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犍度(梵skandha,巴khandha,藏phuṅ-po)


  佛典中,分别篇章之名目。又作揵度、建陀、建图、塞犍陀、塞建图、娑犍图、塞建陀。意译蕴、聚、阴、众、肩、分段。在佛典中,将同类之法聚为一处,即为一犍度。相当于“品”,或今人所用之“章”。如《四分律》卷三十一以下收受戒、说戒等二十犍度,《阿毗昙八犍度论》立杂、结使等八犍度,又,旧译家将犍度译成“众”或“阴”,故称色受想行识为“五众”或“五阴”。《摩诃止观》卷五(上)释阴义云(大正46‧51c)︰“阴者,阴盖善法,此就因得名。又阴是积聚,生死重沓,此就果得名。”
  此中,若解“阴”为“阴盖”义,似离原语之义较远。新译家则译为蕴,故称色等为五蕴;《大毗婆沙论》中,亦翻杂、结使等八犍度为八蕴。义净所译之《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释》卷上之注云(大正25‧877a)︰
  “梵云塞建陀,有甚多义。或是聚义,或是肩义,或是分段义。若依此方译之为聚,但得积聚义,遂无余义。此中,且据二种。此为昔人不解梵音。又译之为趣,深成辽落。又复须知,此聚义、肩义,解时极难。”
  [参考资料] 《俱舍论》卷一;《玄应音义》卷四、卷十七、卷二十三;《四分律疏》卷七(本);《四分律饰宗记》卷七(本);《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上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