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桑耶宗论
西元八世纪末,印度系佛教徒与中国系佛教徒在西藏桑耶寺所进行的教义论争。又称“拉萨论争”。据推测,时间约在西元792~794年间。
由于藏王赤松德赞的笃信与支持,佛教在761年正式传入西藏。随后,779年,印度学僧寂护(śantarakṣita)在西藏成立第一个僧团组织,并逐渐扩大势力。同时,中国汉地佛教也在中国禅师摩诃衍(Mahā-yāna,又译大乘和尚)的弘扬下,急速扩展。结果,导致两系统佛教徒的对立,论争甚至愈演愈烈。为此,赤松德赞乃招请寂护的弟子莲华戒(Kama-lashīla)与摩诃衍在桑耶寺进行教义论辩。并依印度习俗,在辩论者中间放置花环,规定最后由失败者为对方献上花环,然后离开西藏。
摩诃衍主要依据如来藏思想,提出“若达到无思考、无分别的境界,即可显现佛性、顿悟成佛”的观点,即所谓“不思不观”的顿悟说;莲华戒则立足于中观思想,以“若无‘一切法无自性’的分别,则无法达到无分别智”的渐悟说,加以驳斥。二人采取各种方式,相互责难。结果,根据藏文资料《布顿佛教史》的记载,摩诃衍论败,被逐出西藏。(中国方面的资料《顿悟大乘正理决》则记载大乘和尚论胜。)其后,印度佛教成为西藏佛教的正统;赤松德赞并下令禁止汉地佛教经典的流通,也不许藏人学习禅宗教法。
[参考资料] 戴密微着‧耿升译《吐蕃僧诤记》;梶山雄一着‧吴汝钧译《中观与空义》;上山大峻《敦煌佛教の 5研究》;Giuseppe Tucci《The Religions oftib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