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相应心‧不相应心


  相应心与不相应心的并称。与烦恼结使相应的心,称为相应心,不与之相应的心则称不相应心。瞿昙般若流支译的《唯识论》云(大正31‧64b)︰“心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者相应心,二者不相应心。相应心者,所谓一切烦恼结使受想行识与心相应。以是故言心意与识及了别等,义一名异故。不相应心者,所谓第一义谛常住不变自性清净心。故言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是故偈言唯识无境界故。”《大乘唯识论》序云(大正31‧70c)︰“心有二种,一者相应心,二者不相应心。相应心者,谓无常妄识虚妄分别,与烦恼结使相应,名相应心。不相应心者,所谓常住第一义谛古今一相自性清净心。今言破心者,唯破妄识烦恼相应心,不破佛性清净心,故得言破心也。”
  此谓妄识与烦恼结使相应,故名为相应心,自性清净心不与烦恼相应,故称为不相应心。《十地经》所说的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就是指此中的不相应心而言。此心为真常净识,故不可破。而诸论所谓心意与识及了别等,名异而义一,则是指相应心,此心虚妄无常,故可破。
  又,《大乘起信论》以妄执分别的粗心为相应心,以真妄和合的阿梨耶识为不相应心。该论曾列举执相应染、不断相应染、分别智相应染、现色不相应染、能见心不相应染、根本业不相应染等“六染心”,并解释相应不相应之义云(大正32‧577c)︰“言相应义者,谓心念法异,依染净差别。而知相缘相同故。不相应义者,谓即心不觉常无别异,不同知相缘相故。”
  此意谓妄执分别的粗心有心与妄念之别,此二相应同知相缘相,故名为相应心。阿梨耶根本识与心及无明和合,此二常无别异,故不同知相缘相,因此不可名为相应。此说即是根据相应必与他物和合之义而来的。又同论云(大正32‧577c)︰“复次分别生灭相者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粗,与心相应故。二者细,与心不相应故。又粗中之粗凡夫境界,粗中之细及细中之粗菩萨境界,细中之细是佛境界。此二种生灭依于无明熏习而有,所谓依因依缘。依因者不觉义故,依缘者妄作境界义故。若因灭则缘灭,因灭故不相应心灭,缘灭故相应心灭。”
  此谓三细之生灭依无明而起,故无明灭则阿梨耶不相应心灭。六粗之生灭依境界缘而起,故法执灭则相应心灭。此中,称妄执分别之心为相应心,称根本识为不相应心,此与前述之《唯识论》相同,可知此二论之说有相通之处。然《唯识论》说自性清净心是真常净识,不与烦恼相应,故名为不相应心;而《起信论》则认为自性清净心与无明和合,既然和合常无别异,不同知相缘相,故名为不相应心,此系将不相应之义归于知相缘相的不平等。此可谓是二论间之大不同处。
  [参考资料] 《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