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梵字
古代印度所通行的文字。凡由梵书(Brā-hmī或Brāhmīlipi,布拉夫米文)字母衍生而成的悉昙等文字,皆可称为梵字。自古以来对梵字的创造者有多种传说。如《大毗婆沙论》卷一0一载,梵字由婆罗门瞿频陀所造。《大唐西域记》卷二〈健驮逻国〉条(大正51‧881c)︰“梵王天帝作则随时,异道诸仙各制文字。”
然依近代学术界的研究,这种文字与腓尼基文字(现代欧洲文字的原形),同属闪族文字系统。在西元前700年左右,印度商人与米索不达米亚地方的阿拉蔑克人(闪族的一支)接触,乃将闪族的二十二个字母传往印度。经过印度人的整理,大约在西元前400年时,终于制作出四十个左右的字母。
随着时代与地方的不同,书法与字体,也逐渐地差异。西元第一世纪左右,北方的梵字逐渐变成方形字体,南方的梵字逐渐变成圆形字体。至第四世纪,两者之间的差异已极其明显。
其中,北方由第四世纪至第五世纪间发展成笈多(Gupta)文字,第六世纪再由笈多文字衍生悉昙字母(Siddha mātṛkā)。悉昙字母后来传入中国及日本等地,同时笈多文字也流传于龟兹、于阗等地而形成特殊字母。
第七世纪时中印度产生那格利(Nāgarī)文字,第八世纪产生夏拉大(śāradā)文字。到第十一世纪完成适合书写、且是现今出版梵本所用的天城体(Deva-nāgarī)文字,以及尼泊尔的钩形文字。英人班达尔(C. Bendall)等人称后者之写本体为库提拉(Kuṭila)文字。据说现今印度所用的孟加拉(Bengalī)文字,与天城体颇为类似。但其起源当系采自更古老的字形。
南方系文字,也发展出诸种文字。如第五世纪至第九世纪之间,流行于卡提阿瓦尔等地的箧冠文字。第五、六世纪左右流行于孟买南部等地的卡那拉(Kāṇara)文字及铁鲁古(Telugu)文字;第七世纪至第十二世纪间,马德拉斯的东北海岸、东海岸各通行初期羯□伽(Kaliṅga)文字、古兰达(Grantha)文字。此外,还有受古兰达及初期北方文字影响所成的塔米尔(Tamil)文字,与其变形的瓦帖鲁土(Vaṭṭeḷuttu)文字。现今写经及刊本所用的锡兰、缅甸、暹罗、高棉等文字均属南方梵字系统。
古来流行于印度的文字有数种。例如《方广大庄严经》卷四〈示书品〉列梵寐书等六十四书;耆那教典之十六字母等诸种。其中,六十四书中的梵寐书(Brāhmī)、佉卢虱底书(Kharoṣṭī)、达罗陀书(Draviḍī)、布沙迦罗书(Puṣkarasārī)等四种,相当于耆那教典十六字母中的hambī、kharoṭṭhī、ḍāmilī、pukkharasāriyā。又,近代从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Harappa)及莫汗佐达罗(Mohenjodaro)等地掘得遗物,其中可见史前时代的象形文字。此当为印度所使用的最古老文字,但其起源究属何体系,则不得而知。
◎附︰井ノ口泰淳〈佛典的文字〉(摘录自《世界佛学名著译丛》{55})
印度系统的文字中,有布拉夫米(Bra-hmi,梵书)及卡罗书地(Kharoṣṭhi,佉留书)两种。除了史前时代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之前的死丘遗迹所残存的未解读的象形文字之外,遗品中所能见到最古的印度系文字,便是著名的阿育王碑文。西元三世纪中叶,阿育王在其势力范围内各地建立碑文,藉以宣布佛教为基础的统治理念。一般说来,碑文上共用“布拉夫米、卡罗书地、希腊及亚拉姆”等四种文字。不过除了印度西北边界及阿富汗之外,几乎所有印度亚大陆的任何一个角落,所立的碑文都用布拉夫米文字。西元三世纪,印度便为西方世界开了一个大门,这便是犍驮罗附近,一般通行的文字是卡罗书地文字,而印度内部所通行的是布拉夫米文字,这种文字几乎成为已经固定下来的印度文字。伦比尼(亦译作蓝毗尼,释迦出生地)附近的匹普拉华古城址所出土的舍利容器上的布拉夫米碑文,是现存最古的用例,咸认为西元前四世纪左右,布拉夫米文字业已成为印度内部唯一文字。
布拉夫米文字之起源︰所谓“布拉夫米”文字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梵字”,传说中这是布拉夫马神(梵天)所造的文字,不过在历史上的考证,其起源乃系来自闪族的文字。闪族文字源自古埃及的象形文,西元前两千年的后半使用于近东一带,后来成为世界上主要字母之母胎。闪族文字的发展系统可大分为南方与北方二系,我们所熟悉的希腊字、罗马字及俄国字等,都属于北方系统的闪族文字,可是布拉夫米文字究竟属于南方系统或北方系统,至今尚无法获得定论。
不管布拉夫米文字属于那个文字,总之,早在西元前四世纪之前,印度人就借用了这种闪族文字,加上了多种创新的改良,用于表达印度古语独特的母音和子音,终于完成了西元前三至四世纪之阿育王碑文。闪族文字原来的写法是由右而左的横写,后来出现第一行由右而左,第二行由左而右,第三行再由右而左等交互左右书写的方式。不久之后,又出现由左而右横写的统一系统。这种过程在属于北方系统的腓尼基文字,及紧接其后的希腊文字中均能见到。相信布拉夫米文字也经过此一过程。不过,在最古的遗例──匹普拉华的舍利容器碑文上──及阿育王碑文,均已发展到完全演变为由左而右的横写习惯,这以后再也没有别的书写方式了!
布拉夫米文字的分支︰阿育王以后,除了印度西北方(现今巴基斯坦北部及犍驮罗地方)之外,印度全境都采用布拉夫米文字为标准文字,不过由于时代的变迁,布拉夫米文字也产生了不少分支。尤其是印度南部方面,布拉夫米文字变形为带有圆圈味道的文字,不久又发展为东南亚系统(斯里兰卡、缅甸、泰国、高棉)的文字,与方形的北部系统文字形成显著的对照。不过,中亚所出土的文献,仅限于印度北方系统的布拉夫米文字。
从西元一世纪的末期开始到三世纪之间,贵霜王朝在印度北方到中亚一带建立了一个大帝国,当时的布拉夫米文字石刻碑文留下了很多,这时期的布拉夫米和阿育王碑文的布拉夫米文字大异其趣,不但加上了很多装饰,而且愈来愈复杂。如果说阿育王时期的文字是一种单纯的“符号”,贵霜王朝的文字即可称之为“文字”。出土的碑文很多,可是用这种文字书写下来的抄本却很少。据报告,巴米扬的窟院中发现的抄本之一部分便是用贵霜王朝的布拉夫米文字所书写的。
西元四世纪,笈多王朝取代了外来的贵霜王朝统治印度,在这个时期,印度的古典文艺又兴盛一时,也许是在诗词、戏曲等文艺领域隆盛的刺激下,这个时期的布拉夫米文字又有了进展,比过去的贵霜文字漂亮多了。目前印度北部及尼泊尔的标准文字“那加立”文字未出现之前,也就是在八世纪之前,这种“笈多‧布拉夫米”文字行诸印度全域,连中亚一带也广泛使用。西藏为了有自己的文字用来书写佛教典籍,曾模拟了笈多文字造出“西藏文字”。这种笈多文字也具有不同地区的地方特色,也有时代造成的变化,因此亦拥有几个分支系统。但是我们一概将具有该特色的多种书体称之为笈多文字。
因此,可说印度的佛典抄本是始自这种笈多文字。印度境内留下的最古抄本是1931年斯坦因在喀什米尔发现的吉尔吉特抄本,咸认为是六世纪时的遗物,这也是用笈多文字所书写。这种笈多文字普及到中亚之后,受到中亚各地的影响,以致有所变化,加上了一些地方色彩,这种变化可大分为“正形(或直立)笈多”与“斜形笈多”两种。
“正形笈多”是直立而稍有严肃感觉的字体,其分布地方为塔克拉马干南道的“和阗”为中心,因此又称之为“和阗文字”。这种文字主要用于印度语佛典,此外,此地通用语言和阗铄迦语的佛典中,也用这种文字,但通常还要加上几种符号。
另一方面,“斜形笈多布拉夫米文字”是稍向右倾斜的,是一种具有柔和自由感的字体,亦称为“龟兹文字”,塔克拉马干北道的库车(古龟兹)及吐鲁番(高昌)一带可见到这种文字,除了用于印度语经典之外,此地的通用语都货罗A及B的佛典中也使用,一样也附加其他符号一并使用。此外,以吐鲁番为中心的古代土耳其语也使用这种文字。
后来“正形笈多”和“斜形笈多”文字都没有什么变化的迹象,这两种文字用得最多的是六至八世纪之间,可说在同一个时代达到最盛期。两种文字都各有楷书体和草书体,前者亦称为“写经体”,顾名思义是多用来抄写经典,“草书体”则用于印度古语以外的语言之世俗文书,但是和阗出土的陀罗尼经等也有一部分是用草书笈多文字书写下来的,不过,这是比较特殊的例子。虽说是草书体,但并不草到难以阅读的程度,事实上和楷书体差不多,只是笔调比较自由柔滑一点。后来,这种笈多布拉夫米系统的文字经由中亚传到中国、朝鲜、日本等地,这便是现在所谓的“悉昙文字”。
[参考资料] 《慧琳音义》卷二十六;《悉昙藏》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