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跋祇国(梵vṛji,巴Vajji,藏spoṅ-byed)
佛陀住世时印度十六大国之一。跋祇又作跋耆、拔耆、跋阇、越祇、佛栗氏、弗栗恃、毗梨祇、毗离子,意译增胜、避、聚,也是中印度北部的种族名。《长阿含经》卷二〈游行经〉载,摩竭陀国王阿阇世(Ajātasattu)欲讨伐跋祇,曾先遣大臣禹舍(Vassakāra)诣佛所请示,得佛教诫,知跋祇族人强而不可侮,遂筑巴陵弗城(Pāṭaligama),防其入侵。《四分律》卷五十四等亦记载,佛灭后一百年有毗舍离跋阇子比丘(Vesālika Vajjiputta-kabhilkhū)由于认为“十事非法”,而举行七百集法。
据《大唐西域记》卷七载,玄奘旅印时(大正51‧910a)︰
“弗栗恃国周四千余里,东西长,南北狭。土地膏腴,花果茂盛,气序微寒,人性躁急。多敬外道,少信佛法。伽蓝十余所,僧徒减千人,大小二乘兼功通学。天祠数十,外道寔众。国大都城号占戍拿,多已颓毁,故宫城中尚有三千余家,若村、若邑也。”
此外,又记载大河东北有伽蓝,其西有佛陀济度渔夫的遗迹,往东北百余里,在故城附近更有阿输迦王塔及佛的发爪塔等;该书此处之注释云,北人称此地为三伐恃国。
◎附︰憍桑比〈佛世时印度十六国的政治形势〉(摘录自《现代佛教学术丛刊》{61})
在共和政府的国家里,只剩下三个是独立的︰一个是跋祇国,其他两个是波瓦国(Pāvā)和拘尸那的末罗国。这三个国家中,跋祇国较为富强,然而她的毁灭也比较快。(中略)佛陀出生于一个有同样的共和政体的国家,但是释迦族的独立老早就被毁灭掉。跋祇国人民在佛世时能够倚靠自己的团结和力量维持着自己的独立,他从心里尊敬他们,那是很自然的。在《大般涅槃经》中,佛陀看见梨车人(Licchavi ,即跋祇人)从远来,对比丘众说︰“没有看见过三十三天的天人的人,可以看一看这群梨车人!”
跋祇人的首都是吠舍离城(Vaisālī),住在它附近的人把跋祇人叫做梨车人。在它的东边原是毗底诃人的国土,那里曾出现过像经那迦(Janaka)这样的贤王。人们从《神通游戏经》中知道,毗底诃人的最后一个国王须密多罗(Sumitra)统治着密提拉城(Mithilā)。在这以后,毗底诃可能并归于跋祇国。
关于佛陀所说跋祇国繁荣的七种方法,在《大般涅槃经》的开头和《增一阿含经》中都有记载。《大般涅槃经》里有这七种方法的详细阐释。从这可以推测,在跋祇国内存在着一种五人陪审制︰一般不会对无罪者给予处分。跋祇人的法律是成文的,同时他们尽力依法律行事。
[参考资料] 《长阿含》卷五〈阇尼沙经〉;《中阿含》卷五十五〈持斋经〉;《优陂夷堕舍迦经》;《贤愚经》卷二〈降六师品〉;《法句譬喻经》卷四〈泥泹品〉;《有部毗奈耶药事》卷六;《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