》谓上古有仙人,身有金光,凡余光至其侧则不复现,故以饮蔽余光而名为饮光。此部之祖为彼仙人之后裔,因名饮光,又因性贤有德,故嘉之而称善岁。《舍利弗问经》则说此部及法藏部之祖名为“目犍罗优波提舍”。
  据《异部宗轮论》所述,佛灭三百年之末,从说一切有部分出饮光部。然而,《文殊师利问经》卷下谓此饮光部系从法护部(法藏部)分出,西藏所传则谓系自分别说部(Vibhā-jya-vādin)分出。另外,《异部宗轮论》以善岁为此部之异名,《舍利弗问经》则以之为别部,谓此部从上座部分出,善岁部从说一切有部分出。善岁之梵语为Suvarṣaka,有“善雨”之义。西藏所传亦以之为部名,认为此部以降法雨而译作“善雨部”(Char-bz^aṅḥbebs-pa),又称正法雨部(Saddharma-varṣaka)。但南方所传单举“迦叶遗”之称,未出“善岁”之名。
  此部之教义大致近似有部及法藏部,但亦有与说假部相同之处。《异部宗轮论》举此部之本宗同义,云(大正49‧17a)︰
  “谓若法已断、已遍知则无,未断、未遍知则有。若业果已熟则无,未熟则有。有诸行以过去为因,无诸行以未来为因。一切行皆刹那灭,诸有学法有异熟果。”
  此中,所谓“已断烦恼、已遍知则无其法,未断、未遍则有其法”,系约已断未断而论烦恼体之有无,与说一切有部之“法体恒有论”不同。又,所说诸行以过去为因而不以未来为因,与说一切有部所主张现在以未来为能作因等不同。此外,《解脱戒经》曾谓此部传律,然其广律并未传入中国。
  [参考资料] 《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二;《佛藏经》卷中;《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下;《大毗婆沙论》卷五十一;《慧琳音义》卷七十;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第四十二章;李世杰《印度部派佛教哲学史》第十八章;静谷正雄《小乘佛教史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