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真如门‧生灭门


  即《大乘起信论》所立的二门︰心真如门与心生灭门。心体之不生不灭,常寂平等,称为心真如;而随缘起灭,有染净差别者,称为心生灭。
  此真、生二门,以不相离故,皆各总摄一切法。就此,《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中(本)曾对如来藏心之体相作解释,谓自性清净之如来藏心含摄真、生二门。就其体而言,如来藏心乃平等一味,其性无差别,非染非净、非生非灭,故称心真如门;就其相而言,如来藏心随熏起动,染净诸相不同,故称之为心生灭门。《大乘义章》卷三(末)所说亦同,其文云(大正44‧525c)︰“次就体相分以为二,如起信论说,. 一心真如门,是心体性,(二)心生灭门,是其心相。就真论体,真体常寂,平等一味,名心真如。又如论释,于此心中,无法可坏,故名为真,无法可存,故说为如,据妄摄真,真与妄合,缘集起尽,名心生灭。”
  此外,《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中(本)另有解释,谓(大正44‧255c)︰“真如有二义,(一)不变义,(二)随缘义。无明亦二义,(一)无体即空义,(二)有用成事义。此真妄中,各由初义故成上真如门也,各由后义故成此生灭门也。”意谓由真如之“不变”义及无明之“无体即空”义而成真如门,又由真如之“随缘”义与无明之“有用成事”义而成生灭门。
  ◎附︰汤次了荣着‧丰子恺译〈大乘起信论解题〉(摘录)
  在本论中,又把这一心称为众生心。所谓一心,所谓众生心,其实体毫无差别。若以一心为宇宙精神,则众生心是个体精神,即由宇宙精神形造出来的个体精神。换言之,可说是所谓一心,是理论的哲学的命名;所谓众生心,是伦理的宗教的名称。所谓二门,即心真如门和心生灭门,是把一心开出为体和相两方面。即心真如门是一心的体,是从绝对无限的本体方面观察说明一心。心生灭门是一心的相,是从相对差别的现象方面观察说明一心。在心真如门的绝对界,宇宙无染净之别,无真妄之别,无佛凡之别,无物心之别,是平等无差别的。在心生灭门的相对界,宇宙截然地具有染净、真妄、佛凡、物心的差别。所谓三大,即体大、相大、用大。既就一心二门的大乘的法体说明了其性状,接着再来说明这一心二门的法体何故名为大的理由。即从体上观看这一心二门之法,但见遍满宇宙万有,佛陀、众生、饿鬼、畜生、猫、犬,没有一个不是此一心二门之法,故名为体大。又,从相上观看这一心二门之法,则有无量数恒河沙数的功德,故名为相大。又,从用上观看这一心二门之法,则一切力皆有用,普遍摄化众生,故名为用大。这样,从体说来,从相说来,从用说来,三者都是大,所以称一心二门为大。
  [参考资料] 《大乘起信论义疏》卷上;《起信论疏》卷(上);印顺《大乘起信论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