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赖耶缘起


  法相宗之缘起论,谓诸法皆缘起自阿赖耶识。又称阿赖耶缘起、唯识缘起。阿赖耶识存在于各个有情,无始以来即相续不断。此识摄藏一切法的原因(即种子),若具适当的生缘,则能现起色心万差之诸法。即使是前六识所缘六境之本质,及前七转识本身均系此识之缘起,故称赖耶缘起。
  此种缘起论,将缘起的根本归之于阿赖耶识,而不承认色心诸法之实有,此与小乘之业感缘起论不同。此外,对于森罗万法之差别认为并非由真如所缘起,而是缘起自每个人的阿赖耶识,以为真如只是第八识之所依,并不可能发动成为万法。这一点与真如缘起论亦显然异趣。
  ◎附︰高楠顺次郎着‧蓝吉富译〈阿赖耶缘起〉(摘录自《佛教哲学要义》第三章)
  行为(karma,业)可分为三类︰由身体引起的、由语言引起的和由心意引起的。当一个人决心要做某些事时,他必须对该事负责,而且要承担该事的果报,因为心意虽然并未表现在语言或肉体上、行为上,然而却是一种心上的行为。由于心灵是所有行为的最内在部份,因此“缘起”作用应该归因于“心灵仓库”,或“观念仓库”(Mind-Store or Idea-tion-Store)。
  佛教的意识理论,认为“心”具有八种能力︰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感觉中心(即第六种,意识,mano-vijñāna)、以自我为主的个体化中心(第七种,末那识,mana-vijñāna)、观念的贮藏中心(第八种,阿赖耶识,alaya-vijñāna)──观念仓库。
  在这八种能力中,第七、第八两种必须稍加解释。第七识,以自我为主的个体化中心,是自私的观念、自私意见、自大、利己思想、幻想和痴迷的聚集处。第八识,“观念的贮藏中心”,是所有行为之“种子”的储存处,该种子在后来还会在行为中表现出来。佛教主张所有事物的原始就是心识的果。(中略)现在,我们只要说“观念的贮藏中心”是所有存在物的种子层。每一种子都贮存在这中心,当它向物质世界萌芽时,其所受到的反射作用将会再回来成为新种子。这是说,当心灵向外在世界伸展,并且知觉到物质对象时,则把各种观念摄取入心灵之仓库中。而且,这新种子成长之后,将会再反射回一个更新的种子。种子就这样地积聚起来,并且一齐贮藏在那儿。当它们潜隐时,我们称它们为种子。但是当它们行动时,我们称为“现行”(Manifestations)。旧种子、现行和新种子相互地依存着,形成了一个永远重复着同样行程的循环圈,这就是所谓的“心识缘起的连锁”。
  促使种子或潜在思想展露为实际行为的东西(也就是推动“心识缘起之连锁”的原动力),正是心识(观念)。从这心识缘起的理论,很容易看出痴迷、行为和痛苦的根源是心灵的活动,或心识(观念)。这个“观念的贮藏中心”是由死入生仍然存在,而以之决定来生之生命形式的。这个“贮藏中心”和其他宗教里所谓的“灵魂”相似。但是,依据佛教教义,这个再生的东西并不是灵魂,而是前生行为的结果。佛教否定灵魂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