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辩经
西藏格鲁派寺院训练学僧的方式之一。指寺院僧人间相互辩论经义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寺院考察学僧之佛学水准的方式之一。
此一活动通常都在太阳下山之前举行。较正式的辩经活动,则在学期末举办。方式是两位学僧各就所学经义相互辩论。就辩论的方式而言,可分为“立宗辩”与“对辩”两种。兹分述如次︰
(1)立宗辩是辩论中最常见的。方式是由立宗者树立一宗,然后针对此“宗”进行辩论。此方式最大的特色是︰立宗者只能就问难者提出的问题加以解答,但不得反问和发挥。在进行过程中,有时问难的人会拍掌高呼,挥舞念珠与帽子,甚至于出手拉立宗者的衣角或拍打他的身体,或作各种奚落揶揄的姿态。有时还转过身来请观众批评。
(2)对辩方式是由两人轮流问答。先由甲方提出问题,乙方回答;告一段落后,再由乙方提出问题,而由甲方回答。问答的方式和立宗辩类似。但是这种方式不如立宗辩之经常举行。
在这两种辩论中,答辩人必须保持高度的镇静,集中精力回答问题,不能因为问难人态度不好而动怒。尤其是进行立宗辩时,问难者如果做得过火,近乎人身攻击,立宗人也必须忍耐,不能因辩论而发生纠葛。
此外,由于寺院对僧人学经并没有正式的考核制度,因此,学僧在修毕最后一级应学课程之时,如自认已具备一定水平,则可向札仓中管理学经事务者请求参加一次辩论。方式是在学期结束时,由两个关系较密切的札仓互换僧人,先进行札仓内的辩论,采立宗辩。之后,再进行一次正式辩论,此次则为两个札仓的僧人进行对辩。其时全寺的僧人都可参观。寺院行政部门,也透过这一辩论,对参与者再作一次期末的考核。
◎附︰阴景云〈拉卜楞寺夏季辩经大会〉(摘录自《藏事论文选》〈宗教集〉下)
甘肃拉卜楞寺虽说是建筑于清初,距离现在仅有二百余年,但以该寺寺主嘉木样,历世均具夙慧,推进教务,宏扬佛法,不遗余力,所以寺院规模,日趋隆盛,不仅是佛殿林立,僧舍栉比,即研究显密教义的扎仓(学院的意思),亦均次第建立。现共有闻思洲、时轮、喜金刚、医药、续部下、续部上等六个学院,较之拉萨毫无逊色,较之黄教圣地的塔尔寺则有后来居上之势。凡是不能远往西藏游学的甘、青、绥、蒙等地的喇嘛,以及有志研究藏文经典的内地佛教徒,大都托钵来此,虔诚修持。
六大学院中,僧徒最众、学级最多者为闻思洲,共有十三“正扎”(学级的意思),僧徒总数近二千人,其各级名称及修业年限如下表︰
┌──┬──────┬────┬─────────┐
│级别│名 称│修业年限│备 注│
├──┼──────┼────┼─────────┤
│ 1 │辩红白下 │ 一 │ │
├──┼──────┼────┤ │
│ 2 │辩红白上 │ 一 │ │
├──┼──────┼────┤ │
│ 3 │集类中品 │ 一 │ │
├──┼──────┼────┤ │
│ 4 │集类上品 │ 一 │ │
├──┼──────┼────┤ │
│ 5 │因明及杂量类│ 一 │以上五级属因明部 │
├──┼──────┼────┼─────────┤
│ 6 │经新下 │ 一 │ │
├──┼──────┼────┤ │
│ 7 │经新上 │ 一 │ │
├──┼──────┼────┤ │
│ 8 │第一品 │ 一 │ │
├──┼──────┼────┤ │
│ 9 │第四品 │ 一 │以上四级属般若部 │
├──┼──────┼────┼─────────┤
│10│中论新级 │ 一 │ │
├──┼──────┼────┤ │
│11│中论旧级 │ 一 │以上二级属中论部 │
├──┼──────┼────┼─────────┤
│12│俱舍部 │ 四 │本部课程虽分四年学│
│ │ │ │习,但学级仍同 │
├──┼──────┼────┼─────────┤
│13│戒律部 │ 无一定 │本部年限无一定,相│
│ │ │ │当于研究院或养老院│
└──┴──────┴────┴─────────┘
闻思洲十三级的课程以般若部最为繁重,每年夏冬两季的盛大辩论会,都是般若部四级僧徒作主角。夏季辩经大会的日期,由农历四月二十日起,到二十五日止。他们的辩论,不是以人为单位,而是以级为单位,高年级与低年级相互问答,问题的范围均以低年级的课程为标准。各级辩论的程序,历年皆同,并无变更,兹列表如下︰
┌────┬───┬───┬──────┐
│日 期│问 者│答 者│备 注│
├────┼───┼───┼──────┤
│二十 日│第一品│第四品│ │
├────┼───┼───┼──────┤
│二十一日│第四品│第一品│ │
├────┼───┼───┼──────┤
│二十二日│经新上│第一品│ │
├────┼───┼───┼──────┤
│二十三日│第一品│经新上│ │
├────┼───┼───┼──────┤
│二十四日│经新下│经新上│ │
├────┼───┼───┼──────┤
│二十五日│经新上│经新下│本日时间较短│
└────┴───┴───┴──────┘
辩论的地址,是在该寺夏季辩经院,院内有茂密的林木,碧绿的芳草,小渠蜿蜒,细流涓涓,虽乏花香,却有鸟语,环境异常清幽。再衬上临时撑起的大帐幕,更觉得别有风味,帐幕系宫殿式,宽长各约七丈许,可容两千人,白底镶以蓝花,外饰金顶,内悬幢幡宝盖,并系有微小之银铃,清风吹来,叮当作响,所以不仅是参加辩论的人兴致特浓,就是旁观盛典的僧俗民众,也都有留恋不忍去的神情。
辩论的时间,照例是在每天正午十二时开始,下午五时许散会,到了上午十时许,年级最低的喇嘛们,就得前往,在院子的左侧固有席次上,卸下外氅及袈裟,立着拍手叫吼,意在使未来的赶速前来,好像学校里预备铃似的。其余各级的喇嘛,也就跟着他们的掌声和叫吼声,陆续到场,各就各级的地位坐下,只有五年级最高的戒律部,坐在帐幕里面,其余各级,均在草地上。(中略)
当各级僧徒大致到齐的时候,主持会场仪规的扎仓格贵(类似学校中的训育员,维持场内秩序及其他事项)和翁则(通称经头,领导僧众诵经,其嗓音特别壮大),亦先后到场。此时拍手叫吼的僧徒,不仅是辩红白下一级,辩红白上、集类中品、集类上品以及因明杂量类的各级僧徒,均陆续起立,拍手叫吼。真是手势如闪,吼声若雷,不明究竟者,或将误认为系最紧张之阶段,实则真正辩论,尚未开端。
在辩论会未开始前半小时,磋庆尺哇(即拉卜楞寺大法台)便到会场了,除格贵往迎外,各级僧徒一致起立,于原位脱帽致敬,要是寺主嘉木样大师亲自莅临的时候,会场里就更加庄严肃穆了,听到的只是和谐幽雅的笙箫管笛声,看到的是黄缎软轿,以及随侍大师的各执事喇嘛华丽的服装,安详的步度,再就是参观的僧俗,虔诚的磕着长头,和缭绕于炉顶的柏枝烟。
法台升座后,问的一级整队至答的一级中间站立着,答者亦同时起立(此种仪规,似乎含有联谊性质),余众向彼等欢呼,稍许,该两级僧徒,一律脱帽,以左手持之,右手连续轻拍,毕又仍返原位。斯时各级轮流外出解手,全体竣事,即依照格贵指示,顺次入帐,各就各级的位置坐下。惟格贵对于高年级之入帐,态度非常谦和,似具请意,对于最低级,则不甚客气,往往抽条痛击小喇嘛,令其速行入帐就坐。
各级坐定后,由翁则领导虔诵《白伞经》及《二十一度母经》,诵毕,法台摘读宗喀巴大师所著之《菩提道次第广论》。既毕,全体复诵经一节,始散归原位。抵位后,纷向法台行三叩首礼,仅十三级蹲伏法台座下听经,十三级毕为十二级,依次轮往,直至最低级为止,每级未往之前以及听经之后,均向法台行三叩首礼。此时全场秩序,表面观之,似甚纷乱,有的整装叩首,有的脱靴静候,有的蹲伏听经,有的急趋就位,实则各级动作,仍属一致,而且特别迅速。各级听经返位后,各该级的“菊本”(级长之意),领导覆诵一遍,即行外出(倘嘉木样大师莅临时,此种听经仪规即略去),及归又照格贵指示,依次入场,除十至十三级坐次固定外,般若部以下各级在辩论时之坐次,每日互换,答覆的一级,照例是坐在中间,左右为十三级僧众,前为帐幕内所系之宝盖,后为翁则与法台。
此外值得一提者,为具有历史性的啦啦队组织,以上所说的十三级僧徒,由最低级至十一级,奇数为一派,偶数为一派,依据本年情形,奇数为堪布派,偶数为舍慈派,十二级与十三级,因为年限关系,两派皆有,结果成为超然派。至堪布、舍慈两派的由来,则系根据西藏旧例,在西藏据说是专修堪布的不能兼修舍慈,专修舍慈的不能兼修堪布,舍慈之最高境界为甘丹寺舍慈,堪布之最高境界为哲蚌寺郭门堪布。拉卜楞寺一般僧人之初上经堂,对于两派,无甚轩轾,但各活佛则不然,必须根据第一辈佛爷而取舍,如第一辈为堪布,则世世修堪布,第一辈为舍慈,则世世修舍慈。原为堪布者,倘已及龄而该年之最低级适为舍慈,则等候至明年,始入经堂,舍慈派亦复如是。有这传统的两大壁垒,因此每届辩论时期,各因其派系声援,且有故为制造舆论,歪曲事实而图左袒者,为的有此两派啦啦队,所以会场空气,更形紧张。往往问答双方,未多争论,为之摇旗呐喊者,反而相互讥嘲,叫嚣不已。
全体坐定后,辩论大会即行开始。首先起立发问的,全是各该级的“菊本”,其次是“正扎喇嘛”,各该级中地位最高的活佛,再次始轮及级中的高材生。假如是高年级问低年级,菊本和正扎喇嘛,也可以不出场,先由级中优秀者起立发问。据说他们的问题,在一月以前便着手准备,甚有出自各人的师傅之手者,因此冗长而艰深,没有多看参考书的人,往往会听得莫名其妙。至于辩论的方式,也不外乎归纳和演绎二大范畴。
问答双方的优劣,不懂藏语的人,根本无从知悉,懂藏语而不通达经典,仍然是莫名究竟。可是只要你注意他们的动作和表情,也就可以得到个大概。假如是问的人好,除了答的人不能立即回覆,而加以会商研讨外,问的一方和他们的啦啦队,还会有下列的种种表示︰(1)“咦”(长呼),每呼一次,连连拍掌一次,三次始停。(2)“哦”(短呼”,每呼一次,鼓掌三下,三次即停。(3)连呼“兰菊”,催其速答之意。(4)由坐而跪立欢呼。(5)连呼“差”、“差”。(6)手转念珠,口呼“嘉唐巴”,表示用念珠记其错误,已至一百个,言其错误之多,数不胜数。(7)答者两手握起,仅余食指,连成三角形,以之由膝至口,并呼“投”(若以之向问者,并呼“却”,则系问者有误)。(8)问者神态自如,频以手向答方伸出(表示索答案)。假如是问的人不行,除了答的方面啦啦队,会给以上列种种表示外,答的人还会起立反驳,并卸去袈裟,将念珠套于颈上,两手平伸,右手竖大拇指表示己方胜,左手竖小指表示对方败,这种动作,对于问的人,是莫大的难堪。如果问的人是“菊本”或“正扎喇嘛”,照例不许有此表示,只准坐下反驳。因为有这样多的令人难以忍受的动作,所以凡是参加辩论的人,不管是问方或是答方,无不及早准备,其紧张情绪,并不亚于参加毕业会考的内地学生!
每日辩论终结,由寺主嘉木样大师亲自宣布胜负,要是寺主没有莅临,即由法台授意于格贵。迨法台离场后,格贵复转达于中论部两级僧徒,对参加辩论的双方,作庆贺的表示,胜者次数多,如为五与三之比,则对胜方作五次,负方作三次,有时负方不自认错或其实不甚错时,亦间有不服裁判,而届时离场者。但这种情形,仅是偶一为之,并不多见!
辩论会闭幕后,寺上给各级僧徒慰劳假一天半,从二十五日下午起,至二十六日晚间止,准许他们在一定地址内,支帐露营。凡是略为富有的喇嘛,无不藉此机会,尽性游目骋怀,有时采取集体行动,全级参加。是以每逢此际,邻近寺院的山上山下,均有许多白色帐幕支撑着,芳草地上,绿树荫下,穿着红色袈裟的喇嘛,三五成群,促膝谈心,真是其乐陶陶!
以上所说的,是他们历年辩论大会的详情,今年(1947)因为寺主嘉木样大师的圆寂,他们的辩论情绪,虽然依旧紧张,可是欢乐的景况,却大逊于前了。兹将其特殊各点,汇志于下︰(1)年级最低的喇嘛,去的没有那么早,总是十一时许前往。(2)拍手叫吼的节目,减少了很多。(3)各级僧徒,一律不戴帽子。(4)法台、格贵、翁则等,亦均不戴僧冠。(5)格贵和翁则,高耸的肩架,完全取消。(6)辩论时的欢呼狂吼,比较减少。(7)辩论后的庆贺仪式,甚为简单。(8)宫殿式的帐幕没有从前那样崭新。(9)帐幕内的幢幡银铃,均未悬挂,仅有不甚华丽的宝盖。(10)辩论结束的休假,虽是照旧放,而踉山已不可能,一年以后,方才恢复!
关于他们辩论的情形,以及本年较往年的差异,均已次第介绍。最后再把辩论的条件和益处谈一谈。要想达到口若悬河、辩才无碍的境界,除了得力于寺院内注重专门的优良教学法外,还得要自身多看参考书和加工背诵,因为义是由词而显,如不解词则不能达义。词若不存于胸,义也就无从联想。藏中大德,曾把义比做长者,词比做杖,长者无杖,则行履维艰,杖无长者,则效用不宏,真是至理名言!西藏的学者,对于佛学,能有卓著的成就,伟大的贡献,全由于三藏十二部,都能了然于胸的缘故。
拉卜楞寺闻思洲,在平时就很注意辩论,各级内的辩论,每月均有,盛大的辩论,每季有一次。因此各级僧徒,对于辩论亦特感兴趣,师傅以辩论方法,传于其徒,徒复加以自己研究的心得,与同级人士切磋琢磨,相互印证。因为他们能够这样努力,所以对于经典的义理,不但不致于误解,并且还可以阐微扬奥,同时著述立论,很能合乎逻辑,为公众所推许,而无偏重主观的鄙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