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法门寺


  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北十公里的法门镇(原名崇正镇)。创建于东汉桓帝、灵帝时期。初名阿育王寺,隋代改为成实道场,唐代改名法门寺、法云寺,宋时则名崇真寺,通称法门寺。寺内主要建筑有佛殿、大雄宝殿、僧房等。大殿前墙头镶有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灵巽记刻石,旁存清‧光绪十年(1884)重修法门寺碑等。
  相传唐宪宗曾令人迎来释迦佛指骨一节,并建护国真身塔一座加以珍藏。时,王公庶士,奔走舍施,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法门寺遂成为当时的著名寺院。明‧万历年间(1573~1620)加以重修,增建成八面十三层砖塔,态势雄伟,高四十一公尺,下层四周有题额︰东曰“浮图耀目”,西曰“舍利飞霞”,南曰“真身宝塔”,北为“美阳重镇”。1981年八月二十四日,塔之西半壁因霪雨而倒塌,其正面及内部所藏的古代经卷因而见诸于世。1987年春,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宝鸡市文化局及扶风县博物馆联合组成的考古队,拆除原塔的残余部分,正式发掘宝塔地宫。此地宫呈甲字形,面积三十一点四八平方公尺,前、中、后室,均以青石与大理石构成。当时,考古队在地宫之中,发现不少重要文物。1988年乃在法门寺建立博物馆。
  根据发掘报告显示,出土文物有各种金银器、琉璃、珍珠、宝石、玉器、瓷器、漆器及丝织品。另有记载法门寺史、迎奉舍利具体组织与地宫供养清单之碑记、錾刻等文字资料。其中,宗教文物包括佛指骨舍利四枚(佛真身指骨一节、“影骨”三枚),以及各种法衣(金襕袈裟)、法器(金棺银□、宝函、锡杖、浴佛盆、银香炉等)、造像等。法器中的锡杖,共有三支,分别为双轮六环铜锡杖、四轮十二环金花银锡杖、双轮十二环金花银锡杖(村一点九六公尺,刻有圆觉十二僧。)
  寺内现存建筑,多为清代建筑。前院有铜佛殿五间,单檐歇山式。后有大雄宝殿三间,硬山单檐,两侧各有耳殿三间。东西为钟、鼓二楼。寺内另收藏有碑刻八方。
  [参考资料] 陈全方、柏明、霜科合著《法门寺与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