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法舫(1904~1951)
近代学僧。河北省井陉县人。十八岁出家,后入中国佛教改革运动提倡者太虚门下。师除传统中国佛教之学解外,另学有西藏语。为进一步穷究其蕴奥,曾试图潜入西藏,然终未果行。后入武昌佛学院专修唯识、俱舍。其后,至北平,于柏林寺佛学院讲授《俱舍论》,又为太虚倡设之世界佛学院奔走活动。
1931年,日本侵占东北,全国民族意识高涨,佛教复兴运动也随之产生。太虚的新佛教运动即给予当时佛教界很大的影响,而法舫则是这一活动的实际负责人。
1943年,法舫留学缅甸、印度及锡兰等地,除对东南亚地区的华侨布教传道外,且致力于印度毗昙学的研究,而其佛学思想亦逐渐倾向南传佛教。1947年,太虚入寂,法舫为继续完成先师的遗业,乃返回武昌。其后,住浙江奉化雪窦寺(太虚曾住此)。后因政治局势动荡不安,乃再赴海外,任教于锡兰大学。后以积劳成疾,于1951年病逝,享年四十八。著有《唯识史观及其哲学》《金刚经讲话》,译有《南传阿毗达磨摄义论》。1980年台湾之佛书出版界,尝有人辑其论文而出版《法舫法师文集》一书。
[参考资料] 许云樵〈法舫法师行传〉;东初《中国佛教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