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随自意三昧


  书名。一卷。隋‧慧思撰。收在《卍续藏》第九十八册。“随自意三昧”,意谓于一切时中、一切事上,念起即觉,意起即修三昧。乃慧思依《首楞严经》意而命名的。相当于智顗依《大品般若经》意而命名的觉意三昧,或《摩诃止观》中的非行非坐三昧。
  本书以第八识(阿梨耶识)为佛性,故本书略有唯识色彩。全书大体论述初心菩萨在修学六波罗蜜时,应以禅定为根本。又说在修习此随自意三昧时,于行、住、坐、眠、食、语等威仪上,应有禅定及六度行仪的工夫。
  ◎附︰〈随自意三昧〉(摘录自《续修四库全书提要》)
  陈‧释慧思撰。思所撰《大乘止观法门》已著录。是卷凡有六品,明行住坐卧食语六威仪中止观法门,一一具足六波罗蜜。
  初行威仪中,辨六波罗蜜竟,因广论观未念欲念心,破人法二我执,及未念心灭、欲念心生等四句皆不可得;末明身心虽空,因果不失,观中道第一义空道理,得首楞严定,入菩萨位。第二住威仪中,首述先观两种三性,后观假名,但只解释第一种三性观法。先观息出入毕竟空寂,次观心不可得,次观色身空寂,以芭蕉观沫、观泡、观影、观虚空、观次第,得具足六波罗蜜。
  第三坐威仪中,先以跏趺坐具足六波罗蜜,次总明内观六根、外观六尘、内外观六识,皆不可得,得一切智慧。次别明根尘识六门观法,次明意识与前五识差别,末明等六、七、八识差别。此中以为转一切生死恶业皆由第七识,凡夫生死随业受报用第六识,而第八识凡圣齐平。此义极精,盖是北地学派也。第四卧威仪中,明卧中眼义观法,具足六波罗蜜义。第五食威仪中,明受食中回向法界众生,施与法食,具足六波罗蜜义。第六语威仪中,明语时回向法界众生,具足六波罗蜜义。
  此卷所述如何念、如何思、如何修,皆依《中论》破析宗旨,一心具足空假中三观明义,乃南岳大师自受用之三昧。《法华经》安乐行义中说不动忍,谓如《随自意三昧》中说。此卷初亦说学妙法莲华三昧,应先学随自意三昧,是南岳教授次第,以此为入门之径也。
  初唐‧道宣《续高僧传》中尚称此书名,会昌之厄,乃就丧亡。吴越求诸海外,始复归来。宣和间释了然《大乘止观宗圆记》尚引《随自意三昧》之文,至南宋‧释志磐《佛祖统纪》载南岳存佚诸书,已失此名,是再佚矣。今幸于日本《续藏》中得之,颇多错简,释印光详加校订,刊版流通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