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洛叉(梵lakṣa,巴lakkha,藏Ḥbum)


  又作络叉、落叉、罗叉、洛沙、□乞叉、□乞史。为印度的数量名称。一洛叉相当于十万,如《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七云(大正27‧891a)︰“十千为钵罗薜陀,十钵罗薜陀为洛叉。”旧译《华严经》卷四十八云(大正9‧704c)︰“百千为一罗叉。”或谓一洛叉为一亿,如《俱舍论》卷十二、《梵语千字文》《梵语杂名》等所称。又,《大日经疏》卷十七云(大正39‧753a)︰“落叉者,若浅略说是十万遍。今此不尔。落叉是见也。若见实之时,此真言行即得终竟,不然无有中息之义。(中略)亦是成就义也。行者心住三昧得见本尊,寂止正定,假使妙高山王崩坏震动,尚不能间动其心。(中略)又落叉是垛义。如射中齐也,如首楞严文殊经习射义,若住谛理任运相应,是落叉义也。”此说当系以梵语lakṣa,是由具有“受”(或“见”)之义的语根laks所演变而来。
  [参考资料] 《方广大庄严经》卷四;《华严经疏》卷四十七;《翻译名义集》卷三;《如意轮陀罗尼经》;《玄应音义》卷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