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李通玄(635~730)
唐代的华严学者,沦州(今河北省沦县东南)人。世称李长者,又称枣柏大士。青年时钻研易理,到四十余岁时,专攻佛典,潜心《华严》。当时正值《八十华严》译成,于开元七年(719)春,他携带新译《华严经》到太原盂县西南同颍乡大贤村高山(一作仙)奴家,造论阐明经义。三年足不出户,据说每天早晨只食枣十颗、柏叶饼一枚,由此世称枣柏大士。他后来携带论稿移居神福山原下的土龛(即太原寿阳方山土龛)继续撰述,经过五年告成。这就是《新华严经论》四十卷。继而又作《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四卷。开元十八年(730,一说开元二十八年)三月二十八日圆寂,寿九十六岁。
他的著述除上述两种而外,还有《会释》七卷(后附论文)、《略释》(即《华严经中卷大意略叙》)一卷、《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一卷均现存。此外还著有《十玄六相》《百门义海》《普贤行门》《华严观》,又,《十门玄义排科释略》一卷、《眼目论》一卷及诸诗赋均散佚。《新华严经论》在李通玄死后四、五年,才由僧人广超等传写弘通,到了宣宗大中(847~859)年中,福州开元寺比丘志宁又将论文会入经文之下,成一二○卷,后又经思研整理,称为《华严经合论》,就流传得更普遍了。宋‧戒镶的《大方广佛华严经要解》一卷,便是依据李通玄的学说而辅以澄观的学说而作。又有关于他的《合论》提要之书,有明‧李贽作的《华严经合论简要》四卷、明‧方泽作的《华严经合论纂要》三卷。
他在智俨、法藏一系以外,别树一帜,于华严一宗传统的学说,有不少的变更,如志宁在〈华严经合论序〉中说︰“其论所明,与诸家疏义稍有差别。”通玄自己也说他的分宗立教,和先德所立有少分不同。但大体仍不出法界圆融的义旨。他在《新华严经论》的卷首,立十门解释《华严》一经的义旨︰(1)明依教分宗,(2)明依宗教别,(3)明教义差别,(4)明成佛同别,(5)明见佛差别,(6)明说教时分,(7)明净土权实,(8)明摄化境界,(9)明因果延促,(10)明会教始终。这十门都是自出机杼,特别是所立十宗、十教的教判,和法藏一系的五教十宗说迥不相同。十宗是︰(1)小乘戒经,以情有为宗;(2)《梵网菩萨戒经》,以情有及真俱示为宗;(3)《般若经》,以说空彰实为宗;(4)《解深密经》,以不空不有为宗;(5)《楞伽经》,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宗;(6)《维摩经》,以会融染净二见现不思议为宗;(7)《法华经》,以会权就实为宗;(8)《大集经》,以守护正法为宗;(9)《涅槃经》,以明佛性为宗;(10)《大方广佛华严经》,以此经名根本佛乘为宗,又以因圆果满,法界理事自在缘起无碍为宗。十教是;第一时说小乘纯有教;第二时说《般若经》破有明空教;第三时说《解深密经》和会空有明不空不有教;第四时说《楞伽经》明说假即真教;第五时说《维摩经》明即俗恒真教;第六时说《法华经》明引权归实起信教;第七时说《涅槃经》令诸三乘舍权向实教;第八时说《华严经》于刹那之际通摄三世及十世圆融无始终前后通该教;第九共不共教,即闻共同法领解获益不共教;第十不共共教,即不共机闻共同法获益教。
他把《八十华严》一经的组织分作十段︰第一明(毗卢遮那)始成正觉,即〈世主妙严品〉。第二明举果劝修,即〈如来现相品〉以下五品。第三明信心成备(又作以果成信),即〈佛名号品〉以下六品。第四明入真实证,即〈升须弥山顶品〉以下六品。第五明发心修行,即〈升夜摩天宫品〉以下四品。第六明理事(又作智悲)相入,即〈升兜率天宫品〉以下三品。第七明蕴修成德,即〈十地品〉。第八明随缘(又作利生)无碍,即〈十地品〉以下到〈普贤行品〉等十一品。第九明诸贤寄位,即以上三十七品诸菩萨并佛,是〈如来出现〉、〈离世间〉二品寄位成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及等觉位十一地。第十明令凡实证,即〈入法界品〉。他在第一“明始成正觉”中,不同意于法藏一系的佛七处八会或七处九会说《华严经》,而立十处十会说。他认为《华严经》是重重无尽圆满无碍的法门,所以它的说处,也应当用十来作为它的次数,以表无尽之意。但晋译《华严》〈十地品〉次、〈十明品〉前,唐译〈十地品〉次、〈十定品〉前,都缺少说第十一地等觉位的一品一会。而《菩萨璎珞本业经》却说了第十一地。因此他把《璎珞经》看做《华严经》的一品,加在九会三十九品,而成立十处十会四十品。十处十会是︰第一菩提场会,第二普光明殿会,第三升须弥山顶会,第四升夜摩天会,第五升兜率天会,第六升他化自在天会,第七升三禅天会,第八给孤独园会,第九觉城东大塔庙处会,第十于一切国刹及尘中一切虚空法界会。此中第二会是把九会中普光明殿三会合作一时一处一会。第七会是依据《璎珞经》所增加。第八、第九两会是把九会中〈入法界品〉的说处分作两处。第十会是把诸会和十方刹海法界虚空界总为一会。通玄在阐明第十“令凡实证”之后,更因法藏一系的五周因果说,而说《华严》一经总有五种因果遍周义︰(1)示成正觉因果遍周,即〈世主妙严品〉,通下五品。(2)信位及进修因果遍周,从〈佛名号品〉以下六品,通〈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共十品。(3)定体遍周,即〈十定〉、〈十通〉、〈十忍〉等品。(4)行海遍周,即〈普贤行〉、〈离世间〉二品。(5)法界不思议大圆明智海遍周,即〈入法界品〉。
他又将《华严》一经科为序、正、流通三分︰〈世主妙严品〉,总括全经,作为序分。〈入法界〉一品,总通前后四十品,作为正宗,而以余品为伴。〈如来出现品〉,具说付嘱、流通,作为流通分。又品品之中、会会之内,都有序、正、流通三分。
又解释〈入法界品〉中,法藏在《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八内,说文殊当般若门,是能入。普贤当法界门,是所入。非般若无以入法界,非入法界无以显般若。李通玄于此则在《新华严经论》卷八、卷三十一、卷三十二及《华严经决疑论》卷一之上中,倡导他独创的三圣圆融说,他说文殊、普贤、佛(毗卢遮那)等三德,体用主伴无碍。又说文殊以理会行,普贤以行会理,体用相彻,成一真法界。又说文殊为法身的妙慧,普贤为万行的盛德,二圣合体,体用自在,即名为佛。又说文殊为法界体,普贤为法界用,或互为体用。文殊为因,普贤为果,或互为因果。进而说一一位次(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法门,旨在互相成就︰如帝释网,互相彻入;一中无量,无量中一;诸佛菩萨,体用相成,因果相入,同时无二。更进而说十方诸佛心不动智与众生自心(即无明)与十方诸佛心无异,无明本空,所以信自心所有无始无明能分别心,即是信自心的根本不动智佛,从而用自心根本无明的体用,观不动智与诸佛及众生同一体性、同一境界、同一智海,即是发心;才发心时即于十方世界现身成佛。他还在《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中,说十二缘生是一切众生逐妄迷真随生死流转的大苦海,也是诸佛及众圣贤的宝庄严大城,又是文殊、普贤常游止的华林园苑。这个一切诸佛功德海,重重无尽,与一切众生,犹如光影,无有障碍。只由迷之则为众生;悟之即是诸佛。所以众生及十二有支皆无自性,随无明等而有生死流转。用戒、定、慧观照的方便力,照见自身心境体相皆自性空,即众生心就是全佛智海。
李通玄关于十玄六相的专著,已经逸失不传,只在《新华严经论》卷八、卷二十三、卷二十四及《华严经决疑论》卷一(下)中有些简单的陈述。六相圆融义,本来源出《六十华严》初欢喜地十大愿中第四修行愿,所以他也在《决疑论》中就十地立说。他先说初地一地中,总摄十地及如来义,六相圆融,如天帝释宝网,自在无碍。次说地与地的关系,有六相。如十地修行,其智用地地逐步殊胜,为别相。一一地中智用都不离根本智,为总相。心从事修行,一切境界自体无作,为同相(原文缺异相)。一一位次能净除业障,智用增明,为成相。一一地中修行,不见修,不见行,不见成,不见菩提、涅槃等事,为坏相。后说一切诸法皆具足六相。
李通玄的《新华严经论》中有不少独创的见解,所以能于贤首、清凉等华严宗师的著述外别树一帜。而论中应用《易经》的思想来解释《华严》,也是引起学者注意并促使此论推广、流行的一个因素。(黄忏华)
◎附︰马支〈李长者事迹〉(摘录自《华严经合论简要》卷一)
李长者,讳通玄,莫详所自。或有询其本者,但言沧州人。开元二十七年三月望日,曳策荷笈,至于太原盂县西四十里同颍乡,村名大贤。有高山奴者,尚德慕士。长者诣其门,山奴谛瞻神仪,知非常器,遂罄折礼接,请归安居。每旦唯食枣十颗、柏叶饼子如匕大者一枚。自尔不交外人,掩室独处,含毫临纸,会无虚时,如是三稔。一旦舍山奴,南去五六里,至马氏古佛堂。自构土室,寓于其侧。端居宴默,亦又十年。
后复囊挈经书,遵道而去二十里余。次韩氏别业,即今冠盖村焉。忽逢一虎,当涂驯伏,如有所待,长者与之曰︰吾将著论释《华严经》可与吾择一栖止?言毕。虎起,长者徐而抚之,遂将所挈之囊挂于虎背,任其所止。于是虎望神福山原,直下三十余里,当一土龛前便自蹲驻。长者旋收囊,装置于龛内。虎乃屡顾妥尾而去。
其龛莹洁圆回,广袤寻丈,自然而有,非人力成。龛之四旁,旧无泉□,长者始来之夕,风雷暴作,拔去一古松高三百余尺。及旦,松根之下,化为一潭,深极数寻,回还五十余步,甘逾瑞露,色夺琉璃,时人号为长者泉。至今澄明,未曾增减,愆阳之岁,祈之必应。长者制论之夕,心穷玄奥,口出白光,照耀龛中以代灯烛。
居山之后,忽有二女子,容华绝世,皆可笄年。俱衣大布之衣,悉以白巾幪首,姓氏居处,一无所言。常为长者汲水焚香,供给纸笔。卯辰之际,辄具净馔,甘珍毕备,置长者前。斋罢撤器,莫知所止。历于五祀,曾不阙时。及著论将终,遂尔绝迹。谨按华严旧传,东晋三藏佛驮跋陀罗,于江都谢司空寺译经,有二青衣童子,忽自庭沼而出。承事梵僧爇香添瓶,不离座右,每欲将夕,还潜沼中,日日皆然,率为常事。及译毕写净,沉默无迹。
长者感通事符。曩昔,长者身长七尺二寸,广眉朗目,丹唇紫肥,长髯美茂,修臂圆直,发彩绀色,毛端右旋,质状无伦,风姿持异,殊妙之相,靡不具足。首冠桦皮之冠,身披麻衣长裙,博袖散腰而行,亦无韦带。居常跣足,不务将迎,放旷人天,无所拘制。
忽一日出山,访旧址之里,适值墅人聚族合乐,长者遍语之曰︰汝等好住,吾将归去。众乃罢乐惊惶相顾,咸皆恻怆,必谓长者却还沧州,挥涕同词,恳请留止。长者曰︰纵在百年,会当归去。于是举众却送长者入山,至其龛所,复语之曰︰去住常然耳,汝等可各还家。及众旅踵之顷,岚雾四起,景物不分,行路之人,咸共骇异。
翌日,长叟结徒,登山礼候,但见姿容端俨,已坐化于龛中矣。时当三月二十八日,报龄九十六。有一巨蛇,蟠当龛外,张目呀口,不可向近,众乃归诚致祝。某等今欲收长者全身,将营殡藏,乞潜威灵,愿得就事,蛇因摄形不现。耆旧潸泣舆荷,择地于大山之阴,累石为坟,即神福山逝多兰若,今方山是也。
初,长者隐化之日,及成坟之时,烟云凝布,岩谷震荡。有二白鹤,哀唳当空,二鹿相叫连夕,其余飞走悲鸣满山。乡原之人,相率变服,追攀孺慕,若丧所天。每当建斋,即坟上云起,七七如是。
至大历九年二月六日,有僧广超,于逝多兰若,获长者所著论二部,一是《大方广佛新华严经论》四十卷,一是《十二缘生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一卷,传写扬显,遍于并汾。广超门人道光,能继师志,肩负二论,同游燕赵,昭示淮泗,使后代南北学人悉得参关论文,宗承长者,皆超光二僧流布之功。
比岁,僧元觇特抵方山,求长者遗迹。初礼石坟,次寻龛趾龛。前有松三株,俱是长者手植。长者将化之月,一株遂枯。至今二株,常有灵鹤结巢于顶。又于寿阳南界解愁村,遇李士源者,乃传论僧广超之犹子也,示长者真容图,瞻礼而回,斯为满愿矣。云居散人马支纂录。
[参考资料] 《唐李长者通玄行迹记》;《昭化寺帖》;《昭化寺李长者龛记》;《宋高僧传》卷二十二;《佛祖统纪》卷四十;《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三;《中村元博士还历纪念论文集》(《インド思想と佛教》);高 峰了州《华严论集》;关口真大编《佛教の实践原理》。