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过去现在因果经


  四卷(或五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又称《过现因果经》《因果经》。译出年代约在刘宋‧元嘉二十一至三十年间(444~453)。收在《大正藏》第三册。
  本经系以佛陀自传的形式,叙述其过去世及现世的传记。行文流畅,繁简得宜,为诸佛传中极杰出的一部。内容记述佛陀的过去世为善慧仙人,曾散华供养普光佛,得其授记,行菩萨道,并述及由兜率天降临人间,历经入胎、出胎、出家、降魔、成道、转法轮等阶段,度化五比丘、三迦叶、舍利弗、目犍连、大迦叶等事迹。卷末佛陀谓“过去种因,经无量劫,终不磨减。我于往昔,精勤修习一切善业,及发大愿心不退转故,于今者而得成就一切种智。”劝勉比丘们应勤于修道,不得懈怠。
  经中最值得注意的有四点︰
  (1)在善慧本生中表现了大乘思想。
  (2)对于逾城至降魔间的描述极为生动,具文学技巧。
  (3)在太子与阿罗逻仙人的问答中,揭示了佛教与数论在教理上的根本不同;又在太子与苦行仙人的问答,及释尊与优楼频螺迦叶的问答中,揭示了佛教与婆罗门教在宗教上的根本不同。
  (4)在对频毗娑罗王的说法之中,概说了佛教的根本义趣。
  本经前后共有六种译本,而今三存三阙。(1)《小本起经》二卷(后汉‧支曜译,阙),(2)《太子本起瑞应经》二卷(后汉‧康孟祥译,阙),(3)《修行本起经》二卷(后汉‧竺大力译,存),(4)《太子瑞应本起经》二卷(吴‧支谦译,存),(5)《过去因果经》四卷(东晋‧佛陀跋陀罗译,阙),(6)即上文所述之本经。此外,日本有绘卷形式之《绘因果经》行世。此等绘卷中,分上下二栏,下栏书写经文,上栏则绘有配合经文的图画。
  [参考资料] 《历代三宝纪》卷四、卷七、卷十;《开元释教录》卷一、卷二、卷三、卷五;《出三藏记集》卷二、卷三;《续日本绘卷集成》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