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随方毗尼
指戒律(毗尼)可随各地之风土习俗而有开制、缓急之别。《五分律》卷二十二谓,假令佛所制戒于他处不合当地风土习俗,则不可用。又若虽非佛所制戒,但于他处为不得不施行者,则必当施行。此为如来在世亲口宣说之教,《华严大疏钞》卷八十五加以申论,称之为随方毗尼。《明了论》中说时处毗尼,也认为应依时、处之宜而受持毗尼。《四分律》在阐明开边方五事时也说,受戒有十人受、五人受等繁简不同,其威仪作法,皆随中原、边地而不一致。
按,气候、风物因地而异,教门隆盛与否也因地方习俗而有差别,例如“十事非法”之诤议,即因地方习俗之异所产生。又如《西域记》所载,中印度于六、七月雨期时行夏安居,而北印度的滥波至睹货罗一带,则于冬末春初霖雨相继时期行冬安居。就衣制而言,此等寒烈地方也舍轻衣而用重衣。
其后佛法东传我国,教外人士视僧侣之威仪作法为殊方异俗之卑礼而加以非难。另一方面,佛教也由风土有别而逐渐与东土之习俗同化,例如衣制方面即有很大变化。直至后世,由于各宗所使用之法衣已渐背离律制,故有法衣之制定。及律宗兴起,主张竭力墨守古法,但同时也有不重戒律者,托辞随方毗尼,以求免于非难。因此,元照于《行事钞资持记》卷上一上叹言(大正40‧167a)︰
“今世愚僧不知教相,破戒作恶习俗成风,见持戒者事与我违,便责不善随方,呵为显异,邪多正寡,孰可言之?法灭世衰,由来渐矣。又东南禅讲,半夜啖粥、过午方斋、木 钵纱衣,不殊外俗,循名昧实,并谓随方。不学愚痴,一至于此。慎之!”
[参考资料] 《四分律行事钞》序、卷上一;《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