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邪命(梵mithyājīva,巴miccha-jīva)


  指依不正当的方法而生活。八邪行之一。全称邪活命,音译阿耆毗伽,系“正命”的反义词。
  关于比丘的邪命内容,《大智度论》举出四种邪命食与五种邪命。四种邪命食,出自卷三,即(1)下口食,指种植田园,调合汤药,以求衣食而自活命;(2)仰口食,指观星宿究风雨,以术数之学求衣食,而自活命;(3)方口食,指媚权门,阿謏富豪,巧言多求以自活命;(4)维口食,指学咒术、卜算、吉凶,以求衣食而自活命。五种邪命,出自卷十九,即(1)为利养故,而现奇特之相;(2)为利养故,称说自己功德;(3)为利养故,卜吉凶,为人说法;(4)为利养故,以高声现威令人畏敬;(5)为利养故,说所得的供养以动人心。比丘当以乞食而清净活命,不可以如此之邪命食,或依虚伪方法而活命。又,同论卷七十三亦阐述各种邪命之相。《大乘义章》卷十(三学义)曾加以论述。
  邪命之语,有时亦用以称尼乾子外道。如《俱舍论》卷八将尼乾子译为邪命。尼乾子本应如《成唯识论》卷一等所译,作“离系”解。然佛典则贬之为邪命或无惭。此外,在印度历史上也曾出现过一派被佛教称之为“邪命外道”的宗教团体。
  ◎附︰《显扬圣教论》卷七(摘录)
  犯邪命摄者︰如有一人,为性大欲,及不知足,难养难满。又以非法求觅一切衣服饮食诸坐卧具病缘医药及余资具;不以法故。此人为求衣服饮食等因,显己功德;故于他人前,诈现非真自性及非串习威仪。又现诸根寂静,无有掉动;意令他人谓己有德,当有所施,及以供事。谓衣服饮食诸坐卧具病缘医药,及余资具,身业给使。
  又复此人,形貌躁恶,发言粗犷,无所忌惮,严饰其身,称扬己名及与种姓,或复多闻,或广持法。为得利养及恭敬故,而为他人宣说诸佛及佛弟子所演之法。或自说己实有功德,或少增益,或令他人称显异相。为求多胜衣服饮食,及余沙门种种资具,虽复衣服无所缺少,故现受用弊坏衣服,意令信我长者居士,知缺少故,便多施与上妙衣服。如衣服,余沙门资命之具,亦复如是。
  又于信敬婆罗门诸长者所,不得如所欲物,或是所无,或是受用,不可与故,而便逼切诃骂求索。或得下劣之物,轻毁退还;对施主前,说如是语︰咄善男子有余善男子善女人,若比于汝,族姓下劣,资财贫匮,尚能舍施如是如是妙可意物,况汝于彼,族姓高胜,富有财产,而以如是鄙可恶物,施于我耶。诸如是等,或依诈现威仪,或依非法言说,或依称显异相,或依逼切诃骂,或依以利比引于利,非法求觅衣服饮食坐卧之具,病缘医药及余资具,不以法求,是谓邪命。如是犯邪命摄。
  [参考资料] 《长阿含经》卷十四;《观佛三昧海经》卷十〈观佛密行品〉;《摩诃僧祇律》卷七;《佛本行集经》卷四十五〈布施竹园品〉;《俱舍论》卷十六;《华严经疏》卷十五;《摩诃止观》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