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补特伽罗(梵pudgala,巴puggala,藏gaṅ-zag)
即通常所谓“众生”之别名。也是生命主体(“我”或“灵魂”)的别名。又作富特伽罗、弗伽罗、福伽罗、富伽罗。意译人、数取趣或众数者。《发智论》卷十八(大正26‧1015b)︰“七补特伽罗,谓随信行、随法行、信胜解、见至、身证、慧解脱、俱解脱。”
《法蕴足论》卷二(大正26‧463a)︰“于此僧中,有预流向、有预流果、有一来向、有一来果、有不还向、有不还果、有阿罗汉向、有阿罗汉果,如是总有四双八只补特伽罗。”
《集异门足论》卷四(大正26‧379c)︰“三补特伽罗者,一者覆慧补特伽罗,二者膝慧补特伽罗,三者广慧补特伽罗。”由此可知,随信行等七种圣者乃至覆慧等凡愚,皆名为补特伽罗。此系以“人”为补特伽罗。
按梵语pudgala,系由puṃs(有“人”或“灵魂”之义)发展成的名词,有身体、灵魂、个人等诸义。又,此语亦为pun(地狱)、gal(堕)的合成字,其义为堕地狱者。综上所述,可知补特伽罗被视为与“我”、“有情”、“命者”等语同义,是辗转轮回六道(趣)的生命本体,故名为补特伽罗(数取趣)。
原始佛教由于不承认有“我”,因此虽用补特伽罗之称,然仅以之为“人”之“假名”而已。及至部派时代,轮回之主体论勃兴,诸部之间逐渐承认补特伽罗之存在。据《异部宗轮论》所载,说一切有部主张无有少法能从前世转至后世,但有世俗补特伽罗,有移转;犊子部的本宗同义谓实有补特伽罗,命根灭时,五蕴诸法亦灭,然补特伽罗不灭,转至后世,取诸趣生;经量部则别立胜义补特伽罗。此中,说一切有部所说,系以补特伽罗只是假立;犊子部、正量部及经量部则认为系实有。尤其犊子部将补特伽罗摄于五法藏中之不可说法藏,而称之为非即非离蕴我。对此,《大毗婆沙论》卷九、卷十一及《大智度论》卷一等处,曾破斥其所立。巴利《论事》(Kathā-vatthu)所立〈补特伽罗章〉,亦反驳此等说法。
◎附︰印顺《如来藏之研究》第二章第三节(摘录)
补特伽罗(pudgala),义译为“数取趣”,意义为不断的受生死者,是“我”的别名。佛教内的犊子部等,与神教的有我论,其所以非有我不可,理由是完全相同的。不过佛法是“诸行无常”论者,所以虽采取有我说,而多少说得善巧一些。“常我”,在部派佛教内,还不敢违反传统而公然提出来。部派佛教而立“我”的,有犊子部及其流派、说转部(Saṃkrāntivādāḥ),而这都是从说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āḥ)分化出来的。我在《唯识学探源》《性空学探源》,已一再的加以论述,这里再作简要的说明。《异部宗轮论》说(大正49‧16c)︰“说一切有部(中略)有情但依现有执受相续假立。说一切行皆刹那灭,定无少法能从前世转至后世,但有世俗补特伽罗说有移转。”
说一切有部立“假名我”──世俗补特伽罗(saṃvṛti-pudgala)。有部以为︰在世俗法中,一一有情(sattva)营为不同的事业,作不同的业,受不同的果报,这是世间的事实。由于有情执取当前的身心为自己,所以成为一独立的有情,一直流转不已。有情是依“有执受”的五蕴而假立的,虽然有世俗的补特伽罗,却没有实体的我可得。原来,说一切有部以为︰一一法(色蕴等)“恒住自性”,法性是如如恒住的。依于因缘,安住未来的法,刹那起用,入现在位;作用又刹那灭,入过去位。有三世不同,而一一法性却始终恒住自性,没有变异。这可说“法性恒住,作用随缘”。依法的体性与作用来说,都没有什么是从前世到后世的,也就没有移转可说。但刹那起用时,不但有同时的“俱有”、“相应”,又能引发后后的“相续”;依五蕴的和合、相续,假名为补特伽罗,也就依假名补特伽罗,可说有生死相续,从前生到后世了。说一切有部的解说,是站在体(法性)用(作用)差别的见地;不过体与用的关系,虽不一而还是不异(没有别法)的。了解说一切有部所说,说转部的见解,就容易明白了。如《异部宗轮论》说(大正49‧17b)︰“其经量部本宗同义︰谓说诸蕴有从前世转至后世,立说转名。(中略)有根边蕴,有一味蕴。(中略)执有胜义补特伽罗。余所执多同说一切有部。”
铜鍱部(Tāmraśāṭīyāḥ)所传,从说一切有部分出说转部,又从说转部分出说经部(Sūtravādināh),也就是经量部。《异部宗轮论》是说一切有部所传的,以为说转与经量,是一部的别名。然从特有的教义来说,这是说转部,与后起的经量部不合。说转部以为︰五蕴有二类,有可以移转到后世的;有胜义──真实的补特伽罗。从说一切有部分出,而与说一切有部略有不同。所说的“有根边蕴,有一味蕴”,唯识学者解说为种子与现行,是不正确的!(中略)
犊子部立“五法藏”︰过去法藏、现在法藏、未来法藏、无为法藏、不可说法藏。三世法是有为法,有为与无为法以外的不可说藏,就是不可说我。如《异部宗轮论》说(大正49‧16c)︰“犊子部本宗同义︰谓补特伽罗非即蕴离蕴,依蕴、处、界假施设名。(中略)诸法若离补特伽罗,无从前世转至后世,依补特伽罗可说有移转。”
犊子部与说转部,都是依补特伽罗,说明前生后世移转的可能。犊子部的补特伽罗──不可说我,是“依蕴、处、界假施设名”,在原则上,与说一切有部的假名我,是没有太大不同的。犊子部所立的补特伽罗,分为三类,如《部执异论》说(大正49‧21c)︰“犊子部──可住子部(中略)摄阴、界、入故,立人等假名。有三种假︰(一)摄一切假;(二)摄一分假;(三)摄灭度假。”
属于犊子部系的《三法度论》,说到“受施设、过去施设、灭施设”──三种施设。《三弥底部(正量部)论》立三种人︰“依说人、度说人、灭说人”;“说者,亦名安,亦名制,立名假名”。假名、施设、说,都是pra-jñapti的义译。施设、说,与《部执异论》的“假”相合。犊子部系的不可说我,依蕴、界、处而施设的;约现在的、过去的、涅槃的,立为三种补特伽罗,都是施设假。依说一切有部,立“实法有”与“假名有”的差别,假名有是没有自性的。“我”既依蕴、界、处施设,是假有,就没有自性,怎么又立有“不可说我”呢?这在说一切有部(及经部)的立场,是难以通解的,所以《俱舍论》问他︰到底是实有?是假有?犊子部的意见,如《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二十九说(大正29‧152c)︰“非我所立补特伽罗,如仁所征实有假有,但可依内现在世摄有执受诸蕴,立补特伽罗。(中略)此如世间依薪立火。(中略)谓非离薪可立有火,而薪与火非异非一。”
说一切有部的责问,到底是实是假,被犊子拒绝了。犊子部以为,依蕴立我,是假施设,但我与蕴是不一不异的。如依薪立火那样,火不能离薪,但火也并不是薪。这样,我是不离蕴的,但依蕴立我,我并不等于蕴,所以别立不可说我。《智度论》说︰犊子部“四大和合有眼法,如是五众和合有人法”。如依四大成柱,柱是依四大施设的,但柱有柱的体相、作用,与四大是不同的。所以,说一切有部是“假无体”说,犊子部是“假有体”说。施设而可说有体,所以不可说我,不能以实有或假有去分判的,只能这样说︰不可说我不是有为(无常),不是无为(常),而是不可说的有。犊子部的不可说我,似乎非常特出,其实依蕴施设,与说一切有部的假名我、说转部的胜义我,一脉相通,只是解说上有些差别而已。犊子部立不可说我,当然用来说明记忆、业报的现象,还有执取根身的作用,如《中论》卷二说(大正30‧13b)︰“有论师言︰先未有眼等法,应有本住,因是本住,眼等诸根得增长。若无本住,身及眼、耳诸根,为因何生而得增长。”
本住(prāg-vyavasthita-bhāva),指不可说我而说。依《般若灯论释》说︰“唯有婆私弗多罗(犊子)立如是义。”人在结生相续的胎中,身根等渐渐增长起来。《阿含经》说︰“缘识有名色”,依识的执取而渐长。然犊子部以为︰这是不可说我的力量,如不是先有“本住”──我,识是不能执取而使诸根增长的。在生死相续,根身渐长中,不可说我有生命主体的意义,与神教的神我说相近。又《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三十八说(大正29‧556c)︰“婆雌子部作如是言︰补特伽罗是所归佛。”
什么是所归依的佛?婆雌子──犊子部以为︰归依不可说我,归依于成正觉的所依蕴而立的不可说我。佛就是“我”,是不可说与蕴是一是异的“我”。犊子部一系,在中印度、西印度一带,非常兴盛。以不可说我为佛(如来),对后期大乘的如来大我说,应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参考资料] 《大日经》卷一〈住心品〉;《大毗婆沙论》卷二、卷二十二;《大智度论》卷三十五;《俱舍论》卷十七、卷二十九;《异部宗轮论述记》;《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