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舍利弗阿毗昙论(梵śāriputrābhidharma-śāstra)


  三十卷。后秦‧昙摩耶舍与昙摩崛多合译。收在《大正藏》第二十八册。内容主要在分类组织小乘所说诸法,并解说其名义。
  本论由四分三十三品组成,其中问分收有十二入、十八界、五阴、四圣谛、二十二根、七觉、不善根、善根、四大、优婆塞等十品。非问分有界、业、人、智、缘、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四禅、道、烦恼等十一品。摄相应分收摄、相应二品。绪分则有遍(十缘)、因、名色、假结、行(三业)、十八触、假心、十不善业道、十善业道、定等十品。分析各品的体裁,可分三类︰(1)法相分别,(2)随类纂集,(3)相摄相应相生。其中,随类纂集乃分类诸法并加以纂集,作为论究一切法的根本。
  关于本论,《大藏圣教法宝标目》卷八说本论与《集异门足论》法义相关涉,但体裁不同。《大智度论》卷二、《部执异论疏》等谓乃属犊子部之论书。《法华经玄赞》卷一则谓系出自正量部,近人吕澄则谓汉译之本论是从化地、法藏系统所传下,且南传之六论即自本论发展而成。印顺主张声闻部派中,犊子系之本末各部、法藏部等都以本论为根本论,而且南传六论、北传六论大体是依本论之组织而形成。
  ◎附︰印顺《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第二章第二节(摘录)
  阿毗达磨的发展而面目一新,随类纂集是最重要的一程。在《舍利弗阿毗昙论》中,明白的发见出来。当时的随类纂集,有二类(另一类非《舍利弗阿毗昙论》所有,姑且不说)︰
  (1)以一切法为对象,而作种种的分类。如有见与无见是一类,善与不善及无记是一类。这是论师分别诸法而作的分类法,将种种的分类综集起来,作为论究一切法的根本。这就是铜鍱部所说的“论母”,说一切有部等所说的“论门”。《舍利弗阿毗昙论》〈非问分‧界品〉,就是属于这一性质的类集。“界”,是种类的意思。〈界品〉所纂集的︰二法门(分为二类的,其他可以例知)凡三十八门,从色与无色,到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止。三法门凡十三门,从善、不善、无记起,到三出界止。四法门凡三门,从过去、未来、现在、非过去未来现在起,到欲界系、色界系、无色界系、不系止。五法门,二门。六法门,四门。七法门,一门。十八法门,一门。总共六十二门。〈界品〉的类集,可说是以《中阿含经》的〈多界经〉为基础,组集不同类的论门,依增一法编次所成的。所以内容包含〈多界经〉的六十二界,而大数也与六十二恰合。《舍利弗阿毗昙论》〈问分〉的论门分别,就是〈界品〉的二法门、三法门、四法门。不过在适用的原则下,略去十一门,实为四十三门分别。依此去考察说一切有部的论书,与〈界品〉有同样意义的,是《品类足论》(卷五~卷十)的〈辩摄等品〉。〈辩摄等品〉︰一法门,五门。二法门,一0三门。三法门,三十一门(末有六门,专说三业,与体例不合。除此,实为二十五门)。四法门,二十一门(前列四念住等十七门,也不是论门)。五法门,五门。六法门,二门。七法门,三门。八法门,三门。九法门,二门。十法门,二门。十一法门,一门。十二法门,一门。十八法门,一门。二十二法门,一门。九十八法门,一门。共有一八二门。这是据,《舍利弗阿毗昙论》〈界品〉,而更为扩大组集的。集录经论的法数不少,所以有些与分别论门的体例不合。依此而作论门分别的,是《品类足论》(卷十~卷十七)的〈辩千问品〉。传说凡五十论门,下面再为说到。依此去观察铜鍱部的论书,如《法聚论》的论母,三法门凡二十二门,次二法门凡一百门。《法集论》第三〈概说品〉,第四〈义释品〉,都是这些论母的分别解释。《分别论》的〈问分〉,就是依这些论母而分别的。论母的先三后二,没有四法门,虽与《舍利弗阿毗昙论》《品类足论》不合,但二法为一百,三法为二十二,与《品类足论》的〈辩摄等品〉,数目与内容,都非常接近。《大智度论》说︰“一切法,所谓色、无色,可见、不可见,有对、无对,……如是无量二法门,如阿毗昙摄法品中说。”这可以理解︰铜鍱部的《法集论》,《品类足论》的〈辩摄等品〉,龙树(Nagarjuna)所传的〈摄法品〉,都是一样的;法集与摄法,只是译名不同而已。所以,从《舍利弗阿毗昙论》的〈界品〉,读《品类足论》的〈辩摄等品〉;以〈辩摄等品〉的二法门(一0三,龙树传一0二),三法门,读〈法集品〉的论母,可见上座部各派阿毗达磨的一脉相通。在阿毗达磨的发达过程中,不同类(界)的论门的集成,是非常重要的。以铜鍱部的论书来说,《法集论》第一〈心生起品〉,成立八十九心说;第二〈色品〉,作从一到十的种种分类,都要先有论门,才有组成及分类的可能。《分别论》的〈问分〉,依论门而分别,那更不必说了。界──不同类门的综集,是阿毗达磨论者,用来观察一一法的严密方法。不问那一法门,那一法,只要在一一论门上,答覆是的,或不是的,或部分是部分不是的。一一答覆下来,那对某事或某法的实际情形,可说得到了具体的充分了解。正像填一分周详而严密的身分调查表一样。所以对一切法的处理论究,阿毗达磨论者的方法论,是科学的、切实的,比起虚玄与想像的学风,应有他的真实价值!
  (2)以一法门为主,广为纂集,应用增一的编次法,共有八品︰〈业品〉、〈人品〉、〈智品〉、〈道品〉、〈烦恼品〉、〈触品〉、〈假心品〉、〈定品〉。如〈业品〉以业为论题,类集了二业到四十业。这一类的纂集,是以经中所说的而为纂集。以现代的意义来说,这是资料的搜集。要论究某一论题,先将有关该论题的种种经说,集录在一起。以增一法编次,又一一加以解说,使意义确定。全部资料的集成,可作进一步论究的依据(所以在论究的发展完成后,这类古型的类集,就不再被重视了)。阿毗达磨论者,本以道品的举扬为主。后与毗陀罗论的法义问答结合,论题渐扩大到蕴、处、界、谛等。到了这一阶段,论题更普遍到佛法全体︰向生死边,是烦恼与业;向解脱边,是定与慧(智);而统贯两方面的,如凡夫与圣人──人;心。这些随类纂集的论题,正是说一切有部论书──《发智论》《俱舍论》等品目的来源。从此,阿毗达磨渐向烦恼、业、定、慧等论题而深入。
  《舍利弗阿毗昙论》的随类纂集,与铜鍱部的论书,有非常类似的部分。如《舍利弗阿毗昙论》〈非问分‧人品〉,与《人施设论》;〈非问分‧烦恼品〉,与《分别论》的〈小事分别〉;〈非问分‧智品〉,与《分别论》的〈智分别〉,都非常近似,这是可以对比而知的。《阿毗达磨之研究》,对此已有部分的对比。铜鍱部旧传六施设︰蕴施设、处施设、界施设、谛施设、根施设、人施设。除人施设论以外,其余的施设论,已不能确指了。
  [参考资料] 吕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木村泰贤《阿毗达磨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