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瓦拉那西(梵Vārāṇasī)
印度北部的重要宗教都市。佛典音译为波罗奈斯。位于乌塔尔州东部,恒河北岸之弯曲地段。西元前六至五世纪间,为印度十六大国之一迦尸国的首都。系恒河中游地区最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市。当时称为Vārā-ṇasī。其名源自Vāruna(今称Barna)与Asī两河名。十一世纪初为回教徒占领时,称为Banaras。十八世纪被英国东印度公司兼并之后,又改名为贝那勒斯(Benares)。此地以银刺绣、陶器等手工艺品闻名,并有印度六大国立大学之一的印度大学。西元1981年之人口约有八十万。
西元前一千年左右,瓦拉那西为雅利安人社会的宗教、文化之一大中心地。在迦尸国时代,佛陀至此地北郊六公里的萨尔那特(鹿野苑),首次说法教化五比丘,并在此成立教团。1193年,此地为穆罕默德‧古利(Mu-hammad Ghuri)所征服。至1775年,成为英国的保护区。
瓦拉那西为世界佛教徒朝圣的圣地。自古以来如法显(399)、玄奘(637)等人皆曾访此。同时也是印度教的重要圣地,为北印度湿婆神信仰的中心地。市内有大小近一千五百座印度教寺院及二七0座以上的清真寺。每年到此朝圣之人口不下一百万,朝圣者或徒步巡行环绕郊外长达三十六英哩的Panch Kosi道,或参拜市内寺院,或于恒河畔的沐浴场(Ghat )净身。一般印度教徒均相信,若在PanchKosi道的地区内过世,无论其持何信仰、犯何罪,皆可立即升天。因此之故,瓦拉那西乃成为北印度的重要朝圣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