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武则天(624~705)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唐代并州文水(山西省汾阳县)人。姓武,名曌(照)。贞观十一年(637)十四岁时,被唐太宗选进宫为“才人”。太宗死后,入感业寺为尼。高宗即位后,又被召回宫中。初为昭仪,进号宸妃。永徽六年(655)被立为皇后。弘道元年(683)高宗薨,中宗继立。武后临朝称制,连废中宗、睿宗,于天授元年(690)即帝位,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自称则天金轮皇帝。神龙元年十一月殁,享年八十二。谥号“则天大圣皇后”。天宝八年(749)追尊为则天顺圣皇后。
武氏在位期间,大力支持佛教,并利用佛教扩充其政治势力。天授元年,有沙门十人进《大云经》,谓武氏为弥勒下生,应代唐作阎浮提主。武氏即制颁于天下,令两京诸州各置大云寺,各藏《大云经》一本,并度僧千人。又于天授二年明令释教在道法之上,僧尼处道士女冠之前。此外,武氏认为晋译六十卷的《华严经》并不完备,乃派人前往于阗求取梵本,并命实叉难陀于洛阳大遍空寺重新翻译。至圣历二年(699)完成八十卷《华严经》,共计费时五年。译成后,武氏曾亲自撰序。
其次,武氏亦结交僧人,并予以种种礼遇。尝邀请禅宗北宗僧神秀至京师,“肩舆上殿”、“亲加跪礼,时时问道”。又经常迎法藏入宫讲经说法,并赐法藏“贤首国师”之号。法藏之《华严金师子章》即系为武后所撰。此外,武氏亦热衷于建寺造像,如著名的龙门奉先寺毗卢遮那佛像,即在其支持下雕凿完成。
◎附︰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第一章第四节(摘录)
则天皇后时,朝廷特重佛法,诏仍令僧尼居道士女冠前;敕天下断屠钓者八年;敛天下僧钱作大像;两京之译经者甚多,而以实叉难陀与菩提流志为最著;义净法师留学天竺二十五年,前后凡二往,证圣年(695)归时,天后御上东门迎劳,诏于佛授记寺翻经;大师神秀亦为则天迎入京行道,自此而禅宗之势力闻于全国矣。
然最重要事实,为武周革命表上《大云经》之事。盖武后于永徽末年,排挤王皇后、萧淑妃,而惨杀之。后高宗苦风眩,百官奏事或使后决之。后性明敏,涉猎文史,处事皆称旨。显庆五年始悉委以政事,权与人主侔矣。至麟德元年后,帝每视事,后垂帘于后,政无大小,皆预闻之,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生杀,决于其口,天下拱手而已,中外谓之二圣。后二十年而帝崩,中宗即位,武后乃亟谋篡位,遂大造符瑞图谶,以期移天下之观听。垂拱四年(688)四月(或五月),武承嗣伪造瑞石,文曰︰“圣母临人,永昌帝业。”令雍州唐同泰表称获之于洛水。皇太后大悦,号其石为宝图,六月又得瑞石于氾水,是曰〈广武铭〉,文略曰︰“发我铭者小人,读我铭者圣君。(中略)三六年少唱唐唐,次第还唱武媚娘。(中略)化佛从空来,摩顶为授记。光宅四天下,八表一时至。民庶尽安乐,方知文武炽。千秋不移宗,十八成君子。歌曰︰非旧非新,交七为身,傍山之下,到出圣人。”此盖暗示女子武媚当为天子,而摩顶授记,则实暗指《大云经》谶之事。得瑞石之明年,太后服衮冕,搢大圭,执镇圭以祭。再一年,改周正,是为载初元年。其年七月,沙门怀义、法朗等造《大云经疏》,陈符命,言则天是弥勒下生,作阎浮提主。《大云经》盖此前已译数种,怀义等因其内有女主之文,故特改造表上之。其年九月,武后自立为皇帝,改国号曰周,改元天授。现英国伦敦博物馆藏敦煌写本有武后登极谶疏者,中疏《大云经》,按《东域录》有《大云经神皇授记义疏》一卷,想即此也。疏中并有“来年正月一日癸酉朔”之语,查此系天授二年,则此疏者即元年所作,或即怀义等所上也。巴黎国民图书馆藏敦煌本,疏中并引证明因缘谶,亦造作佛语,彰天女授记之征,则谓为永徽元年在阎罗王处所得。
武后得《大云经》,怀义与法朗等九人,并封县公,皆赐紫袈裟银龟袋,于每州置大云寺,颁《大云经》于天下。再后三年(长寿二年,693),菩提流志等译《宝雨经》上之,其中有文言“菩萨杀害父母”,盖武后大杀唐宗室,引之自饰。故圣历二年(699)八十《华严》译成,武后亲为制序,有曰︰“朕曩劫植因,叨承佛记,金仙降旨,大云之偈先彰;玉宸披祥,宝雨之文后及。加以积善余庆,俯集微躬。遂得地平天成,河清海宴。殊祯绝瑞,既日至而月书;贝叶灵文,亦时臻而岁洽。逾海越漠,献赈之礼备焉。”而武后亲制〈大唐新译圣教序〉亦曰︰“甘露之旨既深,大云之喻方远。”〈大周圣教序〉亦曰︰“重开甘露之门,方布大云之荫。”则天之重视《大云》符谶,可知也。
武后重瑞应,初亦颇好道教,然于佛教则特为奖励。狄仁杰疏中曾曰︰“今之伽蓝,制过宫阙,穷奢极侈,画缋尽工。”又曰︰“无名之僧,凡有几万;都下检括,已得数千。”经典僧伽,盖均冒滥,故《开元录》有武周目录“繁秽尤多”之语。然其时名僧辈出,实为甚盛。高宗晚年有玄奘(664卒)、道宣(667卒)、善导(681卒)、窥基(682卒)、道世(683卒)、天台智威(680卒)、禅宗弘忍(675卒)等大师,而其时武后已渐握天下之实权。高宗薨后至武后退位,译人有菩提流志、实叉难陀、义净等;义学沙门有华严法藏,禅宗神秀、慧能,律宗怀素,护法之复礼作《十门辩惑论》,玄嶷作《甄正论》等。
然武后一朝,对于佛法,实大种恶因。自佛教大行于中国以后,有高僧大德超出尘外,为天子之所不能臣。故慧远不出虎溪,僧朗幽居金谷,即其论道朝堂,不拜王侯,自称贫道者,代代有之。俗王僧律,盖甚泮然。武则天与奸僧结纳,以白马寺僧薛怀义为新平道行军总管,封沙门法朗等九人为县公,赐紫袈裟银龟袋,于是沙门封爵赐紫始于此矣。中宗时,僧会范授官封公。代宗时,不空加开府仪同三司,封肃国公,食邑三千户。故宋‧洪迈《容斋三笔》云︰“自唐代宗以胡僧不空为鸿胪卿开府仪同三司,其后习以为常,至本朝(宋朝)尚尔。”于是前此啸傲王侯(如慧远)、坚守所志(如太宗请玄奘为官不从)之风渐灭,僧徒人格渐至卑落矣。一时道士亦慕僧家之本利,约佛教而为业。时有道士杜叉者,求愿为僧,敕许剃染,入佛授记寺,名玄嶷。又以其乍入法流,须居下位,乃敕赐虚腊三十夏,俾可顿为老成,因此赐夏腊始于此矣。帝王可干预僧人之修持,而僧徒纪纲渐至破坏矣。
[参考资料] 《全唐文》卷九十五;《旧唐书》卷六;《新唐书》卷四、卷七十六;《宋高僧传》卷二〈实叉难陀传〉、卷三〈菩提流志传〉、卷五〈法藏传〉;陈寅恪〈武曌与佛教〉;郭朋《隋唐佛教》第三章第四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