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洛阳伽蓝记


  五卷。后魏抚军司马杨炫之撰。收在《大正藏》第五十一册。作者之姓名,刘知几《史通》、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皆作“羊炫之”。《广弘明集》卷六〈辨惑篇〉作“阳炫之”。近人余嘉锡之《四库提要辨证》断“杨”字为确。杨炫之生平及作书原意,载在《广弘明集》卷六。其文云(大正52‧128b)︰“杨炫之,北平人。元魏末为秘书监。见寺宇壮丽,损费金碧。王公相竞,侵渔百姓。乃撰洛阳伽蓝记。言不恤众庶也。后上书述释教虚诞,(中略)请沙门等同孔老拜俗,(中略)行多浮险者,乞立严敕。知其真伪,然后佛法可遵,师徒无滥。则逃兵之徒,还归本役。国富兵多,天下幸甚。”可见《洛阳伽蓝记》之撰,非为护教弘法。其本意实在针砭当时佛教之冒滥。
  杨氏先后曾任秘书监、抚军司马、期城太守诸职。据《景德传灯录》卷三〈菩提达摩传〉载,杨氏早慕佛乘,归心三宝,故曾与达摩对语而自称弟子。《景德录》此等记载,显与前引《广弘明集》所载者不合。故余嘉锡以之为“僧徒造作诬词”不足采信(《四库提要辨证》卷八)。
  本书所载,为北魏时洛阳城内外四十余所伽蓝(saṅghārāma一语音译之节略,指寺院)之有关掌故。包含建筑缘起、寺院地势、风景、建筑规模,以及佛教或政治、社会掌故等。故此书,不惟可作了解北魏洛阳佛教史及政治社会史之辅助资料,且可作研究当时洛阳城之建制,及佛寺建筑之重要参考。由于所记多为作者所亲自闻见,因此其史料价值甚高,颇可补正史之不足,历代治史者所以重视此书,此亦一因。至于文章之美,亦此书为人所乐道之一优点。《四库提要》卷七十〈史部地理类三〉洛阳伽蓝记条云︰“(此书)其文艳丽秀逸,烦而不厌,可与郦道元水经注肩随。”
  本书内容之具史料价值及可读性,可由下列诸例,以见一斑。卷一永宁寺条云︰“时有西域沙门菩提达磨者,波斯国胡人也。(中略)自云年一百五十岁,归涉诸国,口唱南无,合掌连日。”此达磨,有以为系禅宗初祖之达磨。此论果确,则此文在禅宗史研究上之重要性可知。即使不能确定,然其所载之必有补于考史,亦可想见。盖此条所记,多出于作者亲自闻见,故可作为扑朔迷离之达磨传记之一参考资料。日人孤峰智璨撰《中印禅宗史》〈第五章〉引用此文以说明达磨生平。然误以为此文出自唐代智升之《开元释教录》。此盖不知《开元录》系采自《洛阳伽蓝记》之故。
  卷一景乐寺条云︰“至于大斋,常设女乐,歌声绕梁,舞袖徐转。丝管寥亮,谐妙入神。以是尼寺,丈夫不得入,得往观者,以为至天堂。(中略)后汝南王悦复修之。悦是文献之弟。召诸音乐,逞伎寺内。奇禽怪兽,舞打殿庭。飞空幻惑,世所未睹。异端奇术,总萃其中。”尼寺之中而有女乐,且有幻术,此真系旷世奇观。
  此外,卷五凝圆寺条,记僧惠生与炖煌人宋云于孝明帝神龟元年(518)赴西域取经,计得一七0部。此处叙述其经过甚详。此事为北魏佛教大事,而诸书所记皆略,故本书颇可为研究此一问题者提供较详细之内容。法国汉学家沙畹撰《宋云行记笺注》(《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戊集一至六十八页,冯承钧译,商务人人文库本)即甚重视本书。
  本书自古以来,即有甚多不同版本。和两代之刻本即有七种之多。其中以如隐堂刻本及吴管所刻之古今逸史本为较古。后代所刻,多半依此二种。《四部丛刊》三编之影印本,即为如隐堂本。《大正藏》本亦据如隐堂本排印,而参校诸本,列其同异于每页下栏(按︰此亦为全部《大正藏》之特色),故颇可为欲校勘此书者参考。
  本书内容文字有一大问题,此即为正文与子注之连写成文,混合难分。故初读其书者,常觉其书文辞固美,然每读数行,即遇似不成文之滞碍难通处。此系后世刊本误将正文与子注混淆所致,杨氏原书并非如此。此据刘知几《史通》〈补注篇〉内所言者可知。陈寅恪先生谓《伽蓝记》之体裁,实即“摹拟魏晋南北朝僧徒合本子注之体。”(〈读洛阳伽蓝记书后〉),诚为确论。后代学者之立意将该书复原者(即重新分别正文、子注),颇不乏人。清代校雠学者顾广圻始发其意而未成书。其后,吴若准为《伽蓝记集证》,即本顾氏之说而撰。然所定正文太简略,而注文太繁琐。后又有唐晏之《洛阳伽蓝记钩沉》,复重新分别文注。其书虽较吴本为稍佳,然仍不能尽满人意。故中外人士如张宗祥等人起而改作仍大有其人。徐高阮氏,即尝撰《重刊洛阳伽蓝记》,为该书重别文注,并加校勘。然近人诸作中,能后来居上者,当推周祖谟之《洛阳伽蓝记校释》。其书除判别文、注之外,并杂采众书以加注释校勘。故对初学者及专门研究者,皆甚有参考价值。此外,范祥雍之《校注》亦颇为学界所用。
  ◎附︰周祖谟《洛阳伽蓝记校释》〈叙例〉
  (一)《洛阳伽蓝记》之刻本至多,有明刻本及清刻本。明刻本主要有三种︰(1)如隐堂本,(2)吴管所刻古今逸史本,(3)毛氏汲古阁所刻津逮秘书本。如隐本不知何人所雕,板刻似出于嘉靖间。(赵万里先生谓︰“此书盖为长洲人陆采所刻。范氏天一阁藏书中有采所著天池山人小□,内有如隐草堂之名,此伽蓝记之板刻字样正类苏州刻本,故疑为陆采所雕。”案如隐草堂四字见小□壬辰□卷末。采为嘉靖进士陆粲之弟,从都穆学古文词,于文喜六代,为诸生累试不第。详冯桂芬《苏州府志》卷八十六);逸史本则为万历间所刻也。二者来源不同,文字有异。津逮本刊于崇祯间,据毛斧季言,原从如隐本出,而有改窜。盖据逸史本校改者。至于清代刻本,则有四种︰(1)乾隆间王谟辑校之汉魏丛书本,(2)嘉庆间张海鹏所刊学津讨原本,(3)嘉庆吴自忠真意堂丛书活字本,(4)道卡若准洛阳伽蓝记集证本。考汉魏本乃出自逸史本,学津本即据津逮本翻雕,而小有更易。真意堂本,则又参取津逮、汉魏两本以成者。至于吴氏集证本,虽云出自如隐,然亦略有删改。凡别本有异者,均于《集证》中详之。综是而言,《伽蓝记》之传本虽多,惟如隐堂本及古今逸史本为古。后此传刻《伽蓝记》者,皆不出此两本。故二者殆为后日一切刻本之祖本也。校《伽蓝记》,自当以此二者为主。如振裘挈领,余皆怡然理顺。茍侈陈众本,而不得其要,则览者瞀乱,劳而少功矣。
  (二)如隐堂本,今日易见者,为董康及《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本。至于原刊本,殊不易觏。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李木斋书中有之,无清人藏书印记。余所据者为董本。昔毛斧季云︰“如隐堂本内多缺字。第二卷中脱三纸,好事者传写补入,人各不同。”案董本卷二阙四、九、十八三板,与毛氏所言一致。董云︰“从吴氏真意堂本补此三叶。”案真意堂本,第九叶“受业沙门亦有千数”下,有“赵逸云晖文里是晋马道里”十一字,董本此语乃在前“高门洞开”下,津逮本同,由是可知董本所补者,亦非尽据真意堂本也。而《四部丛刊》及李氏旧藏之原刻本亦阙此三叶,其所钞补,又均与董本无异,如出一辙,殊不可解。
  (三)明《永乐大典》中有引及《伽蓝记》者,见于卷七三二八阳韵郎字下者一条,卷一三八二二至一三八二四置韵寺字下者三十三条,合之约当杨书五分之三。可谓富矣!案《大典》虽为明人所修,而所取之书,殆皆宋元相传之旧本。然则其中所引,不啻为明以前之一古本也。又缪荃孙所刻之《元‧河南志》,其卷三所记后魏城阙市里之文,一望而知出于《伽蓝记》。缪谓原书盖袭宋敏求之旧志(宋敏求书见《宋史》〈艺文志〉,凡二十卷)。果尔,则所录者又为北宋本矣。此二者前人均未道及,故特表而出之,使览者知校勘《伽蓝记》,除采取诸刻本外,尚有此重要之资据在焉。观其内容,《河南志》之文最古,《大典》所引多与逸史本相同。由是益可知逸史本与如隐本不同,自有其来源。
  (四)《伽蓝记》之有校本,自吴氏《集证》始。然简略且有□谬,未为精善。近乃有二校本︰一为《大正藏》卷五十一所收之校本,原书据如隐本排印,而参校众本,列其异同于下。惟不及古今逸史本及真意堂本。一为张宗祥先生之合校本。此书不以一本为主,但合校各本,择其长者而取之。凡有异同,皆备记其下,而不加断语,足以见其审慎。然撮录之时颇有□夺(如卷一胡统寺条脱“其资养缁流从无比也”九字)。今之校本,以如隐堂本为主,而参用古今逸史本,校其同异,定其是非。凡义可两通者,注曰“逸史本作某”。逸史本误,概从如隐本。如隐本误字较多,皆取逸史本校正。原书俱在,可覆案也。至于津逮、汉魏以下各本,亦均在校雠之列。如有可采,必择善而从。若津逮同于如隐本,汉魏同于逸史本,正其渊源所自,不复言之,以免肴乱。斯所谓振裘挈领也。若津逮不同于如隐,学津又不同于津逮,盖据逸史本或汉魏本而改,故亦不备举。或出一二,以见其源流而已。夫校书之事,最忌臆断;茍有真知灼见,又不可全无是非。今所校改,皆举其证。间有依文例或上下文意而确知有脱误者,则以意订正,并陈明其故,惟学者斟酌之。凡依文例增加之字,字外均以[]为识。
  (五)唐‧刘知几《史通》〈补注篇〉云︰“亦有躬为史臣,手自刊补,虽志存赅博,而才阙伦叙,除烦则意有所□,毕载则言有所妨,遂乃定彼榛楛,列为子注。若萧大圆淮海乱离志,羊炫之洛阳伽蓝记、宋孝王关东风俗传、王邵齐志之类是也。”由是可知炫之原书本有正文子注之分,今本一概连写,是混注文入于正文,与原书体制不合。此意自顾千里发之(见《思适斋集》卷十四〈洛阳伽蓝记跋〉)。尔后吴若准为《集证》,乃本顾氏之说,画分段落,子注皆分行书之。然所定正文太简,注文过繁,恐非杨书之旧。吴氏之后,唐晏为《洛阳伽蓝记钩沉》,复重为分画。以视吴本,眉目稍清;然犹有界域不怫。以予考之,此书凡记伽蓝者为正文,涉及官署者为注文。其所载时人之事迹与民间故事,及有炫之案语者,亦为注文(唐晏《钩沉》以有炫之案语者为注中之注,古本不可得见,今皆列为子注,不复分别)。如卷一永宁寺条,《开元释教录》引之,而不录常景之传记及“炫之尝与河南尹胡孝世”云云数语,是其明灯。循此以求,条理不紊。其卷五记宋云西行求法一节所载道荣传云云,亦均为子注。考《法苑珠林》卷三十八引雀离浮图一节,全不引道荣传语,即其证也。陈寅恪先生谓此即本于魏晋南北朝僧徒合本子注之例,诚不可易(见〈读洛阳伽蓝记书后〉)。今就以上所举例证,重为画分,虽未必能还杨书之旧观,但藉此以明杨书之体例,并使上下文句条贯统序,亦未始无用也。今书中子注皆分行低格书写,校注则作小字。原书一条之内,所记非一事者,则又为之画分段落,以便观览。
  (六)《伽蓝记》一书内容包括至广,唐晏《钩沉》虽有注释,但仅援据《魏书》〈北史略记〉书中人物之大概,其他则不复措意。今之所注,牵涉较广。关于历史事实及人物事迹,则例史书,陈其同异。史传所不详,则参照碑志,发其幽隐。关于地理,则参校《水经注》及前代地理载记,凡能与本书相发者,悉载于篇,以资参证。宋云西行所经之处,则据正史之《西域传》及《法显行传》、玄奘《西域记》等书说明古代中亚各国之地理山川、物产风习。关于佛书故事,则采诸经论,述其原委。至于翻译之名称,则兼注梵音,陈其义训。其他若文藻典故、名物制度之类,亦随文释之,不以其琐屑而失之也。
  (七)北魏之建都洛阳,即因汉魏洛阳故城之旧而兴建,宫阙坊里或有改变,而城之大小仍旧。据晋人书籍所称,南北长约九里,东西长约六里。吴若准《集证》所附洛阳图,南北窄而东西长,与载记及旧城基址不合。今据阎文儒先生实测故城城基之大小比例重绘一图,其城阙、宫殿、坊里、沟渠、桥梁以及伽蓝之所在,则以本书所述及《水经注》《魏书》所载为依据,并参照《元‧河南志》之汉魏晋洛阳城图、汪士铎《水经注图》之洛阳城图定其方位,惟览者详其阙焉。
  [参考资料] 刘汝霖《洛阳伽蓝记叙目》;神田喜一郎《洛阳伽蓝记序劄记》;□中净圆《洛阳伽蓝记の诸板本とるの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