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格萨尔王传
西藏民间文学名著。藏语称“格萨尔钟”,意为“格萨尔故事”。系采用说唱体裁,描述格萨尔传奇一生的长篇诗歌。全传系长时间逐渐演化而成,并非一时一人之作。
西元十一世纪前后,西藏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统治者互相争战杀伐,黎民饱受剥削压迫之苦,更罹兵火之灾。因而迫切渴望和平、安定、统一的社会环境。此即本书产生的时代背景。基于此,本书内容以抑强扶弱、除暴安良思想为主轴,并掺入大量佛教的因果报应、人生无常及轮回苦海等思想。
至于本书主角格萨尔王与历史人物的关系,则众说纷纭。一说其为三国时代的关公或蒙古的成吉思汗、古罗马的凯撒大帝。一说其为吐蕃时期的赤松德赞赞普或松赞干布赞普。或谓其为宋初在甘青交界地带建立地方政权的唃厮罗。然据书中所反映的真实历史事件看来,上述说法皆有待斟酌。盖所述的历史事件并非全发生于同一时代,所牵涉的人物也不止一人,亦非同一时代之人,据此可知,格萨尔王系集合历史上若干英雄人物的共性,并赋予鲜明个性,充分代表西藏人民的愿望及古代英雄的典型形象,绝不可视其为某时代的特定历史人物。
本书主要以民间艺人“钟恳”(意为说唱格萨尔故事者)的口头说唱形式在人群中流传。最初产生、流传时,仅有〈天岭卜筮〉、〈英雄诞生〉、〈降魔〉、〈霍与岭国之战〉、〈保卫盐海〉等少数几部份。发展至今,已累积至三十余部份。在本书长期流传的过程中,出现为数不少的手抄本及少量的木刻本,然彼等来源不一,流传各异。直至目前,尚未有一全套由民间艺人直接说唱的完整《格萨尔王传》发行问世。然其流传颇广,不仅流行于尼泊尔、不丹、拉达克等邻近地区,同时,俄、法等国的学者专家亦纷纷对此书进行研究,并翻译出版。
综言之,本书选取西藏发展史上的重大时代及题材,并汲取古代神话、传说、民间诗歌、谚语等民间文学精髓加以表现,遂成为一部文学巨著。不仅在西藏及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又是研究西藏社会历史、经济情况、道德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语言文字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珍贵文献。
在西藏佛教史的流传过程中,格萨尔也成为藏传佛教的护法神。以此护法神为本尊的修法,谓之“岭‧格萨尔法”,属于岩传法门。据传此一护法系文殊、观音、金刚手等三位菩萨的化身,具足悲、智、勇之大神力。有忿怒相及寂静相,皆手持弓箭。此法之仪轨,称为《岭‧格萨尔仪轨》。
[参考资料] 冯蒸《国外西藏研究概况》;《藏族文学史》第二章〈英雄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