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石窟寺


  (一)位于河南省巩县︰背邙山,临洛水。因在砂岩石断崖开凿石窟而成,故名。本寺自北魏宣武帝景明年间(500~503)陆续开凿,先后完成许多大小不同的石窟佛龛,至唐高宗咸亨年间(670~673),号为净土寺。
  唐德宗在位期间(779~805),明演来住,寂于本寺。后,宋‧惠深(宝月大师)入寺,营建僧堂与法堂,又斥资整修罗汉洞。天子得知,诏赐紫衣。明宪宗成化二十年(1484)正值荒年,僧众流徙,堂舍再度荒废。孝宗弘治年间(1488~1505),美镜再兴本寺,建大雄殿,重妆古石佛。至清世宗雍正年间(1723~1735),重建大雄殿、钟鼓楼、配殿、山门等,以至今日。
  现今佛殿后方的断崖有五所石窟,其中,第一、第二、第三等三窟位于东方,第四、第五等二窟位于西方。第一窟,入口上方冠以刻有忍冬纹饰的莲花拱,其左右刻有北魏时代的金刚力士、菩萨立像,其上刻有东魏‧天平三年(536)、唐‧干封二年(667)和三年等铭文的大小佛龛。入口的两侧壁也保存颇多小佛龛。内部是方形,北壁开凿供奉本尊的大龛,左右开凿供奉罗汉及胁侍菩萨的大龛;东西壁作小佛龛,天井中央刻大莲华,周围刻飞天、云纹等;南壁入口左右有释迦立像。上述诸像颇多破损,且有后代加塑补彩的痕迹,恐怕已失本来面目。
  第二、三两窟,中央方柱的各面作三尊佛、两罗汉等的佛龛,四面墙壁雕造千体佛像、奏乐天人、供养行列等。
  第四窟,由二小窟组成。东窟有北魏时代的三尊佛,其上有左右两佛龛,佛龛刻有唐‧咸亨元年(670)十月的铭文。西窟前面西方的侧壁也有大小三龛,其中之一有唐‧干封二年(667)八月的铭文。又介于此东西两窟的壁面有三层佛龛,其像中有唐‧龙朔二年及三年(662、663)等的铭文。本窟最初只刻三尊佛,至后唐时扩大规模,又开凿不少佛龛。
  第五窟,规模最大,形状呈方形,长宽各二十二尺,天井开约二十二尺。外壁入口的左右安置金刚力士像。中央作九尺方柱,其四面各刻大佛龛,窟内的东西北三壁各开四佛龛以安奉三尊佛,上部造千体佛。前面入口的左右壁如同第二、第三窟,为三层浮雕供养人物行列的图相,其上也有千体佛。四壁的腰壁也如第二第三窟,均于前面及左右雕刻天人奏乐图等。入口东方的侧壁已崩坏,西方有小佛龛,其上刻有唐‧延载元年(694)、久视元年(700)、咸通八年(867)等的铭文。
  五窟共有的特色在于每窟均建有大方柱,由其雕刻手法,可知系继云冈、龙门之后,又一北魏时代开凿的石窟。目前,除第一窟中尚存东魏‧天平三年(536)的造像铭外,其余北魏时代的刻铭已不可见。第四、第五两窟间的岩壁,另有三尊大佛龛,大半已遭破坏,本尊自膝部以下埋于地中,左胁侍菩萨已不见踪影。本尊为北魏样式的释迦立像,右胁侍菩萨的头部虽已破损,但仍足以显示北魏式的特征。又,嵌入本寺大殿外壁的碑铭中,尚存唐代禅宗大德演公(明演)的塔铭并序。此外,寺院前庭有宋‧绍圣三年(1096)十二月建立的净土寺宝月大师(惠深)碑。
  (二)位于内蒙古昭乌达盟巴林左旗林东镇西南约二十五公里峡谷中︰4 建于辽代,原名真寂寺,后称后召庙辽石窟寺。寺分中、南、北三窟。中窟最大,宽六点五公尺,深约五公尺,高约三公尺,正中为砂岩圆雕佛涅槃像,现已残损;两旁有花岗岩雕塑菩萨两尊,弟子十五人,三面墙壁有半浮雕千佛像一一0尊。南窟方形,长、宽各约三点五公尺,窟门两旁各有半圆雕天王像一尊,正中为释迦牟尼像,左、右为文殊、普贤菩萨像。北窟高于中、南两窟二公尺,有石阶供攀登,分内、外二室。外室布局同于南窟,内室皆为浮雕像,正中为释迦牟尼,两旁有佛弟子、菩萨、供养人及天王像各一尊,造型浑厚,装束为头戴冠帽、足着长靴。形成了适应北方寒冷气候的辽代佛教艺术的独特风格。
  石窟前曾有辽代庙宇,窟门外陡壁上所刻“真寂之寺”四字尚存。清代所修庙宇名善福寺,1966年后损坏,现已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