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真言(梵mantra,藏gsaṅ-sṅags)
真言是梵语“曼怛罗”(mantra)的汉译,这个辞汇并不是密教所特有的,而是承袭古代婆罗门教所用的辞汇。到底真言是如何产生的呢?其实这是爱好神秘的印度人,其民族性的自然流露。他们往往相信超自然的存在,以为超自然界与人类并不是完全没有关系,人类如果专心的祈求,则以超自然界本来法尔所具有的本誓与念愿为媒介,就可以圆满成就个人的愿望,消除现实的拘束与内心的痛苦,而进入解脱安稳的理想境界。
然而在修持瑜伽观行时,单单是祈求诸天善神的冥助,使人感觉到有所不足。于是,呼唤妙号,或表达祈求的意志,这几种内容组合起来,乃产生了持诵真言的修行方式。
这种真言产生的渊源极为古老,在《梨俱吠陀》里,即有“我今以咒文顶礼,以接近你”之句。这样的真言咒语虽然已经在《梨俱吠陀》上出现过,但是这不过是人们表达意志的一种形式而已,与后代的咒语并不相同。然而到《阿闼婆吠陀》时代,真言被认为是一种具有灵力的绝对价值。当时流行息灾、增益、降伏这三种咒术,到了《奥义书》时代,相应于这三种咒术的真言咒语也都出现了。
在印度思想里,最被重视的“种子”字,不用说当然是“唵”(oṃ)这个字。“唵”字本来只是感叹词,后来被取来作为真言咒语的第一个字,在《梵书》时代,该字并未被视为梵的种子字,而被分解为阿(a)、污(u)、么(m)三字,这三字到《奥义书》时代被配属于三神,于是乃构成三神一体的思想。
另外,像神秘性词汇“莎婆诃”(svaha)那样,“唵”在古《奥义书》的真言中也常被使用。
如上所述,真言咒语在世尊出世以前,已经在印度相当流行。到底释尊对这种世俗流行的真言咒语是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释尊以为,外道婆罗门之徒为了生活资粮而修持咒术,这是应该极力排斥的。但是如果为了降伏外道而不是为了生活,或为了保护自己而修习咒术,则释尊并不加以排斥,反而认为有所必要,甚而释尊也曾叙述这种咒术的功德。在经典中,这类事例不遑枚举。
释尊对于世俗真言咒语的态度既如上述,因此在原始佛教的僧团中,真言咒语的流传是可以想见的。到部派佛教时代,法藏部与大众部等部派都有咒藏存在,这种情形应该可以作为上述事实的证据。
依多罗那他(Tāranātha)的佛教史所载,初期大乘佛教的学者马鸣、龙树、无著、世亲等人,都是持诵真言的行者。果其如此,则他们一面在宣扬般若皆空的思想,或强调唯识中道观的思想,而在实际生活之中,他们同时也是持诵真言的修持者。另外,在《法华》《涅槃》《华严》等经完成时期所出现的诸大乘经典之中,不只是诸天善神的数量甚多,而且各种真言的数量也为数不少。密教教理在这个时候已经稍具雏形。其后,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两部大经终于产生,密教教理体系乃告完成。在金胎两部大经之中对真言甚为尊重,以为佛陀出世的目的,即拟以此等真言的内容来使众生觉悟。因此佛教的真生命就在真言之中,而金胎两部大经也以此等主张统摄佛陀一代的教法。
在各经典之中,除了真言之外,也述及陀罗尼、明咒、咒、神咒等辞汇。对于这些辞汇的意义。兹简单说明如下︰
(1)真言(mantra)︰这是大日如来三密中的语密。由于如来的言语真实契理,全无虚妄,因此称为真言。在《释摩诃衍论》之中,将真言配属在五种言说中的第五如意言说。换句话说,真言就是象征诸法实相的秘号名字。
(2)陀罗尼(dhāraṇī)︰义译为总持、能遮。真言的一字、二字或数字,不论字数多寡,每一字都能总摄任持无量教法义理,持诵者能藉以消除一切障碍,得到无边利益。由于有此功能,故有此名。
(3)明咒(vīdyā)︰真言是超越凡虑之如来不思议智的结晶,自体清净圆明,因此持诵者悉能消除无明烦恼之闇昧,使身心皆得圆明清净。因此乃有此名。
(4)咒、神咒︰持诵真言者能引发神通、消除灾患,与世俗咒禁法的神验略有相似之处,故有此名。
由上述说明可以窥知,不论真言、陀罗尼、明咒或神咒,虽然名称互异,但是所指谓的对象则完全相同,只不过各名词的着重点稍有差异而已。因此,不空三藏在其《总释陀罗尼义赞》有云(大正18‧898b)︰“或有一字真言,乃至二字三字,乃至百字千字万字,复过此数,乃至无量无边,皆名陀罗尼、真言、密言、明。”
一般而言,真言等辞汇在本质上并没有任何区别。世俗以为真言所指的是较短的句子,陀罗尼所指的是像大随求陀罗尼、佛顶尊胜陀罗尼等长咒。这种说法可说是一大误解。
真言在形式上可分为大咒、中咒、小咒三种。大咒又称根本陀罗尼、根本咒与大心咒。这是将诸尊的内证本誓功德作详细宣说的真言陀罗尼。
中咒又称心真言、心秘密咒、心咒。是宣说根本陀罗尼之心要的真言,此等真言显示出该尊之内证秘密的真实精要。
小咒又称随心真言、心中心咒。由于此等真言,是从宣说诸尊内证本誓之真言中,抽出其核心秘奥而成的真言,故有此名。
此外,又有所谓“一字咒”者。这是将本尊的种子作为真言持诵,或者在种子字之前加上归命词句(namah samanta-buddhānām)而成的真言。所以,任何一尊的种子字,都可说是一字咒。不过,通常在提到一字咒时,往往指的是一字金轮的种子︰“悖噜吽”(bhrūṃ)。(取材自阿部宥精《大陀罗尼末法中一字心咒经解题》)
◎附︰梅尾祥云〈真言〉(摘译自《秘密事相の研究》第六章第一节)
在密教里的四度加行、灌顶或其他各种修法之中,居核心地位的,就是手印和真言。离开了手印和真言,秘密事相将完全不能成立。在手印与真言二者之中,真言先行成立,然后才有手印出现。
真言或称“陀罗尼”,或称“明”,或称“明咒”。(中略)由于它宣示说明如来真实境,因此称为“真言”;因为它可照破无明迷暗,故称为“明”;又由于藉诵念真言明咒,可使心集中统一,因此称为总持,或陀罗尼。
真言是由什么途径发展出来的,兹暂不谈。此处仅直接深入其内容,对于所使用的语言的性质加以观察,则知真言有三种。(1)完全由无意义的语言所组成。(2)混合无意义和有意义的语言所组成。(3)几乎完全由有意义的语言所构成。
由完全无意义的语言所构成的真言是什么呢?例如《菩萨善戒经》卷七及《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五所说的壹胝、密胝、吉胝、毗羼底、□黎(Hili mili kili mili ilile katale ketū-mule)。以上皆为完全由无意义的语言所罗列而成的。所谓“无意义的语言”,有些是本来的意义早已消失,因此才成为无意义的语言,但是,也有从一开始就没有任何意义的。这种从一开始就没有任何意义的语言,如何被摄取入真言陀罗尼中,而被认为具神秘力量的呢?这起因或许是由于瑜伽现行者专心实修,在其兴奋的时候,所发出之无意识的呓语或叫声。在如此恍惚无我的境地中所发出的语言,是来自上天的启示、无限界的神秘语。因此其被认为是神圣的,且被相信念诵此语言有除去病魔、招来福寿等等力量。
又无意义的语言中也有调整音调,把(a)韵的语言反覆说出,或将(a)韵转成(i)韵或(u)韵,再反覆讲出。例如《大云轮请雨经》卷下,求雨的真言︰娑逻娑逻、四唎四唎、素漏素漏(Sara sara,siri siri,suru suru)与阇婆阇婆、侍毗侍毗、树附树附(Javajava,jivi jivi,juvu juvu)与遮罗遮罗、至利至利、朱漏朱漏(Cara cara,ciri ciri,curucuru)与婆逻婆逻、避利避利、复漏复漏(Vara vara,viri viri,vuru vuru)与婆逻婆逻、毗梨毗梨、蒲卢蒲卢(Bhara bhara,bhiribhiri,bhuru bhuru)。从(a)韵转成(i)韵或(u)韵的Siri siri与Suru suru,这种语言是独立的,后被用于种种的真言陀罗尼中。
由无意义的语言所构成的真言主要见于杂密经典,大部份是去除疾病与障难等的咒文。但在大乘佛教中,无意义的语言被采用为瑜伽现行的方便。这可以和临济禅“闻只手之声”的公案相匹敌。为了要探究无意义的真言的意义,专心努力使心能统一起来,自然能触及绝对风光,而知道无我的大我。这种真言被称为能得忍陀罗尼。这可以《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五等,前面所提到的壹胝、密胝、吉胝、毗羼底、钵陀腻、莎诃的真言为例而加以说明。
其次是由无意义的语言与有意义的语言所混合而成的真言。例如《入楞伽经》〈陀罗尼品〉的真言,如睹吒睹吒、杜吒杜吒(Tuṭṭetuṭṭe,vuṭṭe vuṭṭe)等的无义语与无义语间,插入了Amale amale(无垢啊!无垢啊!)、Vimale vimale(离垢啊!离垢啊!)、Himehime(如雪啊!如雪啊!)等语句。这些语句之中,有些是有意义的,有些是暗示一种观念,有些可以唤起与该真言的目的相应的联想。这种以无义语中插入有义语的场合,其所插入的有义语,常以“e”作结尾,且常是女性呼格,意味著「怎么样!怎么样!”。
最后一种是,几乎全都是有意义语所组成的真言,但是有暗示式和略诠式二种。所谓的暗示式,指激起与真言之目的相应的观念,与暗示语言的罗列;而暗示语之间并没有任何文法上的关连。例如在《七佛所说神咒经》所说的淫戒的明咒,列有︰贞洁、无欲、净洁、无染、荡涤诸语;酒戒的明咒有清素、不醉、不乱、无失、护戒之语,这些都是暗示式的真言。而以阿(a)一字表示本初不生,以啰(ra)一字表示尘垢不可得,字门陀罗尼可以说完全属于暗示式真言。又,略诠式的明咒是以极简洁的语句以诠示一系的思想,例如《摩登伽经》所说的大梵天王神咒︰
“kāmā hi loke paramāḥ Prajānāmteṣāṁ(在所有的人类世界中,欲是最麻烦的),Prahāṇaya abhūtantarāyas tasmād bha-vantaḥ(将欲望舍离了,就没有障碍),pra-jahantu kāmāṁs(将诸欲舍离吧)!tatottuṁ prāpsyatha brahma-lokaṁ(这样的话,你就可以到达梵的世界)。”即“有形必有欲,有欲必有苦;若能离此欲,定得梵天处”。
又,《无量寿仪轨》所说的净三业明咒︰
“唵娑□婆□秣驮萨□达磨(oṁ svabhā-va-śuddhāḥ sarva-dharmāḥ,唵,自性清净的一切诸法),娑□婆□戍度唅(svabhāva-cuddho ’ham,我是自性清净)。”这两个明咒即是略诠式的真言。
如是,真言有“无意义”或“有意义”的真言等几种,其中那一类真言才是适合纯正密教的本旨呢?不用说,是由有意义的语言所组成的真言。诵读由完全没有意义的语言所成的真言,虽然可以使精神统一,也可以得除病消灾等的世间成就。但是有时会使心沈于空定,而不能作智慧的观想。佛教主张定与慧都是必须的,其所以鼓吹止观一起的理由即在于此。通常在佛教中,修止观是于别时别处修;但在密教修止观则常在同时同处修,其持诵真言等方法,即如同时同处修止观的方法。因此,从两部大经开始,属于纯正密教的真言,都是由可以开慧观的有意义的语句所构成的。把心集中于这些语句所诠显的意义上,一心不乱地去思考其意义,自然可以做到止观并行,开慧解而达到悟境。所以善无畏三藏在他的著作《大日经疏》卷七,特别注意到这点,而说︰“而今此真言门,所以独成秘密者,以真实义所加持耳,若但口诵真言而不思惟其义,只可成世间义利,岂得成金刚体性乎!”
[参考资料] 《苏悉地羯啰经》卷上〈真言相品〉;《大智度论》卷五、卷二十八、卷八十五;《大乘义章》卷十一;《瑜伽论略纂》卷十二;《密宗仪轨与图式》(《现代佛教学术丛刊》{74});梶山雄一《空の思想》;八田幸雄《真言事典》;参内龙雄《真言陀罗尼》;岩田教顺《梵文真言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