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辨法法性论(梵Dharmadharmata-vibhaṅga)


  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重要论书。又作《法法性分别论》。相传系弥勒(Maitreyanātha)所著。依西藏的传承,本书与《大乘庄严经论》《中边分别论》《现观庄严论》《宝性论》等书合称为“弥勒五论”,颇受重视。内容主要在辨明法与法性的差别,亦即生死与涅槃的分别。
  本论目前所发现的梵文原典,仅为占全本五分之一的断片,原附载于烈维(Le/vi)所刊行的梵文《大乘庄严经论》卷末,后经山口益博士的考证校订而予以发表。至于藏译本则有三种版本流传,一为散文体,一为偈颂体,另一为世亲加以解释的注本。汉译本则系法尊于民国二十五年所译,汉藏教理苑刻版流通。在台湾,有印顺《辨法法性论讲记》刊行。
  ◎附︰印顺《辨法法性论讲记》卷首(摘录)
  辨,是分别、辨别的意思。本论所要分别的,是法与法性,所以名“辨法法性论”。佛法虽深广无边,但概括起来,不外乎现实的生死流转,理想的涅槃寂灭;学佛,只是怎样的从了解到实行,超越生死而证入涅槃。本论说︰其中法所显,即是说生死;其法性所显,即三乘涅槃。所以本论的分别法与法性,就是生死与涅槃的分别。法,梵文的含义很多,如转法轮的法,归依佛法僧的法,不是生死,反而是近于法性、涅槃的。但现在依一般习用的,一切法(蕴、处、界所摄)的法,是虚妄生死法。法性,是法的本性、实性,法性是真如、法界等异名,是如实的涅槃。本论所说的法相与法性相,是︰虚妄分别所现,也就是唯识现的,似有实无,是法;虚妄分别所现的,能取所取不可得,是真如性、法性。这一体系,与《辩中边论》相近。《辩中边论》以九相显虚妄分别,五相明空性(真如的异名);本论以六相显法相,六相明法性︰这都是立生死与涅槃,虚妄分别与真如二大纲,然后分别说明怎样转虚妄而显真实的。本论又以客尘诸垢及真如性──二性,广明转依,在思想上,这是更近于心性本净说、如来藏说,但本论立“契经法界”,就是《摄大乘论》的法界等流闻熏习,与《究竟一乘宝性论》说,不完全一致。后代的唯识宗,如《成唯识论》,着重唯识变现义,详于境相,可说是重于虚妄的;如来藏说,依如来藏说生死、说涅槃,是重于真实的。然从弥勒本论及《辩中边论》来看,立虚妄分别与真如而说转依,是重于行果的。传说的弥勒偈颂论,与《瑜伽师地论》,有其重点的不同,所以本论为唯识学系,而立论有其独到处,这是讲说、研究本论所不可不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