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石窟寺院
开凿石窟而筑成的寺院。自古以来,各地即有石窟之开凿,其建造均为宗教用途,通常于一地建有数窟乃至数十窟,或只开凿一个大石窟。石窟寺院的正面及内部构造,相当忠实地模仿一般寺院。因此是了解古代信仰形态、风俗及失传建筑的重要资料,此外,其中之雕刻与壁画在美术史上更具有特殊地位。兹就印度、中亚及中国之石窟寺院分述如下︰
(1)印度︰自古代历经中世以来,印度人即热心于石窟之开建,而对石窟寺院的发达,最有贡献的是佛教。但是,印度最古老的巴拉巴(Barabar)丘的石窟群(西元前三世纪),及略晚的奥利萨州的耆那教石窟群,皆非佛教石窟。自西元前二世纪以降的八百年间,印度所开凿的石窟,约一千两百个,其中,百分之七十五属佛教寺院,且多为建筑上之杰作。四、五世纪以后,中亚与中国石窟盛行时代的出现,正反映着印度佛教石窟的盛况。
佛教石窟有两种形式,一是做为礼拜用的支提(caitya),一是做为僧侣住屋的僧院(vihāra)。典型的支提是细长的马蹄形,内部有供奉本尊的窣堵波,天井为隧道形,正面上方多开有马蹄形的大窗。印度第一期(西元前二世纪至西元一世纪)石窟建筑的重点是支提,代表性石窟是婆诃遮(Bhājā)、贝得萨(Bedsā)、阿旃陀(Ajanta)第十窟与卡尔力(Kārle)等地。其中,以卡尔力窟最大最美。第二期之后,支提的开凿渐少,形式也变小,但装饰增多,塔(前述之窣堵波)的正面也刻有佛像。
僧院的基本形式为一广大方形建筑,三面壁上开出并列的个别小室,构造单纯,亦少装饰。但正面以列柱围成走廊,广大的空间内也有支柱并列。此种形式成为后代石窟寺院的主流。西元五至七世纪为印度石窟建筑的第二期。此时期,僧院逐渐成为寺院的中心。影响所及,在僧院内开凿佛堂也成为惯例。遂使此阶段石窟寺院的建筑重点转为僧院。且多以丰富的浮雕装饰。著名的例子有阿旃陀、巴格(Bagh),及艾罗拉(Ellora)等窟。其中,前二者所保存之壁画甚为有名。
印度教石窟于五世纪逐渐出现,多为供奉男根神或诸神像之祠堂形式。构造与第二期之僧院相似,但不作寮房,建筑亦不如佛教窟寺齐备。初期形式单纯,至八、九世纪印度教极盛期,发展成复杂之大型窟寺。此类窟寺有许多雕刻上之杰作,如巴达米(Bādāmi)、艾雷罕达,及艾罗拉。此外,七、八世纪间,也有模仿一般寺院之形式,于岩石雕刻开凿的岩石寺院,摩诃巴利普拉姆(Mahā66balipuram)之六堂与艾罗拉之开拉丝(Kailās)寺即为此中名作。
耆那教之石窟寺院,初期模仿佛教,继而模仿印度教。就中,以艾罗拉之数窟(八至十世纪,有壁画)较重要。
上列之外,印度仍存有那锡克(Nāsik)、西基利亚(Sigiriya)、乌达耶基利(Udayagiri)、坎达基利(Khandagiri)等大小石窟。
(2)中亚︰阿富汗地区以巴米扬石窟最有名,它以著名之两大摩崖佛像为中心,共有十余群石窟(四、五世纪);形式上与印度雷同之处甚少。主要特征是源于西方之圆顶圆堂及圆顶八角窟,也有源于伊朗的圆顶方形窟,形成中亚以东石窟群之渊源,地位十分重要。
中亚东部,天山山脉南麓的绿洲周围,较著名的石窟寺院有龟兹的克孜尔(Kizil)、基利西(Kirish)、焉耆的修尔久库(Chor-chuk)、高昌的多悠库(Toyuk)、穆尔土库(Murtug)及贝沙克鲁克等,其中最古的年代可追溯到四世纪左右。
克孜尔千佛洞,大致可分为四种形式。第一种是细长方窟中,有隧道形天井。第二种是正方窟,其平顶的中央部重叠圆形的天井。第三种是有正方形或长方形的主室,内壁作塔柱或佛龛是为了能绕道而行。第四种是横长形,入口的两侧有窗,前方有平台。这些窟不同于印度式的支提及僧院。尤其是天井的构造掺入伊朗、阿富汗的形式。佛像以塑像最多,均保持犍陀罗的样式;壁画属于古代作品的有佛传、本生等,描法上除印度、伊朗风外,也渐次加入地方性的色彩。八、九世纪以后,还可看到唐样式的再输入,尤其以东部最为显著。
此外,西土耳其斯坦的石窟寺院遗迹,几乎已不为人知。十一世纪,石窟寺院的发展进入了末期。
(3)中国︰敦煌千佛洞的开凿年代,据称是西元353或366年,但现在的遗构是其后约一世纪左右的作品。460年及494年,云冈、龙门也分别开凿石窟,二者均位于北魏都城的近郊。山西省广灵县(浑源县)直裕口、河北省宣化县(张家口市东南)下花园、辽宁省义县万佛堂、河南省巩县等诸石窟,也大约是这个时期建造的。此外,还有敦煌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水峡口、武威天梯山、永靖(临夏市)炳灵寺、天水麦积山、陕西省邠县水帘洞、河南省渑池鸿庆寺,以及酒泉、民乐(山丹县)、泾川等有名的石窟寺院。靠近北齐首都邺县(河北省磁县)的响堂山、别都太原的天龙山也接着被开凿。与它同时期的,还有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的须弥山圆光寺石窟。
在南方,南京栖霞山千佛岩是五世纪末建造的。四川省广元县的千佛岩也大约是同时代的作品。但它接近北方样式。云冈、响堂山是短时期营造的,敦煌、龙门则是长时期的营造。隋代以后,山东地方又有历城千佛崖、玉函山、东佛峪,以及益都云门山、驼山等的开凿。唐代以后,地方性的传播更为广泛,但除了少数例外,石窟的规模均变小,到八世纪中叶,石窟的开凿就几乎完全进入停顿状态。其后,直到宋、明,主要为摩崖及佛龛的营造所取代。
又,四川省内四十九县有一二四处石刻造像,绝大部分是制作于磨崖上,在通江、巴中、夹江、仁寿等县即有明显的遗迹。此外,陕西的麟游(凤翔县)、山东的劓、河北的隆尧(内丘县)、广西的桂林、云南的剑川,以及杭州的飞来峰等,也同样都有磨崖的石刻造像。
石窟寺院是在砂岩及石灰岩层上开凿的。敦煌、云冈、天龙山是属于前者;龙门、响堂山是属于后者。形式上有方柱、佛龛、大佛诸窟,在平面为正方、长方、圆形的洞窟中,除一室之外,也有前后二室的设计,有的还建造平台。天井可大别为平顶、圆顶及合掌形。方柱及大佛分别仿照巴米扬石窟,佛龛窟则采求多或中亚的样式,但仍十分中国化。
敦煌是以塑像为主,六朝的作品是浅浮雕,唐代以后才出现立体雕塑。云冈的本尊特别巨大,龙门则采三尊五尊的形式。天部、神王与主尊并列是唐代发展出来的形式,这种例子敦煌特别多。壁画的主题,隋以前是佛传、本生、千佛等,唐代则盛行各种净土变、经变。石窟前面修筑木造的殿阁,也是唐以后开始流行的,从而石室变浅,成为开放式,磨崖也就代替了窟寺,这种演变不如说是中国佛教性格变化的一种调适。中国石窟及磨崖也曾给与朝鲜、日本若干的影响,此外对日本国内道教石窟寺院的影响也是不能忽略的。
[参考资料] 《魏书》卷一一四;《释迦方志》卷上;《高僧法显传》;《历代三宝纪》卷九;《大唐西域记》卷一、卷四、卷九、卷十二;《续高僧传》卷九;《中国美术导论》;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高田修《インドの石窟寺院》;J. Fergusson,J.Burgess《The Cave Temples of In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