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读经
指读诵经典。又称转经、讽经、讽诵、诵经、看经或念经。但此等别称,各有所指,如“讽经”、“诵经”主要为赞叹佛德而读。“看经”则系为通晓经义而读,“转读”系为祈愿而读大部经典。禅家尤其恪守其间分野,故将在佛祖前的读经称为“讽经”、“转读”,而将在众寮各自随意读经称为“看经”。
诸经多劝人应读诵经卷、理解其义,而如法修行。《法华经》卷七〈陀罗尼品〉云(大正9‧58b)︰“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是经乃至受持一四句偈,读诵解义,如说修行,功德甚多。”
此外,天台智顗以读诵大乘经典为观行五品之第二品,《法华经玄义》卷五(上)云(大正33‧733a)︰“唯得内修理观,外则受持读诵大乘经典,闻有助观之力,内外相藉,圆信转明,十心坚固。”又,净土宗善导《观经》〈序分义〉云(大正37‧260a)︰“言读诵大乘者,此明经教喻之如镜,数读数寻开发智慧。若智慧眼开,即能厌苦欣乐涅槃等也。”而同疏〈散善义〉亦云,读诵《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为净土往生正行之一。
读经之目的,在印度主要皆为解义,然在我国则另有祈福、回向等作用。如《梵网经》卷下云(大正24‧1008b)︰“父母兄弟和上阿阇梨亡灭之日,及三七日乃至七七日,亦应读诵讲说大乘经律,斋会求福。”于此可见,为亡者追福而读诵大乘经律,亦非全无根据。
读经之举在我国颇为盛行。如东晋以来即于旱灾时读诵《海龙王经》等经以祈雨;武则天载初元年(690)七月,曾敕令诸州各设大云寺,于寺中读《大云经》,宣布神皇受命之事;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四月,敕令不空讲诵《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祈愿崇护国家。
又,古人在读经时,往往需先盥漱、整肃威仪,并使用磬、引磬、铃、覆钟、木鱼、戒尺、太鼓、犍槌等乐器伴奏。
[参考资料] 《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问法事品〉;《大智度论》卷五十六;《高僧传》卷十三;《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十;《释氏要览》卷下;《佛祖统纪》卷三十三、卷三十七;冉云华〈讽诵的力量〉(《世界佛学名著译丛》{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