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瑜伽行派(梵Yogācāra)


  印度大乘佛教二大学派之一。系与中观派对立的学派。以《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为思想根据,主张行“瑜伽行”的唯识说,故名为瑜伽行派或唯识派,又称瑜伽宗。此派在印度,分裂为有相唯识派与无相唯识派。传到中国后,则形成法相宗(或称唯识宗、慈恩宗)。
  此派在印度之成立与发展的时期,约在西元四至八世纪间,大约属于印度佛教的中期。在教义方面,此派将一切法作组织性的分类,构成其精密的认识论、心理论与实践论。其学理上的成立,受大乘中观派与小乘部派(尤其是说一切有部)的影响颇钜。
  此派在印度发展数百年。其间,学者辈出,著述甚多。兹将主要学者及代表性著作,略述如次︰
  此派之开祖相传是弥勒。相传西元四、五世纪时,弥勒在印度宣说《瑜伽师地论》《分别瑜伽论》《辩中边论颂》《大乘庄严经论颂》等书,提倡唯识中道之旨,开瑜伽派之基础。其后,无著禀其教旨,著《摄大乘论》《显扬圣教论》《大乘阿毗达磨集论》等书,为此派学说奠定坚实之基础。无著之弟世亲又撰《摄大乘论释》《辩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论颂》《十地经论》《大乘百法明门论》《大乘五蕴论》《六门教授习定论》等书,盛弘弥勒、无著之学。世亲之门人陈那,亦为一代名匠。师倡导瑜伽论,作《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圆集要义论》《观所缘缘论》《无相思尘论》《入瑜伽》等书,阐扬此派学说。又制《集量论》《因明正理门论》,为因明学开展出新方向。同时又有亲胜、火辨二大论师诠释世亲之《唯识三十论颂》。
  不久,德慧、安慧、护法、难陀、净月、胜友、最胜子、智月等人,各制《唯识三十论颂》之释论,宣扬三界唯识之义。其中德慧于《三十颂释论》外,撰有《随相论》。安慧为德慧门人(一说德慧之师),别著《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大乘广五蕴论》等论。又有护法,住中印度那烂陀寺,著有《观所缘缘论释》《成唯识宝生论》《大乘广百论释论》等书,且曾破中观派法师佛护、清辩等人之学说。难陀除《三十颂释论》之外,又作《瑜伽师地论释》。净月造《阿毗达磨集论释》及《胜义七十论释》。
  胜友、最胜子及智月三师皆护法之门人。其中,最胜子等别制《瑜伽师地论释》《菩萨戒品广注》(西藏所传)。其时又有无性著《摄大乘论释》,注《摄大乘论》;亲光撰《佛地经论》,以诠释《佛地经》;德光撰《五蕴论疏》(西藏所传,藏Phuṅ-po lṅaḥi rnam-par Ḥgrel-pa)、《菩萨地注》《菩萨戒品疏》等书。又,护法之门人有戒贤,住那烂陀寺,盛唱瑜伽唯识之学;玄奘入竺时,其年事已达一0六岁,玄奘亲就之学,禀承其教。此外,又有法称,为陈那因明学之重要推展者,在因明学上有重要贡献。
  ◎附一︰吕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五讲第四节(摘录)
  无著、世亲以后,大乘学说内部有了鲜明的分立,主要有两派︰一是瑜伽行派,一是中观派。
  瑜伽行派是从无著、世亲这个系统下来的,重要的典据是《瑜伽师地论》。“瑜伽师”是汉译名,从藏译看,原名是“瑜伽行”,所以一般称这派为瑜伽行派,简称瑜伽派,为了避免同六派中瑜伽派相混,还是称瑜伽行派。与此同时,有些学者自称要以龙树、提婆学说为典据,恢复其学说的本来面貌,实际上对龙树、提婆之学已有很大发展,这就是组成的中观学派。中观、瑜伽两派,在重要学说上都是对立的,尽管有人想调和两家,仍无济于事,后来的发展,愈趋分裂,始终未能统一。
  瑜伽行派应从世亲的传承说起。在世亲时,那烂陀寺已经建立,他本人是否在该寺主持过讲坛,已无可考,但他的一派学者,主要是在该寺活动,这是可以肯定的。那么,世亲这一派的传承是怎样的呢?这个世系,一直是不明了的,在中国传世亲学的学者有好几家,前有菩提流支、真谛,后有玄奘,他们对此也都没有明确的说法。流支所译《金刚仙论》(即《金刚经论》注),论末附注云︰《金刚经论》是世亲作,《金刚经论注》是世亲弟子金刚仙作,辗转三传至于菩提流支云云。此说不是出于流支本人,只是后人的一种说法,未必可信。玄奘译了《三十唯识论》,还译了十家的注(不是十家分译,而是把十家的注糅合一起译的)名《成唯识论》。他的门人窥基作《成唯识论述记》,在初发论端里,说到有关十家的一点情况,从中多少可以看出十家与世亲的一些关系。十家中,亲胜、火辨二家是与世亲同时的,后八家与世亲时间相距有一百多年,他们是否世亲的弟子,《成唯识论述记》都未谈到,只说到德慧是安慧的老师,另外还提到胜友、最胜子、智月与护法有师承关系。至于亲胜、火辨、德慧、护法与世亲之间的关系,就不清楚了。《述记》记载十家情况如下︰(1)护法(世亲后),(2)德慧(世亲后,安慧之师),(3)安慧,(4)亲胜(世亲同时),(5)难陀,(6)净月(安慧同时),(7)火辨(世亲同时),(8)胜友(护法门下),(9)最胜子(护法门下),(10)智月(护法门下)。总之,从上述记载的十家,还看不清世亲的世系。
  西藏在这方面倒有比较详细的记载,说世亲以后有四大家︰
  (1)安慧︰他和世亲的年龄相差很大,据西藏所传的神话,安慧原是世亲讲学时在那儿听讲的一只鸽子,后来转生南印度,七岁时,又重到世亲处受学,可见两人年龄的悬殊了。还说,安慧对世亲四科学说中的毗昙科特别擅长,这个说法倒是符合事实的,安慧确实对世亲关于毗昙的著作,有很多注疏。例如,《俱舍实义疏》,分量相当大,有藏译本,汉译略本的残卷是在敦煌卷子中发现的。其后此注,还由他弟子满增重疏,名《随相疏》,流行很广,在西藏几乎成了佛学的重要参考书。另外,他又糅合《阿毗达磨集论》和师子觉的注释而成《杂集论》(师子觉为无著的弟子)。作此论的目的是为了补救人们对《俱舍论》的攻击,虽是糅合成书,但对世亲学说已有所发展。实际上,安慧的著作还不限于注疏毗昙的几种,他还有《大乘庄严经论疏》《辩中边论疏》《三十唯识论释》等等。此外,对《小品宝积经》也有释,汉译名《宝积经论》。
  (2)陈那︰也是南印度人,婆罗门姓。他不在十家之内,主要是传世亲因明方面的学说。此外,他对《俱舍论》也有注。同时对《小品般若经》也有注释,汉译名《圆集要义论》,是个颂本。关于因明的著作,重要的有八部,称为“因明八论”。
  (3)德光︰主要是传世亲的律学,现存著作有他对《瑜伽师地论》开头几品的注,又有菩萨地的〈戒品〉注。另外,他对声闻乘的律也有纲要性的著述,名《律经》(此处的经,指略诠的体裁,即纲要),是说一切有部的律,后来很盛行,凡学有部戒的都以它为主。因他对瑜伽行派及有部的戒都有发明,也算一家。不过玄奘对德光是抱有歧视态度的,从《大唐西域记》记载有关德光的事情可以看得出来。后来义净去印度,倒很推崇他,说他“再兴律藏”。
  (4)解脱军︰这一家在汉译中连名字也没有,西藏说他是传世亲的般若学的。他除传《金刚般若论》外,还传《现观庄严论》。《现观庄严论》有藏译本,后世传说是弥勒作的,同《大智度论》一样是解释《大品般若》的。玄奘时还不知道有此书,可能是后出的。西藏认为解脱军有这方面的著作,所以也算一家。
  从西藏所传的材料看,世亲的世系有此四人,至于他们的年代,与世亲有无直接传承关系等等,还是不清楚。不过世亲之学,因有这些人,而得到发扬光大,从而形成一个与其他学派相对立的一派,这是很明显的。
  ◎附二︰高崎直道着‧李世杰译〈瑜伽行派形成史〉(摘录自《唯识思想》第一章)
  瑜伽行派的历史,如由以前的研究来说,不详的部份尚多,学者之间的解释亦不一致。这里,只举最确实之部份来看。瑜伽行派的唯识理论,是由无著之《摄大乘论》始成体系化。无著才是以有机的方法把三性说和阿赖耶识说统合起来,而对入唯识性之实践(=瑜伽行)给与理论基础的;同时,亦以包含此三部门之唯识说,为大乘最胜之教义,而作为一切大乘教说的基础。无著之说,由其弟世亲继承,世亲更使“识之理论”发展,于是,唯识说乃告完成。其学说之基本,可见于《唯识二十论》和《唯识三十颂》。世亲以后,识之理论,在认识论上更加精密,又以与其他学派论争之情况为背景,因而促进了因明学的发达与独立。
  据说,无著是从兜率天的弥勒菩萨承受唯识说的。由此来看历史事实的时候,就生出了弥勒论师的实在说。其论据是说︰无著于其《摄大乘论》所引用的《大乘庄严经论》或《中边分别论》等,必有无著从前代所继承的论典,而其论典应有其著者,于是将其著者归属于弥勒的。在历史上,除了弥勒之外,并不知有其他之人物,故有认为将无著以前的瑜伽行派之论典,皆暂定为弥勒之名义,这种见解亦可成立;同时,将一切的著作暂归于事实上之编纂者无著,这个看法亦可成立。不过,假如认为,因无著的出现而突然形成了瑜伽行派,这是太勉强的;应该要推测为,在无著以前仍有相当长期的瑜伽师之传统。这些瑜伽师们,是以北印度有部系之教团为母体,而因在实践上之要求,接受了龙树所确立的空性说而大乘化的。他们想在历来的瑜伽行体系上,确立大乘瑜伽行,因而造了后来成为〈菩萨地〉原型之纲要书。与此相对,从来的瑜伽行,便叫做“声闻地”。〈声闻地〉之瑜伽行理论,另外又成为《解深密经》中〈分别瑜伽品〉之精髓。此经是把大乘瑜伽行实践之唯识观,最初表明出来的重要经典。一方面,〈菩萨地〉是标榜大乘教说=菩萨藏之总摄而名为“摄大乘”的。此主张亦被《大乘庄严经论》所继承,至无著之《摄大乘论》而告完成。瑜伽行派,是由为其母体的“有部”之体质而来,它与龙树之徒不同,而以包括三乘为任务。基于此立场,以声闻地、菩萨地为中心,企图编集《瑜伽师地论》。再以它为〈本地分〉而加上了〈摄决择分〉以下四分,于是,完成了瑜伽行派的基本原典。《解深密经》,也可把它认为是︰由每问题所作成的,相应于此〈摄决择分〉之制作而编集为现在的样子。还有,与《大乘庄严经论》同一的作者又造《法法性分别》与《中边分别》二论,完成了构成唯识说之个别理论。《大乘庄严经论》以瑜伽行派之体系与大乘说之组织化为其目标;《法法性分别》是辨别杂染(法)与清净(法性),并论从杂染到清净之转依;《中边分别》是对空性的解释,并以给三性说一主体的意义为主题,这是准备结合三性说与识说的重要论典。另有《阿毗达磨经》,但此经现在散佚而不传,故其内容,无法知道。
  《摄大乘论》以前的瑜伽行派历史,笔者把它推定为大体是经过上来所述的情形。《大乘庄严经论》以下三书,在西藏所传中,认为是弥勒菩萨所作。《瑜伽论》在中国说是“弥勒菩萨说”;在西藏则说是“无著造”;现在的学者,一般都认为是无著以前的作品,而先成立〈本地分〉,〈摄决择分〉以下则是后来所作的;但也有说是无著之时所成立的。
  如上所述之经过,究竟是发生在历史上的什么时候?关于世亲的年代,现在从他与笈多王朝二王之交涉的事实看来,可推定为五世纪后半是其晚年,所以把它认为︰400至480年左右,是最有力的说法。无著是世亲的长兄,他们的年龄差距,可能相当大,所以无著的年代,可能是在380至460年左右。
  这个年代的推测,如从有关瑜伽行派经论的汉译年代来看,究竟有没有矛盾?先从汉译年代来说,最古老的是︰昙无谶的《菩萨地持经》的翻译(414以后)和求那跋摩所译的《菩萨善戒经》(424~431之间)。此二书是〈菩萨地〉的异本,昙无谶译的内容大体是与〈菩萨地〉相同,但求那跋摩所译的就比较接近古形,或者可认为这个(求那跋摩译的)就是〈菩萨地〉的原型也说不定。从此二书的传入来说,昙无谶是于405至410年间取得此书的,而求那跋摩在396年已离开了北印度,所以在这396至410年之间,就已成立了〈菩萨地〉的原形,而且可推想在那时候,五部全体当已存在。
  其次,有求那跋陀罗所译出的属于《解深密经》一部之《相续解脱地波罗蜜了义经》,以及《相续解脱如来所作随顺处了义经》,其年代,可认为与443年《楞伽经》的译出,大体为同一个时候。这二本经的开始写出,有一点儿变则,决非独立的经典,它们在形式上,类似在《瑜伽师地论》〈摄决择分〉中的引用,可能是从该书选出来写的。如果是这样的话,这就可以成为确认在430年左右〈摄决择分〉已存在之资料。一方面,《楞伽经》在其内容上,虽是与唯识说持有密切之关系,但在无著的著书中,则完全没有引用,就是在世亲的著书中,于其《释轨论》中,以无经名而被引用的,是到现在为止所知的唯一之例。另一方面,有与世亲《三十颂》极其类似的学说,被推定为是在《楞伽经》以前所出现的教说(佛说),这是一个麻烦而且难解的问题。在目前,只好把这个问题,认为是︰《楞伽经》的作者位置于瑜伽行派之边缘,而在正统上不太被知的,但此问题还须要再检讨。
  世亲的著作汉译最早的,是由菩提流支所译的《唯识二十论》和《十地经论》(510年左右)。一方面,无著的主著《摄大乘论》最早的汉译,为由北魏‧佛陀扇多所译的论本两卷。译出年代是如此的散乱无次序,这是表示着汉译者在真谛以前尚不熟知有唯识说的体系,只以顺手拿到的集起来翻译而已。真谛的生年,是49 9年,当时是世亲后继者们的活跃期,所以,真谛所译出其著作的陈那或德慧可能都还在世。或许在此时期,瑜伽行派才开始以一学派之存在而为世人所知的吧。
  ◎附三︰高崎直道着‧李世杰译〈近代的唯识思想研究〉(摘录自《唯识思想》第一章)
  明治时代,输入了近代欧洲印度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以后,随着印度佛教的历史与原典研究的进展,对唯识思想的评价也逐渐变化了,而其变化的出发点,是在于有关唯识思想之诸经论之梵语原典的发现、校订本的刊行和西藏语译的研究。如法国烈维(SylvainLe/vi)所刊行的《大乘庄严经论》(1907)及《唯识二十论》与《唯识三十颂安慧释》(1925)。另一方面,比利时的普辛(Louis dela Vallee Poussin)也曾经一面研究《中论》或《入菩提行经细疏》等中观派的典籍,而一面着手于藏译或汉译之俱舍、唯识之研究,将汉译的《俱舍论》与《成唯识论》译为法语(1923~1931、1928~1929),把日本传统的唯识的基础介绍给欧洲的世界。以这两位学者的业绩为端绪,新的唯识学的研究,在日本也突然兴盛起来了。尤其是上述的安慧释,与汉译《成唯识论》皆是对世亲《三十颂》的一种注释,但由于它(安慧释)有与护法不同的解释或学说,其研究乃形成了对传统教学的批判的原因。
  最早表示关心于唯识说的人,是宇井伯寿(1882~1963)。宇井于1916年在英国剑桥留学时,受了普辛(Poussin)的工作指导,发表了〈关于“唯识”的原语〉的论文。而于其论文中,指出︰(1)于《入菩提行经细疏》中可发现相当于“唯识”的vijñaptimātratā之语,(2)耆那教白衣派的哈里巴得罗(Haribhadra)的著书中所引用的偈文乃是《唯识二十论》的第一颂,此中(第一颂中)亦可看出vijñapti-mātrā之语。其次,宇井乃于1921年,发表了〈作为历史人物之弥勒及无著之著述〉。这是论述唯识学说之历史的最早期论文,同时,也主张弥勒之历史的实在性。在这一点,此论文在唯识思想的研究上,引起了很惊人的影响力。在法相宗的传承上,弥勒被确认为是天上的菩萨,而宇井对此传承认为有历史事实的反映,而设想了有同名的论师之存在。宇井以诸论的汉译年代或中国的传承为材料,将始自弥勒论师的唯识说的传统,推定为弥勒(270~350)、无著(300~380)、世亲(320 ~400)之年代,而对于龙树(150~250)以后的大乘佛教的历史,给与一个大体上的目标。后来,宇井也推定了到玄奘为止的诸论师的年代(1928),这些在后来都成为《印度哲学史》编年的基础。宇井更以新的眼光,尝试了《成唯识论》的再检讨(1928),继之,他透过法相宗所排斥为错误的真谛译的诸论的文献研究(1931,《印度哲学史》第六册),根据《摄大乘论研究》(1932),终于断定为︰真谛所传的旧译之唯识说才是传述无著、世亲的真实意趣,而玄奘所译是含有后世经过改变的新学说等内容。这个见解,与传统以法相教学为宗旨的学者之间,引起了一个很大的论争。
  宇井的学说,是根据近代研究的方法,对于传统的看法,采取一种根本的批判,而其结果所趋,倒对真谛所传的学说,给了一种绝对性的评价。后来学者的研究,乃阐明说︰真谛的唯识说有如来藏思想的混入,同时又指出︰宇井的唯识说本身,是倾向于如来藏缘起说的。关于弥勒的实在性问题,一时也得到国际学界很多学者的赞同,但在今天,包含其否定说的另外一种解释,却变成了很有力的看法。其他,关于世亲的年代,与其说是“四世纪说”,毌宁说“五世纪说”,是比较有力的看法。不过,宇井的各种研究,对于唯识说的研究,形成了很大的牵引力,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的。
  与宇井并行,对唯识说研究有贡献的另一位学者,是山口益(1895~1976)。山口直接受教于烈维,而其成果主要是《中边分别论》之安慧释梵文本的校订等三部著作(1935)。在这以前,山口先帮助佐佐木月樵之工作,出版了《唯识二十论》的诸译对照(1924),又对《摄大乘论》的论本汉译四本,附上西藏译出版(1929)。其他,主要乃将西藏译大藏经中所传诸论典介绍于世人,又以中观派清辩之“唯识说批判”为材料而撰有《佛教之有与无的对论》一书。山口将藏译的唯识说的重要性,提示给日本的唯识说研究者。因此,后期印度佛教研究的进步,若说全是他的功绩,也不为过。此外,在唯识说的原典研究上,有南条文雄的《入楞伽经》(1923 )、荻原云来的《菩萨地》(相当于《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五至卷五十)之校订出版(1936),这些是战前的研究成果而应加以列举的。在外国方面值得一提的有比利时的拉莫特(Lamotte)的《解深密经》(1935)或《摄大乘论》(1935)、《大乘成业论》等,是依据西藏译和汉译之研究。
  二次大战后,宇井、山口两位硕学,还是唯识研究的先锋,出版了很多种原典研究,并有很多学者继起研究,盛况空前。
  ◎附四︰杨白衣〈瑜伽行派之文献〉(摘录自《大乘佛教二系的研究法》)
  唯识学说至世亲大成,世亲以后,出现很多论师,对无著、世亲的论书,加以注释,或组织学说,发展为瑜伽行派。此中,较知名而有著作现存的重要论师,有︰陈那、德慧、无性、德光、护法、戒贤、最胜子、调伏天等。瑜伽行派有二流派,即“有相唯识派”(Sākāravādin)与“无相唯识派”(Nirākā-ravādin)。陈那、无性、护法、戒贤、最胜子是属于前者。德慧、安慧、德光(?)、调伏天属于后者。关于这,请参考山口博士〈中观派中观说的纲要书〉(《大谷大学研究年报》第二辑)、菅沼晃氏〈寂护之识论〉(《东洋大学纪要》〈文学部篇〉第十八集)。
  有相唯识派之始祖──陈那,系印度论理学史上,大成新因明的学者,有《集量论》,及归纳《八千颂般若》要义之《圆集要义论》;唯识方面有《观所缘缘论》,是部值得注目的著作。又《掌中论》,汉译作陈那之著作。对此,西藏译作为圣提婆(ārya-Deva)之著作。关于本书,有杜曼斯教授与宇井博士研究及长泽实导博士的〈汉译二本对照西藏译手量论注和译〉(《智山学报》第四辑)。关于陈那的著作,详见宇井博士〈陈那著作的研究〉。关于《集量论》等佛教论理学,现在有武邑尚邦、北川秀则、梶山雄一、服部正明、户崎宏正等人深加研究。《观所缘缘论》是论破极微所成的认识对象(所缘),主张所缘是唯识的论书。是部窥见唯识构造的重要论书。梵语原典未被发现,有西藏译与汉译二本(真谛译与玄奘译)。西藏译有调伏天之注释书,汉译有护法之注释书──《观所缘缘论释》。研究书有山口益博士将本论附调伏天之注释日译,复还元梵语而发表的《观所缘缘论之原典解明》(《世亲唯识之原典解明》所收)。
  属于陈那系统的无性论书有《大乘庄严经论》之注释与《摄大乘论》之注释。又出自此系统的护法,有《成唯识宝生论》《成唯识论》《观所缘缘论释》之三书。此外,护法对圣提婆的《四百论》加以注释、有《广百论释论》之著作。这只有汉译,而无梵语原典及西藏译。这究竟什么理由则不明,实在遗憾。护法的教学,由玄奘传到中国后,发展为法相宗。戒贤是护法的弟子,有《佛地经论》之著作。本书有西藏译和汉译,及西尾京雄教授的日译研究(《佛地经论之研究》,破尘阁,西元1940年),又作《瑜伽师地论》《阿毗达磨集论》之注释的最胜子,传说也是护法弟子。
  无相唯识派的始祖──德慧有《释轨论注疏》《缘起初分分别广疏》二书的著作,但只有西藏译。德慧另有一部对《俱舍论》注释的《随相论》(汉)。安慧是德慧的弟子,著作有《大乘庄严经论》《中边分别论》《阿毗达磨集论》《唯识三十颂》《五蕴论》等注释。此外,又有《大宝积经论》(汉、藏)、《俱舍论实义疏》(藏)等很多注释书。他是无相唯识派的重要论师。德光有︰《五蕴论释》《菩萨地注》《菩萨戒品疏》等著作。关于这,请参考丰原大成氏《关于德光论师之教学》。调伏天是继承安慧系统,而对世亲的《唯识二十论》、安慧的《唯识三十颂释论》,各作了注释。此外,另有因明方面的释论。
  其他,作《大乘庄严经论》注释的智吉祥、利他贤,作《五蕴论》注释的地亲、作《成业论》之善慧戒等,都是瑜伽行派后期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