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陀罗骠(梵Dravya,巴Dabba)
佛弟子之一。又作□骠、达罗弊、陀骠、陀婆;意译茅草、物或实。全称达啰弊夜摩罗弗多啰(Dravya malla-putra)。异译多种,如︰陀□毗夜备逻婆分弗多罗、陀□毗耶摩罗、陀罗婆摩罗、陀罗骠摩罗子、陀骠摩罗子、沓婆摩罗子、闼婆摩罗子,或称陀骠力士子、陀婆力士子或实力士等。
依《五分律》卷三所述,师年十四出家学道,十六岁成阿罗汉,得六神通,二十岁受具足戒。时,瓶沙王于王舍城内日日施食,师乃至王舍城诣佛,得众僧听许而司知事之役。分卧具时,应众僧行之不同而令各得其类,令一切比丘咸得所安。又,暮有客比丘至,诣师求止住处,师即入火光三昧,左手出光,右手示卧具处,莫不允合,诸方比丘闻师有如是之德,皆往问讯,并睹其神力。师随宜示导,悉令得如法安处。
此外,当时有慈(Mettiya)、地(Bhummajaka)二比丘,由于福薄,因此在分卧具或差会时,常得粗恶阶次,偶遇差至好处,而请家知此二比丘无清净行,乃以粗食供养,二比丘遂怨师,后与弥多罗(Mettiyā)比丘尼合谋,欲以无根波罗夷罪谤师,乃共至佛所,白佛曰︰“陀婆与弥多罗比丘尼行淫。”佛问师,师即从座起,长跪合掌,白佛言︰“我从生来,未曾梦中有此念想,于今云何得有忆知。”佛赞言︰“欲自明者,应当如此。”又告诸比丘,灭摈弥多罗比丘尼。并予慈、地二比丘种种呵责。按十三僧残中之无根重罪谤他戒、假根谤戒,及九十一单堕法中之嫌骂僧知事戒等结制,即因上述缘由而来。
另据《有部毗奈耶》卷十三所载,师为波波国胜军之子,天然净洁,名实力士。此外,《杂阿含经》卷十六云(大正2‧115b)︰“尊者陀骠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能为大众修供具者。”《增一阿含经》卷三〈弟子品〉云(大正2‧557b)︰“能广劝率施力斋讲,陀罗婆摩罗比丘是;安造房舍,兴招提僧,所谓小陀罗婆摩罗比丘是。”
[参考资料] 《四分律》卷四、卷十二;《十诵律》卷四、卷十;《摩诃僧祇律》卷六、卷七、卷十四;《有部毗奈耶》卷十四、卷二十八;《杂阿含经》卷三十六;《佛华严入如来德智不思议境界经》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