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罗睺罗跋陀罗(梵Rāhulabhadra,藏Sgra-gcan-Ḥdsin bzaṅ-po)


  印度中观学派初期的思想家,相传为龙树之再传弟子;提婆的传人。略称罗 侯罗多、罗睺罗。禅宗西天付法藏第十六祖。印度迦毗罗国人,姓梵摩。约与龙树同时代。
  关于师之事迹,依《多罗那他佛教史》所载,师为首陀罗族人,家庭富裕,容姿、权势皆甚殊胜。早年入那烂陀寺,从黑者(Nag-po)尊者受具足戒,学声闻乘。又从无分别者(Rnam-par mi-rtog-pa)等人习大乘及秘密乘,弘通中观宗义。后随侍提婆,证皆空之理,于那烂陀寺教育僧侣。其后,于印度香至国(Kañci)附近遇提婆示寂,提婆临灭之际授与“心随之教说”(sñin-poḥi don-gri bstan-pa )。晚年住多恒柯达(Dhiṅkota),瞻仰无量光佛之尊容,并往生极乐世界云云。
  依《付法藏因缘传》卷六所载,师从提婆受婆罗门所造之《鬼名书》,豁然解义。提婆示寂时,得其付法。其后,以种种方便教化众生,晚年付法于僧伽难提而入灭云云。
  关于师之著述,汉译藏经中未曾收录。《中观论疏》卷三(本)云(大正42‧40c)︰“罗睺罗法师是龙树同时人,释八不乃作常乐我净四德明之。”《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之一、《三论玄疏文义要》卷二等,谓师作《中论注》,然其书不传。但《顺中论》卷上、《入大乘论》卷下、陈译《摄大乘论释》卷六等,存有其遗偈。
  西藏大藏经中,收有师之著作《菩萨行境清净经义略摄》(Bodhisattva-go cara-pa-ri-śuddhi-sūtrārtha-saṃgraha)。又,日僧河口慧海自西藏带回的梵文《法华经》中载有师所撰之《法华经偈赞二十颂》,梵文《八千颂般若》录有师之《叹般若偈二十颂》。其中,《叹般若偈二十颂》曾为龙树《大智度论》卷十八所援引。依此可知,师与龙树当为同时代人,且以般若中观为宗,而为当时人所知。
  ◎附︰吕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三讲第三节(摘录)
  提婆之后有一位名罗睺罗跋陀罗的,据我国西藏和内地所传,他是提婆在南印建志城收的弟子,出身有说是婆罗门,有说是首陀罗,不大清楚。著作有一些还存在︰一是《赞般若偈》二十颂,《大智度论》卷十八引了这个赞,但未说作者是谁;吉藏在《中论疏》卷二十中说是罗睺罗法师所作。另外,梵本《八千颂般若》写本上,大都在开头写了这些颂,其中一本在颂后写明此颂是罗睺罗作。这与中国所传相符,可以证明确为罗睺罗作。这里就产生一个问题,提婆门人的作品怎会出现在龙树的著作中呢?这是可能的,三人同时,前辈的著作引用后辈的话,并不足为奇,龙树的《无畏论》就引了提婆的《四百论》,所以《大智度论》引用罗睺罗的颂,也不是不可解释的。有人据此遂认为罗睺罗是龙树之师,是不正确的。二是《法华略颂》,还存有梵本,是解释《中论》“八不”颂的,将“八不”与“四倒”(常、乐、我、净)联系起来讲的。这是中国方面的传说。
  《赞般若偈》对般若性德的各方面描写得很彻底,值得注意的是第四颂,它把佛、般若、涅槃三者统一起来,认为“三者一相,其实无异。”后来《大涅槃经》发展了这种思想,说涅槃是总相,其内容有三德︰法身、解脱、般若。法身是指所的方面,般若是指能的方面,解脱则是其自相。这种思想就是开始于罗睺罗的。他的《赞般若偈》(十六颂)说︰“言说为世俗,怜愍一切故,假名说诸法,虽说而不说。”意思是︰言说是世俗谛,这是因为怜愍众生才说的,为了说各种法,才假设了许多名字,这样的“说”,也就是“未说”。在这里他提出“说而不说”便把俗谛和真谛统一起来了。
  罗睺罗的著作虽不多,但是比较重要,对以后佛学思想的发展是有影响的。后来在别人的著作中还引到他一些零碎的颂文,如《顺中论》引了他的空观说︰“空不空俱不爱”(不要对空和不空有所执着)。《入大乘论》引了他的涅槃方面的理论,认为涅槃应该入,但是由于“大悲故,住生死而不舍”,这里所说不入涅槃,就是无住涅槃之意。
  [参考资料] 《传法正宗记》卷三;《中观论疏》卷十(末);宇井伯寿《印度哲学研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