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补陀洛山(梵Potalaka、Potala、Potaraka,藏Gre-Ḥdsin)


  佛典所载之观世音菩萨住处。又作补怛落迦山、布呾洛迦山、宝陀罗山、逋多罗山。意译白华山、小白华山、小花树山、小树蔓庄严山,或称海岛、光明。相传此山位于印度南方海上。据新译《华严经》卷六十八所载,此山中多圣贤,充满宝石,极清净,且有泉流池沼,华果树林皆遍满,善财童子游行南方时,尝入此山谒见观自在菩萨。
  关于“补陀洛”之音义,《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九谓旧译名光明山者,彼山树华常有光明,表大悲光明普门示现;此山在南印度南边,天竺本名逋多罗山,此无正翻,以义译之名小树蔓庄严山。《慧苑音义》卷下记载,山名“补怛洛迦”,此翻为小花树山,谓此山中多小白花树,其花甚香,香气远及。又,《陀罗尼经》卷二之夹注中,谓补陀落迦山此云海岛。
  有关此山之所在,有多种说法,如新译《华严经》谓在南方海上;《大唐西域记》卷十〈秣罗矩吒国〉条则载,此山位于南印度秣罗矩吒国秣剌耶山(Malaya)之东,中有观自在菩萨往来之石天宫。此外,琼斯顿(R. F.Johnston)依《西域记》,认为此山即南印度柯摩林(Comorin)附近秣剌耶山东方的岩谷欹倾丘;其他学者亦多作推测,然迄无定论。
  在佛教界,补陀洛山被视为观音菩萨居住之圣地,古来即甚受崇信,《多罗那他佛教史》第二十三章记载,陈那之时,有一优婆塞寂铠(śantivarman)来诣此山;第二十四章又载,戒日王之时,月官(Candragomin)曾登此山,并建立救度佛母之堂祠及观音堂各百座,后遂示寂于山中;第三十章载,觉密(Bud-dhaguhya)曾登此山,向观音石像祈誓而得灵验。又,《陀罗尼集经》卷二所载之《阿弥陀佛大思惟经》《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圣观自在菩萨一百八名经》《十一面观自在菩萨心密言念诵仪轨经》《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等,皆系佛于补陀洛山观自在菩萨之宫殿中所宣说者。另外,《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卷十五〈出世解脱坛像品〉,曾叙述补陀洛山变相彩画之法。
  其后,随着观音信仰盛行,中国、日本等将安置观音之灵山,或与观音有关系之殿宇,亦常以“补陀洛”或其异译命名。如浙江省舟山群岛上奉祀观音的岛屿称为普陀山,承德有补陀洛寺。西藏以达赖喇嘛为观音之化身,其住处拉萨西北的宫殿称为补陀洛(布达拉)。朝鲜江原道襄阳五峰山海边窟中安奉观音,称之为洛山。日本方面,纪州那智山曾被比拟为拟于补陀洛山之东门,山麓滨宫的寺院称为补陀洛寺;下野日光山原亦称为补陀洛山,凡此,皆系自“补陀落山”一词所衍化而来。
  [参考资料] 《观世音菩萨往生净土本缘经》;《华严经疏》卷五十七;《慧琳音义》卷四十;《朝鲜金石总览》卷下;《元亨释书》卷二十三;A. Cunnin-gham《The Ancient Geography of In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