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法宝


  唐代僧。生卒年,籍贯均不详。师天性灵敏,曾师事玄奘受业。高宗永徽五年(654),玄奘译出《俱舍论》,神泰、普光各作疏以布演其义;师亦着疏三十卷详解该论,乃成《俱舍论》三大疏之一,世称宝疏。显庆四年(659),玄奘译《大毗婆沙论》时,师以“非想见惑”之疑请益,三藏乃别加十六字于论中,以遮难辞。师见此,质问梵本有无该句,三藏告之以意义酌情所作,师遂以圣言量中不可增加凡语相责难。此后乃颉颃于玄奘门下,有关俱舍宗之法义,皆以师之见为定量。
  久视元年(700)至长安三年(703)间,于东都福先寺、西京西明寺,列义净之译场,与法藏、胜庄共同担任《金光明最胜王经》等二十部一一五卷之证义,复崭露头角。师又尝撰《一乘佛性究竟论》六卷,立五时八教之判,主张一性皆成之说。由此可知,师与玄奘、窥基等人之见解不同。著作除上述外,另有《大般涅槃经疏》二卷(或为一卷),以及《释禅次第法门》《会空有论》各一卷。
  [参考资料] 《开元释教录》卷九;《宋高僧传》卷四;《俱舍论颂疏讲苑》卷一;《俱舍论法义》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