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阿毗昙心论(梵Abhidharma-hṛidaya-śāstra)


  四卷十品。印度‧法胜造,东晋‧僧伽提婆、慧远共译。略称为《心论》。收在《大正藏》第二十八册。此论系说一切有部西方师的主要著作。其中二五0偈皆小乘法相;印度本地曾一度盛行研习此论。释论有数部,《杂阿毗昙心论》卷一〈序品〉的子注云(大正28‧869c)︰
  “诸师释法胜阿毗昙心义,广略不同。法胜所释最为略也。优婆扇多有八千偈释,又有一师万二千偈释,此二论名为广也;和修槃头以六千偈释法宏远玄旷,无所执著于三藏者,为无依虚空论也。”
  此中,法胜之释论,系法胜为该书的偈颂所作的解释。八千偈的优婆扇多释,汉译为《阿毗昙心论经》,计六卷十品,二百余颂,高齐‧那连提耶舍与法智共译。万二千偈本及和修槃头六千偈,皆无汉译。其后,法救撰《杂阿毗昙心论》,有五百余颂。
  印顺《印度佛教思想史》以为,《心论》系以《甘露味论》为依据所整编而成,而且其造作时代是在《大毗婆沙论》编集以后。
  ◎附︰吕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附录〈毗昙的文献源流〉(摘录)
  推原佛说的九分毗昙,现已不可得见。从它派生出来的各种毗昙,现亦零落不全,而且异义纷披,很难得其真相。幸而现存《阿毗昙心论》一书,实际具备九分毗昙的雏形,并还兼采各论的精要,它实是一种毗昙提纲之作,极可珍贵。这部论是法胜所作,从曹魏时(第三世纪)来中国的西域僧人,即十分称赞它。其后百余年,到道安师弟才请译师翻出,经过慧远刊定成为定本,还替它做了序文(收在《出三藏记集》卷十)。那里面略叙译家的说法,以为此论“管统众经,领其宗会,故作者以心为名;其人以《阿毗昙经》源流广大,难卒寻究,是以采其幽致,别撰斯部。”从这些话,可见法胜之作此论是要对《阿毗昙经》提要勾玄的。不过隋唐时的学人,如吉藏等,不明《毗昙经》的原委,错认《阿毗昙心论》是《大毗婆沙论》节要之作。这大概是不很清楚原来有那样巨大篇幅的《毗昙经》,一见到广大毗昙字样,便想到《大毗婆沙论》,因而误解。如依真谛所传,《阿毗昙经》全部九分有五万四千颂,以五百颂译作一卷计算,也应有百余卷,其分量实较旧译(梁代译)《婆沙》为多,所以序文有广大难究之说,并非无据。
  现在再从《阿毗昙心论》的结构上看,也见得它的殊胜。《阿毗昙心论》结成二五0颂,区分为十品,从第一〈界品〉到第八〈契经品〉,是根本部分,名称与真谛所传九分毗昙之说相应。只对九分没有涉及〈戒品〉,这大概是后人将这品材料归到戒律中去处理的原故(同样从《阿毗昙经》撰出的《甘露味论》即有〈戒品〉)。本来佛说经中,有法有律,界限并未分别得那样清楚。就像《增一阿含经》里,即夹杂戒经之说。从前道安对于译家不知道简别这一部分省略不译(因印度习惯,这部分不容许沙弥和白衣同看),还有过责备。可证佛经中法律具备,而释经的毗昙也就法律具释了。后来编纂三藏的人,替它们分别归类,关于说法的归入毗昙,说律的归入毗奈耶,这样后世论师也就略去戒品不放在毗昙内说了。
  《阿毗昙心论》的主要八品是界、行(因)、业、使(同随得)、贤圣(世间)、智、定、契经(诸阴),这些和《毗昙经》九分的名目大同,只次第略异。九分中原译有定而没有智,似乎不可解;但细寻其故,乃知是翻译上的错误,已另译为名味句了。因为梵文中的“味”字为便缮那(Vyañjana),“慧”字为般罗若(Prajñā),两个字的前一部分形状相近(就悉昙的书法而言),后一部分的声音又大同,所以会传写错误,翻译的人乃随之误译(译家对这个字也有些怀疑,所以特别加注说,这非饮食之味,味即是“字”)。由此,《阿毗昙心论》主要的八品,实际和《阿毗昙经》的八分相符。这一层久已无人领会,假使没有保存真谛的旧说,恐怕经论的源流,再也辨别不出了。
  另外,自《阿毗昙心论》所谈的义理上看,实际是兼采各种毗昙的长处的。像开头〈界品〉用三科的区分来谈有为法,是用了《舍利弗毗昙》解经的特点;〈契经品〉用识、智、使三门来解释诸蕴,又采取了《品类足论》解经的方法;这些都是选取成说,它之名为“心论”,就还不止限于一《毗昙经》的要义了。
  还有《阿毗昙心论》的体裁,全篇韵文,也算是独创。慧远依着译人的赞扬,称为拟像天乐。现在此论的梵本不存,它的声韵之美,难以领略,不过就从它蜕化而成的《俱舍论颂本》而观,也可间接地知道此论颂文的优美(《俱舍论颂》即是《阿毗昙心论》《杂心论》展转改订而成,博得当世“聪明论”的称号)。这因为佛说九分教或十二分教中间的颂,大都和经文有关,而多重述义理为之。颂的体制很严密,音节格律不能稍乱,这比较中土的律诗为难工。如用义理来作颂,选字酌音还比较容易;至于律、论,主要运用法相名数的,造颂就觉得更难,所以十二分教中戒分、论分很少有作颂的。各种毗昙先无颂体,法胜独首创之,可见其功力之深。在曹魏‧嘉平中(249~253)西域僧昙柯迦罗初传戒本来中土,他就曾自述,开头学习外典,精通文辞,曾自负没有难解的文章。后在某寺见到《阿毗昙心论》,反覆不得其解,心里很为奇怪,及请寺僧解说,乃叹服佛法深广,而发心出家(见《高僧传》卷一)。因此,《阿毗昙心论》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达到上乘地步,它之能驰誉全印度,并影响于后世的毗昙,并不是偶然的。
  [参考资料] 印顺《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第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