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金陵刻经处
近代著名的汉文佛典印刷流通机构。位于南京市延龄巷。清‧同治五年(1866),杨文会所创。杨氏以为宏扬佛法全赖流通经典,因而发心刻经,并在南京北极阁集资建屋,以藏经板。1897年,杨氏为保存经板,遂将金陵城北延龄巷住宅捐为十方公有,作为永久流通经典之所。
杨氏毕生从事讲学著作,校刻大藏经典,又广求中国失传古本。尝自海外获得藏外书籍二、三百种,择其精要刻印流通,如《中论疏》《百论疏》《成唯识论述记》《因明入正理论疏》等,而久已失传的北魏‧昙鸾著《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也改名《往生论注》加以刻印,后收入《汇刻古逸净土十书》中。1907年,又设祇洹精舍于金陵刻经处,自编课本,讲习佛典,聘苏曼殊教梵文、英文。又组织编刻《大藏辑要》,选佛典四六0部、三千三百余卷,进行严格的校定。1911年秋示疾,自知不起,遂将刻经处事业付嘱弟子欧阳竟无、陈樨庵、陈宜甫三人,分别负责编校、流通、交际等工作。1914年,欧阳竟无在刻经处设立研究部。其后,刻经处因人事屡屡更动,业务渐次衰落。
1952年,上海佛教界人士圆瑛、应慈、赵朴初、方子藩等二十五人组成“金陵刻经处护持委员会”。委员会整理出经像木板四万七千余片。流通的经典存二百九十余种。杨氏所遗留的藏经书籍,计有一千六百四十余种,包括明板印的五百九十余种、嘉兴藏板(计五台妙德庵、径山寂照庵、径山化城寺、径山万寿寺、嘉兴楞严寺等明板)一百二十余种、雍正殿板二十余种、日本板本三百二十余种、杨氏朱笔批点的六十余种,均经编写目录,分别注明部类、译者、板本年代、刻板处所等。又有《日本校订大藏经》及《日本续藏经》,但续藏残缺甚多。
1957年起,金陵刻经处隶属于中国佛教会,所收经板除原有四万余片之外,又汇集支那内学院、北京刻经处、天津刻经处、三时学会等各单位及散佚全国各地的经板,计十五万余片,现留存十万余片。自1981年以后,已印刷流通经书二百余种,四十余万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