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猿猫论争


  中世印度教中,有关神之恩宠(kṛpa)的论争之一。以罗摩奴阇(Rāmānuja;1017~1127)为开祖的罗摩奴阇派,将强调信爱(bhakti)的罗摩衍那崇拜,融合于吠檀多哲学中,提倡“制限不二论”,并主张绝对归依(prapatti)主宰神(即毗湿奴),其教义颇为印度人所接受。十三世纪时,此派分裂成强调信爱的北方派(Vadagalai)与强调绝对归依的南方派(Teṅgalai)二派。因而有“猿猫论争”之事发生。
  二派中,北方派较忠实于传统,并使用梵语著述。认为欲得神的救济,须藉由信爱与宗教义务的实践而积功德,如此则能得神之恩宠。如同子猿依母猿而得成长、受保护,因此子猿必须用力抱住母猿。此派即依此而主张“猿论”(markaṭa-nyāya)。
  南方派使用泰米尔语布教,因此较为民众化。但其立场较北方派激进,主张唯有无条件的归依神始能得救济,如同子猫的成长全赖母猫之给予,子猫系完全被动者,因此唱说“猫论”(marjāra-nyāya)。此派认为,要求信爱的实践需要相当的努力与能力,非一般大众所能及,而绝对归依则不拘于种姓阶级等,系为万人而开。
  ◎附︰Charles Eliot着‧李荣熙译《印度教与佛教史纲》(二)第五篇第二十九章(摘录)
  罗摩拏阇的信徒现在分为两派,称为登加赖派和伐达加赖派,即南派与北派。创始人有两个住处,是两派分裂的一个原因。因为迈索尔和特里切诺波利二地都能说具有他亲口所说的教义知识。真正的重要分歧似乎是登加赖派即南派倾向于脱离梵文传统,在实践中忽视吠陀经典,认为泰米尔文《纳罗伊罗姆》是一部足够应用的经典。而伐达加赖派即北派虽然不排斥《纳罗伊罗姆》,但是坚信吠陀经典的权威。然而两派都很注意种姓习惯,以及他们的食品在举行仪式后的纯洁性。他们的分歧在于教义方面的微妙问题,特别是关于普罗波提的性质问题。普罗波提是对神表示顺从或自我舍弃,这是和巴克帝稍微不同的一种情感,巴克帝是积极的信仰或虔诚。北派信徒认为灵魂抓住神,像幼猴抱着母猴不放一样,而南派信徒则说,神拾起无所依靠的消极灵魂,尤如母猫衔起猫儿一般。
  根据北派的说法,毗瑟纽的配偶像毗瑟纽一样是自生的,应当同样作为施恩者加以崇拜。根据南派的说法,她由创造而生,虽然具有神性,但仅是毗瑟纽施恩与人的中间人或媒介。在民间受人尊敬方面更重要的事实是,此派的教派标志只画到眉间,而南派则一直画到鼻端。这两个关系最密切的教派之间的宗教意见不合,往往极为剧烈,因此南北两派经常发生争吵。他们共同使用神庙,但是在许多地方双方都声称享有念诵《阿尔伐经》赞神诗的专门权利。他们念诵赞神诗的主要区别,在于开始念诵第一首诗时,各派颂扬本派祖师的名号,并且争论在某一神殿中念某一首诗是否合法,有时因此而发生武斗,以及随之而起的讼诉事件。
  两派各自承认不同的传承世系,似乎是在西元十三世纪时发生分裂,以毗奈‧罗迦阿阇黎和吠檀多‧德悉迦二人为双方代表。毗奈‧罗迦阿阇黎是南派的实际创始人,此派应视为革新派,因为他们使用泰米尔文作为宗教语言时,并不遵循罗摩奴阇的范例。罗迦阿阇黎倡导说,神的恩惠是不可抗拒的,不仅应该以积极信仰而且要以自我舍弃来接受神的恩惠,并且应当完全服从宗教导师的指导。他是十八部“罗诃尸耶”的作者。但是他虽然是制订南派教义的第一人,而本派却认为摩那伐罗‧摩诃牟尼(1370~1443)是该派的主要圣人。罗迦阿阇黎的偶像和画像在南印度可以经常看到,他撰写有大量注释和诗歌作品。北派创始人吠檀多‧德悉迦出生于建志城,但生平多住于尸利兰伽姆。他是一名著作很多的作家,特别是撰写了一部十幕寓言剧,描写灵魂在毗吠迦(明辨)国王和苏摩提(智慧)王后的赞助下获得解脱的故事。
  目前两派分别承认两名已婚阿阇黎为各自的首脑,而一切尸摩多教派的阿阇黎则都是独身不婚者。南派阿阇黎住在丁内未利附近,北派阿阇黎住在库鲁尔地区。他们二人在自己的区域内作定期巡视,享有相当大的教权。在南方,位于特里切诺波利附近的尸利兰伽姆是他们的主要圣地。在北方,瑟林加帕坦地区内的梅卢科特被视为非常神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