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源空(1133~1212)
日本净土宗开祖。美作(冈山县)人,俗姓漆间。世称法然上人、吉水大师、吉水圣人、黑谷上人。保延七年(1141),其父惨遭杀害,遗言嘱从观觉剃度出家。十五岁(一说十三岁)登比睿山,师事源光、皇圆,习天台教义。久安六年(1150),决意隐遁,乃入西塔黑谷慈眼房睿空之门,参学深造。其后,又广习诸宗之学。承安五年(1175),读善导《观经疏》而有所悟,乃移住东山吉水,广宣念佛法门,奠定净土宗基础。文治二年(1186),与睿山座主显真于大原(今京都一带)胜林院,辩论净土法义;此即所谓的“大原问答”。后,并曾为天皇、皇后授戒。
师之布教方式,与旧日传统不同,系不分贵贱上下,一律准予参加念佛。由于师之提倡,乃使称名念佛之风大盛。然亦因此而引起南都北岭的嫉视,而屡次奏请朝廷弹压。后以其弟子违反风纪为由,终止其念佛道场。而师亦以七十五高龄被流放于土佐(高知县)。同年获准入住摄津(大阪府)胜尾寺。建历元年(1211),蒙赦返京,住东山大谷禅房。翌年示寂,世寿八十。其后,历代天皇赐谥圆光大师、东渐大师、慧成大师、弘觉大师、慈教大师等号。著有《选择本愿念佛集》《无量寿经释》《阿弥陀经释》等书,另有《黑谷上人语录录》传世。门下法嗣众多,有幸西、辨长、隆宽、证空、长西、亲鸾等名僧。
◎附一︰村上专精着‧杨曾文译〈法然上人〉(摘录自《日本佛教史纲》第三期第六章)
古京奈良有六宗,在平安京又加上二宗,在平安末年虽然有融通念佛宗的创立,但此时净土宗还没有完全成为一个独立的宗派。在日本能够系统地判释教法,在诸宗之外另创立独立的宗派的,在弘法大师创立真言宗以后,法然上人可以说是第一个人。法然上人是美作国(今冈山县内)的久米南条人,幼名势至丸,生于长承二年(1133)四月七日。他家世代都是当地的土豪。其父因故被人杀死,临终时遗言,要势至出家。他当时九岁,十三岁时登睿山随源光出家,接着投到皇圆阿阇梨的门下,努力研究教、观二门的玄旨。久安七年(1151)九月离开皇圆之门,投到黑谷的慈眼房睿空的门下。睿空是良忍的门徒,又通达圆戒真言的教义。他看到法然大喜,授以“法然”的房号和“源空”的名字。此后,法然专读经论,并且历游南都探寻诸宗的秘迹。兴福寺的藏俊(法相宗)、醍醐寺的宽雅(三论宗)、中川的实范(真言戒律)、仁和寺的庆雅(华严宗),都是当时的杰出的名僧,皆以法然不同凡器,把自己所学的全都传授给他。当时人们称法然是“智慧第一法然房”。法然本来从睿空得到源信僧都《往生要集》的传受和佛立三昧法门的传受。他读中国善导的《观经疏》〈散善义〉到“一心专念弥陀名号”的句子时,大有所悟。安元元年(1175)四十三岁时,完全撇开其他事情,开创“一向专修宗”。
文治二年(1186),睿山座主显真向上人求教关于出离秽土的道理,此年秋天,诸宗的硕学名僧会集于大原胜林院,与法然上人斗法义。这就是有名的“大原谈义”(或作“大原问答”)。此后,显真在院内建“一向称名”的道场,修行不断念佛法门。其他诸宗的高僧如静严、证真、慈圆、良快、明禅、公胤、明遍、静遍、贞庆等许多人先后皈依此教。国内靡然从之,他力往生之教一直传播到城市和乡村。关白藤原兼实最敬佩法然上人之德,对他大力加以维护。法然又从睿空受大乘圆戒,后白川、高仓、后鸟羽三位天皇以及上西、宜秋、修明三位皇后,都从法然上人受戒。建久九年(1198),法然应藤原兼实的请求,撰述《选择集》,由安乐笔录,后又由感西代替,由证空负责校勘。这个时候,法然上人所倡导的佛法更加流行,因而南北的僧徒很多人嫉妒他,终于有人上奏朝廷,声称此宗倡导凡夫得生之义,而轻视戒律,喜欢诽谤排斥其他宗派,要求禁止念佛宗。上人乃与门徒八十余人联合署名,写出七条“起请文”(誓文)赠给睿山。正在此时,安乐、住莲等人在鹿谷开创“别时念佛会”。后鸟羽上皇的宫女,有的难以抑制出离尘世之念,自己到念佛会落发出家。于是,有人向上皇进谗,说法然之徒私度宫女出家。上皇大怒,承元元年(1207)二月判处住莲、安乐死罪,把法然改名藤井元彦发配土佐(今高知县),其他受牵连被判处流刑的很多。但法然上人却以为,这是到边地传教的好机会。他在赞岐(今香川县)住了十个月左右,十二月得到赦免,但不许他入京。他留住摄津(今兵库、大阪一带)的胜尾寺。过了四年,建历初年到京都住在大谷,第二年正月二十五日,他清楚地唱着弥陀的名号,头朝北面向西圆寂,年八十二岁。在元禄十年(1697)诏赐“圆光大师”的谥号。
◎附二︰田村芳朗着‧慧岳译〈天台思想与镰仓新佛教──法然〉(摘录自《天台思想》第一部第一章)
法然源空(1133~1212),十五岁出家于睿山,学习天台教义,十八岁时有所感,遂师事睿山西塔黑谷的睿空。睿空曾师事唱导融通念佛的良忍(1072~1132),依之学习净土教。其后,法然游学于奈良的佛教界。四十三岁时,读中国净土教大成者善导大师的《观经疏》〈散善义〉,对其中“一心专念弥陀名号”深有感受,遂选念佛之一行为专修。后于京都东山的吉水弘传净土念佛法门。六十六岁著《选择本愿念佛集》,确立净土念佛的一宗。
保元、平治之乱(1156~1159)以至平家灭亡(1185)期间,虽仅三十年,但时势的变化、动摇,却胜于过去数百年。生于其间的法然,眼见平安朝末期充满无常与浊恶的末法世相。对覆盖于天台本觉思想的绝对一元论下的净土教,他竟能将其面具除去,恢复净土教本旨的相对性二元论,而且导出现实救济之道。遂使这个彻底的相对性二元论与天台本觉思想的彻底的绝对性一元论并行于世。
净土教自古就被睿山天台与奈良佛教界所依用,民间的流布也很盛行,但能彻底发挥否定现实的二元相对思想的,却是以法然为始。在一般的思想倾向是一元性的现实肯定的日本当中,强烈的现实否定的思想,可以说是透过法然的提倡而首次产生。关于这一点,当时时代、社会背景所呈现的无常、浊恶对于这种思想的产生有很大的作用。
再说,要将平安末期所发生的未曾有的末世的社会现象视为可以肯定的现实或不二一如的境界观念,乃是不可能的事。人们在现实的无常与浊恶中生存,深深的感受到人的脆弱、愚昧和罪恶深重,以致于强烈的产生现实否定与彼岸欣求的心。此时,为了使佛教能发挥救济与实践的力量,就必须要从绝对不二的思想之高处降至相对而二的层次。法然的立足于相对性二元论的净土教,正是适应这个时代的。
亲鸾、道元、日莲等认为现实需要积极性的救济、实践的镰仓新佛教祖师们,都继承法然而采取相对性二元论的形态。法然与镰仓新佛教的祖师们的共通点,就是将绝对不二降为相对而二,将佛、佛法、净土等视为是相对于凡夫、世法、秽土等的相对性的绝对者,而加以实有化和确立,由此手段获得面向现实的生成力动性。
如果对他们面向现实的形态加以仔细的考察,会发现他们之间的观念互有差异。但若只从大处来看,则会发现法然与亲鸾、道元、日莲三者之间有更明显的差异。这可以说是由于法然与三者有时代性的区别之故。
法然的时代诚然是社会的没落期,尖锐的否定现世、希求来世的思想的确切合当时的时代人心;法然对应这个状况而宣扬了极端否定现实的净土思想。但亲鸾、道元、日莲等活动的时期,正是新兴武士阶级建设新秩序的时代,开始出现对现实的积极性的努力,故法然之现实否定的思想无法被直接的继承!
亲鸾虽是法然的弟子,同样奉持净土法门,但与法然之间的立场仍有差异。道元与日莲虽和法然同样的立足于二元相对的现实,但与法然之间的主张也有不同。
[参考资料] 《法然上人全集》;《法然上人传全集》;坪井俊映《法然净土教の研究》;藤吉慈海《法然上人の世界》;田村圆澄《法然》;蜂岛旭雄、芹川博通合编《近代の法然论》;《日本の佛教》(讲座‧佛教{5});大野达之助《日本佛教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