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金山寺(1)


  (一)位于江苏镇江西北的金山上︰相传创建于东晋元帝(317~321)或明帝在位期间(322~325)。原名泽心寺。梁武帝时,帝梦一神僧告曰︰“六道四生,受苦无量,何不作水陆普济群灵,诸功德中最为第一。”遂召集宝志等高僧于天监四年(505),在此寺举行水陆法会。唐代时,著名高僧法海(人称斐头陀)入山挖土得金,遂名金山。金山寺之名亦始于此。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帝夜梦游金山寺,乃改名龙游寺。徽宗政和四年(1114)曾一度改为道观,易名“神霄玉清万寿宫”。不久,即恢复为佛寺。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帝南巡金山寺,在顶上见大江东去,群山西来的风光,遂挥毫写下“江天一览”四字。后人即将康熙御笔勒石之亭,名“江天一览亭”。金山寺自此亦易名为江天寺。然因地处金山之西,又因民间《白蛇传》中“水漫金山寺”的故事流传,故世人仍称之为金山寺。
  寺宇依山势而造。山、寺混为一体,独具风格,素有“金山寺裹山”之称。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僧侣多游住于此,因此有不少诗文皆与此寺有关。
  殿堂之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念佛堂、留宿处、方丈室、紫竹林等。傍依山根,通过回廊、回檐、石阶相接,形成楼上有楼、楼外有阁、阁中有亭的精巧建筑。七峰顶、妙高台、楞伽台等联缀于山腰。留玉阁、大小观音阁围绕山顶。慈寿塔、江天一览亭矗立于山巅,规模宏大,精巧壮丽。其中,慈寿塔,乃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隐儒以砖木重建而成。八面七级,每层都有回廊,四面通风,可以远眺全景。
  又,寺周围有朝阳、白龙、法海、罗汉等洞。山下寺门前有人工湖,山色湖光,景色秀丽。西元1948年三月,寺内发生大火(金山历史记载共经历七次火灾),主要建筑尽化为灰烬。其后,经多次重新整修扩建,面貌焕然一新。现已被辟为金山公园。
  (二)位于福建福州西郊洪塘村︰始建于宋‧绍兴年间(1131~1162 ),后遭洪水冲毁,明代再建。现存建筑系西元1934年由群众捐资所重建,主要建筑为高约十公尺的塔,造型简朴,当闽江满潮时,塔浮江心,相当壮观。
  [参考资料] 《金山志》;常盘大定、关野贞(合著)《支那佛教史迹解说》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