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达摩多罗
(一)(梵Dharmatrāta,巴Dhammatāta,藏Chos-skyob)又作昙磨多罗、达磨怛逻多。意译法救。印度说一切有部之论师。《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七云(大正27‧396a)︰“说一切有部有四大论师,各别建立三世有异。谓尊者法救说类有异,尊者妙音说相有异,尊者世友说位有异,尊者觉天说待有异。”故古来将法救与妙音、世友、觉天等称为婆沙会四大论师。
师之生平事迹不详,然《大毗婆沙论》《尊者婆须蜜菩萨所集论》,及《俱舍论》等书,尊称其为“大德法救”、“尊者法救”、“尊者昙摩多罗”,或单称“大德”,并多处引用其论说。其中,《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七举师之三世说,并谓其不应正理;《俱舍论》卷一谓师主张“法有转变”,故置其于数论外道之列;《大毗婆沙论》卷十三又云(大正27‧61c)︰“或有执眼识、见色,如尊者法救。”同书卷一八五亦云(大正27‧928a)︰“问︰何故作此论?答︰欲止尊者达摩怛罗多说。”故知师之论说于婆沙正统派间,曾被斥为异义。
又,据《出三藏记集》卷十二〈萨婆多部记目录序〉之记载,师为说一切有部之一祖,列于五十三祖之第十七祖,或列于佛陀跋陀罗所传相承五十四祖之第十二祖,出世于婆须蜜(世友)、瞿沙(妙音)之后。
(二)(梵Dharmatrāta,巴Dhammtāta,藏Chos-skyob)又作达摩怛逻多。译法救。乃说一切有部之论师。健驮逻国布路沙布逻城人,住于健驮逻国布色羯逻伐底城北四、五里之伽蓝,以著述《杂阿毗昙心论》十一卷解释法胜所著《阿毗昙心论》而闻名,故或属法胜之门下,如《杂阿毗昙心论》卷一〈序品〉偈云(大正28‧869c)︰“敬礼尊法胜,所说我顶受,我达摩多罗,说彼未曾说。”《俱舍论光记》卷二谓师别撰《对法藏论》,然今已不传。又,《品类足论》〈五事品〉之注释书──《五事毗婆沙论》二卷,或亦系师所作。
关于其出世年代,《出三藏记集》卷十〈后出杂心序〉云(大正55‧74b)︰“后至晋中兴之世,复有尊者达摩多罗,更增三百五十偈以为十一品,号曰杂心。”《三论玄义》谓佛灭千年之间,有达摩多罗以婆沙太博,四卷极略,更撰三五0偈,足四卷,合六百偈,名为杂心。《俱舍论光记》卷一则谓师出于佛灭六百年。然《杂阿毗昙心论》于苻秦建元(365~370)末年,已由僧伽提婆译出,故师应出世于苻秦之前,即约西元360年前后。
(三)(梵Dharmatrāta)又作昙摩多罗。说一切有部之一祖。据《出三藏记集》卷十二〈萨婆多部记目录序〉之记载,师列于五十三祖之第五十三祖,或列于佛陀跋陀罗所传相承五十四祖中之第五十祖。同书卷九〈修行地不净观经序〉云(大正55‧66c)︰
“传此法至于罽宾,传至富若蜜罗,富若蜜罗亦尽诸漏,具足六通;后至弟子富若罗,亦得应真。此二人于罽宾中为第一教首。富若蜜罗去世已来五十余年,弟子去世二十余年,昙摩多罗菩萨与佛陀斯那俱共咨得高胜,宣行法本,佛陀斯那化行罽宾,为第三训首。”
可知师出世于富若蜜罗之后,与佛陀斯那(即佛大先)同于罽宾宣弘大乘禅法。
又,《出三藏记集》卷十四〈鸠摩罗什传〉谓罗什于罽宾受教于槃头达多;《梁高僧传》卷三〈智严传〉谓智严至罽宾,于摩天陀罗依佛大先亲授禅法。由此可知,槃头达多与佛大先于东晋‧隆安年间(397~401)皆康存,故达摩多罗亦约为同时代之人。而契嵩《传法正宗录》卷上谓师与菩提达磨为同一人,应是穿凿附会之说。
此外,《达摩多罗禅经》卷上云(大正15‧301c)︰“尊者达摩多罗,乃至尊者不若蜜多罗诸持法者,以此慧灯次第传授。”依此,古来即以此经为师所传。然《出三藏记集》卷九〈卢山出修行方便禅经统序〉云(大正55‧66a)︰“今之所译,出自达摩多罗与佛大先,其人西域之俊,禅训之宗,搜集经要,劝发大乘,弘教不同,故有详略之异。”其中,佛大先之详经相当于此经,而师所传之略说,则相当于《出三藏记集》卷四〈新集续撰失译杂经录〉所揭的《庾伽三摩斯经》一卷。
[参考资料] (一)《俱舍论宝疏》卷一、卷二;印顺《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二)《俱舍论宝疏》卷一、卷二。(三)忽滑谷快天《禅学思想史》上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