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法名
指归依佛教者所特取的名字。又称法号,或法讳。即出家众于剃度仪式举行过后,或在家众于归依三宝、受戒时,或生前未归依、受戒的在家人殁后于葬仪时,由师父授予的名号。在印度,四姓出家,剃发着三衣,皆为释子、沙门。然仍沿用其俗名,如舍利弗、目犍连等人,并没有特别使用法名。但在中国、日本等地,以加入教团成为释子,即誓约受持戒法,因此皆另取法名。《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九云(大正50‧271c)︰“令月嘉辰,皇子载诞,(中略)即听出家,移人王之胤,为法王之子,披着法服,制立法名,授以三归,列于僧数。”
通常法名有二个字,但日本室町时代以后,法名的含义变广,亦即除原先的法名之外,于其上所添加的道号、院号,全部称为法名;而原先名之为法名者,则称为法号。此外,有人主张,在受三归五戒时,由戒师所授予的名字,也可称戒名。
在近代中国佛教界,由于有避讳或不直呼师名的习惯,因此,在称呼自己的师父名讳或尊称某一出家人时,往往称为“上下”。譬如师父的法名为“虚云”,则称为“上虚下云”。从而,在请教出家人的法名时,也常用“上下”二字代替。譬如说︰“请教师父您的‘上下’如何称呼?”之句,其中之“上下”,即指法名。此外,出家众的法名也常有内号与外号二种。
我国佛教界所用的法名,其中往往有一字是所有师兄弟所共同的,此即与传承辈份有关的演派字号。譬如此一代之演派字号应为“慧”,则师兄弟之法名皆为“慧”。此一演派字在古书中常有被省略之事例。譬如《天界觉浪盛禅师语录》中之“觉浪盛”,应为“觉浪道盛”;《大休珠禅师语录》中之“大休珠”,应为“大休净珠”。凡此,皆为古代称呼中省略法名中之一字之用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