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譬喻


  佛陀说法(或佛典中为说明教义)时,所常用的方式之一。通常是以具体事物拟喻抽象佛理,或以自然景观、世俗人事现象等,譬喻佛法中之某些事实。此等方式,在佛典中颇为常见。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九〈师子吼菩萨品〉,将譬喻分类为下列八种︰(1)顺喻︰依事物发展之顺序所作的譬喻。(2)逆喻︰逆于事物发展之顺序所作的譬喻。(3)现喻︰以当前之事实所作的譬喻。(4)非喻︰使用假设事件所作的譬喻。(5)先喻︰于说法之前,先作譬喻。(6)后喻︰于说法之后再说譬喻。(7)先后喻︰于说法之前后均作譬喻。(8)遍喻︰譬喻内容与所欲喻显事项的内容全部契合。
  又,十二部经中的阿波陀那(avadāna),即是以譬喻为主体而构成的经典。
  玆举佛典中较著名之譬喻如下︰
  (1)十喻︰载于《大品般若经》卷一及《大智度论》卷六。即以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虚空、如响、如犍闼婆城、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化等十喻显示诸现象之存在皆无实体,一切皆空。
  (2)三照之喻︰载于旧译《华严经》卷三十四〈宝王如来性起品〉。以朝日首照高山,次照幽谷,最后普照大地,比喻佛陀一代教化之次第,即由菩萨而声闻、缘觉,以及根机低浅之众生。
  (3)七喻︰《法华经》所载。即〈譬喻品〉之火宅喻、〈信解品〉之穷子喻、〈药草喻品〉之三草二木喻、〈化城喻品〉之化城喻、〈授记品〉之衣珠喻、〈安乐行品〉之髻珠喻、〈寿量品〉之长者穷子喻。
  (4)十二喻︰《楞伽经》卷二所说。即︰渴鹿阳焰、乾闼婆城、梦中诸境、画像高下、翳目垂发、火轮非轮、水泡摩尼、水中树影、明镜色像、风水出声、日照洪浪、咒术机发等十二喻。
  ◎附一︰《法华经》〈譬喻品〉(摘录)
  尔时佛告舍利弗︰“我先不言诸佛世尊,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说法,皆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是诸所说,皆为化菩萨故。然舍利弗!今当复以譬喻更明此义;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舍利弗!若国邑聚落,有大长者,其年衰迈,财富无量,多有田宅及诸僮仆;其家广大,唯有一门,多诸人众──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堂阁朽故,墙壁隤落,柱根腐败,梁栋倾危;周匝俱时欻然火起,焚烧舍宅。长者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长者见是大火从四面起,即大惊怖,而作是念︰‘我虽能于此所烧之门安隐得出;而诸子等,于火宅内乐着嬉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火来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厌患,无求出意。’舍利弗!是长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当以衣□,若以几案,从舍出之。复更思惟︰是舍唯有一门,而复□小,诸子幼稚,未有所识,恋着戏处,或当堕落,为火所烧,我当为说怖畏之事──此舍已烧,宜时疾出,无令为火之所烧害。作是念已,如所思惟具告诸子︰‘汝等速出!’父虽怜愍,善言诱谕,而诸子等乐着嬉戏,不肯信受,不惊不畏,了无出心;亦复不知何者是火,何者为舍,云何为失?但东西走戏,视父而已。尔时长者即作是念︰‘此舍已为大火所烧,我及诸子若不时出,必为所焚,我今当设方便,令诸子等得免斯害。’父知诸子先心各有所好──种种珍玩奇异之物,情必乐着,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难得,汝若不取,后必忧悔;如此种种──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随汝所欲,皆当与汝。’尔时诸子闻父所说珍玩之物适其愿故,心各勇锐,互相推排,竞共驰走,争出火宅。是时长者见诸子等安隐得出,皆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无复障碍,其心泰然,欢喜踊跃!时,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许玩好之具──羊车、鹿车、牛车,愿时赐与!’
  舍利弗!尔时长者各赐诸子等一大车。其车高广,众宝庄校,周匝栏楯,四面悬铃,又于其上张设幰盖,亦以珍奇杂宝而严饰之,宝绳交络,垂诸华璎,重敷婉筵,安置丹枕;驾以白牛,肤色充洁,形体殊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风;又多仆从,而侍卫之。所以者何?是大长者财富无量,种种诸藏,悉皆充溢,而作是念︰‘我财物无极,不应以下劣小车与诸子等;今此幼童,皆是吾子,爱无偏党,我有如是七宝大车,其数无量,应当等心,各各与之,不宜差别。所以者何?以我此物周给一国,犹尚不匮,何况诸子?’是时诸子各乘大车,得未曾有,非本所望。”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是长者,等与诸子珍宝大车,宁有虚妄不?”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是长者但令诸子得免火难,全其躯命,非为虚妄。何以故?若全身命,便为已得玩好之具;况复方便,于彼火宅而拔济之。世尊!若是长者,乃至不与最小一车犹不虚妄。何以故?是长者先作是意︰‘我以方便,令子得出。’以是因缘,无虚妄也。何况长者自知财富无量,欲饶益诸子,等与大车!”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如汝所言。舍利弗!如来亦复如是,则为一切世间之父!于诸怖畏、衰恼、忧患、无明暗蔽,永尽无余,而悉成就无量知见、力、无所畏,有大神力及智慧力,具足方便智慧波罗蜜,大慈大悲,常无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而生三界朽故火宅,为度众生──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愚痴、暗蔽、三毒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见诸众生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之所烧煮;亦以五欲财利故,受种种苦;又以贪着追求故,现受众苦,后受地狱、畜生、饿鬼之苦;若生天上,及在人间──贫穷困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如是等种种诸苦!众生没在其中,欢喜游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亦不生厌,不求解脱;于此三界火宅,东西驰走,虽遭大苦,不以为患。舍利弗!佛见此已,便作是念︰‘我为众生之父,应拔其苦难,与无量无边佛智慧乐,令其游戏。’舍利弗!如来复作是念︰‘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舍于方便,为诸众生赞如来知见、力、无所畏者,众生不能以是得度。’所以者何?是诸众生未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而为三界火宅所烧,何由能解佛之智慧?舍利弗!如彼长者虽复身手有力,而不用之,但以殷勤方便,勉济诸子火宅之难,然后各与珍宝大车;如来亦复如是,虽有力、无所畏,而不用之,但以智慧方便,于三界火宅拔济众生,为说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而作是言︰‘汝等莫得乐住三界火宅,勿贪粗弊──色声香味触也,若贪着生爱,则为所烧;汝速出三界,当得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我今为汝保任此事,终不虚也,汝等但当勤修精进。’如来以是方便,诱进众生,复作是言︰‘汝等当知此三乘法,皆是圣所称叹,自在无系,无所依求;乘是三乘,以无漏根、力、觉、道、禅定、解脱、三昧等而自娱乐,便得无量安隐快乐……。’
  “舍利弗!若有众生,内有智性,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声闻乘;如彼诸子为求羊车,出于火宅。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求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诸子为求鹿车,出于火宅。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如彼诸子为求牛车,出于火宅。舍利弗!如彼长者见诸子等安隐得出火宅,到无畏处,自惟财富无量,等以大车而赐诸子;如来亦复如是,为一切众生之父,若见无量亿千众生,以佛教门──出三界苦、怖畏险道,得涅槃乐!如来尔时便作是念︰‘我有无量无边智慧、力、无畏等诸佛法藏,是诸众生皆是我子,等与大乘,不令有人独得灭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是诸众生脱三界者,悉与诸佛禅定解脱等娱乐之具,皆是一相一种,圣所称叹,能生净妙第一之乐。’舍利弗!如彼长者初以三车诱引诸子,然后但与大车,宝物庄严,安隐第一,然彼长者无虚妄之咎;如来亦复如是,无有虚妄,初说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何以故?如来有无量智慧、力、无所畏、诸法之藏,能与一切众生大乘之法,但不尽能受。舍利弗!以是因缘,当知诸佛方便力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附二︰法舫《金刚经讲话》(摘录)
  《金刚经》︰“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法舫讲解︰前来所说,是明菩萨于一切法,应当了达无相无住,无有自性之甚深般若义,故于修行时能不住于相,而修万行,能不取法相而说妙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但这些观点,在智都是以无分别智为主,在境都是以法性真如为主,所谓是正智如如的菩提现观境界。然而,真如不离世俗,性空不外缘起,非世俗外别有真如,非缘起上另立性空。故说此一偈以明性空无相之理,就在如幻的缘起上。所以,此最后一偈,在“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的原则下,而设施演说一切法。而此所施设、演说的一切法,皆是有为如梦幻等,这也是指示众生悟入无相、性空、无住相、不取相境界的一个法门,故这一偈明世俗谛,也就是明缘起法。
  “一切有为法”,有为法即依他缘起所生诸法,亦名因缘所生法,有造作性、有生灭性、有无常性,名曰有为法。有为法的范围很广,略说,有精神的心王心所、物质的色法,及此色心的行为。总之,一切有为法,应该去观察明白,都是幻梦境,都是如幻化,都是如水上浮泡,都是如光所照影,都是如草上之露,都是如云雨时之雷电。在这六譬喻上显示几个共通特点︰(1)显示有为法皆是假立的,非实在的。(2)显示有为法都是生灭的,不是不生灭的。(3)显示有为法无常变迁流动的,不是常住不动的。有为法无量差别,可是都不出这些共同的原理。在这点共同原理的反面所显示的正是无为法,也就是第一义谛,性空离相的真如法性。
  此译本只说有为法六喻,而唐译则有九喻,如云︰“诸和合所为,如星、翳、灯、幻、露、泡、梦、电、云,应作如是观。”
  梦,是凡夫睡眠中所现的境界,这梦境也和人间事一样,能使你在梦中欢喜、悲哭、慈爱、恐惧。但是一醒来,什么都没有了。一切有为世间法也是如此,所谓人生如梦也。
  幻,是指幻师(即今日之魔术家)所作的幻境,幻师可以用一手巾变成一个兔子,但是那是幻法作的幻相,不是真实的,一切有为法的现象,种种变化,亦复如是。
  泡,是水上的浮泡,偶然一现,顷刻即灭。一切有为法的现象,也是如此。
  影,是一个物,一面受光一面现影像,所以是光明所为影像,影像是假有,非物实体。一切有为法的现象,也是如此。
  露,是指花草叶上珠水,是地气受日光蒸热,在夜间又受冷气,冷热相结成的,太阳一出,即行消失。这如有为法皆因缘生、因缘灭。
  电,是指云雨时空中阴阳冷热所击发的闪光,刹那一现即灭,决无久住之义。这如有为法的现象,是才生即灭,刹那不停。
  对于一切有为法的现象界,都应该以上说的六喻去观察,如实了达,而不颠倒妄执、迷惑。若对有为法不迷惑,即能正解悟入法性。
  《能断金刚般若经释》云︰“幻、露、泡三种譬喻,是喻业报的,观器世间如幻。如看电影,见种种山、草木、人物、花鸟,看起来很逼真,其实都是由无数的电影片相续不断演绎,而成似真的情境。在我们的错觉的眼识,就看的非常真实似的。器世间的宇宙万有,也都是由有情真异熟识所幻现的,本刹那生灭,而又相续不断的。似乎经千古不变,是常住的,实则是我们的错觉。
  观有情如露,露的原素,本是水蒸气,无相可见,但遇冷就成为水,就有形可见,虽有相,也不过是暂时的,日光出现时就被消灭了。一切诸法,本尽虚空,遍法界,无定自体,但由有情业力所感,而成五蕴诸法假合的有情,有情就执取为实有,执为不坏,但到业报一尽,仍要坏灭的。由有情世间、器世间,而成为六根六尘,根尘接触,能发生种种受用苦乐的事,观受用事如水泡。如江河中的水,由激动力水中起泡,有情所受用事,也是由根尘识三和合而生的。”
  又说梦、电、影,就是从时间上说的。观一切法过去如梦,现在如电,未来如影。所以,一切不可实执。
  [参考资料] 《楞伽经》卷二;《大集经》卷四十七;《大宝积经》卷二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