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法眼宗


  中国佛教中禅宗五家之一。由于此宗的开创者文益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给以“大法眼禅师”的称号,后世因称此宗为法眼宗。
  文益(885~958),是青原下第八世,余杭人,七岁依新定智通院全伟出家,后来到明州鄮山育王寺从律师希觉学律,兼探究儒家的典籍。既而改习宗乘,到福州,参谒雪峰义存的法嗣长庆慧棱,住了不久,即为大众所推许。更结伴到各处参学,路过漳州,为雪所阻,暂时住在城西的地藏院,因而参谒玄沙师备的法嗣罗汉桂琛。桂琛问他︰“到什么地方去?”他说是“行脚。”桂琛说︰“行脚事作么生?”文益说︰“不知。”桂琛说︰“不知最亲切。”后桂琛问︰“上座寻常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乃指庭下片石云),且道此石在心内,在心外?”师云︰“在心内。”桂琛云︰“行脚人着甚么来由,安片石在心头。”师窘无以对,即放下衣包依桂琛求抉择。近一月余,日呈见解,说道理。桂琛说︰“佛法不凭么。”师云︰“某甲词穷理绝也。”桂琛云︰“若论佛法,一切现成。”文益于言下有悟。后来历览长江以南的丛林,到临川,住在崇寿院,开堂接众。南唐始祖李□建国,迎请他到金陵,住报恩禅寺,署号净慧禅师。既而迁住清凉寺,前后三坐道场,诸方丛林都遵循他的风化,有仰慕他的声望从异域跋涉而来的。法嗣六十三人,而以天台德韶为上首。其余如报慈文遂、报慈行言、报恩法安、报恩慧明、清凉泰钦、灵隐清耸、归宗义柔、百丈道常、永明道潜、净德智筠等,均接众甚广,大扬一家的禅风,但德韶一支尤为繁荣。关于文益的言行,有《金陵清凉院文益禅师语录》一卷及文益自撰《宗门十规论》等。
  文益在《宗门十规论》〈自叙〉中说(卍续110‧877下)︰“宗门指病,简辩十条,用诠诸妄之言,以救一时之弊。”在论中阐明“理事不二,贵在圆融”与“不着他求,尽由心造”之旨。他又著《华严六相义颂》,说明理事圆融的道理,著《三界唯心颂》说明尽由心造之旨。德韶继承其“一切现成”的宗旨,也说︰“佛法现成,一切具足,古人道︰圆同太虚,无欠无余。”又说︰“大道廓然,讵齐古今,无名无相,是法是修。良由法界无边,心亦无际;无事不彰,无言不显;如是会得,唤作般若现前,理极同真际,一切山河大地、森罗万象、墙壁瓦砾,并无丝毫可得亏缺。”后来他的再传弟子延寿发挥文益的“不着他求,尽由心造”之旨,乃“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著《宗镜录》一书,博引教乘,说明一切法界十方诸佛、菩萨、缘觉、声闻乃至一切众生皆同此心。所以此一心法,理事圆备,是大悲父、般若母、法宝藏、万行原,假如了悟自心就顿成佛慧。又说“佛佛手授授斯旨,祖祖相传传此心。”由此可知,此宗宗旨,一脉相承很为明显。而文益开创此宗,既为救一时之弊,“欲药当时宗匠喑郁之病”(见〈题重刊十规论后〉),传至延寿益注重藉教悟宗之用,于是宗风渐失其醇正,数传即绝。
  德韶(891~972),处州龙泉人(一作缙云人),十五岁出家,后唐‧同光年中(923~925,一作后梁‧开平年中,907~910),到诸方参访,历参投子大同等五十四位善知识,都不契。最后到临川,谒文益,倦于参问,但随众而已。有一天,文益上堂,有僧问︰“如何是曹溪一滴水?”文益说︰“是曹溪一滴水。”德韶在座侧闻之,豁然开悟。既而往游天台山,停留白沙,吴越‧钱俶当时在台州作刺史,延请问道。后汉‧乾祐元年(948),钱俶继承王位,遣使迎请,尊为国师,开堂说法。曾劝王遣使新罗,取回散落的天台教籍,使台宗之文献获全。后住通玄峰顶,有偈示众说︰“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法眼闻之云︰“即此一偈,可起吾宗。”又在般若寺开堂说法十二会,宋‧开宝五年(972),于莲华峰示寂。有语录行于世(多佚)。法嗣四十九人,以延寿为上首。
  延寿(904~975),余杭人,二十八岁时依雪峰义存的法嗣翠岩令参出家,既而往天台山,在天柱峰下习定九旬,又往谒德韶尽受玄旨,后周‧广顺二年(952),住在明州的雪窦山,学人很多。宋‧建隆元年(960),应吴越王钱俶之请,住杭州灵隐山的新寺为第一世,第二年又应请移住永明寺(今净慈寺),参学的大众有二千多人。他著有《宗镜录》一百卷、《心赋注》四卷及《唯心诀》一卷等书,阐扬文益的尽由心造之旨。高丽国王仰慕他的学德,遣使致书叙弟子礼,并遣僧三十六人来受道法,前后回到高丽,各化一方,于是法眼一宗盛行于海外。延寿住在永明十五年,度弟子一千七百人。法嗣有富阳子蒙、朝明院津两人。
  法眼宗为禅宗五家中最后创立的宗派,文益、德韶、延寿三世,嫡嫡相传,在宋初极其隆盛,后即逐渐衰微,到宋代的中叶,法脉就断绝,其间不过一百年。
  此宗的家风,“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宋‧晦岩智昭《人天眼目》卷四)。简明寺地方类似云门,细密的地方类似曹洞,其接化学人的言句似乎很平凡,而句下自藏机锋,有当机觌面能使学人转凡入圣的机用。宋代的越山晦岩智昭说︰“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削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黄忏华)
  [参考资料] 《人天眼目》卷五;《五家宗旨纂要》卷下;邓克铭《法眼文益禅师之研究》;忽滑谷快天《禅学思想史》(上);铃木哲雄《唐五代禅宗史》;阿部肇一《中国禅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