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藏论(巴peṭakopadesa)


  相传为摩诃迦旃延(Mahākaccāyana)所造。又称《藏论释》。约成立于西元200年前后。由西元五世纪佛音的注释书曾引用本论,以及本论有受《导论》(又作《指导论》)影响的痕迹,可知此书是在佛音之前、《导论》之后成立的。在南传佛教中,本论通常不收在巴利三藏之内,而与《弥兰陀王问经》(Milindapañhā)、《经摄》(Suttasaṅgaha)、《导论》等书,均被视为藏外典籍。然在缅甸,此书则与《导论》同摄于巴利经藏之《小部》中。
  全书共分八章,内容以十六范畴、五方法、十八根本句等为中心,解释巴利三藏(尤其是经藏)。
  有关本书的研究,早在西元1911年,荻原云来已指出《大智度论》中的“ 昆勒”,实是“毗勒”(Peṭakopadesa)的误写。水野弘元也发现汉译《大智度论》《四谛论》《解脱道论》等书所引“昆勒”、“藏论”、“三藏”之文,与此《藏论》大体一致,因而认为本书极有可能起源自印度。但本书与《昆勒》是否为同本,则仍有异说。
  本论有Arabinda Barua三种缅文的写本,以及由锡兰文字写本校订出版的罗马字本。后者为1949年,由“巴利圣典协会”(Palitext Society)协助出版。此外,英译本在1964年出版问世。
  [参考资料] A. Barua《Peṭakopadesa》;P. V.Bapat《Vimuttimagga and Visuddhimag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